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调查了烟威渔场主要底栖动物种类及使用拖网进行捕捞情况,分析了40马力渔船所用2种拖网的结构、性能、渔捞效果,对100-185马力渔船的传统拖网提出了采用双底纲、低口长袖、单拖作业等技术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杨吝 《水产科技》1996,(4):38-41,46
南中国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陆缘海之一,位于欧一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断层汇合处,其北部大陆斜坡深度变化为200—1200米,轮廓线为东北一西南走向,并平行于沿岸线。近些年来,台湾商业底拖网渔船一直在200—1000米这一区域作业,该区域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渔场。  相似文献   

3.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拖网渔获的主要经济鱼类有一定的数量密集水深范围和密集的水域,且经济鱼类主要种群的密集水域有春秋季节性移动现象,规律性明显。据此,划分出3处主要渔场。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小麦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于2018年10月对小麦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野外采样、室内生物鉴定和环境因子测定,对其多样性、群落结构、环境因子相关性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80种,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57种、节肢动物甲壳类15种、软体...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7年的4月(春季)和10月(秋季)辽东湾海域19个调查站位所采集的底栖生物样品的鉴定结果,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6种,其中春季33种,秋季26种;多样性指数(H')分布无显著空间差异,丰富度指数(dMa)和均匀度指数(J)分布趋势较为一致,高值区集中分布于辽东湾中部,低值区位于辽东湾西北部沿岸水域;群落聚类分析将春秋两季均划分为5组,但5组内容不同,表明季间群落结构变化较大;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BIOENV分析表明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3个断面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9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环节动物1种;总平均生物量为(470.77±314.32)g/m2, 总平均密度为(480±248)个/m2.在各类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97~2.14、1.45~1.67和0.83~0.95,平均值分别为(2.06±0.08)、(1.53±0.12)和(0.90±0.06).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浙江六横岛泥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3个泥滩潮间带断面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9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环节动物1种。3个泥滩潮间带断面总平均生物量为470.77±314.32 g/m2, 总平均栖息密度为480±248 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布范围分别在1.97-2.14、1.45-1.67和0.83-0.95,平均值分别为2.06±0.08、1.53±0.12和0.90±0.06。六横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宁夏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状况,于2013年春季、夏季、秋季调查沙湖8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评价沙湖水质状况。结果表明:3个季节在沙湖共采集了17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6科,主要由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组成,且随季节与空间变化显著;沙湖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较低,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91和0.51;依据多样性指数和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对沙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沙湖水域属重度污染,夏季沙湖污染最严重,秋季沙湖受污染状况略好于春季。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至2014年,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了8个航次104个站点的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种类均匀度(E)、种类丰度(D)和优势度指数(Y)等指标参数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应用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2013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49种,2014年40种,每年不同季节种类更替明显。2013年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2014年分别为冬季和夏季,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生物量和丰度明显不同。不同年份的特征种均以甲壳动物类群为主,鱼类优势种增多。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的大型底栖动物相对于同年度其他季节有更高的多样性,年度变化上多样性指数整体增高。群落结构分析表明,2013年夏秋冬聚为1组,春季为1组;2014年春夏秋聚为1组,冬季为1组。ABC曲线结果显示,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2013年四季受到中度干扰,2014年春夏秋受干扰不明显,冬季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干扰。本研究结果为长江口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10月对黑龙江省境内的绰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53种,隶属于14目29科。其中水生昆虫最多,为34种,分属6目18科,占总数的64.15%。在采集到的53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在功能摄食类群中收集者种类最多,为15种,占28.30%;刮食者和捕食者各为14种;撕食者10种。大型底栖动物相对重要指数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Gumaga okinawaensis、二尾蜉(Siphlonurus sp.)、Limnocentropus insolitus、幽蚊(Chaoborus sp.)、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Epeorus uenoi、东北田螺(Viviparus chui)、小蜉(Ephemerella sp.)和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调查期间,绰尔河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3.32ind/m2,平均生物量为1.65g/m2,二者均以秋季最高,但前者春季最低,后者夏季最低。K-优势曲线与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结果相一致:均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BI生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绰尔河中上游水质处于清洁等级,下游水质处在轻度污染-污染等级。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6—2017年4个季度烟威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烟威海域4个季节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121种,其中鱼类79种,甲壳类36种(虾类20种,蟹类16种),头足类6种。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as)、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黄鮟鱇(Lophius litulon)、日本褐虾(Crangon hakodatei)。游泳动物种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2.50~2.9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62~1.79,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55~0.59。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烟威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可以划分为3组:组1(深水组)、组2(浅水组)、组3(低生物量组)。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组间季节差异明显(P<0.01)。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细纹狮子鱼、黄鮟鱇、日本褐虾为组1主要典型贡献种,口虾蛄(Oratosquil laoratoria)、鳀、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组2典型贡献种,组3典型贡献种在春季为日本褐虾和细纹狮子鱼,冬季为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黄鮟鱇和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其中组3站位全部位于水深超过50 m的海域,且主要贡献种都为冷水性、底栖习性物种,在夏、秋季时,组3内主要典型种贡献降低,因此归为组1。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增殖放流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新强  袁骐 《海洋渔业》2011,33(3):251-257
根据2007~ 2009年每年8~10月在杭州湾海域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后的跟踪调查资料,采用群落结构测度公式、群落的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探讨杭州湾增殖放流海域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湾增殖放流海域共出现游泳动物54种,其中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脊尾白虾(Exopalala...  相似文献   

