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裂区设计,选择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洛玉1号、丰玉8号、延科288和1个平展型玉米品种临奥1号,设置42 000、54 750和67 500株/hm~2 3个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顶度逐渐增加,而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重逐渐降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品种和密度互作达到极显著水平;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最适密度为67 500株/hm~2,平展型玉米品种最适密度为42 000株/hm~2。  相似文献   

2.
以龙单38号、垦单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秃尖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垦单10号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龙单38号密度为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以半紧凑型品种龙单33和紧凑型品种龙青1号为材料,比较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的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茎粗变细、株高穗位略有增高、空秆率增高,双穗率降低;行粒数及百粒重均出现降低趋势,群体产量随密度加大先增加后减少,龙单33品种密度为6.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龙青1号密度为6.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株型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和部分群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产量潜力差异明显,为郑单958>丹玉39>连玉16;紧凑型品种达到最大产量潜力所需的密度较大,平展型品种较小;密度增大条件下,均表现为双穗率降低,空秆率提高,其中密度对紧凑型品种郑单958的双穗率影响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两者;总体来看,平展型和半紧凑型品种的双穗率较低,空秆率较高,而紧凑型株型品种相反.  相似文献   

5.
不同株型玉米在不同密度下生理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贵州高原山区特定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3种株型玉米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638、S9914、方玉2号的适宜密度分别5.985万~8.50万株/hm2、6.12万~9.6万株/hm2、5.37万~8.355万株/hm2;种植密度对3种株型玉米的叶面积系数、干物质分配比例、光合势和净同化率等群体质量也有不同的影响;紧凑型玉米和半紧凑型玉米对密度的压力反应小,而平展型玉米对密度的压力反应大。  相似文献   

7.
<正> 当前,我省玉米生产上有株型不同的两类品种。一类是以丹玉13号为代表的平展叶型品种;另一类是以豫玉2号为代表的竖叶型品种。平展叶型穗子大,产量高;竖叶型品种穗子多,产量更高。为了弄清这两类型品种的增产效应,通过追肥试验进行了比较。一、试验条件、材料和方法试验于1987—1988年在黄泛区农场农科所试验田进行。沙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314%,全氮0.079%,水解氮7.867mg/100g,速效磷(P_2O_5)26.927ppm,速效  相似文献   

