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黑龙江省4~7月日光温室的小气候变化规律,于黑龙江省双城市公正乡的日光温室内进行小气候观测试验,以棚内外气温、地温及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及月变化为研究重点,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7月日光温室的总体增温效果显著,但增温效果在逐月减弱,4月下旬平均7.2℃,5月份平均6.7℃、6月份平均2.0℃,7月份平均1.9℃.4~7月棚内气温日最低值出现在5∶00~6∶00,12∶00~13∶00达最大值,16∶00后开始下降.4月下旬10cm地温平均增温9.5℃,5月份平均5.9℃,6月份平均-3.5℃,7月份平均-2.4℃.与棚内外气温日变化趋势相比,棚内外的10cm地温的日变化幅度小,速度慢.4~7月份棚内10cm地温日最低值出现在8∶00~10∶00,最高值在16∶00~22∶00,22∶00开始缓慢下降.4~7月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增加也比较显著,但湿度增加效果在逐月减弱.  相似文献   

2.
《农技服务》2020,(1):70-72
为探明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的土壤温度变化情况,研究砒砂岩与沙体积比1∶1、1∶2、1∶5配比5cm土层的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配比土体的土壤温度随着日时刻数增加均呈抛物线变化趋势。春、夏、秋季地温均以14:00的最高,冬季则以12:00的最高。春、秋和冬季均在10:00—12:00时间段的升温最快,夏季在8:00—10:00时间段的升温最快,春季和夏季在18:00—20:00时间段的降温最快,秋季和冬季在14:00—16:00时间段的降温最大。当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为1∶2时,对5cm土层温度的缓冲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3.
选择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郊野森林、森林公园、社区绿地3种类型的城市森林样地及城市中心对照点共4个监测点,建立定位监测站对气温、相对空气湿度、风速、CO2浓度、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噪声值等6项指标进行全天24 h不间断连续监测,并对周边的植被状况设置样地进行调查。综合监测数据和调查资料分析了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群落结构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具有良好的调节户外舒适度、降低CO2浓度、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降低噪声等生态保健功能;2)除噪声外,城市森林的其他多项生态保健功能的日变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式。舒适度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5:00-6:00,最低值出现在12:00-14:00。CO2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5:00-8:00,最低值出现在13:00-14:00。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15:00-16:00,最低值出现在21:00-22:00。郊野森林和森林公园噪声日变化波动性不大,均处于较低值;3)城市森林调节户外舒适度的功能在3种类型的城市森林均表现为冬季最低,而其他季节的次序并不一致。降低CO2浓度和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功能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两季次之。降低噪声的生态保健功受季节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还探讨了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对所体现出来的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丽芳  曾春 《现代农业科技》2012,(8):200-201,208
在石灰岩山区选择长势中等的四川桤木,分别在春、夏、秋3个季节分时段、分方向、分叶片对其Cond、Ci、Tr、Pn 4个光合指标进行测定,再根据测定结果绘制出四川桤木光合指标的日变化曲线和季节变化图。结果表明:在春、夏、秋3个季节中光合指标日变化规律各指标数值在上午8:00较大;Ci在春、夏、秋3个季节里在中午12:00有午休现象其数值为一天中的最低值;而Tr、Cond、Pn除在夏季具有明显的植物午睡现象外,春、秋2个季节里光合指标在上午8:00以后都呈下降趋势,在18:00出现最低值。在季节变化规律中,各指标都在生长中期夏季达到最大值,符合植物的年生长规律。该测定结果对在石灰岩山区种植四川桤木或实行植被恢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砒砂岩和黄土作为改良材料,将其与风沙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利用地温计测定复配土10cm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每个阶段以8∶00—20∶00的时间段进行测定,间隔2h测1次。结果表明:地温随着日时刻数的增加均呈抛物线形变化趋势。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地温均以14∶00的温度最高,8∶00的温度最低。春季和夏季以8∶00—10∶00时间段升温最快,18∶00—20∶00时间段降温最快;秋季和冬季以10∶00—12∶00时间段升温最快,16∶00—18∶00时间段降温最快。在春季和秋季,当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为1∶2时其对10 cm土层温度的缓冲作用较好;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以全沙处理和砒砂岩与沙1∶1处理对10 cm土层温度的缓冲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6.
