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构件生物量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研究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功能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及功能构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挖掘整个无性系分蘖丛的取样方法,对松嫩平原开花期星星草无性系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不同构件的生产与无性系生产的关系、无性系生殖株与其组分构件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支持构件、有性生殖构件、光合构件生物量随丛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P〈0.05);而营养繁殖构件生物量与丛径的线性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丛径对各功能构件生物量的制约程度为:支持构件〉有性生殖构件〉光合构件〉营养繁殖构件;生殖株和营养株生物量随无性系全体构件生物量的增加均呈线性增加(P〈0.05),而全体构件生物量与分蘖苗生物量的线性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生殖株茎、叶与花序生物量皆与生殖株生物量呈线性函数增长(P〈0.05),茎、花序和叶生物量的积累按7∶2∶1比例形成。[结论]为丛生型无性植物种群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量研究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功能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及功能构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挖掘整个无性系分蘖丛的取样方法,对松嫩平原开花期星星草无性系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不同构件的生产与无性系生产的关系、无性系生殖株与其组分构件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松嫩平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支持构件、有性生殖构件、光合构件生物量随丛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P〈0.05);而营养繁殖构件生物量与丛径的线性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丛径对各功能构件生物量的制约程度为:支持构件〉有性生殖构件〉光合构件〉营养繁殖构件;生殖株和营养株生物量随无性系全体构件生物量的增加均呈线性增加(P〈0.05),而全体构件生物量与分蘖苗生物量的线性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生殖株茎、叶与花序生物量皆与生殖株生物量呈线性函数增长(P〈0.05),茎、花序和叶生物量的积累按7:2:1比例形成。[结论]为丛生型无性植物生态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松嫩平原返青期2种碱茅种群构件的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朝鲜碱茅和星星草独立分蘖丛的取样调查,定量地分析了返青期松嫩平原碱化草甸2种丛生型禾草种群营养繁殖体冬眠构件的数量特征及其与无性系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返青期,朝鲜碱茅的分蘖丛大小和分蘖株数量均高于星星草,其平均丛径和总分蘖数分别为星星草的2.78和3.76倍。2种群均呈以冬性植株为主的种群结构特征,冬性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64.7%和69.5%。2种群主要以冬性苗形式越冬,平均越冬率分别为73.1%和100%,同时以不定芽越冬。2种碱茅种群的冬、春性植株和总分蘖数均随其丛径的增加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正相关(p<0.01)。随着2种群无性系丛径的增大,2无性系种群的冬、春性植株数和总分蘖数分别以1.303 90、.965 91、.171 7和0.408 50、.505 70、.367 2的指数速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张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954-5955
[目的]对松嫩平原割草地的硬质早熟禾冬眠构件结构进行比较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大样本随机挖取单个无性系的调查和测定方法.分析了松嫩平原碱化草甸硬质早熟禾无性系冬眠构件的结构及其生长规律。[结果]在生长季末期,硬质早熟禾无性系冬眠构件是由冬眠苗和冬眠芽组成,其中冬眠苗为61.60±31.14个,平均占92.19%,冬眠芽为5.37±5.10个,占7.81%。从相对数量指标变异系数来看,以冬眠芽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高达94.97%,丛径最小,为40%;在冬眠构件的结构中,以冬眠苗的变异系数最小,为50.55%。[结论]割草有利于星星草种群和无性系冬眠构件的形成,尤其有利于冬眠苗的形成。硬质早熟禾无性系冬眠构件中冬眠苗数和冬眠芽数均与丛径和总蘖数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丽辉  杨允菲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146-5147,5149
通过对星星草独立分蘖丛的取样调查,定量地分析了开花期与籽实成熟期星星草分蘖丛构件的数量特征及其与无性系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星星无性系构件的数量决定于丛径的大小;其营养蘖数与生殖蘖数在籽实成熟期高于开花期。星星草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与丛径之间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均在0.01水平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种群水平分析2种生境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构件的生产力特征,为牧草的管理和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典型生境样地,采用单位面积法进行取样。[结果]无芒雀麦种群在2个生境均为营养分蘖株生物量>生殖分蘖株生物量。分蘖株总生物量和营养分蘖株生物量为生境1>生境2,而生殖分蘖株生物量为生境1<生境2。各龄营养分蘖株和生殖分蘖株生物量为1龄>2龄>3龄,以1龄分蘖株占绝对优势。2种生境无芒雀麦种群根茎总生物量大体相等,各龄根茎生物量也为1龄>2龄>3龄。[结论]2种生境无芒雀麦种群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7.
