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降水观测主要是为了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信息,目前常用的观测手段分为降水现象仪及人工观测。近几年随着降水现象仪与人工数据观测的综合应用,人们在降水观测中的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但是为了使其数据信息的精确度更准确。本次对降水现象仪与人工数据观测的精度差别进行分析,人工观测过程中使用雨量筒来实现,通过对雨量筒的定期观察进行记录;自动观测使用的是DSG4降水现象仪,该设备能够对多种降雨类型进行区分。为了增加数据对比的明显性,选择了本地汛期6月、7月、8月进行观察。通过长达3个月的时间进行数据搜集,统计相关数据的精确度,进而使降水观测工作更加顺利的得以开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营口市气象观测站DSG5型降水现象仪平行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进行应用评估及误差分析,了解降水现象仪观测结果与人工观测记录的差异,给出针对性建议,以供其他气象台站参考。  相似文献   

3.
降水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补给来源,是一种基本的水文现象,降水量就是广义上的水资源。降水量的观测值存在比真值偏小的问题,作者分析了引起降水量观测值偏小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提出了改正途径和今后降水观测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
DSG1型降水现象仪的安装实现了天气现象要素观测、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进一步提高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本文主要介绍DSG1型降水现象仪的工作原理、安装要求、日常维护及故障的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5.
许孟会 《北京农业》2013,(18):141-142
自从我国实行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观测与人工气象站的降水观测同时运行以来,由于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所使用的降水观测仪器设备、观测降水量的方法和测量降水量的原理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自动气象站的降水量观测值与人工气象站的降水量观测值之间经常产生差异自动气象站的雨量传感设备出现问题也会造成降水量的数据之间产生误差。  相似文献   

6.
云的夜间观测比较困难,在观测时可结合以下经验,以提高观测重点和准确度:掌握云的生成、发展和演变规律;结合星光及光的现象进行判断;根据已出现的降水性质判断云状。  相似文献   

7.
自动站记录与人工观测雨量测量误差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乌兰浩特市气象局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自动站观测雨量与人工观测雨量存在一些偏差。经分析,仪器测量原理与观测方法不同、观测时间不一致、自动站雨量传感器自身原因、承接降水物形态、因定期维护而造成的测量误差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等方面是导致自动站和人工站降水观测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常州市2015—2016年PM2.5连续的观测,统计同时期相关天气现象概率情况,基本掌握了常州市PM2.5浓度值与天气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并以同时期的气温、相对湿度、降水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PM2.5与气象因子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荣  吕军  周子强  逯莹 《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29-30,32
通过对双鸭山国家气象站2018年01月—2019年12月自动降水天气现象观测资料与人工降水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对比,发现二者存在差异,并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说明.对DSG5自动降水天气现象仪的观测数据进行评估分析,为双鸭山国家站DSG5自动降水天气现象仪正式业务化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降水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项目之一,我国气象部门对于固态降水的传统观测方式为人工观测,但是在时效性、时空密度不足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DSC3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可以达到当前先进的固态降水自动化观测水平,并且具有较高的运行可靠性。本文主要对DSC3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台站一次DSC3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数据缺测的分析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辽宁省62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对2017年辽宁省精细化网格预报24 h降水预报产品进行了初步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晴雨预报,精细化网格预报对辽宁西部地区的预报效果较好,东部地区晴雨预报准确率相对较低;对于降水预报,精细化网格预报对辽宁东、西部地形复杂地区的降水预报效果较好,对辽宁中部辽河平原地区的降水预报效果较差,主要体现为辽宁中部地区的降水漏报率较辽宁东、西部地区高,并且对于辽宁大部分地区,降水的空报现象较漏报现象严重;对于强降水预报,精细化网格预报对辽宁东南部地区的强降水预报效果相对较好,对辽宁其他地区预报效果整体较差,强降水的漏报、空报现象均较为严重,应用精细化网格预报做强降水预报时需加强订正。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辽宁省62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对2017年辽宁省精细化网格预报24小时降水预报产品进行了初步检验,得到结论如下:对于晴雨预报,精细化网格预报对辽宁西部地区的预报效果较好,东部地区晴雨预报准确率相对较低;对于降水预报,精细化网格预报对辽宁东、西部地形复杂地区的降水预报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对辽宁中部辽河平原地区的降水预报效果较差,主要体现为辽宁中部地区的降水漏报率较辽宁东、西部地区高,并且对于辽宁大部分地区,降水的空报现象较漏报现象严重;对于强降水预报,精细化网格预报对辽宁东南部地区的强降水预报效果相对较好,对于其他地区,精细化网格预报的强降水预报效果整体较差,强降水的漏报、空报现象均较为严重,应用精细化网格预报做强降水预报时需加强订正。  相似文献   

