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红壳松(又名海南粗榧)属于粗榧科的粗榧属。这一属共有八种,产亚洲东部。我国有六种,分布于秦岭以南、山东鲁山以南,直至台湾和海南。据《海南植物志》所载:海南岛有海南粗榧、粗榧和三尖杉等三种(见附表)。在《海南木材》一书中,海南粗榧和粗榧的原用名称均为“红壳松”,木材商品名统称为“粗榧”。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这次博物旅行的目的地——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总面积达2万公顷。这里热带植物密布,动植物种类繁多,常年平均气温仅有23.6℃,与人们想象中酷热的海南有着天壤之别。雨林中拥有霸王岭睑虎、海南溪树蛙、海南蝴蝶兰、拟睫螳等诸多独特的生物,这与海南岛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联。远古时期的一次地壳运动,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中间形成了琼州海峡,岛屿效应让物种断绝  相似文献   

3.
到过海南,最让人忘不了的是摇曳多姿的椰子树。当你倘佯在椰林中,蓝天白云,绿草茵茵,阵阵椰风徐徐吹来,你会觉得是那么的爽心悦目。再看那椰叶。在那高高的椰树梢上,如同开屏的孔雀、含情的少女.亭亭玉立,向游人发出永远的邀请!然而,这海南岛的象征——令人赞美不已的椰树,如今正遭受着“灭顶之灾”,一种被称为“椰心叶甲”的外来害虫入侵了椰树.使心叶干枯.树木生长衰弱直至死亡。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是热带海岛,气温总体较我国其他省区偏高,称其“热岛”当不为过。冬天旅游到海南,令人心驰神往,关键一条可使身子免受一统我国大陆地区的冬季严寒的折磨,沉浸在一个温暖如春的环境中。那么,海南的夏天呢?尽管游人也算如织,但牵动人们神经的大概不会是气候。海南夏天的阳光跟全国的一样灿烂,在阳光下暴露太久会叫人暑热难当。然而夏天在海南也并非普天之下皆“热土”,有一个地方却是四季凉爽,仿佛夏日骄阳下面撑起来一把凉伞,身处其中感觉遍体生凉,人称“热岛凉山”,这就是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它是我国最南端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因此又…  相似文献   

5.
<正>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是海南省的最高山,5座山峰犹如5根指头由西南向东北排列,成为山体相连、峰巅分立的山岳奇观。五指山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市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处,主峰高1867米,为海南第一高峰,素有"海南屋脊"之称,是海南岛的象征。五指山是经过漫长时期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海南岛大概在6500万年前由于在北部发生断陷形成琼州海峡与大陆分离,成为中国第二大岛。它从长城纪至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珍稀濒危植物海南风吹楠进行有效保护;采用样带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海南风吹楠在海南岛的地理分布与生境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风吹楠在海南岛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市、白沙县、乐东县和昌江县等地区,位于北纬18°55'—19°07'、东经107°78'—109°28'区域内,垂直分布高度在71~1012 m之间,以海拔900~1000 m之间较为常见;海南风吹楠为喜暖热植物,对热量要求较高,属热带性树种,其生长环境一般为河沟谷附近;海南风吹楠群落植物组成种类多样,且多属热带性树种,主要科有大戟科、茜草科、山龙眼科等。  相似文献   

7.
陈婷 《森林与人类》2023,(10):48-55
<正>海南热带雨林鸟种极为丰富,虽然海南只有3种特有鸟类: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鹧鸪和海南柳莺,但海南岛的许多鸟儿与大陆的同类、同名、同宗,却形态迥异,大多被称为“海南亚种”,很多观鸟爱好者都向往在海南热带雨林一睹它们的芳容,遗憾的是,雨林观鸟极其考验耐心和运气,常常是“只闻其声,难觅其踪”。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海南黎族苗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应是同步的,在此基础上对海南黎族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促进海南民俗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的林业建设,采取了“保护、恢复与发展并重”的方针和建立二个体系一个基地(热带林体系、防护林体系、速生用材林基地)的林业发展部署。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重视海南岛的经济建设,尽快改变其落后面貌。林业建设是海南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被视为经济起飞的基础之一。海南岛林业建设在经济开发建设、充分利用热带优势方  相似文献   

10.
阳台佳卉──“死不了”“死不了”的植物学名叫半支莲,又叫太阳花,俗名马齿苋。是和野生马齿苋同类植物,为一年生草本花卉。其茎、叶都是肉质,将它那鲜嫩多汁的肉质茎掐下丢在太阳下曝晒,看上去已失水萎蔫,但不至于死亡,用以扦插尤能成活。它的花朵在阳光充足的环...  相似文献   

