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野生稻天然群体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RFLP)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我国现存的、保存较好的3个野生稻自然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广西桂林和江西东乡野生稻自然群体是我国现有的、与栽培稻隔离较好的两个野生稻群体,这两个野生稻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广西扶绥群体是一个高度杂合的群体,其遗传多样性较高。对扶绥群体内高度遗传异质性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证明基因突变和渐渗杂交是植物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的两个主要动力。研究  相似文献   

2.
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栽培稻和野生稻亲缘关系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了37份栽培稻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8个ISSR引物共扩增133个多态性条带,每个引物平均扩增多态性条带7.4个,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0.1-3.0kb之间。而AA荆垢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遗传关系密切,而与非AA型野生稻有一定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将37份栽培稻和野生稻明显分为5组,第1组为AA类型的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第2组为疣粒野生稻,第3、4组分别为CC,CCDD染色体组野生稻,第5组为O.Rhychoryza。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亲缘关系体现了地妥由普通野生稻分化而来,而普通野生稻是从南向北逐渐分化的。本研究还讨论了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进货关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作物磷效率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严小龙  黄志武  卢仁骏  何远康 《土壤》1992,24(2):102-105
本文介绍了作物磷效率的遗传潜力及其生理化基础,指出了作物磷效率遗传学改良的可能途径;对应用遗传学方法解决作物缺磷问题的前景及研究方问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云南元江野生稻抽穗开花期耐热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以籼稻(Oryza sativa ssp. indica) 品种特青为遗传背景的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Griff.)(简称“元江普野”)渗入系为材料,调查温室高温胁迫条件下野生稻渗入系和受体亲本特青的结实率,采用单标记回归分析法,共检测到4个抽穗开花期耐热性相关的QTL,分别位于第1、3、8和10染色体。其中位于第1和3染色体上的2个QTL(qHT1和qHT3),贡献率分别为12%和6%,来自元江普野的等位基因能提高群体的耐热性,分别可增加9.13%和6.71%的结实率。而位于第8、10染色体上的2个QTL(qHT8和qHT10),贡献率均为6%,来自元江普野的等位基因降低群体的耐热性,加性效应分别为-6.44%和-4.44%。研究结果不仅为耐热水稻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而且充分显示了利用野生稻的优异基因改良栽培稻抗逆性状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毛德志  唐贻兰 《核农学报》1998,12(5):263-268
辐照黑糯×野生稻F植株孕穗期的诱变结果表明:辐射后代通过选择和回交,获得矮秆,耐冷和高产的黑糯品系。现实遗传变异力分析表明,选择对颖壳颜色,黑糯,黑籼都有效,对白籼和结实率无效。  相似文献   

6.
牙鲆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I.组织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AAT、EST、SOD、MDH、LDH和ME等位酶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et S.)]心脏、肌肉、鳃、 眼睛、肾脏、肝脏、肠、脾、胃组织器官中表达,并分析了各种酶的等位酶位点表达以及酶谱表型。研究结果表明EST、SOD、MDH和ME 4种等位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相同,AAT、LDH 2种等位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可能是受不同基因位点和同一基因位点不同等位基因控制的结果,与各组织完成特有生化代谢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8对籼粳特异性SSR引物对174个粤北普通野生稻个体进行分析。28对引物均有多态性,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变异数和基因型数分别为10.6和28。粤北普通野生稻群体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0.7681),除了能扩增出典型的籼、粳特异基因,还能扩增出野生稻特有的基因。遗传一致度聚类分析表明粤北普通野生稻存在初步籼粳分化;2份(1.15%)材料偏籼,172份(98.85%)材料偏粳,群体以偏粳为主。基因组水平上整个粤北群体没有发现原始类型。  相似文献   

8.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叶绿体DNA的籼粳分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通过对151份普通野生稻和93份妥的叶绿体DNA的0RF100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中国普野还是南亚、东南亚普野,其cpDNA已发生籼粳分化。中国普野的cpDNA籼粳之比接近1:1,印度、孟加拉、缅甸普野粳型多于籼型,马来西亚、柬埔寨则籼型多于粳型。而泰国、斯里兰卡普野的cpDNA中以籼型为主。根据普野的cpDNA有籼粳分化的事帝,认为籼粳稻的起源是二元的。  相似文献   

