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阐明昆明市重要水源区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抗侵蚀性的影响,以昆明迤者小流域3 种不同林分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模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3 种不同林地土壤的抗侵蚀性能。结果表明:3 种典型样地的土壤抗剪强度值差异显著,土壤抗剪强度大小为:云南松林地﹥针阔混交林地﹥桉树林地遥3 种不同林地土壤抗冲系数差异不显著,土壤抗蚀指数针阔混交林地最大(39%),桉树林地次之(37%),云南松林地最小(24%)。桉树伊云南松混交林在大雨强和长历时降雨条件下林下土壤抵抗崩解的效果更显著。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分析3 种不同林地土壤的抗侵蚀特性,得到3 种不同林地的土壤抗侵蚀性的综合评价模型:Y=0.763Y1+0.236Y2,进而得出不同林地的土壤抗侵蚀性强弱排序为:针阔混交林地(0.150)﹥桉树林地(0.127)﹥云南松林地(-0.079),混交林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明显强于纯林。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昆明市重要水源区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抗侵蚀性的影响,以昆明迤者小流域3种不同林分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模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3种不同林地土壤的抗侵蚀性能.结果表明:3种典型样地的土壤抗剪强度值差异显著,土壤抗剪强度大小为:云南松林地>针阔混交林地>桉树林地.3种不同林地土壤抗冲系数差异不显著,土壤抗蚀指数针阔混交林地最大(39%),桉树林地次之(37%),云南松林地最小(24%).桉树x云南松混交林在大雨强和长历时降雨条件下林下土壤抵抗崩解的效果更显著.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分析3种不同林地土壤的抗侵蚀特性,得到3种不同林地的土壤抗侵蚀性的综合评价模型:Y=0.763Y1+0.236Y2,进而得出不同林地的土壤抗侵蚀性强弱排序为:针阔混交林地(0.150)>桉树林地(0.127)>云南松林地(-0.079),混交林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明显强于纯林.  相似文献   

3.
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重庆市具有典型代表的浅丘、深丘和中低山3种地貌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1:2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结合第一次土地详查资料,研究了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形地貌下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数量有较大差异,整理前浅丘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水田为主,净耕地系数较高,深丘和中低山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净耕地系数较低;实施土地整理后,浅丘区的新增耕地率较小,为4.98%和5.02%,深丘和中低山区新增耕地率较大,分别为10.95%,5.47%和16.07%,10.15%.因此,地形地貌可以通过影响土地利用现状和净耕地系数影响新增耕地潜力,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高陵县土地整理中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土地整理项目中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的特征,为更好地发挥土地整理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集高陵县通远-湾子土地整理项目中,分别由工业用地、坟墓用地、晒谷场、苇地等4种土地利用类型经整理后的新增耕地17个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代换量,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土壤养分状况。【结果】新增耕地土壤养分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代换量含量平均分别为16.53 g/kg,4.72 g/kg,84.94 mg/kg,202.80 mg/kg和13.25 cmol/kg。土地养分含量变化较大,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代换量变异系数平均分别达到80.49%,6.22%,31.77%,37.06%和21.10%,原有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差异形成无明显影响。土壤中各养分间相关程度较低,有机质与速效磷、代换量,速效钾与速效磷和代换量之间呈弱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5,-0.372,0.459和0.375,其余养分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新增耕地土壤各养分含量较1996年大幅增加,已达高肥力水平,但养分来源主要为化肥,有机肥施用不足。因此,应将保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培肥中心环节,在培肥土壤方面提倡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汉中盆地耕地土壤有机质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规律。【方法】根据地貌特征,以位于汉中盆地中部的平坝区作为研究区,于2010-2011年共采集土样3 568个,测定土样有机质含量,对获得的有机质含量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综合运用传统统计、地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汉中盆地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特征。【结果】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20~38.00g/kg,平均值为21.53g/kg,变异系数为24.48%,属中等强度变异;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为空间聚集式分布,呈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尺度为4.70km;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块金系数为0.55,表现为中等强度空间相关性;研究区61.13%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20~<30g/kg),整体分布格局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其中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结论】研究区大部分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以扎兰屯市为研究对象,对第2次土壤普查(1982~1985年)、2003年、2017年3个时期耕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5年来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和有机肥投入不足是导致有机质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为增加的趋势,2017年有22%的样本有效磷含量超过阈值。应继续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青海共和盆地铺设3年5种机械沙障措施下0-60cm土壤深度的土壤粒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沙障类型对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布影响明显,其中NT土壤以极细砂和细砂为主且黏粒和粉粒含量较高,能更好的改善流动沙丘的土壤结构及粒度分布;各沙障类型的土壤分形维数与粒级含量的关系存在差异,其中,GLS各土壤粒级含量与土壤分形维数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土壤侵蚀影响土壤生产力的模拟试验广泛开展,但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和研究区气候、土类、作物的差异,导致所得结论差异明显。土壤侵蚀对生产力的影响研究,需要按分区布设实验,需要尽量排除景观位置、作物和耕种方式差异的影响,更需要长期的实验研究排除降水年际间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处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区,土壤母质中很少含有氮素,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小循环过程也十分弱,氮素自然积累少,荒地和新垦耕地土壤氮素含量和供应能力极低.耕地土壤经过人工多年熟化与培肥,氮素含量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0.
内黄县耕地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取土化验分析了内黄县3 830个样本,并将内黄县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第2次土壤普查(1981)养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有增加趋势,土壤有效磷含量大幅度提高,较1981年增加4.25倍,但速效钾在最近23年中明显下降。城关镇农田土壤中速效钙和镁的含量十分丰富,但速效硫含量极低,同时速效锌、铜、锰、铁、钼的含量也比较低,因此,今后要特别注重氮、钾、硫肥的合理施用,同时必须控制磷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1.
于春光  唐金花  张寒冰  杜茂安  万春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68-12169,12200
[目的]探究生物降解石油污染土壤过程中土壤组成粒度与有机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方法]对用石油污染土壤的不同来源(土层深度不同)不同土壤粒度(〈63μm;63~2 000μm)进行生物降解试验。[结果]新污染的浅层土壤石油碳氢化合物(TPH)的降解率达到52.2%,而深层土壤内的TPH降解率较低。污染时间较长的土壤TPH降解率较新污染的土壤要低很多。在所有试验中,正烷烃都已耗尽。随着土壤老化,浅层土壤生物降解效果明显,大颗粒土壤几乎没有被降解。经GC-FID分析,平衡碳原子数(ECN)〉15~20的TPH难以降解。这种现象在深层土壤中比浅层土壤中更明显,说明土龄影响化合物成分的分布;老化的土壤具有相同成分:高分子结构ECN〉15。[结论]该研究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石油微生物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与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此,本文研究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讨论获得的试验测定结果,并根据测定结果深入研究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所表现出的特征,主要涉及到土壤污染重金属的种类和含量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3.
《农技服务》2019,(9):16-17
为潼关县项目区新增耕地水稻科学施肥提供参考,对项目区新增耕地土壤采样,检测土样主要养分含量,按照养分平衡施肥法,确定水稻氮、磷、钾等肥料的合理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施肥方法。结果表明:项目区新增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较低,0~20厘米耕层土壤供氮量为0.87公斤/亩,供磷量为2.8公斤/亩,供钾量为6.1公斤/亩;当水稻目标产量设定为500公斤/亩时,需施氮(N)21.09~31.80公斤/亩、磷(P2O5)8.80~12.80公斤/亩、钾(K_2O)24.15~29.02公斤/亩。  相似文献   

