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报道5X9小麦不完全双列杂交下5个产量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和亲本的利用价值。1、千粒重、株高和角质率3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较大,狭义遗传力较高。2、单株籽粒产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型和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和-0.625~(**)。3、单株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别以品种83品8和74—6582最大;这2个性状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别以丽麦16×绵阳11和丽麦16×74—65822组合最大。 相似文献
2.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和生理性状的遗传增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2014,(9)
研究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对培育高产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1980~2005年间河南省育成的8个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为研究材料,于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间连续2年种植,分析了近25年河南主栽品种的产量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显著受环境和基因型及基因型与环境的影响。1980~2005年间河南小麦产量年遗传增益为63 kg/hm2,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显著改良,其中,千粒重年遗传增益为0.42 g,收获指数年遗传增益为0.29。株高随品种的选育年份呈显著降低趋势,平均每年降低株高0.42 cm。而单位面积(m2)穗数、穗粒数和生物学产量均无显著变化。说明近25年来河南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粒重来完成,今后再通过降秆来提高收获指数已不再现实,应在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同时适当放宽株高限制,提高茎秆质量的同时,加强改良新品种的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3.
小麦旗叶和芒的遗传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个小麦品种(系)的研究表明,旗叶、芒对产量形成影响较大。旗叶、芒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度,旗叶性状遗传力中等,芒遗传力较高。旗叶长、旗叶宽、旗叶面积、穗平均芒长均与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旗叶开张角、披垂度与穗粒重呈显著负相关。旗叶长与开张角、披垂度正相关,旗叶宽与开张角、披垂度负相关。育种中可将旗叶宽作为良好的株型性状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4.
5.
小黑麦产量性状的遗传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小黑麦品种(系)为亲本材料,按GriffingⅡ方法配制杂交组合,对亲本、F1、F2的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的遗传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株高由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而单株产量、每穗粒数和穗下节间长除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控制外,还可能受上位性效应和环境效应控制。除新小黑麦4号外,其它亲本的大部分性状的显性效应预测值达到了负的极显著水平,预示着这些亲本杂种后代的产量性状将有明显的自交衰退现象。新小黑麦3号、新小黑麦4号的单株产量、千粒重、株高和穗下节间长的加性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因此这两个品种宜作为改良产量性状的骨干亲本。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大多数成对性状的各项相关系数为正值,且多以加性遗传相关为主,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可以有效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6.
7.
8.
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采用8×8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法,对棉花产量因素、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遗传相关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将遗传相关分解为加性相关和显性相关。结果表明,在棉花产量因素中,皮棉产量和单株结铃数的遗传分别以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为主,而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对铃重和衣分的控制同等重要。其中,衣分受环境变异的影响最小。所以,在F2~F3代进行选择的效果较好;在品质性状中,纤维长度、比强度及麦克隆值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受环境变异影响均较大。棉花产量因素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普遍表现为遗传相关大于表型相关,各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及加性相关类似,而显性相关则不同。遗传相关特别是加性相关可以指导选择育种,而显性相关对杂种优势的利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籽粒产量是一个综合性状,它是由大量的组分性状互作产生的,硬粒小麦的利用价值取决于碾磨和食物价值的属性。所有这些品质性状都与产量及其构成密切相关。世代平均值分析是检测基因效应的一种最简单、最有用的技术。掌握控制产量、产量构成和品质构成遗传的基因效应属性的相关知识将有助于最佳栽培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对87个试验点的资料分析,绵阳26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1084.3321+5.265x1 9.0142x2+5.2486x3+8.3796x4+6.3627x5。经偏回归和偏相关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有效穗对绵阳26的产量贡献和影响最大(b'4=1.2769.b'2=1.1272,R2y0=0.7287,R4y0=005689);而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之间为负相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制约关系。在本资料现有产量的基础上,稳定千粒重,主攻穗数和穗粒数的提高,是发挥绵阳26高产潜力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不同水分环境条件下小麦IL群体产量相关性状遗传和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是限制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研究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抗旱遗传特性对小麦抗旱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以小麦回交导入系(IL)群体((晋麦47×西峰20)×晋麦47)BC3F4的16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不同水分环境条件下株高(PH)、穗下节长(PL)、单株穗数(SPP)、穗长(SL)、单株小穗数(TSP)、单株总粒数(GNP)、主穗小穗数(SMS)、主穗粒数(GMS)、千粒质量(TGW)和小区产量(GY)的遗传特点及相互关系,评价群体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分环境条件下,小麦IL群体各目标性状表型偏向于轮回亲本晋麦47,变异广泛,多样性指数达0.74~0.97,且存在超亲分离,总体呈尖顶峰的负偏态分布。在4种水分环境条件下,小麦IL群体的PH、PL和TGW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h2B=0.48~0.81),其他性状遗传力较低(h2B=0.27~0.73)。性状之间普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在干旱胁迫条件下,TGW和PH分别与小区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和关联度。该群体适合进行抗旱性状数量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15.
