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药剂拌种对花生苗期的影响及田间蛴螬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花生常用拌种药剂的苗期安全性及田间防效,采用盆栽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拌种在不同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出苗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综合比较得出安全性依次为毒死蜱>氟虫腈>吡虫啉;分别加入4种杀菌剂混配拌种后发现,出苗率和其它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萎锈•福美双效果最好。田间试验得出:毒死蜱单独拌种具有较高的杀虫增产效果,加入杀菌剂有一定的增效;吡虫啉与萎锈•福美双混配拌种可提高出苗率及防虫效果,增产率为53.59%;氟虫腈拌种后防虫效果较差,与4种杀菌剂混配后增效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对花生的安全性和防治蛴螬的效果,采用砂培法,评价20℃和25℃下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烯啶虫胺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以及对照药剂氟虫腈种子包衣对花生的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和25℃下,除烯啶虫胺外,其它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对花生出苗率无影响;与对照相比,吡虫啉等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花生幼苗的促进生长作用均不显著;氟虫腈种子包衣对花生出苗和幼苗生长无影响。两地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种子包衣的防虫效果和保果率差异不显著,其中噻虫胺的防虫效果和保果率均最高,在两地田间防效分别为68.91%、71.60%,保果率达67.42%、72.50%。氟虫腈种子包衣对蛴螬的防虫效果和保果率显著低于吡虫啉和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氟虫腈种子包衣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有效成分剂量均为140g/100kg种子,对花生安全,且对蛴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药方法对花生田蛴螬的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轻简、高效、安全控制花生主要害虫蛴螬的技术模式,连续4年对六种防治方法进行了评价,对解决蛴螬防治难题、提高防治技术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辛硫磷微囊悬浮剂(辛硫磷CS)+性诱剂及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毒死蜱CS)+性诱剂的防虫效果、保果效果、产量及增产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连续使用4年后,两混剂与单独使用辛硫磷CS或毒死蜱CS的各指标间无显著差异。辛硫磷CS+性诱剂及毒死蜱CS+性诱剂对蛴螬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51%和82.4%,保果效果分别为79.99%和79.46%。不同施药方式下,花生产量均有所增长,但各处理间稍有差异。辛硫磷CS+性诱剂配合使用,产量较高,达到204.5kg/667m2,增产23%。辛硫磷CS+性诱剂或毒死蜱CS+性诱剂两混剂的农药用量均为250g/667m2,分别比单独使用两化学农药低100g/667m2;成本为37元/667m2,比单独使用两化学农药高2元/667m2。在不降低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前者能降低农药用量,符合国家两减趋势。  相似文献   

4.
不同药剂拌种对花生地下害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药剂拌种,筛选防治花生地下害虫的药剂。结果表明,在花生果实膨大期,三种药剂各处理对花生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达60%以上,20%氯虫苯甲酰胺SC450g/hm2、22%吡虫·辛硫磷EC6750g/hm2。的防治效果达70%以上,但各处理差异不显著;花生果实收获期,20%氯虫苯甲酰胺SC450g/hm2、22%吡虫·辛硫磷EC6750g/hm2、地鹰20kg种子/100g的防治效果达60%以上。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22%毗虫·辛硫磷EC、地鹰在花生播种时拌种可用来防治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70%噻虫嗪种子处理水分散粒剂WDG(锐胜)、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FS(高巧)、3%辛硫磷颗粒剂GR、40%毒死蜱辛硫磷乳油EC、15%阿维毒死蜱乳油EC、15%阿维辛硫磷乳油EC 6种杀虫剂对大豆田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大豆增产的效果。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后,对大豆安全,未出现药害;70%噻虫嗪WDG对蛴螬的防效达79.41%,大豆增产率为45.43%;60%吡虫啉FS对蛴螬的防效为76.47%,大豆增产率为48.03%;70%噻虫嗪WDG和60%吡虫啉FS的试验效果显著高于防效和增产率分别在54.41%~69.12%、22.09%~34.56%之间的其他4种药剂;6种药剂对大豆苗期和成熟期大豆植株的株高、鲜重、单株豆荚数等指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0%噻虫胺悬浮剂、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5种药剂对花生拌种受土壤温湿度影响的安全性,本文采用小杯法测定了5种药剂拌种在不同土壤温湿度条件下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25℃、30℃下,吡虫啉、噻虫胺、噻虫嗪、毒死蜱使用田间推荐剂量拌种在60%和80%土壤相对湿度下对花生安全性均较高,出苗率均在85%以上,并且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胺、噻虫嗪对花生地下根茎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辛硫磷田间推荐剂量拌种对花生出苗有轻微抑制作用。当5种药剂使用加倍推荐剂量拌种时,在25℃和30℃条件下,除吡虫啉和噻虫胺外,其余3种药剂在60%土壤相对湿度下均不同程度抑制花生出苗和生长,其中噻虫嗪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在80%土壤相对湿度下,5种药剂均显著抑制了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因此在生产中不能随意增加拌种剂的用量,并注意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两种悬浮种衣剂对燕麦蚜虫及红叶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给种衣剂在燕麦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两种种衣剂对燕麦蚜虫及红叶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种表剂以4~6 mL/kg种子剂量一次性包衣后,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均有较好防效,在燕麦扬花期对麦蚜的防效大于50%,成熟期对红叶病的防效也在43%以上,增产效果显著.相比而言,吡虫啉种衣剂防治效果优于噻虫嗪.  相似文献   

8.