13.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为了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需要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对DSC2型称重降水传感器进行正确的校准和日常维护、故障排除,正确操作避免异常记录。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对固态、液态、混合型降水实现了自动化观测,减轻了观测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对固态降水观测的准确性。熟练掌握其故障的处理方法,开展必要的仪器维护,对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前郭国家基本气象站2013年10月1日正式开始使用称重降水传感器。  相似文献   

14.
降水观测是水文测验的重要内容,人工观测仍作为降水资料获得的主要途径。对朝阳地区人工观测雨量站的分布情况、现状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对提高降水资料的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推进蒸发自动化观测进程,掌握AG 2.0型超声波蒸发传感器的观测性能,按照有、无降水及降水过程强度,依照阜新县气象观测站2013年夏、秋季的观测数据的统计结果,对AG 2.0型超声波蒸发传感器的观测数据与理论蒸发量(彭曼-蒙蒂斯公式)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无降水日和小雨日,两者数据的差值大部分在理论范围之内;在中雨和大雨时,两者数据的绝对差值较大,有待于进一步试验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沈阳一次西风槽降水过程的雨滴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粒子激光探测仪、翻斗式自动雨量计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对沈阳春季一次西风槽降水天气进行了同步观测研究,对3种仪器观测信息的分析结果表明:翻斗式自动雨量计观测的降雨强度和累积雨量与粒子激光探测仪(Parsivel)的观测结果一致,表明粒子激光探测仪在不同速度、直径等级观测的雨滴数是可信的;谱宽和降水粒子数随时间变化同步,决定了降雨强度.且直径大于1mm的雨滴是降水的主要部分;建立了反射率因子和雷达回波强度与降雨强度和空中雨水含量的指数关系式,为雷达探测降雨强度和空中雨水含量提供了计算模式;在谱宽随时间变化平缓时,粒子激光探测仪观测的回波强度与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基本一致,可用激光探测仪观测的回波强度标校雷达观测.  相似文献   

17.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与雨量筒降水量误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是通过对质量变化的快速响应来测量降水量的,本文根据辽源市气象站3个月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自动观测降水量与人工雨量筒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降水量≤4.0mm时,自动观测降水量相对偏大,差值百分比最大达60%的分析结果,并分析了出现误差及产生异常降水的原因,从而为加深了解引起差异原因并找出缩小误差的方法,提高观测工作的质量,使观测全自动化更好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朝阳市国家基准气候站2007年~2011年五年间的地面自动站与人工平行观测的数据,按月对气温、相对湿度、降水进行差异分析,统计了两种观测数据之间的对比差值、降水百分误差,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各气象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个别月份差异较大。产生差异的原因:观测时间不统一、观测仪器结构与观测原理存在差异、观测方式差异等。因此在将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站观测数据连续使用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订正。  相似文献   

19.
朱燕玲  邱新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14-13616
利用2001年1~12月TRMM月降水量产品与我国622个台站的降水观测结果,分析了这2种资料所描述的我国降水分布的异同。结果表明,TRMM和地面站点观测的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形式大致相同,均能反映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但2种资料在降水极值和极值区域范围大小等细节上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使用TRMM数据前应该对其进行适当订正。  相似文献   

20.
降水是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常规气象要素之一,从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观测原理出发,分析了自动站降水误差偏大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以期促进自动站的维修和维护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