13.
山东半岛南部水域春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显仕 《水产学报》2003,27(1):19-24
根据1986、1998和2000年春季对山东半岛南部水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渔业资源、优势种及多样性的年间变化,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渔业资源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类更替加快,优势度下降,多样性增加,从而使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演替加快。  相似文献   

14.
东、黄海沙海蜇暴发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调查的数据,研究了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暴发对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多样性和生物个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海蜇暴发海域游泳动物总种类数为58种,其中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种类数分别为38、11、9种;沙海蜇非暴发海域游泳动物总种类数为65种,其中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种类数分别为43、16、6种。其它各项多样性指数也均表现为暴发海域低于非暴发海域。沙海蜇暴发海域的游泳动物重量CPUE、尾数CPUE和平均体重分别为155.13 kg·h-1、3 733 ind·h-1和41.56 g;非暴发海域的游泳动物重量CPUE、尾数CPUE和平均体重分别为408.69 kg·h-1、12 723 ind·h-1和32.12 g。重量CPUE和尾数CPUE均表现为暴发海域显著低于非暴发海域,平均体重则表现为暴发海域大于非暴发海域。在两类海域的6个共同优势种中,暴发海域优势种的IRI、重量CPUE和尾数CPUE均显著低于非暴发海域。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外,其它5种共同优势种的平均体重均是暴发海域大于非暴发海域。鱼类和甲壳类对于沙海蛰的暴发较为敏感,头足类对于沙海蛰暴发的敏感性相对较低。生物学测定数据表明,沙海蜇暴发海域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个体大于非暴发海域(P0.05),而两类海域的小黄鱼个体大小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小黄鱼对于沙海蜇暴发海域的环境适应性强于带鱼。沙海蛰暴发和非暴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和个体等方面的差异性与生物对灾害环境的回避和适应性具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0年2月、5月、9月和11月对舟山渔场禁渔线以外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捕获鱼类80种,隶属于13目,49科,59属,其中以鲈形目最多(30种)。Simpson多样性指数(C)、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出9月以后逐渐升高、随后下降、5月基本达到最低点的趋势,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在5月较高,表明5月鱼类种类丰富度较高。资源生物量曲线(ABC)的结果受优势种影响较大,2月质量优势度曲线位于数量优势度曲线之上;5月质量优势度曲线与数量优势度曲线相交;9月和11月数量优势度曲线位于质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营养级-平均体质量关系曲线斜率的绝对值5月最小,9月最大,表明经过伏季休渔以后,9月鱼类平均体质量有所增加,特别是高营养级鱼类,而经过持续捕捞以后,至5月鱼类平均体质量整体降到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罗源湾夏季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7月在罗源湾进行的底拖网和笼壶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96种,底拖网平均相对资源量为5.43kg/h。以生物量为单位计算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盯平均为1.793,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为2.386,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653。优势种为日本囊对虾(Penaeusjaponicus)、小鳞沟根虎鱼(Oxyurichthys microlepis)、日本蟪(Charybdisjaponica)、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常见种为髭锻虎鱼(Triaenopogon barbat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锯塘鳢鱼(Prionobutis koilomatodon)、绿斑细棘服虎鱼(Acentrogobius chlorosigmatoide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与历史资料相比,罗源湾游泳动物种类数明显减少,渔业资源呈现出小型化和低质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拖网作业参数对南极磷虾捕捞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拖网作业中捕捞效果及影响因素,根据 2017 年 12 月 2018 年 6月随“龙腾”轮在南极海域生产时收集的作业参数、网具深度和声学数据等信息,利用声学方法获取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与期望入网渔获量,结合网位变化和渔捞统计情况量化捕捞效率;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不同拖速和曳纲长度下,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的偏离程度,研究其对网具捕捞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水深为(37.29±9.72) m,拖网稳定拖曳期间网位深度为(30.72±10.41) m,网位调整幅度为(11.52±7.09) m。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偏离(6.33±3.58) m。(2)网次渔获量为(16.25±6.77) t,拖曳过程中网口始终对准磷虾集群质量中心进入网口的磷虾总量为(27.06±10.19) t,捕捞效率为(63±19)%。(3)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差值对捕捞效率影响极显著(P<0.001),两者吻合较好时捕捞效率高;拖速与捕捞效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拖速增大网位上升,捕捞效率越低;曳纲长度增加网位下降,但曳纲长度变化与捕捞效率相关性不明显(P=0.087)。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南极磷虾拖网作业中有效利用磷虾行为特征,改善网具性能,提高拖网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基于2015年大亚湾湾口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动态、多样性水平与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夏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F=4.556, P=0.01),且主要受鱼类优势群体季节更替的影响;春、夏、秋、冬各季度第一优势种类分别为二长棘鲷(Paerargyrops edita)、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拥剑梭子蟹(Portunus gladiator);不同季节游泳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介于2.35~2.66,差异不显著(F=0.597, P=0.623);而聚类(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结果显示,该海域游泳生物群落季节特异性为69.13%~80.77%。由此可知,单一的α多样性指数并不能有效地反映该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特征;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该海域游泳生物群落季节异质特征与水温、溶解氧、盐度、透明度、pH和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间存在明确的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捷  陈佳杰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14,38(8):1097-1105
为研究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特征,利用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9月)在吕泗渔场沿岸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空间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吕泗渔场沿海海域春夏两季共出现虾类18种,其中春季11种,夏季15种;春季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和鲜明鼓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研究表明: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春季以暖温性生态类群为主,夏季以暖水性生态类群为主。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的外侧。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差异显著,水团变化、地形、水深是导致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滨 《水产科学》2001,20(2):41-43
介绍了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渔轮赴几内亚渔场作业的六片式单拖网,分析了该网具有主要技术性能和网具装配,探讨了网具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