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免耕栽培对桂西北稻区水稻各生育性状即水稻生育期、水稻分蘖状况、水稻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2010年在南丹县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促进水稻分蘖,缩短生育期,有利于水稻的早生快发,较常规翻耕栽培相比,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分别提高0.57%、0.49%、0.96%、0.11%、0.18%、1.72%、1.90%,水稻增产1.90%,产值增加1.90%,净利润提高14.11%。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免耕栽培对桂西北稻区水稻各生育性状即水稻生育期、水稻分蘖状况、水稻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2010年在南丹县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促进水稻分蘖,缩短生育期,有利于水稻的早生快发,较常规翻耕栽培相比,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分别提高0.57%、0.49%、0.96%、0.11%、0.18%、1.72%、1.90%,水稻增产1.90%,产值增加1.90%,净利润提高14.11%.  相似文献   

3.
石炭性土壤地区小麦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施N量<300kg@N/hm2时,N肥对小麦株高、1~5节间长度、上部叶片长度、分蘖、穗数、粒数、产量有显著的正效应,对粒重效应不明显;施N量>300kg@N/hm2时,N肥对株高、1~5节间长度、穗数、粒数的效应不明显,对倒3、4、5叶片长度仍有一定的正效应,对粒重和产量有显著的负效应.适当扩大中后期施肥比例,对株高、后期叶片、粒数、粒重和成穗率有正效应,对前期叶片、分蘖和穗数有一定负效应;扩大前期施肥比例,对前期叶片、分蘖、穗数有正效应,对株高的效应不明显,对成穗率、粒数、粒重有负效应.最佳产量结构和最高产量时的施N量为254.0kg@N/hm2,分配方式为基肥苗肥腊肥拔节孕穗肥粒肥等于32032 或4202.51.5.  相似文献   

4.
镉污染稻田土壤调理剂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土壤调理剂对降低稻米镉含量和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于2018年7月-11月进行了该产品在水稻上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土壤调理剂的对照相比,施用土壤调理剂能改善水稻多项经济性状,水稻株高、有效穗、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根据水稻产量构成性状计算的理论产量看,稻谷增产率在11.1%-...  相似文献   

5.
以灌溉频率、灌水深度为因素,在陕西沿黄盐碱地开展大规模水稻田间试验,重点分析了不同水分管理条件对水稻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水分管理条件下,水稻株高的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生育期逐渐升高,并在黄熟期达到最大,但不同处理的增幅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的水分管理条件会对水稻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不同;千粒质量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结实率、每穗实粒数越大,千粒质量反而越小。本研究中,5 d灌溉一次,一次灌水深度10 cm的水分管理条件最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施N量<300kg·N/hm2时,N肥对小麦株高、1~5节间长度、上部叶片长度、分蘖、穗数、粒数、产量有显著的正效应,对粒重效应不明显;施N量>300kg·N/hm2时,N肥对株高、1~5节间长度、穗数、粒数的效应不明显,对倒3、4、5叶片长度仍有一定的正效应,对粒重和产量有显著的负效应。适当扩大中后期施肥比例,对株高、后期叶片、粒数、粒重和成穗率有正效应,对前期叶片、分蘖和穗数有一定负效应;扩大前期施肥比例,对前期叶片、分蘖、穗数有正效应,对株高的效应不明显,对成穗率、粒数、粒重有负效应。最佳产量结构和最高产量时的施N量为254.0kg·N/hm2,分配方式为基肥:苗肥:腊肥:拔节孕穗肥:粒肥等于3:2:0:3:2 或4:2:0:2.5:1.5。  相似文献   

