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沙柳/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沙柳木粉、聚丙烯为原料,加入硅烷偶联剂,采用热压法制备沙柳?聚丙烯复合材料,对其力学性能进行相关研究。在不加偶联剂条件下,当木粉加入量为20%~50%,木粉目数为20目至80目时,随木粉加入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静曲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弹性模量呈上升趋势,拉伸强度随之下降;随木粉粒径的减小,上述力学性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硅烷偶联剂KH550和玻璃纤维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明显提高,当木粉加入量为40%,木粉目数为60目,偶联剂加入量为5%,玻璃纤维加入量为15%时,复合材料整体力学性能较好,此时,静曲强度为55.93MPa,弹性模量为3 400MPa,拉伸强度为24.83MPa。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聚丙烯纤维和膨胀剂对砂浆力学性能及变形性能的影响,利用不同掺量聚丙烯纤维对基准水泥砂浆进行沉入度、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测试,利用折压比确定聚丙烯纤维最佳掺量用来配制补偿收缩砂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砂浆沉入度逐渐减小;当聚丙烯纤维掺量为0.9kg/m~3,砂浆折压比最大,掺入聚丙烯纤维的抗折试件在破坏形态上表现出"裂而不断"的特点;采用不同膨胀剂掺量配制纤维补偿收缩砂浆,膨胀剂掺量为8%与聚丙烯纤维掺量为0.9kg/m~3双掺配制的补偿收缩砂浆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变形性能。  相似文献   

3.
低掺量油菜秸秆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秸秆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了在水灰比为0.50、强度等级为C35条件下,不同油菜秸秆纤维长度和油菜秸秆体积掺量的混凝土力学性能。通过测试混凝土的抗压、劈裂抗拉、抗折强度,分析油菜秸秆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使用扫描电镜验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抗压、劈裂抗拉、抗折强度随着油菜秸秆纤维长度的增加和掺量的提高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纤维长度30~40 mm,体积掺量0.1%时,抗压强度为47.43 MPa,比对照组提高16.45%,当纤维长度20~30 mm,体积掺量0.2%时,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和抗折强度为3.71 MPa、9.1 MPa,比对照组提高9.12%、6.64%,扫描电镜对比观察0.2%和0.4%纤维体积掺量的混凝土内部结构,证实0.2%掺量混凝土的纤维-混凝土交界面无大面积孔隙,纤维上水泥浆体均匀分布,与混凝土间形成良好的吸附黏结力与机械啮合力,混凝土内部纤维填充了有害孔隙,无纤维结团现象,减少了应力集中,增强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汽蒸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水分的迁移动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汽蒸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水分的迁移动力,在温度为100 和140℃ 下,分别对厚度为2、4、6 cm 的杨木 试件进行汽蒸处理,并对处理前后试件的质量,以及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温度场进行研究;另外,在温度为110℃ 下,对木材内部压力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汽蒸处理后,木材含水率均有所下降,而且处理温度越高,含水率下降 越多;当处理温度为100℃时,含水率下降量为23.0%;当处理温度为140℃时,含水率下降量达到78.27%;木材 内部温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最后趋于稳定,当环境温度为100、140℃ 时,木材内部最高温度分别为92、110 ℃ ;建立了不同处理温度、时间与试件含水率下降量的关系模型,以及木材内部水分减少量的理论模型,所建模型 能够很好地模拟实际汽蒸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依据对废旧轮胎橡胶粉碎料作为添加成分取代部分细骨料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制备了多组不同橡胶粒径和掺量的橡胶混凝土试件;试件采用的橡胶分别为胶粉和胶粒,掺量为细骨料体积的0,20%,40%,60%,80%和100%,以考查橡胶粒径和掺量变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橡胶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等均随橡胶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具有密度小、韧性好、抗裂性能强、变形能力大等传统混凝土难以企及的卓越性能.  相似文献   

6.
在150~600℃范围内制备生物质炭,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施加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生物质炭比表面积加大,芳香化结构加深。土壤中添加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培养400d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随热解温度升高而降低,且添加高温(≥400℃)制备生物质炭的土壤CO2累积释放量低于未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处理;添加低温(<400℃)制备生物质炭增加了土壤腐植酸和胡敏酸含量,而添加高温(≥400℃)制备生物质炭的土壤其腐植酸和胡敏酸含量的变化不显著。另外,添加生物质炭后,土壤H/F皆未发生显著变化,而胡敏酸的E4/E6值则在添加200℃和250℃制备的生物质炭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添加500℃和600℃制备的生物质炭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碱组分的碱矿渣水泥石在室温至1 000 ℃时强度的变化,运用DSC/TG, XRD和SEM分析了高温后碱矿渣水泥石物相及结构的变化. 结果表明:以钠水玻璃为碱组分的碱矿渣水泥石高温后的强度变化规律与以氢氧化钠为碱组分的矿渣水泥石相似. 受热温度在200 ℃时,碱矿渣水泥石可蒸发水的损失使得水泥石结构更加致密,抗压强度增加,抗折强度下降;400~1 000 ℃时,抗折、抗压强度均持续下降,其中,600~800 ℃时,碱矿渣水泥石发生固相反应,有钙黄长石生成,强度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超细粉煤灰对衬砌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和变形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微观改性机制,本文采用5种掺量超细粉煤灰制备胶结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和电子显微镜扫描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立方体的抗压强度随粉煤灰含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15%超细粉煤灰掺量的混凝土强度性能最佳;掺入超细粉煤灰也可以提高试样抵抗变形的能力,压缩破坏时的最终应变εult在粉煤灰掺入后大幅下降;从电子显微镜扫描结果发现经过粉煤灰改性的试件内部结构有显著改变,粉煤灰细颗粒对混凝土内部孔隙具有填充效应;但超细粉煤灰过大时,水泥含量相对减少反而导致骨料之间的粘结减弱。  相似文献   

