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通过对人类文明史的简要回顾,论述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指出生态文明的要义是人类要充分地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共同进化。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要落实到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环境生态化之中。近10年来生态文明在广州的实践,具体表现在构建绿色城市、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生活等方面。广州初步实现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2.
环境危机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最严重的世界性问题。面对这场危机,绿色革命的开拓者,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向全球企业家呼吁:最大最好的商业机会—— 国外环保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代表财富的将不再是传统的Yellow(黄色),而是Green(绿色)。 有专家指出:就环境与发展领域,人类正面临着继农业生产技术带来的农业文明,工业革命带来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大转变”。全球性环境恶化将导致“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生产技术”的转变,从而带着一场更高级、生态化的大发展,其影响是巨大的;生产技术的大转变——高技术“绿化”将是一种…  相似文献   

3.
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创造出工业化的奇迹,而对自然的态度则由以往的敬畏转为征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多忽视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  相似文献   

4.
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需要。社会文明发展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阶段,在工业文明进程中,机器化大生产在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向大自然的高额索取,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的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绿色校园建设对促进生态文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绿色校园建设能够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改善民生和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采取有效对策进一步加强绿色校园建设,包括弘扬生态文明,全社会协力共建绿色校园;传播绿色文化,加强绿色教育;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开发和推广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参与绿色北京的建设;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部门的支持,携手共建教书育人的绿色摇篮,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符合低碳社会和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第四种形态,是人类反思工业文明的弊端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对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等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密切相关,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又促进林业的发展。通过对昭通市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分析,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我国的基层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网络上的绿色钟薇地球的生态问题,其实就是人类危机的总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高度的经济活动,已经使得我们的地球蒙上了一层阴影。从南极臭氧层出现破洞、世界各地森林遭受酸雨的侵蚀,到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迁,皆显示人类在享受文明之余,可能即将面临一场...  相似文献   

8.
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在二十世纪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寻求自身发展道路所做出的选择。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工业文明在创造了巨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工业化的实现过程变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统治和掠夺,严重割裂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环境、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致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紧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类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相似文献   

9.
绿色经济是以高科技为手段 ,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展经济于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相对性、现实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它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物 ,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 ,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统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几千年的历程中,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与实践不曾停息。而现代以来,在探索与物质世界密切相关的经济增长和以自然世界为本体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之中,发展与治理是否要同步的争论与抉择也持续升温。传统思想认同以人为中心的思考逻辑,往往被称为人类中心论。其观点是人可以征服、利用和统治自然界,正如英国早期自由  相似文献   

11.
田新程 《中国林业》2008,(24):16-17
绿色是城市的灵魂,是体现城市品位和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义乌市是一座国际性的商贸城市,在推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过程中,义乌市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全国树立了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也是面对改变社会和经济失衡的应对之策。自此,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前进的主基调。自从杭州G20峰会习近平主席提出绿色金融的倡议后,我国绿色金融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产品,  相似文献   

13.
汪亚雄 《绿色科技》2012,(12):99-101
指出了为了给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南充市应建立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寻求低碳发展路径,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探讨了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绿色文化引领发展、绿色环境保障发展、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绿色技术支撑发展,以推进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在二十世纪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寻求自身发展道路所做出的选择。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工业文明在创造了巨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工业化的实现过程变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统治和掠夺,严重割裂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环境、人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绿色发展,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转变。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  相似文献   

16.
绿色发展是生态经济的基本前提,生态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山区不仅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发展山区生态经济势在必行。在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着对山区综合开发认识不够、支撑条件不足等一些问题。山区发展生态经济,保住生态是基础,产业升级是关键,立体发展是诀窍,综合开发是突破。山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遵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把山区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山区的发展,希望在林、重在民生;加强关注、加快建设、加大投资。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绿色思维的定义,论述了绿色思维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思维方式,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维方式,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思维方式的内涵;从逻辑、价值、生产力、竞争力方面出发论述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思维基础;提出在科技创新中应把握绿色选题、绿色设计、绿色实验、绿色转化等几个关键环节;并从科技政策、科技评价方面提出应以绿色思维促进科技管理.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尊重和顺应自然,繁荣和发展经济,规范和增进社会和谐,既跨越了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低下自然刚性的"马尔萨斯陷阱",又可避免工业文明阶段技术进步助推生产力提升的不可持续的困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位所在,大势所趋。然而,人们的认知,或极端于回归原始文明的"返璞归真",或固执于现行工业文明的"技术万能",生态文明的思辨和话语体系,客观讲,还落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300年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社会文明程度也得到了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似乎已经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但人类社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已给人类敲起了警钟。人类社会必须向着一个新的模式转变才能使社会得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近20年间,人类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全球正面临环境、水资源、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可持续发展由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绿色经济"也成为世界各国的选择。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绿色经济"是一种有助于改善人类福祉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