9.
普通野生稻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利用一套以籼稻品种“特青”为遗传背景的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渗入系为材料,采用单标记回归分析和渗入片段叠代法,对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等5个品质性状的QTL进行了分析,初步定位了16个QTL,有10个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能改良群体的品质性状。在第5染色体RM289附近检测到了同时影响长宽比、垩白粒率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能增加长宽比、降低垩白粒率,贡献率也较高。在第8染色体RM152附近检测到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QTL,其贡献率分别为14%和9%。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而且充分显示了利用野生稻的优异基因改良栽培稻品质性状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抗性在水稻改良中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报道了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抗源的杂交利用技术及其获得的一大批抗性创新种质和育种品系。研究了杂交后代性状分离、不同杂交方式、抗性鉴定时期和花药培养的抗性育种效果,证明了复交和回交方式、花药培养获得纯合体、以及早期(F2)抗性鉴定是在育种上利用的关键技术措施。本项目还配制了大量(293个)杂交组合,进行稻褐飞虱抗性创新品系的选育工作,对选育出的493个遗传稳定品系进行抗性鉴定、运用RAPD标记对筛选出的143份抗性育种品系进行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从中首次获得了一大批(120份)具有DNA分子标记多态性(遗传多样性)的抗性创新种质,为今后培育抗性品种打下基础。研究还初步培育出5个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的高产(或优质)抗稻褐飞虱育种品系和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1.
东乡野生稻原位圃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是收集与利用种质资源的重要前提。利用微卫星标记对113份东乡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简称"东野")进行多样性分析,24对SSR引物共得到11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得到4.75个,表明东野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东野群体内来自同一居群的部分材料遗传距离较近,3个居群中有2个居群最小遗传距离为0,1个居群最小遗传距离为0.018,但也有些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很大,最大达0.851。东野3个居群居群内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71~0.435,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432~0.652,表明东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以居群间为主,因此必须对东野原生地的现有居群实行有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东乡野生稻抗旱性分子调控机制,以东乡野生稻、协青早B和渐渗系后代M749为材料,利用c DNA-AFLP技术,分析了东乡野生稻干旱胁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使用6对引物组合对材料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分离得到27条差异表达的转录衍生片段(TDFs),对这些TDFs进行测序分析,发现其可能编码多种类型蛋白,包括转座子和逆转座子蛋白、D-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家族蛋白、驱动蛋白马达结构域蛋白、植物PDR ABC转运相关结构域蛋白、细胞壁联合受体激酶3前体蛋白、乳酸/苹果酸脱氢酶蛋白、氧化还原酶蛋白、萜烯合成酶蛋白、富甘氨酸蛋白以及血红素结合蛋白等,其中一些蛋白与植物应答干旱胁迫密切相关。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个差异表达TDFs,其结果与c DNAAFLP表达谱结果一致,说明研究结果稳定可靠,这为进一步探讨东乡野生稻抗旱性分子调控机制和相关基因的克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江川  朱业宝  张丹  陈立喆  王金英 《核农学报》2019,33(10):1883-1892
为挖掘和利用福建漳浦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对福建漳浦普通野生稻2个居群(石湖潭和古糖)67份材料的苗瘟、叶瘟和穗瘟进行抗性鉴定评价,并用Pi9、Pid2、Pi5、Pi2、Pi54和Pikm共6个抗性基因的功能标记分析基因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病级差异明显,变异系数在31.65%~43.46%之间,苗期平均病级为7.51,分糵期和成熟期平均病级分别为5.15和5.84,2个自然居群3个时期的稻瘟病抗性差异不显著,筛选出M1044、M2010和M2016共3份表现中抗(3级)的材料。漳浦野生稻稻瘟病总体抗性差,易感稻瘟病。苗瘟与叶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穗颈瘟与苗瘟和叶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和0.41。67份材料中,4份含有稻瘟病Pi9抗性基因、17份含有Pi5抗性基因、23份含有Pi54抗性基因、2份含有Pikm抗性基因,均不含Pi2、Pid2这2个抗性基因;材料含有的抗性基因数量在0~3个之间,其中有30份材料不含所检测的抗性基因,29份材料含1个抗性基因,7份材料含2个抗性基因,1份材料含3个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漳浦野生稻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受粉子房离体培养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配组类型的培养效果为:栽×栽(同一品种)>栽×栽(不同品种)>栽×野>野×栽>野×野。16个水稻野栽杂交组合的结实率为0%~47.4%。受粉子房离体培养时间以授粉2~3d龄较为适宜。离体培养的水稻杂交受粉子房的发育有三种情况,即子房(胚胎)滞育或败育、结实和形成植株。胚继续培养有利于胚存活和发育与植株产生。在诱导产生的38个植株中,未见白化苗  相似文献   