采用从大样本随机挖取单个无性系的调查和测定方法,分析了松嫩平原小花碱茅无性系构件的结构及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开花期小花碱茅无性系构件由营养株和生殖株组成,其中火烧样地的生殖株数量平均值为打草样地的1.36倍;但打草样地的营养株数量、营养株生物量平均值大于火烧样地,分别为火烧样地的1.61、2.44倍.在小花碱茅无性系构件的关系中,生殖株的数量和生物量均随着丛径的增大呈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样本随机挖掘整个分蘖丛的取样方法,对松嫩平原栽培条件下实生苗建植的5个密度和分蘖苗建植的2个密度的肥披碱草无性系种群构件数量和生物量结构以及生殖分配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揭示不同建植密度肥披碱草无性系种群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9月末停止生长期,经过2个生长季的营养繁殖,在第二个生长季末,不同建植方式的种群生殖株、营养株、冬性苗数量和生物量,RAⅠ(生殖分蘖株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构件总生物量的比值)、RAⅡ(花序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构件总生物量的比值)以及RAⅢ(成熟饱满子粒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构件总生物量的比值),以及地上部分构件总数量和生物量均随密度升高呈下降的趋势(P0.05);与高密度相比,低密度肥披碱草种群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生殖分蘖株、花序和成熟饱满子粒等有性生殖构件。同为密度45株·m-2,分蘖苗建植的种群生殖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RAⅠ、RAⅡ、RAⅢ均高于实生苗建植的种群(P0.05);而营养分蘖株、冬性苗数量和生物量,地上部分构件总数量皆小于实生苗建植的肥披碱草种群(P0.05);两种建植方式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种构件中,实生苗建植的5个密度数量和生物量皆以冬性苗所占比率最大,而分蘖苗建植的2个密度数量以冬性苗所占比率最大,而生物量以生殖株所占比率最大。  相似文献   

9.
张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1023-11024,11026
在开花期从构件水平对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分蘖丛各构件性状的表型可塑性,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均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开花期,朝鲜碱茅种群分蘖丛各构件性状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朝鲜碱茅无性系种群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定量关系中,光合构件、有性生殖构件、营养繁殖构件以直线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支持构件、非生殖构件以幂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均以直线函数模型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从大样本随机挖取单个无性系的调查和测定方法,分析长白山区垂穗披碱草无性系构件的结构及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籽实乳熟期,垂穗披碱草无性系构件是由营养枝和生殖枝组成,其中以生殖枝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6%和91%.在垂穗披碱草无性系构件的关系中,生殖枝个数、生殖枝秆重、生殖枝重均随着丛径、丛面积的增加呈冪函数异速生长(r2 =0.471 9 ~0.635 6);穗重随着生殖枝个数增加也呈冪函数异速生长(r2=0.7542),生殖枝秆重、生殖枝重均与生殖枝个数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2为0.825 7、0.827 3).  相似文献   

11.
陈彤  张文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96-10799,10805
[目的]了解群体和个体大小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和生殖的影响。[方法]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果实成熟期,分别从选定的9个群体中随机选取10个生殖分株,齐地面剪下,带回实验室测定各形态和数量指标。[结果]群体大小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营养生长和茎、叶生物量分配有显著的影响,随着群体的增大,生物量更多地投资到茎上,叶生物量分配则显著减少;群体大小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殖性状的影响不明显,在不同大小群体中生殖分株具有稳定的生殖产出;生殖分株个体越大,生殖投入越高,生殖分配越低。[结论]不管在何种大小的群体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生殖分株都具有稳定的生殖特性和生殖产出,且都能获得适量的传粉者为其进行异花传粉。  相似文献   

12.