8.
不同株型大豆品种的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本项研究,确定在吉林省中部区域无限结荚习性分枝型大豆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5万株/hm2,亚有限结荚习性主茎型大豆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丰玉8号、半紧凑型百农5号和平展型临奥1号为材料,每个品种分别设置42 000、54 750和67 500株/hm~(2 )共3个密度,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株型品种在不同密度处理下产量形成的源、库特征,为湘西北春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群体源和库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密度过高时,收获指数和粒叶比下降,流变得不够通畅。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要协调好源、库、流之间的关系,紧凑型丰玉8号最适密度为67 500株/hm~2,半紧凑型百农5号最适密度为54 750株/hm~2,平展型临奥1号最适密度为42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探索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的生育进程、空杆率没有影响。但是增加种植密度后,郑单958、豫单776、郑原玉986、京科5472、京科332、京科326、硕秋702、鲁单9208相比低密度条件下,产量分别提高了6.2%、3.5%、2.8%、7.7%、7.6%、1.5%、1.5%、2.5%;大多数品种的株高、穗位都有所增加,但是不同种植密度下株高、穗位的高度差异不显著(P>0.05);部分品种出籽率有所下降,倒伏率、倒折率有所增加,且不同种植密度间的倒伏率差异显著(P<0.05);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百粒重、籽粒含水量均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玉米(Zea mays L.)杂交新组合的产量表现和农艺性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的方法,对引进的22个杂交玉米新组合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筛选出了适合沛县生态环境条件的高产组合6个,明确了高产玉米组合栽培的主攻方向是增加穗粒数和粒重,分析出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增减变化与产量高低表现均一致。[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丹  邹洪军  陈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06-10807,10839
[目的]分析不同杂优组合玉米(Zea mays L.)杂交种产量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提高育种效率。[方法]以辽宁省常用的来源不同的10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7个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杂优组合杂交种产量差异、产量杂种优势表现及影响产量的各构成因素。[结果]杂交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自交系间产量差异极显著,母本自交系的产量都比父本产量高,说明杂交种的产量产生优势受到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改良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应当侧重于协调增加行粒数和穗行数,提高百粒重,这3个性状的选择,有利于F1代产量优势的发挥;使F1代发挥产量优势应根据各杂优群自交系的组配特点选用不同杂优组合。[结论]该研究可为引进新的玉米种质、扩增玉米种质来源、更好地选育玉米杂交种以及更加完善地利用杂种优势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提高玉米育种的预见性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展示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鹤壁地区合理种植玉米(Zea maysL.)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个玉米展示品种(登海602、登海601、洛玉4号、滑986、浚单20、粟玉2号、农乐988、中科11、郑单958、鲁单9002、蠡玉35、金裕8号)的田间观察记载情况、室内考种及产量等进行比较分析,以郑单958为对照.[结论]登海602、浚单20、中科11抗病抗倒性强、产量高、综合性状表现好,分别比对照增产10.4%、4.5%和1.1%,适宜在鹤壁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结论]该研究可为鹤壁地区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品种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出高产、高抗、综合农艺性状好的耐密玉米(Zea mays L.)新组合。[方法]运用间比法试验设计,研究4个耐密玉米新组合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结果]新组合的平均产量与增幅的大小顺序一样均为PJX-7113×hg-1hg-1×110hg-1×139;千粒重与增幅的大小顺序一样均为PJX-7113×hg-1hg-1×139hg-1×110;穗长在17.07~19.92 cm;秃尖长在1.15~1.84 cm;穗行数在13.73~17.43行;行粒数在36.28~40.05行;穗粗在4.95~5.38 cm。[结论]综合考虑,在该试验条件下,新组合PJX-7的产量最高,综合性状较好,该组合审定后,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林靖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288-9290,9293
[目的]为筛选抗性强、耐瘠、优质、高产、稳产和适宜云南省不同地区种植的玉米(Zea maysL.)新品种.[方法]引进12个2013年云南省普通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设海禾2号为对照(CK)进行对比试验,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参试的12个品种中,QA19和QA20较对照海禾2号增产,并且该品种株型半紧凑,成株整齐,丰产性好,综合农艺性状表现好,中晚熟品种,建议进一步参加试验.QA21、QA22和QA23较对照海采2号均减产,但幅度较小,综合性状良好,建议选一步参加试验.QA16较海禾2号减产24.9%,QA15减产15.2%,穗腐病感染严重,抗倒伏性能差,没有推广价值,但在试验的中后期严重干旱,对产量影响很大,建议进一步试验种植.[结论]该研究可为加快良种的更新步伐和不断增加玉米单产,并为品种的审定、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玉米品种兴垦3和丰禾1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行距配置和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下玉米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不同种植方式下,2个株型品种在R2种植方式下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产量等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兴垦3和丰禾1在M1和M2密度下较好。[结论]不同株型玉米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采用R2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提高群体光合性能,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在玉米种植上,种植方式R2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一定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豫单998和郑单958玉米品种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密度范围内,郑单958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豫单998的产量开始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产量达最大(9 375.47 kg/hm^2),当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时,产量反而下降。2个供试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行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秃尖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行数和穗粗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有所差异,郑单958的适宜高产密度为75 000株/hm^2,豫单998的适宜高产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8.
密度,肥料对玉米产量协同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鄂西北低山丘陵区研究玉米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其产量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函数为一报酬递减函数,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有一合理组合区,在该区域内增加种植密度在施肥量能起到增产之目的,且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具有互补性,即种植密度(或施肥量)的减少可用增加施肥量(或种植密度)来补偿以保证玉米产量不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不同杂优群玉米(Zea mays L.)亲本及其杂交种的抗旱性生理性状进行比较,为提高不同杂优模式和优良杂交种的利用率,提高玉米抗旱性育种的预见性提供参考。[方法]以来源于不同杂优群的10个自交系及其组配的7个杂交种为试材,对各杂优群亲本及其杂交种抗旱性生理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黄C的丙二醛(MDA)含量最高,抗旱性最差,而四平头群的K12表现最好。沈单16(四平头群×PB群)的MDA含量最低,抵抗干旱的能力强于其他品种。旅群或PB群杂交组配的方式不同,后代在同等干旱条件下,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差异显著;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进行测定和比较,并非所有的杂交种POD活性都表现出杂种优势。[结论]基础种质有存在的必要性,利用新种质改良时应注意组配方式的选择。低Pro和MDA含量的Reid群与POD活性强的旅群自交系组合,强POD活性、低MDA含量的PB群宜作父本,而Pro含量低的PB群宜作母本分别与四平头群和Reid群组配,是F1代抗旱性改良较好的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气候条件对奈曼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程度地减轻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不利的影响提供决策和服务依据。[方法]在奈曼旗玉米气象产量计算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玉米全生育期气温、降水、日照和蒸发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奈曼玉米气象产量变化范围主要在-750~750 kg/hm2,气候条件的减产效应比增产效应更加明显。奈曼旗玉米生长热量资源和光照资源丰富,能够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主要是高温和干旱;日照和蒸发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可以间接归结为降水或温度对奈曼旗玉米产量的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奈曼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气象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