15.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transferability of 60 microsatellite markers characterized for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L. in three wild Oryza specie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genome types: O. rufipogon Griff. (AA), O. officinalis Wall. et Watt. (CC), and O. granulate Nees et Arn. ex Watt. (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60 rice SSR loci tested produced homologous amplification products to different extents in O. rufipogon (100%), O. officinalis (90%) and O. granulata (73.3%). Proportions of polymorphism for successfully amplified loci ranged from 0.983 via 0.667 to 0.364 in O. rufipogon, O. officinalis and O. granulata, respectively. The utility of thes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as teste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117 genotypes of these four Oryza species. The value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cultivated rice are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wild species O. officinalis and O. granulata, suggesting microsatellites tend to have more variability in the focal species than in non-focal species to which they are applied. However, much lower levels of genetic variation were observed in rice than in its wild progenitor O. rufipogon, which indicates severe loss of genetic variation may reflect the ‘domestication bottleneck’ through which rice passed. The observation that most of the rice microsatellites are able to detect allelic polymorphisms at different extent in Oryza species suggest that rice microsatellite loci should be useful for the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inter- and 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s in the genus. Therefore, high rates of successful cross-amplification of rice microsatellites among Oryza species with different genome types will offer excellent opportunities to investigate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rice species and explore their conservation genetics.  相似文献   

16.
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5群体产量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同地种植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5群体的202个株系,利用含149个DNA标记的连锁图谱,检测到23个产量性状QTLs,包括每株穗数2个、每穗实粒数4个、每穗总粒数6个、结实率5个、千粒重4个和单株产量2个;有9个QTLs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东乡野生稻,包括每株穗数2个、每穗实粒数1个、每穗总粒数5个和千粒重1个,其中6个与前人应用野栽群体检测到的产量性状QTLs位于相似区间。这23个QTLs分布于除第11染色体外的所有水稻染色体中,其中18个形成8个QTL簇,含增效等位基因来自野生稻的2个、来自协青早B的4个,以及效应方向发生变化的2个。这些结果为东乡野生稻增产等位基因的发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稻谷干燥现状和稻谷干燥设备的开发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介绍了我国稻谷干燥技术和干燥设备的现状,重点探讨了稻谷干燥的特点,如低温、大风量和干燥后必须缓苏等。对稻谷干燥中的爆腰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对影响稻谷品质的主要因素如干燥速率、缓苏时间和爆腰率的测定时间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稻谷干燥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再生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开付  张广斌  徐华  马静 《土壤学报》2020,57(6):1365-1377
再生稻作为一种特殊的水稻耕作模式,种一茬可收获两次,对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有重大意义。综述了中国再生稻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再生稻种植的关键影响因子,阐释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提出在种好头季稻的前提下,适当高留桩,在头季稻齐穗后15d施用尿素150kg·hm-2作为促芽肥,头季稻收割后3d施用尿素150 kg·hm-2作为发苗肥,同时配施磷钾肥,可在保证土壤养分平衡的基础上使再生稻获得高产,最后讨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认为未来的研究需重点关注再生稻产业化、土壤养分管理、高产栽培技术、稻米品质、温室气体和水体质量,以促进再生稻的发展并为国内同行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土壤水分状况的不同,水稻生长季土壤N2O排放量明显不同于旱地作物。基于多元统计模型,通过多点代面的方法进行尺度扩展,并应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影响因素的变异程度,模拟了中国稻田水稻生长季的N2O排放情况。所模拟的378个点的水稻生长季N2O排放通量为6.0~74.3μgN.m-2.h-1,其均值接近于原始观测结果;378个点位的N2O排放通量空间分布不均,排放量较高的点位于北纬20°到30°之间;378个点中单季稻、稻-旱轮作中的水稻和双季稻的生长季N2O平均排放量分别占年总排放量的53%、34%和59%。多点代面的尺度扩展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稻田水稻生长季N2O排放量均值为22.48Gg,其95%的概率区间为20.5~24.8Gg;化肥氮的N2O排放系数为0.27%,与IPCC缺省值0.3%接近。用秩相关关系表征影响因子对中国稻田水稻生长季N2O排放量的不确定性的贡献,结果表明水分管理类型、有机肥类型、土壤属性、氮用量等对结果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