基于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温室自动气象站自动观测资料和同期室外气象资料,对影响日光温室内的小气候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内的气温明显高于室外,温室日平均气温呈单波峰形变化;12月和翌年1月的相对湿度较高,应注意通风,避免温室蔬菜发生病虫害;1、2和3月的总辐射辐照度最高值均出现在12:00,而12月份的辐照度最高值出现在13:00;温室内0和5 cm浅层地温变化较大,5 cm地温变化小于地表温度变化;20和40 cm深层地温基本维持稳定,而且均高于上层地温,说明深层土壤有一定的蓄热作用。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分析了温室内温度的变化规律,为合理调控温室内小气候环境因子,指导温室农作物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气温、降水及浅层(0cm、10cm、20cm)地温的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及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浅层地温对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升高倾向率为0.4℃/10a;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8.0mm/10a。0cm、10cm、20cm年平均地温均呈增加趋势,变化趋势大体趋于一致,增加倾向率分别为0.43℃/10a 、0.32℃/10a、0.33℃/10a;各浅层地温四季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趋势较小,春、夏、秋季增温较显著,但随深度不同增温幅度各有差异;各浅层地温每年3月上旬至8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9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各层地温月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各浅层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升高1℃, 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98℃、0.74℃、0.75℃;年降水量增加100mm,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89℃、0.67℃、0.77℃,年平均气温对地温的影响较年降水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江苏丘陵区栎林内的小气候变化规律,利用土壤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测量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和水分,并对其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壤温度日变化来看,4个层次土壤日平均温度冬季为40 cm>10 cm>0 cm>5 cm、春季为0 cm>5 cm>10 cm>40 cm、夏秋季为0 cm>40 cm>10 cm>5 cm;从土壤温度月变化来看,4个层次土壤温度呈倒U型变化,各层土壤月平均温度差异并不显著;从土壤温度季节变化来看,秋、冬两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温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以冬季最为明显,而春、夏两季规律性不是很明显;从日、月、季节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来看,温度变化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土壤越深,温度越稳定.从日、月、季节土壤水分来看,各层土壤水分变化都较稳定、变幅很小,各层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水分变化的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于2015-2017年的5-10月份,采取定位观测研究方法,在齐齐哈尔市城市森林中选取6个固定观测区,包括16种林分类型,在每个林分类型中设置固定观测点,进行逐月连年观测空气负离子浓度、正离子浓度以及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获取有效观测数据18万个;对观测数据系统全面分析,探索城市森林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规律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经3 a连续观测,齐齐哈尔市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一般是早晨(06:00-08:00)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至中午或下午最低,晚上18:00左右再次出现峰值;负离子浓度最高值可达2000个/cm^3左右、最低值在300个/cm^3左右。齐齐哈尔市城市森林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一年中的变化规律,从5月份开始逐月上升,到9月份达到峰值,从10月份开始下降,负离子浓度5月份最低,9月份最高。齐齐哈尔市城市森林各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有所不同,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最高,夏季略低于秋季,春季最低。  相似文献   

10.
《安徽农业科学》2020,(4):212-216
为了全面分析天水55年来各深层地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天水国家气象观测站1964—2018年0.8、1.6、3.2 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对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4—2018年天水各深层地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升温幅度为0.398~0.426℃/10 a。0.8、1.6 m深层地温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3.2 m深层地温最大值出现在秋季,最小值出现在春季。春、秋两季1.6 m土层平均地温的变化最活跃;夏、冬两季各层地温的变化特点正好相反,夏季深层平均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冬季则相反。气温和浅层地温与深层平均地温的年变化趋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变化尺度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检测天水各深层地温序列的突变现象发现,各深层平均地温在2001年前后均发生了突变,表明从2001年开始天水的深层平均地温进入了增高时期,以突变点2001年为界,增暖后时段的平均值比增暖前高0.37~0.52℃/10 a。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气温变化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关于地温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研究还较少.以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广西桂林气象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0-80 cm各层地温的年代和季节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变化、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以及气温和地温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与各层地温有很好的相关性.