7.
籼稻早熟辐射突变类型和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本试验对50个IR_24水稻辐射早熟突变系的早熟性状进行了田间观察和相关分析,其中的某些突变系相当于迟熟早稻和早熟中稻的生态遗传型,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早熟突变系生育期缩短与主茎节数、主茎叶片数减少,叶长、穗长变短,每穗粒数、单株产量和二次枝梗数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关系,经相关分析表明,呈显著相关,而与其他性状,如有效穗数、实粒数等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分析早熟性状的遗传参数表明,生育期、株高、每穗粒数、千粒重等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不实率、二次枝梗数、每穗总粒数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遗传进度也较高,具有显著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水稻品种耐盐碱的差异性,选用18个水稻品种(系)进行田间农艺性状耐盐碱鉴定,以不同农艺性状的相对抑制率作为耐盐碱性评价指标,分析产量性状耐盐碱性和其他农艺性状耐盐碱性及其相关关系,筛选出可作为水稻耐盐碱鉴定的指标,建立以产量为主、其他农艺性状为辅的田间耐盐碱鉴定体系。结果表明:盐碱胁迫对水稻的产量、抽穗期、株高、分蘖数、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品种间耐盐碱性差异显著;盐碱胁迫对水稻不同农艺性状的抑制程度有所不同,对单株平均穗数影响最大,对抽穗期抑制作用最小;通过简单相关分析筛选出株高相对抑制率、分蘖数相对抑制率、穗粒数相对抑制率、千粒重相对抑制率4个与产量相对抑制率显著相关的指标,可作为水稻品种耐盐碱鉴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以‘节3’为供试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磷肥不同施量对水稻株高、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磷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通过T1、T2和T3处理与对照相比,每667 m2产量分别增加114.16%,152.47%和153.22%。进一步对磷肥施用量和产量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当施磷施用量为10.345 kg/667 m2时,水稻产量达到最高,为658.32 kg/667 m2,之后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说明磷肥对水稻有增产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667 m2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来促进产量的形成,但过量使用磷肥,不能起到显著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主要性状的多重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SAS统计软件对杂交水稻11个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秕粒数和千粒重对单株穗重有较显著的直接效应,全生育期、株高、剑叶长度、穗长对单株穗重表现显著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产量的形成是源库互作的过程,稻田水位的变化对水稻的源库关系有重要影响。该文使用2009、2010年,2年水位调控试验数据,通过计算水位调控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和冠层总光合量,选取水稻群体质量因子(最大LAI、根冠比、株高、茎质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了水位调控水稻需水量、光合量与群体质量及产量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位调控水稻总需水量对各因子总效果大小(绝对值)的前三位依次为:千粒重(0.717)、有效穗数(0.650)、每穗粒数(0.459)。冠层总光合量对各因子总效果大小(绝对值)的前三位依次为:茎重(0.613)、最大LAI(0.437)、株高(0.437)。说明总需水量对产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冠层光合侧重于影响水稻群体发育状况。水位调控水稻"源-库"间相关系数为0.44,呈中度正相关关系。总需水量与冠层总光合量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效果值均为正值,总需水量对产量的总效果值(0.552)大于冠层总光合量(0.201),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间接作用(0.492),即对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对其抗倒性的影响,以黄淮稻区最新育成的28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按株高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不同株高类型水稻主要农艺性状、茎秆特征和倒伏指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8个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存在极显著基因型差异,株高、穗长、穗鲜重和籽粒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1.8%、12.2%、24.4%和9.9%;聚类后不同类群品种穗长、穗鲜重和籽粒产量均随株高增高而增加。所有参试品种倒3、倒4和倒5节位叶鞘长度、节间长度、节间鲜重和倒伏指数等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变异系数介于8.8%~40.4%之间,且聚类后不同类群品种对应性状参数均随着株高的增高而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水稻株高、穗长、穗鲜重及籽粒产量均与基部节间倒伏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度依次为株高穗长穗鲜重籽粒产量。说明不同品种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及其茎秆特征存在极显著基因型差异,而这种差异对倒伏指数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株高、穗长和穗鲜重影响较大,而产量影响较小。综上,水稻育种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株高、减小穗型,通过增加穗数和改善群体质量来实现丰产性和抗倒性的双提升。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水稻倒伏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为抗倒伏水稻育种和栽培调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麦收获指数和其它几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利用Hayman的双列杂交法对9个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每穗小穗数和穗长存在上位性效应,收获指数、每穗粒数、株高、千粒重和每穗不孕小数符合加-显遗传模型。株高以加性效应为主,表面为部分显性;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每穗不孕小穗数以显性效应为主,表面为超显性。多数产量性状的显性基因为增效基因。株高的狭义遗传率最高,其次为收获指数和千粒重。株高在早代选择就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文麦14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小麦新品种文麦14号的适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个施氮量和4个种植密度对文麦14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主要对文麦14号的株高、穗长、有效穗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文麦14号的株高、穗长、有效穗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结实率、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文麦14号的最佳氮肥施用量为20 kg/667 m~2,最佳种植密度为18万株/667 m~2。  相似文献   

