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物产量差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杨晓光  刘志娟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4):2731-2741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仍是未来永恒不变的课题。近年来随着育秧、覆膜等技术的应用,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提高以及作物品种的更替和技术的进步等使得农作物产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即便如此,作物实际产量与其潜在产量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中。文章在阐述产量差内涵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产量差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产量差的研究做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产量差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产量差概念发展至今,虽然众多学者都对其做了不同的定义及阐述,但总体而言,作物的最大产量水平为潜在产量,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的产量差为该作物的总产量差。造成作物产量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可能应用到田间的技术和环境因子、生物因素(品种、病虫害等)和经济因素(投入产出比)、政策、文化水平及传统观念等。为了进一步解析作物产量差,前人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等级的产量差。目前国内外产量差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试验调查统计分析法和作物模拟模型法。前者概念简单,可操作性强,但是要求足够的试验数据,试验费用大,周期长;后者可以设置更多的情景和处理,但难以精确定量实际生产中的所有管理措施。因此,在实际进行产量差研究中,可综合利用统计方法、作物模拟模型及遥感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世界各地主要作物产量差的研究结果显示,发达国家因栽培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作物产量提升空间较小。虽然各地学者对当地不同作物产量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提升该地区产量、缩小作物产量差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然而,由于产量估算方法不同,使得研究结果之间差异较大,可比性差。同时因数据和方法的限制,大多集中在解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候、土壤、品种、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对产量的限制程度,而往往忽略了在产量形成过程中农民意愿、政策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总之,未来的产量差研究重点应包括准确计算各区域主要作物产量潜力上限,明确针对不同产量差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因素,解析产量差限制程度。  相似文献   

2.
0引言 不同的饲草料播种结构不同产量不同,有些作物适合单播,有些作物混播时产量会更高,因此研究适合饲草本身的种植结构十分重要。合理的种植结构可以提高饲草料的产量和品质,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不当的种植措施将会严重影响饲草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本试验用新疆常见饲草料作物苏丹草、高丹草和甜高梁为材料,采用不同的种植结构,筛选出适合该饲草合理的种植模式,为高产优质饲草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在皖南酸性红黄壤上进行了为期 4年的定位试验 ,探讨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 ,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方面优于单施化肥。稻草还田产量最高 ,稻草 >油菜秆 >麦秸草 >单施化肥 ,并且作物产量随着稻草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 ,以稻草还田最佳 ,且土壤养分的增加量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长期定位施肥对暗棕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9年肥料效应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结果,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养分水平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差异较大,有机肥和氮、磷化肥的配合施用对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土壤养分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基于抚顺市历年的气象资料及所属三县粮食、玉米、水稻的趋势产量和播种面积资料,以粮食作物产量模拟预测方程为依据,利用Visual Basic语言设计抚顺市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平台,实现方便快捷地查询全市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在不同年份的产量预报值,同时可根据相关影响因素输入订正值,得出粮食作物单产和总产预报值,从而提高粮食作物产量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正> 作物的光合能力,是决定作物生长及产量的重要因素.但作物不同,其光合能力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亦有不同.近年来新育成的大豆高产品种与原有品种比较,具有很高的光合成能力,显示出很高的同化率.在本研究中,作者实地调查了大豆籽粒产量与光合成能力、氮素含量与叶绿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了品种间对比.  相似文献   

7.
检索文献获取秸秆腐熟还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信息并形成数据集,并对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均可培肥地力,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且明显增加后茬作物产量。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优势各异,水稻、玉米秸秆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优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小麦秸秆;油菜秸秆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水稻和玉米秸秆采用腐熟还田更具推广优势。  相似文献   