《作物育种信息》2006,(3):13-14
在雨养地区和灌溉条件差的环境中,干旱是影响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的主要限制因子。鉴定影响产量及产量构成对干旱的反应的基因组区域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耐旱性的遗传和培育更多的耐旱品种。利用CT9993—510和1-M及IR266—42和6—2杂交的154个双单倍体鉴定了产量性状及其构成成分的数量性状位点。利用线源喷灌系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该系统能够线性地降低灌溉水平,使其与生殖敏感期相一致。试验于2000年湿季在泰国乌邦水稻研究中心进行。在不同水份胁迫条件下(W0:完全灌溉;W1-W4:中等至严重缺水),鉴定到水稻产量性状及产量构成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共77个。在这77个QTL中,各性状的QTI。数量分别是:产量(GY)有7个QTL,生物产量(BY)有8QTL个,收获指数(HI)有6个QTL,灌溉开始后的开花时间有5个QTL,小穗数(TSN)有10个QTL,结实小穗数(PSS)有7个QTL,穗数有23个QTL,株高有11个QTL。单个QTL可以解释7.5—55.79/6的表型变异。在灌溉良好的条件下,我们观察到BY、HI、DFAIG、PSS、TSN、PH、GY间具有极高的遗传相关性。然而,在干旱处理中,只有BY和HI与GY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干旱处理中,位于染色体3、4、8上的RG104至RM231,EMP2—2至RM127,G2132至RZ594两侧的QTL与GY、HI、DFAIG、BY、PSS、PN等性状相对应。这些QTL在染色体3、4、8上的聚集作用得到更高的产量。这些QTL对改良雨养水稻非常有价值,同时有利于我们了解干旱条件下生殖敏感期的遗传控制机理。紧密的遗传连锁或基因多效性可能是本试验检测到QTL重合的原因。在灌溉条件下,观察到GY、BY、HI与PSS的QTL主效应间的双基因互作。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1983 ̄1994年南方冬麦区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毕节试点6轮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期内育成小麦品种的穗粒数和穗粒重均较高,系丰产潜力提高的2个重要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4个产量性状与数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粒重〉穗粒数〉亩有效穗数〉千粒重,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豫豆25号是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其遗传基础丰富,适应性广,比高产对照豫豆8号增产7.29%,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比对照豫豆8号增产13.16%,其子粒外观良好,是一个丰产,优质,多抗,早熟的夏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19.
为探索新单系列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产量性状的变化趋势,以新乡市农科院2003年以来审定的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它们的遗传基础、杂优模式、品质性状以及群体、个体生产力。结果表明:13个玉米品种利用的杂优模式主要有2种,9个品种杂优模式为改良Reid×唐四平头,4个品种为外来种质×唐四平头。品质分析中,‘新单28’、‘新单38’、‘新单66’粗淀粉含量高,‘新单61’、‘新单65’和‘新单68’的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高。粗脂肪含量和粗淀粉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10,粗蛋白含量和赖氨酸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1。产量分析表明,‘新单22’单株生产力最大,‘新单33’单株生产力最小,‘新单58’的群体生产力最大,‘新单28’的群体生产力最小。群体生产力随密度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密度为75000株/hm2时的群体生产力较45000株/hm2高62.9%,平均每公顷增加7500株产量增益为12.97%。单株生产力随密度增加开始呈下降趋势,增至60000株/hm2后逐渐平缓,低密度时单株生产力较高密度高5.5%。外来种质×唐四平头杂优模式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在品质上优于改良Reid×唐四平头模式选育的品种,且耐密性也显著增加,群体生产力也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20.
利用13份玉米自交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成40个组合,对其穗部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变量进行估算分析。结果表明,除出子率外,所考察性状的GCA和SCA都达到极显著差异。R258和H24综合性状较优,是可用来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