15.
对2013—2017年湖南中稻迟熟区试邵阳点试验数据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区试的品种数量逐年减少,产量呈总体上升的趋势;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产量;产量与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水稻区域试验成功的关键是保证各项试验操作的一致性、准确性,保证品种穗实粒数、千粒质量、有效穗数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根据长江流域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气候生态鉴定试验(1985~1986)的穗粒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分别对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形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决定有效穗数的重要气象因子是分蘖期的日照百分率和平均温度。决定每穗粒数的重要因子是出苗一抽穗的生育期长度与有效穗数。决定结实率的重要气象因子则是抽穗前15天至抽穗后25天的日照百分率和平均极端最高和最低温度。在建立“库”产量模型时,假定千粒重是稳定的品种特性,空粒率是限制“库”产量的因子而秕粒率的形成则与“源”产量不足有关。模拟值与试验值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菜场夏闲田一季中晚稻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5~9月在广东省博罗县园洲镇的会达菜场和鸿霖菜场, 以“黄华占”水稻为试材, 进行一季中晚稻不同耕作方法和不同种植方式的研究, 探索稻菜轮作系统的水稻种植省工节本、节能减排与循环利用技术措施。结果表明: 耕作方法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 种植方式中抛秧和插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但比直播显著或极显著增产。耕作方法中, 常耕的有效穗数较多、穗粒数较少, 免耕、免耕旱管的有效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多; 不同耕作方法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种植方式中, 直播的有效穗数最多、穗粒数最少、千粒重最轻, 产量最低; 抛秧穗数适宜、穗粒数和群体颖花数较多, 千粒重较大, 产量最高; 插植的群体颖花数与直播相近, 籽粒充实, 产量水平居中。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 其中对千粒重影响最大, 每穗总粒数次之, 结实率和有效穗数相对比较稳定。结果表明, 一季中晚稻采用常耕、免耕和免耕旱管均可行, 采用抛秧或插植的效果比直播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奇选42、广二矮104等7个水稻品种,分别配制不同的杂交组合,研究了水稻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力,F_1与两亲本的相关,杂种各世代之间的相关,F代的主要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F_4代构成产量的经济性状与单株谷粒产量的复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的株高、千粒重、结实率、单株谷粒重和穗粒数的遗传力较高,这些经济性状在 F_1与两亲本的相关中,在杂种各世代之间的相关中,都表现出中度或高度的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每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单株谷粒产量,每株穗数和每穗粒数与单株谷粒产量,每株穗数和结实率与单株谷粒产量,在复相关和多元回归中,都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期水分处理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水分胁迫处理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水分胁迫处理,设3个处理水平,处理H 1土壤水势为0(土壤饱和含水量90%-100%),处理H2土壤水势-30 kPa,处理H3土壤水势-50 kPa,保水层作对照(CK)。结果表明,分蘖期水分胁迫影响水稻分蘖数、LA I和株高,导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不足而严重影响产量,处理平均产量比对照低29.5%;孕穗期水分胁迫影响水稻库容的建立,穗小、穗粒数少、千粒重低而严重影响产量,处理平均有效穗数比对照少26.7%,处理平均产量比对照低63.8%;开花期千粒重处理H 1比CK高12.9%,差异极显著(P〈0.01),产量处理H1高于CK,处理H2和处理H3产量均低于CK,差异极显著(P〈0.01);灌浆期处理H1千粒重比CK高11.2%,差异极显著(P〈0.01),产量处理H1比CK高12.76%,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平坝和山区增施硅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是继氮磷钾之后植物所需的第四种元素,硅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大影响。2015年,在重庆市开县的平坝和山区开展了水稻施用硅肥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增施硅肥使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减少,对水稻的株高直接影响不大,与穗长之间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得不明显,有利于提高每穗实粒数,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结实率,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千粒重。平坝区南雅镇667 m~2施硅肥2 kg水稻产量最高,增产率7.9%;山区大德镇667 m~2施硅肥1 kg水稻产量最高,增产率4%。667 m~2净增收益南雅镇为52.00元、大德镇为50.64元,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