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晒干加工而成的晒青毛茶及压制成的紧压茶,以及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后发酵加工成的各种散茶和紧压茶,都属于普洱茶。生茶即晒青绿茶,“日晒”气味特异,熟茶则褪去了毛茶原有的青涩、苦味和日晒气,色泽褐红,汤红明亮,陈香浓郁,滋味醇厚,滋味厚重绵长,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江城县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茶文化,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茶叶品质好,是普洱茶产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和水上茶马古道的起点和集散地。茶产业是江城传统优势产业,是全县各族群众尤其是广大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该文通过分析江城县普洱茶加工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做强做大茶产业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产业链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普洱茶产业链的研究,探讨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对普洱茶产业链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寻找影响普洱茶产业链发展的因素,提出普洱茶产业链发展的具体措施与建议,达到延伸普洱茶产业链,增加普洱茶产业附加值的目的,使普洱茶产业化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普洱茶科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力开发有机普洱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原产于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历史传统名茶,以其独特精湛的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市场上备受青睐。随着全球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和环境、卫生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对纯……  相似文献   

5.
<正>1、茶马古道源远流长云南普洱茶史可追溯至唐朝。到了明朝,普洱茶已被官吏作为贡奉朝延的礼品。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朝廷正式封普洱茶为贡品,普洱府奉诏贡茶,使普洱茶"享誉京华"。因普洱茶的瑞贡京城和对外贸易,自唐朝时期开始,以普洱茶为核心,从宁洱起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清洁生产的演变历史及概念,以及在普洱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茶树栽培管理、茶叶加工及运输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茶叶品质的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周增志  周斌星  王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17-5119
以普洱茶为材料,采用水提醇沉法,研究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固液比、醇沉次数、醇沉时间5个因素对普洱茶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60 m in,固液比1∶20,醇沉时间60 m in,醇沉1次。  相似文献   

