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农药创制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而基于现有品种研发与优化农药剂型能够显著减少农药流失、提升防治效果、提高农药利用率,是我国农药“减施增效”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目前的农药剂型中,可分散油悬浮剂因具有环境友好、润湿铺展性好、抗冲刷能力强及增效作用明显等突出优势,已经成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农药剂型之一。本文从可分散油悬浮剂定义、特点、研究进展、配方构成和筛选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可分散油悬浮剂或其他剂型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使用以ZORBAX Extend-C18为固定相的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54nm波长下对5%环磺酮可分散油悬浮剂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7,标准偏差为0.043,变异系数为0.79%,平均回收率为99.92%。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枸杞棉蚜经2种蜡蚧轮枝菌可分散油悬浮剂处理后的取食行为差异,本试验利用浸渍法对棉蚜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利用刺吸电位图谱技术对棉蚜在枸杞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棉蚜的死亡率随着制剂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处理后棉蚜的死亡率逐渐增加,第2天2种制剂最高浓度的校正死亡率达到40%以上。5 d后2种制剂的致死作用达到最强,其最高浓度处理下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6.97%和95.97%。2种蜡蚧轮枝菌可分散油悬浮剂3个浓度处理的棉蚜在总记录时间为8 h内均产生7种波形,分别是非刺探波np波、路径波C波、电位下降波pd波、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1波、韧皮部被动取食波E2波、机械阻碍波F波、木质部主动取食波G波。1#制剂np波和C波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余波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2#制剂np波和C波随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其余波随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棉蚜成虫拒食时间由长至短依次为2#制剂1×106 cfu/mL浓度、1#制剂4×106 cfu/mL、2#制剂4×106 cfu/mL、1#制剂1×106<...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磷酸溶液为流动相,使用以ZORBAX SB-C18、5μm为填料的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60nm波长下对氟噻唑吡乙酮10%可分散油悬浮剂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1,标准偏差为0.15,变异系数为1.51%,平均回收率为100.18%。  相似文献   

5.
农药悬浮剂物理稳定性的预测和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悬浮剂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农药新剂型,它具有药效好,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的特点,由于具有较多的组分,使得悬浮剂的物理稳定性变得复杂和不易控制,结合作者所做实际工作,本文综述了悬浮剂物理稳定性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聚羧酸盐和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分散剂复配体系有利于提高农药水悬浮剂的物理稳定性。本研究选用430 g/L戊唑醇水悬浮剂 (SC) 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聚羧酸盐分散剂850和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分散剂601p复配体系的胶束流体动力学直径以及对戊唑醇SC黏度、Zeta电势、比吸光度和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独用601p制备的戊唑醇SC的分散稳定性要高于单独用850制备的,而用两者复配体系制备的戊唑醇SC的稳定性明显高于用单一分散剂制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散剂的复配比例对戊唑醇SC的物理稳定性也有不同影响,其中当m(850) : m(601p) = 1 : 1时,复配分散剂的胶束动力学直径不再变化,制得的戊唑醇SC分散稳定性最好,表现为黏度相对较小,Zeta电势为 –40.8 mV。  相似文献   

7.
应用复配表面活性剂协同增效理论及对流变性能的影响,对24%烟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OD)的乳化剂和分散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农乳500#与SR -08间具有强烈的协同增效作用。使用农乳500#与SR -08复配表面活性剂制备的24%烟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黏度低,流动性好,触变性优良,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标准。较单一表面活性剂制备的24%烟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产品性能有明显提高。复配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效作用有利于提高24%烟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颗粒粒径和粒谱对悬浮剂贮存物理稳定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颗粒粒径和粒谱对悬浮剂贮存物理稳定性影响研究 ,明确了悬浮剂剂型加工中研磨时间与制剂悬浮颗粒粒径和粒谱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选定了适当助剂、确定了加工工艺的条件下 ,通过调整研磨时间、降低悬浮颗粒粒径和粒谱分布 ,可以改善悬浮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另外 ,由于研磨时间的延长、粒径变小所带来的悬浮体系粘度的增加 ,对制剂物理稳定性也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高含量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物理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500 g/L的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考察了乳化剂和囊壁材料的质量分数、固化温度、分散剂和黏度调节剂等对微囊平均粒径、包封率、分散状态和物理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微囊的包封情况。结果表明:随着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质量分数的增加,微囊的包封率逐渐增大;当MDI的质量分数为3.0%~4.0%时,可制备出包封率大于87.0%、载药量约为82.0%的微囊;当EL-4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的质量分数为1.0%和3.0%时,平均粒径分别为15.5和4.00 μ m,热贮析水率分别为25.1%和1.73%;在固化温度为40、50和60℃下制备的样品,热贮(54 ℃±2 ℃,14 d)后分别表现为团聚严重,轻微粘连和保持良好形貌、囊间无粘连;当采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0×104~1.2×104、磺化度0.85 mmol/g的木质素磺酸钠,且其质量分数为3.0%时,制剂的析水率(热贮)仅为4.76%,粒子间无粘连,囊形圆滑;黄原胶和硅酸镁铝配伍使用可明显提高制剂的贮存稳定性,当黄原胶的质量分数为0.07%、硅酸镁铝的质量分数为1.0%时,热贮析水率仅为2.12%,而且流动性良好;FT-IR结果表明,二甲戊灵原药大部分被包封于微囊中,且其在1 248和1 322 cm-1处硝基的吸收峰向低波段移动,变为1 231和1 307 cm-1。  相似文献   

10.