8.
1.有机肥对保护地蔬菜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不同的有机肥,对保护地蔬菜产量与质量均有不同的影响.有机肥在蔬菜作物营养中有以下作用:①有机肥中含有的大量的无机态元素和微量元素,可直接供给作物吸收与利用;②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可以作为蔬菜作物养料的来源,如氨基酸、酰胺、磷脂等可作为蔬菜作物的氮、磷来源,纤维素可作为蔬菜作物的碳素营养来源;③有机肥料在分解的过程中,形成的胡敏酸、纤维素等活性物质可以改善蔬菜作物营养加强新陈代谢、刺激作物生长、提高蔬菜作物对养分的利用率;④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机肥经过腐植化过程,能部分形成腐植质,具有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以及缓冲性能和提高地温的作用;⑤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另一方面为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农用地膜(以下简称地膜)已成为我国干旱、冷凉地区土壤增温、保墒和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为摸清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研究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棉花、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主要覆膜作物分别布置172、99、30、58个调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2011—2013年,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山东4省分别针对以上4种作物,设置不同地膜厚度处理,系统分析了地膜厚度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地膜残留强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现用地膜厚度较薄,96.7%的地膜厚度集中在0.004~0.008 mm之间。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但对不同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同;随着地膜厚度增加(0.004~0.012 mm),棉花和玉米产量不断增加,而马铃薯和花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地膜厚度对作物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但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地膜厚度显著影响地膜残留强度(P0.05),除了马铃薯外,其余作物地膜残留强度和地膜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增加地膜厚度对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增产幅度有限,而在残膜回收的基础上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显著降低地膜残留强度。为应对我国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建议我国地膜厚度标准提高至0.010~0.012 m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15,(19)
<正>谷子又称为粟,去壳后称为小米,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作物、主食作物。谷子抗旱耐瘠、适应性广,又是重要的战略储备作物。不同的谷子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其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差别。为找出适宜朝阳地区种植的谷子新品种,我们进行了多品种种植的产量比较试验,以便从中筛选出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谷种用于生产,提高种植效益。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选用的谷子品种均为当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5个品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近年山东省棉花、小麦、玉米、花生四种农作物产量状况,并对2010~2017年的单产、总产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除花生总产外,其余三种作物总产均稳中有升。在分析了山东省该四种作物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后,提出了重视县域发展、适度增加种粮面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发展订单农业、优化粮食区域布局等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2.
花生是油料作物,也是经济作物,花生浑身都是宝,籽仁营养价值极高。含有人体所需的10多种氨基酸,具有养颜抗癌之功效,近几年国内外市场走俏,种植花生经济效益是玉米的2~3倍,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很高,面积不断扩大,要求有相应的花生高产栽培措施做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选用1961—2018年南丰县统计局双季早、晚稻及粮食作物单产和南丰国家基本气象站气温、日照、降水等观测资料,结合南丰县气象局双季早、晚稻发育期观测等资料,使用Excel图表、线性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南丰县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8年,南丰县双季早、晚稻及粮食作物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双季早、晚稻及粮食作物单产均随年际变化正相关极显著,将有利于南丰县粮食作物产量的稳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南丰县双季早、晚稻及粮食作物单产正相关极显著的年平均最低气温、3—10月月极端最低气温平均等因子随年际变化升高,表明南丰县粮食作物生长期间的热量资源将更加丰富,气候变化有利于南丰县粮食作物增产。虽然年日照时数,尤其是6—9月日照时数随年际变化减少,较不利粮食作物生长,但与主要气象要素热量条件相比,有利条件远大于不利条件。年降水量和3—10月降水量随年际变化线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沈阳地区为研究实例,利用NASA对地观测系统EOS系列卫星遥感影像,经过了滤波处理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研究地区的旱田作物进行不间断监测.计算出2003 ~ 2007年的年平均NDVI,分析出NDVI年际变化特征、作物生育期内的NDVI变化规律,并找出产量与植被指数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地区旱田植被指数的年际间差异明显,旱田作物生育进程与作物生育期内NDVI变化规律大致吻合,这表明作物产量与遥感植被指数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因此,根据同期地面作物产量调查数据与MODIS遥感数据,采用一次线性拟合法建立回归方程,简单分析出沈阳地区旱田作物产量与NDVI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下,抚州地区的气候也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抚州市近20a的气候变化和粮食产量变化资料,分析了抚州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州市气温在波动中呈升高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全年的总降水量呈波动发展的趋势,个别年份出现过较严重的洪灾和旱灾;粮食产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还讨论了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气温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粮食增产,但是由温度升高导致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普遍缩短,减少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等因素又不利于粮食单产;抚州市的年光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有利于早稻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晚稻的生长发育;抚州市降水量总体的上涨趋势有利于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在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年份中,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利用石家庄地区主要农作物1985—2010年历年单产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单产的变化、突变和周期。结果表明:从年代际变化情况看,大部分主要农作物单产均在1990年代波动最强,在1980年代波动最弱,其中蔬菜单产波动最为剧烈,稻谷波动最弱,大部分主要农作物呈现明显增产趋势,其中蔬菜、小麦和花生单产增产趋势最为明显;从年变化情况看,蔬菜单产波动最为剧烈,棉花波动最弱,大部分主要农作物呈现明显增产趋势,其中蔬菜、小麦和花生单产增产趋势最为明显;主要农作物均呈现增产趋势,增产趋势大多出现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玉米、棉花和大豆气候单产出现突变现象;全区主要农作物气候单产均存在准7年的低频振荡周期,其中棉花和稻谷气候单产低频振荡周期振幅最大。  相似文献   

17.
李启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65-2966
在分析四川眉山市东坡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农业生态区域法对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光温潜力进行测算,计算出粮食作物高产的理论上限,将其与粮食作物的现实产量进行比较,并提出提高耕地粮食生产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花生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是食品、医药和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的农产品之一,又是其他作物的良好前作,花生饼为优质精饲料,茎叶及果壳为优质粗饲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广西粮食产量变化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omplex Gaussian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对1949~2008年广西粮食产量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并预测了广西粮食产量变化趋势。提出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优化粮食结构和完善促进粮食生产政策等对策建议,以期能保障广西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桐麦间作系统内光量分布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各点光量与小麦产量对比研究表明:对照区的入射光量和小麦截获光量一直大于系统内各点,系统内各点离树行越近截获的光量越小.小麦截获光量与入射光量的比值在系统内各点变化不大,在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系统内的平均比值分别是078,069和045,系统外分别是094,088和063.就小麦产量来讲,系统内平均比系统外低512%,系统内冠下各点平均较冠外点平均低19%,东冠下各点平均较西冠下各点平均低244%.单位面积小麦种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系统内较系统外平均分别低355%,253%,冠下各点平均较冠外各点平均分别低113%,74%,东冠下两点平均较西冠下两点平均分别低131%,134%.系统内外各点小麦产量可用其开花期至成熟期的截获光量进行预测.单位面积小麦的种粒数与开花期截获光量,种子千粒重与灌浆期所截获光量的相关关系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