8.
9.
:本试验从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潮水渥堆做成的普洱茶中,提取茶叶多糖,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纯品茶多糖(TPS),配制成不同浓度的茶多糖溶液,以研究测定其对小鼠降血糖效果的差异;在动物活体试验中共设四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DM)模型对照组、糖尿病80mg/kg/d剂量注射组、糖尿病160mg/kg/d剂量注射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注入同等体积的蒸馏水。采用腹腔注射。糖尿病试验小鼠选择经四氧嘧啶诱发造模后合格的小鼠,观 测其体重与血糖的变化情况,为期一周。其试验结果表明: 1.普洱茶多糖具有促进糖尿病小鼠体重恢复的作用,但无显著性差异。 2.普洱茶多糖能有效的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值,高剂量的普洱茶多糖(160mg/kg)比低剂量的普洱茶多糖(80mg/kg)降血糖效果要好,在统计上降血糖幅度差异性显著(P<0.05),并且呈现一定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普洱茶公共品牌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普洱茶公共品牌的由来、发展特点及其产生的利益、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维护普洱茶公共品牌,健康发展普洱茶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用科技、质量体系保证强势品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普洱茶主产区双江、景谷、景东、镇康等地的原料及其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不同翻次的茶样进行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探究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指导普洱茶的加工,规范其加工技术,保证普洱茶的优良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普洱茶水浸出物含量一般随翻堆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2.
贾永立  赵松林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120-123,127
介绍了椰干的定义、营养成分、分类及用途,重点叙述了国内外椰干干燥技术与设备的类型及应用现状,同时针对我国目前椰干干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桂香红美人茶加工工艺及技术参数,为广西红茶的创新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无公害茶园中金萱茶树品种被小绿叶蝉刺吸的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在红茶传统加工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晒青工艺、智能红茶发酵机发酵技术、智能烘干技术等多种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研制桂香红美人茶。[结果]总结出桂香红美人茶加工工艺及关键技术参数为:被小绿叶蝉刺吸的鲜叶→晒青(鲜叶失水率6%~10%)→萎凋(萎凋叶含水量62%~64%)→揉捻(40~60 min)→智能发酵机发酵(温度:32℃,湿度:95%,时间:3.5 h)→造型→智能烘干(温度:80℃,时间:120 min)→提香(温度:100℃,时间:30 min)→成品茶。[结论]该技术充分利用小绿叶蝉危害的鲜叶加工出市场价值较高的红茶新产品,能大幅度提高有机茶园综合效益,对推进有机食品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普洱茶是云南独有的茶产品,而普洱茶产业是勐海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普洱茶发展现状、阐明勐海县现阶段普洱茶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从普洱茶发展的电商化、市场需求变化、茶叶安全标准、名山茶价格、茶叶出口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勐海县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方向:从战略高度重视普洱茶电子商务,发展普洱茶深加工,提升普洱茶质量安全,拓展销售方式,疏通营销渠道,推进勐海县普洱茶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为勐海县发展成为普洱茶第一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凌云白毫茶是广西特有的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其品种特性证明了凌云白毫茶鲜叶是制作高级白茶的原料.采用室内自然萎凋加工凌云白毫白茶,只要掌握白茶在萎凋阶段的开青、拼筛、拼堆工序品质形成时的关键技术,就可以加工出外形、香味优良的白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茶树夏季鲜叶的利用率,多元化开发利用黄山茶区大宗茶原料。[方法]取舒茶早、凫早2号茶叶品种夏季鲜叶为原料,参照黄山毛峰和祁门工夫红茶初制工艺,开展了绿茶、红茶适制性研究,分析了茶叶品质特点和儿茶素组分的变化。[结果]夏季鲜叶加工的绿茶、红茶外形条索松,色泽深欠润,毫少,香气低,滋味厚,汤色欠亮。夏季绿茶、红茶中,5种儿茶素总量及组分的保留量高。[结论]利用传统加工工艺不利于改善夏季绿茶和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出兼具绿茶的品相与红茶内质的扁形红茶的加工工艺。[方法]通过对龙井茶与红茶加工工艺的组合研究,结合2种工艺的优势,克服不足,试制出扁形红茶。[结果]研究试制的扁形红茶,其品质与传统工艺加工的条形工夫红茶相当,部分指标优于工夫红茶;其光滑扁平的外形改变了传统红茶的单一外形,形成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红茶加工工艺。[结论]研究可为茶类结构调整,提高茶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闽北武夷肉桂和安溪铁观音在制造各工序茶样的主要化学成分(多酚类、氨基酸、可溶糖、多酚类氧化物)和水浸出物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肉桂和铁观音在制造过程中多酚类和氨基酸含量趋势一致,呈波浪式减少;可溶糖和水浸的也呈波浪式减少,但在相应工序中增方向并不完全相同;多酚类氧化物除了茶黄素和褐色物质在做青以后,肉桂是减少的,铁观音为增加外,其他的在相应阶段变化增减一致。  相似文献   

19.
普洱茶香气成分的提取及其微胶囊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分离鉴定普洱茶陈香味成分,并将其提取物微胶囊化,扩大其用途。提取采用常压水蒸汽蒸馏萃取法(SDE)对普洱茶香气成分进行提取,经气相色谱(GC)和气质联用色谱分析(GC/MS)鉴定,结果表明构成普洱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氧化芳樟醇Ⅰ(顺式呋喃型)、氧化芳樟醇Ⅱ(反式呋喃型)、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吡喃、1,2,3-三甲氧基苯等。同时,本实验以β-环糊精和魔芋胶为壁材对普洱茶香气成分进行微胶囊化;通过正交实验得到微胶囊化最佳包埋工艺为:普洱茶香气成分与壁材的比例为1∶6,β-环糊精与魔芋胶的比例为500∶1,固形物浓度为20%,干燥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20.
张水花  钱磊  赵红艳  林雪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21-11422
[目的]研究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茶褐素的工艺,为普洱茶加工和普洱茶深层次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普洱茶为原料,茶褐素得率为指标,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的茶褐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并对所得茶褐素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和主要理化性质分析。[结果]对茶褐素产率影响最大的是提取次数,其次是料液比,微波功率和提取时间影响最小,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产率有显著性影响。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茶褐素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提取次数2次,料液比1∶15 g/ml,提取时间10 min,微波功率320 W,在此条件下产率达到16.83%。茶褐素是弱酸性物质,含有蛋白质、多糖化合物。[结论]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的茶褐素是一种较理想的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