各年、季平均气温和各层平均地温大部分呈显著的升高趋势,但气温和地温的增温速率不一致,即升温存在非对称性;年均气温低于各层地温1.3-2.1℃,气温的增温速率和增温幅度分别为0.184℃/10 a和0.8℃,高于除0 c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变化;气温、5-40 cm地温在冬季的增温最多,0 em和80cm地温分别在秋季和夏季的增温最多;春、夏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减小趋势,春季气温小于0-15 em而大于20-80 cm地温,夏季气温小于0-40 cm而大于80 em地温;秋、冬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增加趋势,秋、冬季气温小于各层地温;气候变暖背景下,年平均、四季气温比除0 e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响应更快.近50年来,各层地温和气温的温差减小了0.1-0.4℃(0 em地温和气温温差除外),这主要是因为气温的增加幅度要大于地温,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气温差的减小幅度加大.桂林年均地温和四季气温、地温大多无气候突变现象,仅有年均气温和夏季80 em地温分别在1997和1977年出现气候突变.春季气温和5-80 cm各层地温的异常偏低年较一致;秋季气温和40、80 cm地温的异常偏低年相同;夏、冬季气温和地温的异常年份对应性较差;而年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异常偏高年较一致.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干草原草地浅层地温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干草原地带是森林和沙漠的过渡带,属于生态脆弱带。地温的变化对于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相对于我国其它地区内蒙古草原地带地温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选取内蒙古干草原地带3个国家基准气象站1965—2000年5—9月份(0、5、10、15、20、40、80 cm)浅层地温数据,分析该地区地温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内蒙古干草原地带5—9月份生长季0~40 cm层地温在7月份最高,80 cm层则是8月份最高。通过对0~80 cm浅层地温年际变化研究,内蒙古干草原地带在过去35 a生长季各层地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层升温幅度分别为0.032、0.035、0.035、0.039、0.036、0.023、0.035℃/a。地温在整个观测期,按照年际变化规律大致分为平稳期和显著升温期两个阶段,所有层地温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显著上升。通过对降水、气温与地温的关系分析,显示地温的变化与二者密切相关,是影响土壤热量交换的重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3.
利用瓦房店观测站2004-2017年14年完成的月浅层地温的观测数据,分析了瓦房店浅层地温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其规律。结果表明:2004-2017年近14a各浅层(5cm 、10cm、15cm、20cm)地温各浅层地温年变化呈现先降低再上升的一个过程;各浅层地温的月变化总体呈现抛物线类型变化,且2010年是寒冬,浅层地温历史最低。月变化来看,1月的零下逐月上升到7、8月份25℃左右,然后再逐月降低到12月0℃以下,且4个浅层地温月变化一致;各浅层地温四季变化来看,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春季平均地温在10.9℃;夏季平均地温在24.5℃;秋季平均地温在13.7℃;冬季平均地温在-2.3℃。各浅层地温总体就是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在中间,且春季和秋季相差不超过3℃,这也符合瓦房店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0—2019年高淳国家气象站0~20cm浅层地温资料,分析了地温的变化趋势、突变和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以来地温增温明显,较浅深度地温增速大;0、5、15和20cm年代际平均地温均为10年代最高,且上升趋势一致.(2)浅层地温四季均呈上升趋势,春季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春季0、5和10cm地温在00年代上升趋势最大;夏季0cm地温在各年代际的上升趋势越来越小,其余各层与之相反;秋季变化趋势与夏季相同;冬季上升趋势最大均为20世纪90年代.(3)春季、秋季与冬季浅层地温的异常年份基本一致,冬季与全年异常年份一致性较差.0cm气候突变出现时间较早,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快.因地温测点与耕种田块存在差异性,更准确反映耕种状态有待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北方石榴冷棚为研究对象,在1月份对其内外气温及土壤湿度的最高值、最低值、温湿度差、平均值的日变化规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棚外日平均气温均值为0. 79℃,棚内为2. 89℃,棚内为棚外的3. 65倍; 9∶00—17∶00,棚内日气温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均高于棚外,其它时间低于棚外;外界环境温度高时,冷棚升温保温效果显著,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冷棚保温效果不明显。棚外日平均土壤湿度均值为2. 81%,棚内为25. 05%,棚内为棚外的8. 91倍;棚外日平均土壤湿度差距为1. 63个百分点,棚内为1. 19个百分点,棚内湿度变幅要小于棚外;冷棚有较好地保持土壤湿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位于南京北郊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观测基地2010年各层(0、5、10、15、20、40、80、160、320 cm)地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南京北郊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南京市浦口地区地温与时间、深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北郊地区表层地温以及浅层地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呈近似于正弦曲线的变化趋势。从地表到20 cm深时,地温的日变化逐渐减弱;当深度在40~320cm时,地温日变化已不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各层地温日变化幅值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深度的增加峰值出现的时间逐渐滞后。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土壤温度时间动态特征与导温率及土壤深度之间的关系,以西南亚高山森林表层土壤温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9-2010年每月28日或29日不同土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特征,并对不同月份不同深度温度日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亚高山森林0~40 cm土壤温度日较差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其中0~20 cm土壤温度日较差明显,20~40 cm的深层土壤温度日较差很小;40 cm深度土壤温度日进程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在冬季30 cm以下深度土壤温度都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滞后时间延长的趋势,而且同一土壤深度滞后时间在不同月份差异很大;非冻融季节土壤温度日变化用土壤温波方程来拟合是有效的;在低温季节(9月至次年3月),10 cm以下土壤剖面温度用土壤温波方程拟合误差较大,显示土壤冻结对土壤热量传输影响显著,温波方程不适于拟合冻融期土壤温度日动态.  相似文献   

18.
