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贺兵 《新农业》2023,(18):82-83
<正>通过食用菌生产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全新的模式,应重点结合农业有机废弃物的特点,合理采用食用菌生产的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的作用价值。1食用菌生产与农业有机废弃物分析1.1农业有机废弃物农业有机废弃物,主要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类型废弃物,如,农产品加工环节、畜牧业养殖环境、农产品生产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等。据调查,我国每年会产生7亿吨以上的农作物秸秆废弃物,  相似文献   

2.
<正>湖南润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中试生产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位于宁乡农业科技园区。湖南润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服务"三农"。新型微生物肥料——"湘润邦"牌有机物料腐熟剂,是公司和依托单位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共同研制的秸秆还田专用制剂。该产品选用富含纤维素、木质素和其它有机物质降解酶类的微生物菌群,腐解能力强、速度快、质量稳定,能有效促进秸秆及有机废弃物的腐解、除臭,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大量的有机肥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机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因此,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有机肥料产业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现介绍秸秆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堆肥积制方法及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秸秆腐熟剂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其他有机质的微生物菌群,能快速腐熟秸秆等有机废弃物,使秸秆中所含有机质、磷、钾等元素成为作物所需的营养,并产生大量的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减少病害的发  相似文献   

5.
目前,由山东省莱州市府前街农业生物技术实验站主持研究的应用纤维素分解菌剂生产秸秆腐熟生物有机肥技术正式获得成功.运用该技术可将农村大量的秸秆资源和人畜禽类便等有机废弃物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处理转变成活性有机肥,不但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大幅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6.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农业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业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1.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 农业废弃物主要是指农业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处理不当,会造成资源浪费,土壤肥力下降和环境污染,使农村生存环境恶化并影响农副产品的产量及品质,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1.1农作物秸秆多采用燃烧等一次性利用方式 农作物秸秆中不仅含有大量纤维素、木质素,还含有一定数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磷、钾等营养成分和许多微量元素。我国每年近6亿t农作物秸秆相当于300多万t氮肥、700多万t钾肥、70多万t磷肥,约占全国……  相似文献   

7.
利用食用菌生产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首先需要了解食用菌主要的作用,如作为纤维素、粗纤维素等,其次需要从种植业与养殖业两个方面了解农业有机废弃物中食用菌的循环利用模式,进一步对该方面的发展现状进分析,找出食用菌生产农业有机废弃物当中存在的问题,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农业和农村有机废弃物生物质碳产业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农田秸秆和生活垃圾等农业和农村有机废弃物面广量大,其资源化处理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开发高效低耗有机废弃物生物质碳工程转化产业化技术,以新型碳质产品就近回田回村实现农业循环.而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可能是农业和农村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并促进农业固碳减排的最佳解决方案.新近已经开发出不同规格和型号的中小型生物质转...  相似文献   

9.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秸秆还田技术,项目围绕滇池流域及水源地水源保护、土壤有机质提升,开展秸秆直接全量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减少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及化肥的用量,减少火灾隐患,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病死畜禽、废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等农业废弃物资源,用则变宝,废则生祸。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资源量大面广,十分丰富。十多年前,秸秆一直是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大牲畜的主要饲料,少部分作为有机肥料、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畜禽粪便直接肥田,多为粗放型利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废弃物的用途及利用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结构性变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事关农业清洁生产、农村生态保护和农业绿色发展,可谓"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需要,社会舆论关注"。近年来,泌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一)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我国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 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单位面积施用量安全上限。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二)农村农业废弃物污染严重种植业废弃物(秸秆)和养殖业废弃物(畜禽粪便)是农业废弃物的两个主要来源。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5亿t,其中40%未被有效利用,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李毅 《湖南农业》2008,(1):17-17
堆肥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有机肥料,是以农村常见的植物性物质和其他废弃物,加入人、畜和禽粪尿进行堆积而成。具体做法是:首先把原料秸秆(也可用杂草、落叶、垃圾等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物质)铡成6厘米~7厘米长,按秸秆500  相似文献   

13.
崔玛丽 《农技服务》2014,(2):58+52-58,52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秸秆还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因此秸秆的产量也是很大的,农作物秸秆中含大量的碳、氮、磷、钾、钙、镁、硫和硅等多种营养元素,同时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虽然秸秆只是作为植物的副产品,但是秸秆经过加工利用也是非常好的肥料,我们今天所说的秸秆还田技术就能够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秸秆还田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给予解决。  相似文献   

14.
<正>农业废弃物,是指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废弃的有机物质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可将农业废弃物分为植物类废弃物(主要指废弃作物秸秆、枯叶残枝、果实废弃壳等)、动物类废弃物(即人类在组织牧、渔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没法实现经济产值的残余物)、加工类废弃物(即在渔牧林农业加工过程中不能实现经济价值的部分)、生活垃圾类(其中包括人类的粪便与尿液)。一般认为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禽畜粪便与农作物秸秆。  相似文献   

15.
<正>农业废弃物,是指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废弃的有机物质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可将农业废弃物分为植物类废弃物(主要指废弃作物秸秆、枯叶残枝、果实废弃壳等)、动物类废弃物(即人类在组织牧、渔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没法实现经济产值的残余物)、加工类废弃物(即在渔牧林农业加工过程中不能实现经济价值的部分)、生活垃圾类(其中包括人类的粪便与尿液)。一般认为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禽畜粪便与农作物秸秆。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我国集约化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飞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传统农业中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环节和方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遍布乡村的秸秆、菌渣、沼渣等各种有机废弃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污染。近  相似文献   

17.
正农业废弃物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丢弃的有机类物质,主要包括作物生产过程中的植物废弃物,渔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物废弃物,农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类废弃物和农村城镇生活垃圾等。狭义的农业废弃物特指秸秆和畜禽粪便。1大兴安岭地区农业废弃物现状a.化肥、农药包装物处理情况。2016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播种面积为17.73万hm~2,全区化肥使用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进驻马店、周口、漯河等地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种植业农作物秸秆和养殖业畜禽粪便以及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垃圾和污水)三部分,驻马店市科技局组织人员主要针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9.
农业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有助于缓解资源约束、减少环境污染。秸秆纤维素是细胞壁中最主要的物质,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稳定嵌套,难以分离。因此,秸秆有效组分分离提取是实现其高值化利用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对秸秆中纤维微观结构、形成机制及理化性质进行深入阐述,介绍了提取纤维素的多种技术,并对纤维素分离原理与优缺点进行了凝练。针对现有技术壁垒及局限性,展望秸秆纤维分离、提取及纯化等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以期为探索出高效绿色环保的工艺技术,实现秸秆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10多辆装满燃料乙醇的大罐车驶出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门,我国首批用玉米芯废渣生产的二代纤维素燃料乙醇将投放市场,汽车燃料多了一个新品种。这也意味着人车争粮的局面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终结。据悉,纤维素乙醇以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提取完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