以流变学方法探讨了在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中添加硅酸镁铝及协同使用硅酸镁铝与黄原胶对改善微囊悬浮剂贮存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使用硅酸镁铝即可明显改善微囊悬浮剂的贮存物理稳定性,当其质量分数为2%时,体系即产生明显的触变性,常温贮存(室温,60 d)和热贮(54 ℃±2 ℃,14 d)的析水率分别由68.13%和70.68%减小到3.75%和5.31%;当硅酸镁铝和黄原胶协同使用时,加入质量分数为0.5%的硅酸镁铝和0.3%的黄原胶即可明显改善微囊悬浮剂的贮存物理稳定性,且随着硅酸镁铝用量的增加,体系的触变性也逐渐增强,更有利于改善体系的物理稳定性。表明硅酸镁铝单独使用或与黄原胶协同使用均可明显改善微囊悬浮剂的贮存物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有机膨润土对农药水乳剂稳定性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螺环菌胺水乳剂为例,在水乳体系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有机膨润土,从水乳剂微观形态、药液表面张力、流变学特性及有机膨润土对螺环菌胺的吸附作用几方面,初步探讨了有机膨润土对水乳剂稳定性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有机膨润土的加入降低了水乳剂粒子的粒径,同时使粒径分布变窄,在微观上改善了水乳剂的稳定性;降低了药液的表面张力,起到了固体乳化剂的作用;在增大体系黏度的同时使其变成了可剪切变稀流体,增强了水乳剂体系的流变学特性,使其具有触变性;有机膨润土对螺环菌胺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有机膨润土对农药水乳剂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乳状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石油、化妆品和农用化学品等领域,稳定性是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快速、准确地表征乳状液的稳定性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农药水乳剂是以乳状液为基础的农药剂型之一,具有高效、低毒和环保等优点。文章简要介绍了乳状液在食品和石油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液滴粒径及其分布测定、电导率测定、微观结构研究、拟三元相图研究和液滴表面电动性能研究等表征乳状液制备与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的主要手段,并总结了这些表征手段在农药水乳剂研究开发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为缩短水乳剂配方研制周期和提高其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氮耦合对新疆北部石河子地区滴灌复播油葵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以当地油葵主栽早熟品种"新葵杂五号"为供试材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氮两因素三水平完全处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3 000 m3·hm~(~(-2))、纯施氮232 kg·hm~(~(-2))水氮组合下,滴灌复播油葵的叶面积最大,株高在营养生长阶段最高,盘径、茎粗及干物质量均最大;结实率水平、单盘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均最高,分别为96.97%、112.96g、73.89 g和3 597 kg·hm~(~(-2))。以滴灌复播油葵产量为追求目标,综合考虑水氮耦合对其生长的影响,试验所在地区复播油葵建议的适宜灌溉定额及氮肥追施量分别为3 000 m3·hm~(~(-2))、232 kg·hm~(~(-2))。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连续3 a有机肥施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半干旱旱作区土壤团聚体各层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设计为高肥H(有机肥90000 kg/hm2)、中肥M(有机肥60 000 kg/hm2)和低肥L(有机肥30 000 kg/hm2)3个施肥水平,每个层次设3次重复,供试作物为小麦,品种为西峰26;土壤团聚体的各个粒径分布状况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与试验开始时土壤相比,施肥处理0~10 cm和30~40 cm土层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大增幅分别是35%和75%;0.5 mm以上各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5 mm和2~5 mm大粒径团聚体的增加幅度最明显,0.25~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不显著。不同处理间5 mm土壤团聚体与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干筛结果表明,土壤中的团聚体主要以5 mm土壤团聚体为主,且处理之间差异性主要表现在0~20 cm土层。施肥处理使3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稳定率平均较0~10 cm土层高87%。施肥处理平均重量直径均大于对照,且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可显著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比例,改良土壤中团聚体的结构;适宜的施肥量在600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5.
