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谚     
△若要富,发展林收副。△若要富,多种树。△眼前富,多养猪;长远富,多种树。△千木万树、哪愁不富。△山林绿菌菌,胜过拣黄金。△树木是个宝,看你搞不搞。△栽上花果山,胜似米粮川。△招财进宝,植树最好。△家中富不富,先看宅边树。△家有千颗树,等于建金库。△裸裸树木绕沟坡,、荒沟变成钱窝窝。△植树造林,富国裕民。△山区林是宝,无林富不了。△荒山变林山,不愁吃和穿。△荒山成了林,得个聚宝盆。△村有一山树,不愁吃穿住。△造林栽树,穷能变富。△果树摇钱树,谁栽谁就富。△栽杨插柳,十年富有。△种桑栽桐,子孙不穷。△种得一亩桑,兔得一…  相似文献   

2.
<正>"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形象地勾画出天柱山的地貌特征。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别山东段,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公园总面积102.72平方公里,以古朴天然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而著称。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邹平县西董镇马庄村靠造林绿化,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富裕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当你走进马庄村,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树,处处是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马庄村过去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全村有1300亩山坡薄地和1200亩荒山,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仅能解决温饱,如遇自然灾害,生活就没有了保障。连年的开荒造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面对着荒凉与贫困,马庄人终于明白,绿山才能养山,养山才能富山,富山才能吃山。自上世纪的80年代开始,他们发挥山区优势,扬长避短,从搞好荒山绿化入手,按…  相似文献   

4.
在河南民间老百姓中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日子穷是因为一座山,现如今此山闻名中外。它便是——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5月5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金牛、长城山、大泉山、石马寺、鹿泉山、宝峰湖、卢医山、白杨坡、灵通山、华阳山、阳光、红叶岭、九龙山、梅洞沟、金沙滩等15处省级森林公园。这是《山西省森林公园条例》自2013年10月1日实施以来,全省设立的首批省级森林公园,也是省政府第五批批准设立森林公园。至此,全省现有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27处,其中省级森林  相似文献   

6.
北京密云县城南七公里有座山,叫黍谷山,当地人又习惯叫它黍山,这座山有三个山峰,最高的叫密云山,是密云县的背景,中间的山峰叫横山,也叫界山即密云与顺义、平谷、怀柔三县分界的山,从山中间又叫黍谷山。这座山从山根到山脊有五千多亩的山场面积,北面山峦长满柏树,远望山峦的柏树郁郁丛丛,谁也说不清有多少棵树。据说:曾经有人数过,数一  相似文献   

7.
“在未来的世界中,谁能将信息成功地转化为具有生产力的知识,谁就是赢家。”湖南七山一水两分田,资源优势在山,发展潜力在山,致富希望在山。怎样把湖南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油茶、楠竹、速生丰产工业用材林、森林旅游、林产工业、干鲜水果、花卉可以发展成为有湖南特色,能创名牌,能形成规模的林业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8.
正长林者,幽深郁葱之木也。泰然处之穷险,温然坚守一方,纵使繁华落尽,依旧不忘初心。这正是我辈林人最真实的写照。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开国林垦部部长梁希曾说过"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林人无不奉为圭臬。抬脚丈量锦绣,抚手勾绘丹青,攀爬于群山,或罡风凛冽,或云雾沉暝;漂泊于江湖,或巨浪滔天,或暗流涌动;行走于天地,或烈日骄阳,或骤雨疾风。但这山挡不住我眼,这海拦不住我身,这天阻不住我心。因我有一念,可搬山,可倒海,可开天!这,是林人的执着。  相似文献   

9.
和林格尔县胜利营乡陶家夭行政村农民赵银虎,全家八口人,有男女五个劳动力,家住在一个山大沟深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穷地方。前些年,这个村由于大量开荒,自然生态失去平衡,农作物产量逐年下降,1976~1979年四年共吃国家返销粮28万斤,享受国家救济款1.5万元。面对这种情况,在党的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林业政策感召下,赵银虎认准了治山造林是个方向。1978年,他带头承包了集体的一面荒坡,搞起  相似文献   