14.
南方丘陵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峡江县为研究对象,采集样点,获取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等土壤养分数据,借助地统计软件对土壤养分的各类因子进行空间变异性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峡江县耕地土壤养分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碱解氮含量总体丰富,有机质与速效钾含量属于中等水平,有效磷含量偏低。有机质、有效磷均属于中等变异性,速效钾属于强烈空间变异性,碱解氮空间变异性较弱。研究区西部耕地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低于东部。研究区高程较高区域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坡度、坡度变率、土壤侵蚀程度较大区域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成土母质中砂质岩类风化物分布区土壤养分较高,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分布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5.
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南疆岳普湖县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进行分析,寻找耕地土壤养分分布规律,为耕地土壤改良、合理配方施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应用GIS技术结合地统计学,对研究区耕地土壤进行采集,分析0~2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结果]研究区土壤总体表现出养分不足的特征,4种养分含量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结论]有机质、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的分布规律主要与土壤母质、气候条件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有关,而有效磷的分布规律主要与施肥及耕作方式的影响有关.在研究区土地耕种过程中,应注意节水保肥,防止养分损失以及土壤次生盐渍化.  相似文献   

16.
郑文  唐文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70-2371,2374
通过模拟自然土壤条件,比较不同土壤类型、粒度与含水量对太阳光降解百草枯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在花岗岩砖红壤中比在玄武岩砖红壤中易被太阳光降解.同时,得出了在同一土壤类型不同粒度大小、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将得出太阳光降解百草枯后残留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耕作实践对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数量、结构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改善新增耕地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在陕西省眉县上王村开展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评估传统连续翻耕(MT)、深松—翻耕—深松(ST)及免耕—深松—免耕(NT)的耕作处理对新增耕地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团聚体大小分布及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传统连续翻耕处理降低了新增耕地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和土壤持水特性,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3.68 g/kg),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差。与传统长期翻耕处理相比,保护性耕作方式下的NT处理显著增加了新增耕地大团聚体的数量(P<0.05),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团聚体结构稳定性。NT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最大为20.42%,有机质含量最大值达到6.48 g/kg,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水稳性大团聚体(R0.25)、分形维数(D)值明显得到改善。ST处理对新增耕地土壤持水特性、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及有机质含量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NT和ST处理对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数量、结构稳定性及养分含量产...  相似文献   

18.
以137Cs示踪技术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北部陡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养分流失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陡坡耕地的土壤侵蚀对土壤中有机质、有效P的含量变化有很大影响,即随着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大,土壤中有机质、有效P的含量也明显降低,对有效N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土壤侵蚀对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规律是:有机质>有效P>有效N。土壤中较大颗粒(1—0.25mm)及细颗粒(<0.001mm)的含量随着土壤侵蚀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坡度变化是影响该地区土壤养分流失变化的主导因子,在整个山坡的坡度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的侵蚀速率也增大,土壤中有机质及有效P的含量也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临泽县1980年以来耕作制度的变化特点,即种植业格局由单一的小麦-玉米带田调整为以小麦、玉米种植为重点,水稻、棉花等基地化生产和以制种玉米、加工番茄、蔬菜生产为主的产业化格局。在这种格局的影响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而速效钾含量有所下降,PH变化不大。并分析了耕作制度变化影响土壤养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福建耕地土壤重金属的环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州、龙岩两市郊区选定污染明显菜地,挖剖面分层取土测定Cu、Zn、Cd、Ni、Pb、Hg、As7个重金属的含量;采用Tessler方法,测定重金属的5种形态,同时用连续化学浸提法测定Hg的5种化学形态。结果表明,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多集中分布在2-20cm表层,呈现出显著表聚特征。在40-60cm土层重金属含量出现中间低两头高的现象,反映了成土过程和土壤环境化学条件对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富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