9.
经对聚丙烯纤维砂浆冲击试验试件破裂面的分形维数的计算,并与试件的冲击破坏锤击数进行的对比研究可知:当纤维掺量低于0.1%(体积比)时,由于掺入纤维传递扩散了冲击能量,造成试件内部裂缝的大量延展,因此延迟了试件的冲击破坏过程,导致计算的掺纤维试件破裂面分形维数高于普通砂浆试件。因此,采用分形理论可以解释掺入聚丙烯纤维对提高水泥基材料抗冲击性能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建筑垃圾利用率和回填土质量,通过将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和黏土质砂混合后再掺入水泥,开发出一种掺建筑垃圾的可泵性回填土。通过改变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掺量、水固比、泡沫掺量、灰土比及外加剂掺量等参数,分别研究其对掺建筑垃圾的可泵性回填土施工性能的影响,探索出体积质量对施工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原料土中再生细骨料掺量为50%时可泵性回填土强度与施工性能最好。当水固比低于0.3时可泵性回填土流动性随泡沫掺量的增加而先增后减,当水固比高于0.3时其流动性随泡沫掺量的增加而减小。泡沫掺量与泌水率呈负相关。当泡沫掺量超过原料土体积时,压力泌水率随水固比增加而减小。可泵性回填土的体积质量与流动性、泌水率和压力泌水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砂浆中加入钢纤维可以显著地改善砂浆的强度,不同掺量、不同长度的钢纤维对砂浆强度的影响也不同.通过在砂浆中掺入11种不同量的剪切型超短超细钢纤维(长度:6 mm,直径:0.2 mm)和掺入6种不同量的普通钢纤维试件的强度试验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砂浆中掺入剪切型超短超细钢纤维砂浆后的强度规律:在钢纤维掺入量小于3%时,普通钢纤维砂浆强度略高于剪切型超短超细钢纤维砂浆;在钢纤维掺入量大于3%时,剪切型超短超细钢纤维砂浆强度明显高于普通钢纤维砂浆.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低活性矿渣代替部分砂作为内养护材料,研究不同掺量的低活性矿渣对低水灰比水泥砂浆力学性能及内养护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显微硬度测试、内部相对湿度测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低活性矿渣减缩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活性矿渣对砂浆早期影响大,抗压强度及界面区强度在低活性矿渣释水后均出现下降;砂浆后期强度在低活性矿渣火山灰效应和内养护效应的叠加作用下迅速增长并超过对照组,15%低活性矿渣掺量的砂浆7~28 d强度增长率可达71.5%;低活性矿渣具有良好的吸水释水性能,能有效弥补砂浆的内部相对湿度损失,减小自收缩产生的原动力;低活性矿渣与界面区水化产物紧密搭接,显著改善了砂浆的界面区结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二次加热处理前后鲢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持水性、白度、凝胶内部化学作用力、微观结构以及SDS-PAGE各项指标,考察不同二次加热处理条件(70~100℃处理30min和60min)对鲢鱼糜制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二次加热处理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增加,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持水性、二硫键以及疏水相互作用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尤其是100℃加热60min时其凝胶特性已被完全破坏。微观结构表明,当二次加热处理的温度高于80℃时,鱼糜凝胶内部的三维网状结构均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且随着二次加热处理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增加破坏程度加剧,这一结果和上述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SDSPAGE电泳图谱结果表明,随着二次加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肌球蛋白重链(MHC)条带逐渐下降,当二次加热处理温度达到100℃时,MHC条带几乎消失。  相似文献   

14.
白鲢鱼糜凝胶劣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白鲢鱼糜为原料,在确定凝胶劣化温度的基础上,研究了食盐、水分和可溶性蛋白对凝胶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范围内(40℃、50℃、60℃和70℃),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鱼糜凝胶的破断强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加热温度越高破断强度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越短、下降也越显著。鱼糜凝胶劣化温度段为50~60℃,凝胶劣化与该温度段肌球蛋白重链的降解密切相关;盐溶蛋白和水溶蛋白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凝胶劣化,但超过一定添加量时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凝胶劣化程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也随食盐含量(1%~3%)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盐角草不同阶段(7、21、42 d)生长和水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一阶段中,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盐角草鲜重、束缚水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水势、含水量(占鲜重)呈下降趋势;自由水/束缚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株高在处理7 d时随盐浓度升高而升高,21 d随盐浓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42 d随盐浓度升高而下降。外渗物的量在1周内随盐浓度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之后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自然饱和亏在短时间内(7 d)随盐浓度升高而下降,21 d时则随盐浓度升高先下降后升高,42 d随盐浓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降低趋势。综上所述,盐角草的生长是需盐的,200~400mmol/L NaCl浓度对其生长是顺境,无盐或高盐(400 mmol/L)环境对其生长是逆境。  相似文献   