12种药剂对蛴螬的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控制花生蛴螬危害,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选用12种不同杀虫剂,采用毒土处理方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2种药剂中,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4050 g/hm2、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2250 g/hm2,对蛴螬防治效果分别为80.85%、78.73%,与3%克百威颗粒剂135 g/hm2、10%二嗪磷颗粒剂750 g/hm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其对花生的保果效果分别为81.45%、80.99%,增产幅度分别为15.74%、12.71%,可作为替代高毒产品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不同种衣剂的防效及使用安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适乐时1.5 ml/kg种子拌种处理对青稞条纹病、黑穗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高达100%,并且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增产幅度在20%左右,同时对青稞安全,能够显著提高出苗率,促进营养生长。敌萎丹1 ml/kg种子拌种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10.
大豆种衣剂防治根腐病、地下害虫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宁南霉素与阿维菌素、苦参碱是国内防病治虫较先进生物农药,为验证两种复配剂对大豆根腐病、大豆地下害虫(主要是大豆根潜蝇、蛴螬)的防治效果,特进行此项试验。结果表明3%阿维·宁种衣剂,使用剂量比例药:水:种子为1∶3∶100。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对花生褐斑病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结合室内毒力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萌发法)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对四种杀菌剂与常规使用的杀菌剂多菌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多菌灵对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强,抑菌率为91.4%;其余四种供试杀菌剂中以咪酰胺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5.6%;王铜效果最差;多菌灵对分生孢子的抑制率为60.9%,其余四种杀菌剂效果差异不显著。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咪酰胺2 000mg/kg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60.62%,远远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15.53%)以及其它三种供试杀菌剂。此外咪酰胺挽回32.28%的产量损失,也远远高于其它几种药剂。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田间杀菌剂防治花生褐斑病时,咪酰胺比对照药剂多菌灵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适用于花生褐斑病重病地区。  相似文献   

12.
香蕉黄胸蓟马是为害香蕉最主要的害虫之一,目前急缺高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应用的花蕾注射法为控制香蕉黄胸蓟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精准施药方式,但适用该方法的药剂筛选鲜有报道。为了获得适用于此方法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本文采用花蕾注射法在田间筛选了22种化学农药对香蕉黄胸蓟马的防效,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下,吡虫啉、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虫螨腈等6种杀虫剂对香蕉黄胸蓟马的防治效果最高,处理后28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80%、99.67%、99.48%、99.61%、99.33%和98.96%;同时,研究还发现吡虫啉与溴氰虫酰胺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当其制剂用量分别在0.5 mL/L+0.5 mL/L和0.5 mL/L+0.25 mL/L时增效作用明显,防治效果分别为98.75%和95.81%,优于单剂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虫螨腈用于花蕾注射防治香蕉黄胸蓟马高效、可行,另外,吡虫啉与溴氰虫酰胺复配使用可以更有效地减少蓟马防治中的农药用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对花生褐斑病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结合室内毒力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萌发法)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对四种杀菌剂与常规使用的杀菌剂多菌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多菌灵对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强,抑菌率为91.4%;其余四种供试杀菌剂中以咪酰胺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5.6%;王铜效果最差;多菌灵对分生孢子的抑制率为60.9%,其余四种杀菌剂效果差异不显著。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咪酰胺2 000mg/kg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60.62%,远远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15.53%)以及其它三种供试杀菌剂(王铜、爱可和戊唑醇)。此外咪酰胺比清水对照增产32.28%,也远远高于其它几种药剂。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田间杀菌剂防治花生褐斑病时,咪酰胺比对照药剂多菌灵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适用于花生褐斑病重病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覆膜、裸露、秸秆还田、麦套等不同种植模式对春、夏花生蛴螬发生和播期对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本文对春花生和夏花生上发生的蛴螬进行了田间调查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春花生上蛴螬发生量明显高于夏花生,花生覆膜种植较露地种植的蛴螬发生减轻,秸秆还田的较不还田的花生田蛴螬发生量增多。