通过湿筛法,对阿勒泰地区人工草地、禁牧草场、季节草场、弃耕草地和天然草地5种管理模式土壤进行粒径分组及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的有机质含量最高(16.337 g·kg~(-1)),人工草地最低(10.623 g·kg~(-1)),天然草地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草地(P0.05);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顺序为禁牧草地(29.83%)天然草地(25.33%)季节草地(21.47%)弃耕草地(19.28%)人工草地(9.96%);在0~50 cm土壤深度的各土层上,不同管理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禁牧草地团聚体和几何平均直径(MWD和GMD)值均明显高于其它4种管理模式,人工草地MWD和GMD值最低;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SOC)、MWD和GMD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2、0.931和0.945,而微团聚体含量与SOC、MWD和GMD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3、-784和-0.779。土壤速效磷与MWD、GMD、SOC和各粒级团聚体相关性不显著。比较几种管理模式,相对于天然草地来说,禁牧草地大团聚体含量是天然草地的1.01倍,说明禁牧的方式更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而人工草地大团聚体含量则是天然草地的0.39,说明人为干扰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破坏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华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有机质品质,提高土壤肥力,开展了9种春油菜翻压对土壤有机质及其氧化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春油菜生物量以中油肥1901最高,植株含碳量中油肥1904最高(69.51%),中油肥1901次之(65.06%),春油菜总碳输入量以中油肥1901最高(4 662.25 kg·hm-2);春油菜翻压均可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及易氧化有机质的含量,降低Kos值,以中油肥1901和中油肥1907增加土壤有机质最多,均比翻压春油菜前增加7.24 g·kg-1,腐殖质含量和易氧化有机质也是中油肥1901增加最大,较春油菜翻压前分别增加了11.24 g·kg-1和16.55 g·kg-1,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春油菜品种翻压后土壤有机质Ko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下降较多的是中油肥1901、中油肥1906和中油肥1907,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和易氧化有机质与春油菜生物量和春油菜总碳输入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和易氧化有机质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大田环境下,研究了5种旧膜处理方式对旱地胡麻生育进程中叶面积、干物质累积、净同化率(NAR)、相对增长率(RGR)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前营养生长期,播种前收除旧膜并覆盖新膜免耕播种(T4)与当年收除旧膜并整地覆盖新膜、翌年播种(T5)处理较当年全膜覆盖作物收获后收除旧膜、翌年整地播种(T6)(无覆膜对照)对提高胡麻叶面积影响最为显著,但花期及花后各处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胡麻总干物质在花前T4、T5处理较T6积累量最多,其中分器官茎、叶干物质呈现相同趋势,花后T5处理跃居首位。NAR因处理和生育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表现为生育前期T4高于其它处理,生育后期T5处理最优的结果;RGR在枞形期-现蕾期T4、T5处理较对照分别上升20.45%和16.12%,而花期T5处理表现最高,二者均呈现出与其干物质积累动态相一致的趋势。5种处理方式均提高了有效分枝数和千粒重,对蒴果数和每果籽粒数影响不大,其中T4、T5处理下胡麻籽粒产量分别达到了1 024.95 kg·hm-2和996.15 kg·hm-2,比对照显著增产120.91%、114.71%,旧膜留至翌年免耕播种(T1)、在旧膜上覆土免耕播种(T2)、当年作物收获后在旧膜上覆盖玉米秸秆、翌年去除秸秆免耕播种(T3)与对照T6产量差异不显著。可见,收获后留旧膜、翌年收旧膜覆新膜免耕播种的处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生长速率和干物质累积,进而获得高产,而结合生产效益,收获后留旧膜翌年直接播种(T1)方式为干旱半干旱胡麻种植区旧膜再利用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pool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have been well studied,but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OOC)fractions,especially for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a 15-year fertilization on the OOC fractions(F1,F2,F3 and F4)in the 0–20 and 20–40 cm soil layers in flat farmland under nine treatments(N(nitrogen,urea),P(phosphorus,monocalcium phosphate),M(organic fertilizer,composted sheep manure),N+P(NP),M+N(MN),M+P(MP),M+N+P(MNP),CK(control,no fertilizer)and bare land(BL,no crops or fertilizer)).SOC content increased more markedly in the treatment containing manure than in those with inorganic fertilizers alone.F1,F2,F4 and F3 accounted for 47%,27%,18% and 8% of total organic carbon,respectively.F1 was a more sensitive index than the other C fractions in the sensitivity index(SI)analysis.F1 and F2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nitrogen(TN)and available nitrogen(AN),F3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 H and F4 was correlated with TN.A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s containing manure formed one group,and the other treatments formed another group,which indicated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soil properties.Long-term fertilization with inorganic fertilizer increased the F4 fraction while manure fertilizer not only increased labile fractions(F1)in a short time,but also increased passive fraction(F4)over a longer term.The mixed fertilizer mainly affected F3 fraction.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manure fertilizer was recommended to use in the farmland on the Loess Plateau for th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9.
乳化剂对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 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乳化剂的种类、用量、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和结构对水乳剂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种类选定后,在一定用量范围内,水乳剂的粒径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变小,粒径分布范围变窄,稳定性增强,粒径大小可作为筛选乳化剂最佳用量的指标;乳化剂的HLB值与水乳剂的粒径及粒径分布范围关系密切;乳化剂的结构和水乳剂的乳液抗聚并性存在相关性,适当增加亲油性的饱和碳链长度,有助于提高水乳剂的乳液抗聚并性,进而获得稳定的水乳剂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