产生不同大小的后代通常被视为对环境风险的一种两面下注策略,而研究也发现克隆植物远端构件可能具有生长优势。为了研究不同球茎类型和水分条件是否对球茎萌苗形成的分株种群的大小级产生影响,以及远端分株在生长速率上是否也存在优势,本文以扁秆荆三棱为对象开展了研究。设计了基于球茎类型(原生、次生和新生)和水分条件(湿润无积水、1~2 cm薄积水、10 cm水深)的区组实验,通过监测其分株高度和数目变化来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 球茎类型和水分条件对扁秆荆三棱分株种群的大小有显著影响,但对克隆之间大小的变异没有显著影响;2) 随着水深的增加,分株数和高度都呈增加趋势,新生球茎萌苗形成的分株高度较低,但分株数在球茎类型间无显著差异;3) 分株生长速率只和克隆生长阶段有关,随着分株数增加,克隆和分株的生长速率都呈增大趋势,但是远端分株的生长速率并没有显著优势。因此,克隆植物大小级独立于环境条件的稳定性可以视作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对环境风险进行缓冲的策略,而克隆规模对生长速率的促进可能是由于生理整合作用而导致的。远端分株生长速率无明显优势则说明远端分株可能更偏向于储藏和向克隆外探索。   相似文献   

13.
宋红  曹柏  朱振亚  王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25-13827,13830
以位于黑龙江省帽儿山的东北林业大学实验基地引种栽植的木本地被植物东北百里香为试验材料,对东北百里香的克隆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百里香的克隆生长表现为匍匐茎克隆,在其生长周期内根、茎、叶的生物量表现为一致性,即在营养生长阶段根茎叶的生物量呈增长趋势,在生殖生长阶段根茎叶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不同级别的东北百里香分株差异主要体现在母株与子代分株的差异,通常母株占据了较多的营养器官,从而表现出的生物量比子代分株的高;引种后的东北百里香的克隆生长情况好于原生境,并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适合作为园林地被植物引种应用。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在地球上 ,特别是在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丛生克隆植物的分布与数量。近年来 ,大多数植物种群生态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于研究根茎克隆植物或葡伏茎克隆植物的许多重要问题 ,而轻视研究丛生克隆植物分株和分株集团的觅养功能和资源转移。因此 ,直到现在许多植物种群生态学家仍然不清楚丛生克隆的觅养和资源转移。作者等研究了丛生禾草 Stipa baicalensis和 Festuca ovina丛生克隆的觅养和资源转移 ,并发现丛生克隆不但具有泛资源整合作用也具有有限资源整合作用 ,不但具有克隆集合内分株集团觅养 ,而且也具有分株集团内分株觅养 ,而根茎和葡伏茎克隆仅具有分株觅养和泛资源整合作用 ,丛生克隆的觅养和资源转移较根茎或葡伏茎克隆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5.
海子坪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倒逐龄级累加法"(RAA)和邻接格子样方法,研究海子坪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克隆生长格局和无性系分株克隆生长型动态。结果表明:海子坪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的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无性系分株集群的聚块大小或格局规模为256个单位格子面积,即斑块面积在256 m2以上;格局强度达到2.56;格局纹理为2.52,说明疏密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董云波  焦德志  李波  孙婴宁  杨允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32-5733,5769
[目的]为了研究扎龙自然保护区羊草种群分蘖株的数量性状。[方法]以扎龙羊草种群为研究对象,以年龄结构为切入点,对不同土壤生境条件下羊草分蘖株的数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在5~9月的取样中,扎龙保护区4种生境的羊草种群分蘖株平均数量表现为沙土>林间风沙土>草甸土>中度碱土,年龄结构最多由3个龄级组成,其中均以1龄和2龄级分蘖株占绝对优势,3龄级所占比例甚小,呈增长型年龄结构;不同生境分蘖株的生物量也表现为沙土>林间风沙土>草甸土>中度碱土,年龄组成均以1龄和2龄级分蘖株对种群物质生产的贡献大,3龄级所占比重很小,也呈增长型年龄结构。[结论]该研究为湿地的管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的密度制约效应。[方法]在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不同生育期即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分别接入不同虫量褐飞虱,调查并分析超级稻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及其变化动态。[结果]分蘖期:褐飞虱孕穗期、灌浆期种群数量随分蘖期种群基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灌浆期褐飞虱种群密度升高达到一定限度(〉250头/丛)时,其乳熟期种群数量随该密度的加大而呈下降趋势;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发展呈现中间快、两头慢的特点。孕穗期:褐飞虱种群发展在孕穗至灌浆期是随着其基数密度升高而升高,但到乳熟期相关性表现却不显著;超级稻中后期褐飞虱种群仍具有高繁殖能力,对水稻产量潜存极大威胁。灌浆期:褐飞虱种群密度〈70头/丛时,其种群发展仍随着其基数密度升高而升高,对产量仍潜存较大威胁。[结论]研究结果为建立和健全褐飞虱监测预警体系、经济有效生态控制超级稻褐飞虱发生危害、提高褐飞虱持续控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