酒石酸是葡萄酒酸度的主要贡献者,因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产区升温快、有效积温高且无霜期短,使得葡萄果实中酒石酸降解过快,为探究酒石酸的主要降解时期,在甘肃武威以‘贵人香’为试验材料,分析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太阳辐射、地温等的变化对葡萄浆果速长期-成熟期果实中酒石酸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贵人香’葡萄在浆果速长期-转色期-成熟期的酒石酸含量先降低后缓慢上升,在转色期其含量急剧降低,从14.67降至6.59 mg·g-1;相关性分析表明,日照日累计时数、日平均温度、日最低温度、日平均5 cm地温、日平均10 cm地温、日平均15 cm地温、日平均20 cm地温是影响葡萄果实中酒石酸含量的关键因子。‘贵人香’果实中酒石酸的昼夜变化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果实速长期和转色期,1个昼夜中酒石酸含量在13∶00达峰值,在果实成熟期,其含量在21∶00达峰值,在果实昼夜生长发育时,酒石酸的降解时间主要在13∶00至次日凌晨1∶00,相关性分析表明,酒石酸昼夜变化与空气温度、日平均5 cm地温、日平均10 cm地温、日平均15 cm地温、日平均20 cm地温、日平均40 cm地温、...  相似文献   

19.
利用廊坊市1980—2015年间地温、降水等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地区0~40 cm地温的年、月变化特征、0~320 cm地温的日变化特征及关键农时初、终霜冻日期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随年代变化,0、10、20 cm年平均地温呈上升趋势,40 cm层地温变化趋势特征不明显;大气降水量和0~40 cm层地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当年降水量为偏多或转偏多时,一般地温降低,当年降水量为偏少或转偏少时,地温以升高为主;0~40 cm层地温每年3月开始上升,7月达到峰点,随后逐步下降,在次年1月达到最低点,随年代变化,1—5月、11—12月地温升降幅度比较明显,值得关注;0~40 cm层地温日变化曲线峰、谷点随深度依次延迟2~5 h,80~320 cm层地温日变化曲线走势相反,10月至次年2月为下升趋势,4—7月为上降趋势;廊坊初、终霜冻及10 cm地温稳定通过10℃日期随年代变化出现延迟和提前现象。  相似文献   

20.
清西陵地区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TC-201A型空气负离子测试仪,在清西陵旅游区森林主要生长季节(4-10月份),对清西陵4种典型生境类型—平地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人工林区、丘陵灌草区、河边湿地内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及空气负离子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生境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月变化趋势大致相似,均呈双峰型曲线,但各生境间峰值出现时期不同步;清西陵植物生长季节中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生长盛期>植物生长初期>植物生长末期;各生境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值平地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人工林>丘陵灌草区>河边湿地。多数生境春、秋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早8:00、晚18:00较高。午后14:00最低。夏季10:00和16:00时段较高,8:00、14:00及18:00时段较低。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变异系数春季为0.478、夏季为0.181、秋季为0.150;同一生境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幅度不同。空气负离子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呈三次曲线关系。旱季,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空气温度(6~29℃)的升高而降低,空气相对湿度(9%~45%)的增加而升高;雨季,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着温度(27~33℃)、相对湿度(46%~70%)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