11.
侗族的“女儿树”聚居在贵州的侗族,每当家里生了孩子、就要在房前屋后种上几十株或上百株杉树苗,称之为“女儿杉”,等待孩子长大结婚时、这些杉树便是新婚夫妇的家产了.傣族的“定居树”傣族人每迁到一个新的寨子居住,都要在自己的新居周围种树苗,让它生根、开花、结果.哈尼族的“龙树”云南红河畔的哈尼族,每年春天森林萌发时,要举行祭“龙树”活动,他们认为森林是哺育人类的“阿妈”,因此祭龙树时,要泼洒吉祥的水,祝愿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幸福.黎族的“合欢树”我国海南岛的黎族,男女青年确定爱情时,女方赠给男方两棵“订婚树”,结婚时,新  相似文献   

12.
黎族藤编技艺是海南黎族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是黎族同胞勤劳智慧的结晶,被列入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传统手工产品逐渐被工业化产品所替代,黎族藤编技艺的发展面临着困境。赋予传统藤编产品以时代元素,探寻传统藤编转型发展路径对于发扬光大传统藤编技艺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传统黎族藤编特点的基础上,从藤编材料、编织技艺和纹样3个方面阐述了黎族藤编转型发展的路径,可为传统藤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有山的地方,就有歌声缭绕。歌声,就犹如云雾,与青山绿水相伴而生。遥望鹦哥岭,满目青碧,你听到了那大山深处温婉多情的歌声了吗?那是由27名年轻人用青春唱出的时代歌声。那歌声如漫天飞舞的蝴蝶,萌发着我们的想象与诗情;那歌声如一棵历经百年的大树,在岁月风霜中见到了大山的深情!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部,跨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昌江五市县,是海南陆地面积最大的保护区,主峰鹦哥岭海拔1812米,是海南岛第二高峰。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海岸线长达1528km,沿海防护林是海南生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防风抗灾、护岸固沙、维护生态、美化景观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保护海南岛的“海岸卫士”。但近10多年来,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影响,海防林带宽缩小的有616km,占海防林长度的55.7%;退化老化、残缺不全的有689km,占78.7%。  相似文献   

15.
海南是生态环境保存较为良好的地区之一。地处海南中南部、具有海南象征意义的五指山,生态环境保存较为完好,被国际组织定为全球200个关键的挽救生物的生态地区之一。 五指山自然保护区面积约10万公顷,是海南第二大自然保护区,也是海南的热带雨林最集中的地区。它是整个海南岛的绿色心脏,调节着海南中部地区及整个海岛的气候、降雨分布以及生物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五指山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事关整个海南的生态省建设和海南人民的生存环境。 五指山的生态资源极为丰富。从植物资源看,有热带、亚热  相似文献   

16.
海南苏铁是海南岛特有种和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对研究热带植物区系具有重要意义。受生境缺失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海南苏铁在海南岛的种群数量呈缩减态势。采用种群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及种群动态量化分析等方法,对五指山地区不同生境下的海南苏铁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样地内的海南苏铁为稳定种群,低龄级和中龄级个体数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不同样地种群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2)静态生命表结果显示,3个样地整体上表现出随着龄级的增加高龄级个体数量减少的趋势,但样地A和样地B在幼龄级时有大量的个体数死亡。研究区内海南苏铁的存活曲线更趋近于Deevey-II型。3)种群动态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海南苏铁为低增长型的稳定种群,而样地A和样地B种群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要明显强于样地C。整体而言,五指山地区的海南苏铁种群当前仍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海南寻绿归来。在兴奋与欣慰之余不免留有几分遗憾、几分忧患。海南岛自然保护事业的成就有目共睹;而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的现状亦令人担忧! 据历史资料记载,汉代在海南建郡时,全岛基本被原始森林所覆盖。生态环境无与伦比。明朝清官海瑞被放逐到海南时,所见的仍是一片原始“蛮荒”,只有小块土地被开垦,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就是到了本世纪五十代中期,海南岛天然林尚存1295万亩,覆盖率25.7%,生态环境依然良好。而今,天然林仅余334万亩。覆盖率10.44%,而且林分质量今非昔比,多为被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速海南的开发建设,中央国发[1980]202号文枇转的《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中确定:林业部投资与海南联营二百万亩“速生丰产林”部省海南桉树丰产林10年达到了设计要求和效益目标。总结经营方法和技术措施的有效经验并提出了今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热带林业》2009,37(1):I0004-I0004
海南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地处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地区,距三亚市区仅35公里。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是一个绿色生态型观光旅游项目,项目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热带雨林、峡谷奇观、热带瓜果、南药资源和黎族风情,发掘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雨林黎族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以农业为主,渔猎、饲养家畜、采集野生植物是重要的家庭副业,过去,黎族使用砸碎特殊植物麻痹鱼类的方法捕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