夏播花生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按有效成分用量36g/667m2拌种,对蛴螬防效达94.23%;但对早播春花生和晚播春花生蛴螬的防效分别为55.36%和69.23%,防效显著降低。早播春花生采用噻虫嗪拌种+噻虫嗪灌根对蛴螬的防效最高,防效达92.04%;采用噻虫嗪灌根对蛴螬的防效为87.18%,也可有效控制其危害;但仅用噻虫嗪拌种处理的防效仅为55.36%,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相同处理方式下噻虫嗪的防效均显著高于毒死蜱。建议在春花生田防治蛴螬应采用拌种+灌根的施药方法,在夏花生播种时采用药剂拌种可有效控制蛴螬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10种杀菌剂处理棉花种子对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不同杀菌剂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市场上常用的10种杀菌剂单剂按照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处理防治苗期病害。试验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均对苗期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质量分数,下同)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最好,为89.1%;其次为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7.1%和86.9%。杀菌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防治效果由好到一般依次为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五氯硝基苯悬浮种衣剂>12%萎锈灵可湿性粉剂,各处理对棉苗生长安全无害。以上试验结果可为应用新型药剂及复配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5种生物农药对稻飞虱混合种群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试验了5种生物农药对稻飞虱混合种群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 750 mL/hm2对稻飞虱混合种群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3 d、7 d、15 d的防效分别为63.21%、66.61%和63.62%,与25%噻嗪酮SC450 mL/hm2相当,而药后7 d、15 d的防效则极显著低于50%吡蚜酮WG 150 g/hm2;4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WG1500 g/hm2防效次之,药后15 d防效达66.98%,显著高于1.8%阿维菌素EC 750 mL/hm2和25%噻嗪酮SC 450 mL/hm2;0.3%苦参碱EC 1500 mL/hm2也有一定的防效,药后3~15 d防效为38.51%~50.16%;48%多杀霉素SC 375 mL/hm2和0.5%印楝素EC1500 mL/hm2对稻飞虱无明显防治效果,药后3~15 d防效在11.24%~38.86%之间。  相似文献   

17.
以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和50%(质量分数,下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设置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悬浮种衣剂3个不同剂量处理,评价其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悬浮种衣剂高剂量处理(每100 kg种子用有效成分400 g)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9%和86.3%,极显著高于2个对照药剂处理,且该制剂对种子萌发、出苗率、苗期长势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拌种对花生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杯法,研究了3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和嘧菌酯在有效成分5、10、15和20g/10kg(种子)4个拌种剂量下对花生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10g/10kg(种子)拌种剂量下,3种药剂均显著促进花生幼苗生长发育,株高分别增加19.3%、15.7%和15.4%;主根长分别增加26.7%、26.1%和8.9%;地上鲜重分别增加26.3%、12.5%和21.3%;地下鲜重分别增加44.4%、44.4%和33.3%。叶片保护酶(SOD、POD、CAT)、转氨酶(GPT、GOT)的活性也有所提高,且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大,丙二醛(MDA)含量减少,根系活力提高,对花生幼苗起到了保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豆蚜虫防治新技术,比较研究种衣剂拌种的防治效果。[方法]选用高巧(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播前拌种试验,采用50 mL水分别加入高巧2、4、6、8 mL拌种1.0kg的处理方法,播种后比较其出苗率及幼苗的发育情况、蚜虫防治效果、小豆百粒重、产量及增产率。[结果]高巧拌种不会影响小豆出苗,可有效防治小豆蚜虫,但防效随时间延长而降低。防效保持在85%以上,可显著提高小豆百粒重和产量。[结论]该技术可在小豆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热研5号柱花草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底肥、种植密度、追肥、灌水次数和采收方式对柱花草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底肥(磷肥)水平种子产量和质量均高于未施磷水平,0.07 kg/m2处理磷肥水平产量最高,为358.50 kg/hm2,且3个处理相差不大。净度和千粒重最低的处理是0.13 kg/m2磷肥水平,分别为8.87%和2.42 g。种植密度为0.5 m×1.0 m产量最高,为448.63 kg/hm2,种植密度行距为1 m的种子净度、千粒重和出苗率均高于株行距为0.5 m的,净度为9.12%,千粒重为2.63 g,出苗率为74.33%。未追肥条件种子产量最低,为339.96 kg/hm2,种子净度、千粒重和出苗率变化较小。3个灌溉处理种子产量差异较小,未灌溉处理种子千粒重和出苗率最低,分别为2.48 g和42.44%。铺膜采收种子处理种子产量最高,为370.79 kg/hm2,成熟后刈割收种处理种子产量和千粒重最低,分别为197.42 kg/hm2和2.47 g。试验为云南柱花草生产及草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