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成为国家战略。低碳农业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提出来的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低碳农业,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农业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低碳农业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以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所提出的观点对当前正在进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环鄱阳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安峰  王燕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296-10297,10340
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鄱阳湖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山水、农渔产品、民俗等自然、人文资源,具有良好的休闲农业旅游基础。在国务院正式批复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的大背景下,环鄱阳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探讨了环鄱阳湖地区开发经营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温室气体影响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农业发展情况、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保护性耕作、发展环境友好型施肥体系、建立健康养殖区和灌溉节水技术及新型农业技术的运用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具体行动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4.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南昌县等7县(市)的农业龙头企业调研数据为依据,在分析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情况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扶持、社会保障、优惠服务(种苗、技术、信息)方面、价格扶持、农户月薪。根据这一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的若干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势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是新农村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应本着因地制宜、务实推进的原则,在发展模式上做出相应选择.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技术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宣传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与支撑.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概况,提出构建水域—洲滩、平原—阶地、岗地—丘陵—山地等低碳农业景观区的设想,同时倡导广大农民从家居建筑与生活方式入手,推动低碳建筑形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普及。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常规柑橘生产模式中存在高投入、低效益、果实品质下降、破坏生态环境和规模化养殖环节中产生的大量禽畜粪便多数未能资源化利用并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柑橘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在完成柑橘园适宜间作牧草与芳香植物品种的筛选和沼渣施用方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橘园—草—猪—沼—橘园"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并与传统"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再通过对"橘园—草—猪—沼—橘园"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推广应用效果的评价,证明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有助于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柑橘产业绿色、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美长 《安徽农业科学》2013,(7):3163-3165,3173
从环境、竞争和产业3个方面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势,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返乡农民工在创业环境、创业竞争能力、产业竞争能力等方面占据优势,在现代生态农业、新型工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发展过程中,返乡农民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宝贵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入探究特色农业多功能特征及其权衡协同关系,是促进高原山区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以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从农产品生产、生态调节、经济振兴、社会保障4个功能维度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earman法、双变量局域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测度2010—2020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多功能水平及权衡与协同关系,并运用K-means聚类法划分高原特色农业多功能分区,提出相应的优化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高原特色农业多功能是“全球—国家”层次多功能在小尺度区域实际情况的具体反映。各功能在时空格局上存在差异,生产功能先增强后趋于不变,生态、经济功能稳定增强,社会功能小幅度波动。生产、社会功能水平由经济核心区向外递减;生态功能强弱两极分化明显,“东北低,西南高”;经济功能显著提高,总体呈“中心高,四周低,高值区散落分布”的空间格局。2)2010—2020年各功能间权衡区数量减少,各功能区由散落分布逐渐形成集群分布。生产与生态功能逐渐向协同发展转变;生产与经济功能权衡协同关系稳定;经济分别与生态和社会功能间以权衡关系为主;社会功能与生产、生态功能权衡协同关系逐渐形成东部L-L低位协同区和西部H-H协同区两个功能区集群;3)以县(市)区为单位,将云南省划分为农业生产集中区、生态优化调节区、经济振兴先行区、城乡优化发展区4个特色农业多功能分区,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发展路径。本研究可为云南省特色农业发展以及其他地区的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概况,提出构建水域-洲滩、平原-阶地、岗地-丘陵-山地等低碳农业景观区的设想,同时倡导广大农民从家居建筑与生活方式入手,推动低碳建筑形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普及。  相似文献   

11.
Around the world,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re increasingly seen as “multi-functional” spaces, expected to deliver food supplies while improving rural livelihoods and protecting and restoring healthy ecosystems. To support this array of functions and benefits, governments and civil society in many regions are now promoting integrated farm- and landscape-scal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lieu of fragmented management strategies. While rural producers are fundamental to achieving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 they are frequently viewed as targets of, or barriers to, landscape-oriented initiatives, rather than as leading agents of change. In reality, however, rural producers in many areas have embraced elements of multi-functional land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role and recent evolution of producer movements in influencing multi-functional farm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 We explore these roles through six case studies, including a land reform movement in Brazil, indigenous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Bolivia,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associations in Canada, environmental cooperatives in the Netherlands, indigenous and biocultural heritage associations in Peru, and Landcare groups in the Philippines. These experiences suggest that producer movements are playing pivotal roles in supporting landscape multi-functionality, not only through agroecological farming practices but also through off-farm efforts to conserve ecosystems and support multi-stakeholder landscape planning. On the other hand, interests of producer movements are not always fully aligned with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 management approaches. The contribution of producer movements to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 depends on these movements including farm and landscape stewardship in their values and goals, and having the political support and capacity to engage meaningfully in multi-stakeholder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2.
多功能农业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金林  徐丽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201-7203
为了改善农业机器人的通用性与适应性,提高其使用效率,本文提出了针对类似作业环境或工作条件、易于操作转换的农业生产作业的多功能农业机器人设计思想,阐述了多功能农业机器人的重要特性与要求,并分析了其设计与开发时的关键技术。多功能农业机器的开发对提高农业机器人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机器人的实用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漳台农业合作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新形势下漳台农业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应紧紧围绕发展漳州现代农业的目标,重在引进台湾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展农业多功能,农业标准化等方面的合作,拓展漳台农业合作的空间,推进漳州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时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所存在的关系,通过建立农业功能演变的数学模型,期待找出农业功能从古代的多功能向单一功能转变的原因,并且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朱敏 《北京农业》2011,(30):16-17
文章重点论述了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园规划的意义,在于城市化进程中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贡献;提出了作为生产、生态、景观、旅游多功能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的4个方面;并总结了现代观光农业园规划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休闲农业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良性互动,增加农业单位面积的多功能产出,推动城乡融合、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模式、特点及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和人民经济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三生"一体功能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具有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重大意义,因此休闲农业在县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宁武县休闲农业规划方案为例,探讨在县域农业发展中休闲农业规划的一些具体方法及思路,包括县域休闲农业资源分类、休闲农业开发条件分析、规划方案具体内容等,为县域休闲农业规划提供一些方法或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海南龙浩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明确了示范园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提出了将示范园打造成为"城里人的体验中心、农村人的示范中心、青年人的科普教育中心、老年人的休闲度假中心"的功能定位,采用"以农养家,以家得乐,逐步拓展"的发展战略,将规划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和一条绿色牛态隔离带,形成了景观上错落有致、生产上"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结合与产销兼顾"的分布格局,并指明了各区的重点建设内容,同时对道路系统、服务设施、农田水利以及园区景观等进行了规划布局,提出了规划实施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物炭是由生物材料在厌氧或无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产生的一类富含碳素、孔隙发达、比表面积巨大、高度芳香化、性质稳定的固态多功能材料。生物炭施入土壤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肥保水能力、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植物菌根生长,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本文从生物炭的性质特征以及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了未来生物炭应用的研究方向,为生物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吕洁华  黎雪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19-12720,12740
根据2000~2013年农业各部门总产值与比重的数据,计算出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业各产业部门的产出弹性不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存在差异,虽然各产业部门对我国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贡献,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同时,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提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