16.
以木粉和聚丙烯为主要原料,填充改性炭黑(M-CB)和可膨胀石墨(EG)制备阻燃抗静电木粉-聚丙烯木塑复 合材料,并进行力学性能、表面电阻率、氧指数及燃烧性能、热失重行为、阻燃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加入15 g EG、10 g M-CB 后,木塑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增加了2.0%、5.2% 和15.6%,电阻率下降到了 108 ;与空白样相比,复合材料的起始分解温度从255.0 ℃上升到了272.5 ℃,木粉最高分解温度由349.2 ℃下降 到了287.5 ℃,聚丙烯的最高分解温度由448.1 ℃上升到了477.9 ℃,在800 ℃下的残炭率由9.9% 上升到了 33.5%;点燃时间从3 s 增加到了14 s,在500 s 时总热释放量下降了56.5%,残炭率提高了5 倍,表现出显著的阻燃 与抗静电性能。   相似文献   

17.
选取4~6年生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材为原料,采用热压机对毛竹材进行高温快速热压处理,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225,250,275,300,325,350和375℃)下竹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竹材平衡含水率和气干密度明显下降(P < 0.05),与未处理材相比分别降低了34.39%~53.95%和7.89%~13.04%。相同热处理温度下,弦向干缩率的变化率>体积干缩率的变化率>径向干缩率的变化率;当温度达到375℃时,弦向全干干缩率下降了86.81%,径向全干干缩率下降了83.60%,体积全干干缩率下降了83.95%,达各向的最大值。热处理温度升高,竹材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其中,顺纹抗压强度在375℃时达最小值(63.78 MPa);抗弯强度在250℃时达最大值(151.00 MPa),在375℃条件下达最小值(61.85 MPa);抗弯弹性模量在300℃时达最大值(10 487.44 MPa),在375℃时达最小值(7 071.14 MPa)。认为竹材接触式快速热处理工艺提升了竹材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水泥掺量对水泥稳定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力学和干缩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其影响效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制备3%~8%的5种不同水泥掺量水泥稳定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试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强度试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及干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量的提高,试件的各项强度指标相应增加,说明水泥是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时,试件干缩系数也随水泥掺量的提高而增加,说明水泥掺量较高的再生混合料,其干缩开裂敏感性也较高,即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应在保证一定强度前提下,减少水泥掺量以防后期干缩开裂。  相似文献   

19.
对速生耐盐竹柳制造的单板层积材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了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及涂胶量对竹柳LVL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速生耐盐竹柳制造LVL是可行的;随着热压温度的升高,竹柳LVL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当温度达到150℃时,板材在垂直加载条件下的弹性模量(MOE⊥)、静曲强度(MOR⊥)和水平加载条件下的弹性模量(MOE∥)、静曲强度(MOR∥)开始下降,24 h吸水厚度膨胀率(TS)则随热压温度的增高而增加,变化范围为5.05%~5.92%;当热压时间为1.0 min/mm,竹柳LVL板材的MOE⊥、MOR⊥和MOE∥、MOR∥值达到最大,分别为5135.13、69.94 MPa和5759.57、69.54 MPa,TS随热压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变化幅度不是很大;随涂胶量的增加,竹柳LVL的MOE⊥、MOR⊥和MOE∥、MOR∥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涂胶量为280 g/m2时,MOE⊥和MOR⊥达到最大,而MOE∥和MOR∥则在涂胶量为240 g/m2时达到最大, TS当涂胶量为240 g/m2时最小。在试验研究范围内,建议工艺条件为,热压温度135℃,热压时间1.0 min/mm;单面涂胶量240 g/m2。  相似文献   

20.
以二年生多花梾木(Cornus florida Lam.)为试验材料,放入人工气候箱培养,以35℃为起始温度,之后每隔2 d调高2℃,到达39℃后每隔2 d提高1℃,直至植株叶片完全凋落.结果表明,多花梾木正常生长的极限温度是40℃,在43、44℃胁迫期间多花梾木幼苗陆续凋亡,43、44℃是多花梾木耐受高温的极限.随着温度升高,多花梾木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持续下降,41℃时失水最严重;叶绿素相对含量不断降低,高程度的高温比低程度的高温下降得明显;SOD、POD活性都呈现先降后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MDA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5、44℃时MDA含量较高;Fv/Fm下降,Fo升高,Fm下降,表明随着高温胁迫的增强,植株光合机构不断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