10.
<正>这是一场开创历史的改革,发轫于八闽大地,功成于全国,带来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触及产权问题核心,惠农利民,增进我国亿万林农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一场不停步的改革,从绿色生产到绿色生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影响深远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肇始于福建省武平县的一个穷山村,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又一大创造。大包干责任制从这里"上山":"山还是那座山,但却成了我的山"  相似文献   

11.
善待自然     
我的老家是一个山乡,高山不多,大多是些矮矮的山包。翻开这些接山色的历史,它们没有光秃过的一页,虽然有过人穷的时候,但若人回忆里仍为山里树木图不透风而骄傲,那种饥饿穷困似乎背着满山的树作伴而略微地减少些痛苦。自然后来有了乱砍乱伐,那些个矮矮的山包不再光彩、不再让人有一种踏实的伟依。随后而来的是先山穷后人穷,而后请了常有的山洪暴发,穷山而后恶水,穷山恶水之后伴随而来是人的更贫困。这是一个任而又不为奇的回国,人就会申在这个目子里而无法逃脱。我的者一辈乡人大都是些没读过苦少书的耕田人,在他们一辈子的耕作…  相似文献   

12.
东山大队是澄江县的一个高寒山区,海拔二千至二千二百米。有二十个生产队、三百二十七户、一千八百五十八人,散居存二十个自然村。解放前,这里是山穷,地穷、人穷的贫困山区。到处是荒山秃岭,只有零星小片竹木八百三十多亩;农民以种荞为生,产量很低,“种几片坡,收一箩箩”,长期过着“一把野  相似文献   

13.
看着这张精神飒烁的脸庞,目光炯炯的眼神,谁能想到这是一位在护林防火战线上奋斗25年65岁的老护林员。他就是昌平区长陵乡老君堂瞭望塔护林员张富金。 20多年过去了,老人由当年年轻力壮巡山护林的小伙子,到年愈花甲,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片山、这片林。因此,他对这山这林有着特殊的感情。如今,虽然有了遮风避雨瞭塔,有了“千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员郝维世带领全家老小一年造林三百亩,在卓资县被传为美谈。郝维世的家住在卓资县保安公社三元井村。这里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社员人均只有三亩坡梁地。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以后,乡亲们的温饱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郝维世觉得:穷  相似文献   

15.
得与失的思索文/图/韩周理山穷就会水尽,山清才能水秀,这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不信请看:上图:陡坡毁林种粮,加剧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就是导致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之一。下图:这是一张摄自秦岭嘉陵江源头的照片,这样的环境与上图比较,难...  相似文献   

16.
下台子村穷,穷在土地上。全村291人,总面积3400亩,绝大部分都是荒山,可耕地面积只有450亩,且全挂在山坡上。 下台子村依山而踞,不靠城,不靠公路,脱贫致富靠什么?村党支部一班人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最后拍板了,下台子村穷穷在土地上,富也要富在土地上,修水渠,修农田,绿化荒山建林特园。  相似文献   

17.
在土默特左旗把什乡把什村,提起村里的治山造林模范张挨顺,人人交口称赞。张挨顺同志原来是呼市农研所工人。一九八一年退休还乡后,他看到自己家乡的山光秃秃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深感不安,他暗自思谋着要给这荒山披上绿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谁造归谁、谁造谁管、谁造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林业政  相似文献   

18.
踏进“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云南西畴县莲花塘乡香坪山行政村,映入眼帘的是山连着山,树连着树,郁郁葱葱,很难找到一块荒地。 昔日的香坪山村,光山秃岭不见树,水枯地瘦不长粮。每逢雨季下大雨,“山上拉肚于,山下盖被子”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灾难。这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着该村各方面的发展,使其长期处于  相似文献   

19.
陈井乡高峰村向阳岭农业合作社,位于永靖县东部山区,属干旱浅山沟壑地带,海拔在1900~2100m,年降雨量350mm左右,全社共有18户人家,人均0.25hm‘耕地。过去,这里人贫、地瘠、山穷,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近几年,这个社的干部和群众,认真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林牧综合发展,重点营造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找到了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的一条好路子,使全社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96年底,全社已连片栽植花椒4.9hm‘,2840余株,占全社总耕地面积的20%,产值达32550元,占全社总收入的55…  相似文献   

20.
西盟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边、山、少、穷”出路在林,必须念好“山”字经。分析了林业发展的潜力,介绍了“十一·五”的主要任务,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