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治玉米顶腐病和黑粉病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0种杀菌剂对玉米顶腐病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80%多&;#8226;福&;#8226;福锌可湿性粉剂、70%多&;#8226;福可湿性粉剂、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最好,而且持效期较长。以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3〖DK1〗∶1或4〖DK1〗∶1的比例进行复配,抑菌效果达到了其各自单用的抑菌效果。经安全性测定,用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进行种子包衣在低温条件下对玉米出苗和苗期生长有一定影响,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则无影响。田间防治试验表明,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复配对玉米顶腐病和瘤黑粉病均有一定防效。在玉米4~8叶和8~12叶期时,以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 g+有机硅5 mL/666.7 m2和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 g+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 g+有机硅7 mL/666.7 m2用量分别喷洒,对顶腐病的防治效果达90%左右,并可兼治瘤黑粉病,防治效果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2.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广泛分布于各玉米产区。为掌握馆陶县2014年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害发生动态,在瘤黑粉病发生主要时期进行调查。详细介绍玉米瘤黑粉病典型症状和发病规律,结合当地栽培管理和气象因素,分析2014年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和发生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制种玉米田瘤黑粉病的发生特点、重发原因,并依据试验示范结果,提出了药剂包衣、药剂喷雾等控制病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玉米瘤黑粉病,又名"乌霉",病原菌为真菌,是由玉米黑粉菌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玉米被病原菌侵染后,在各生育时期和植株的不同部位都能长出瘤状菌瘿,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和营养供应,造成玉米减产。此外,瘤黑粉病还 相似文献
5.
6.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2015年,在海南省辣椒主产区发生了一种严重危害辣椒的叶斑病,从发病叶片中分离到一种细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鉴定为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选用8种杀菌剂通过平板对峙法对该病原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其中6种药剂对该病原有抑菌效果,效果最好的为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次之,2%春雷霉素水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没有抑菌效果,不同药剂之间或同一种药剂不同剂型之间抑菌效果差异较大。病原鉴定和药剂筛选可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瓜靶斑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4种常见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棒孢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不同。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中腐霉利、异菌脲对棒孢病菌的抑菌率较高,分别为94.69%和84.42%;有机硫类保护性杀菌剂福美双、丙森锌和代森锰锌抑菌率次之,分别为68.14%、66.37%和64.96%;咪唑类杀菌剂中咪鲜胺对棒孢病菌也表现较好的抑菌作用,为61.07%;三唑类与嘧啶类杀菌剂抑菌率一般,抑菌率大部分在50%左右,防治卵菌纲药剂氰霜唑和双炔酰菌胺抑菌率最低,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8.
9.
10.
白绢病是苹果苗期和幼树期的重要病害,可导致死树和死苗。为了筛选有效的杀菌剂,提供有效的病害防控技术,通过花盆土壤施药、撒施药土等方法测试了9种杀菌剂和生石灰对白绢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95%甲基立枯磷TC和99%噁霉灵TC两种药剂能有效抑制白绢病菌的生长和菌核的形成,抑制率在80%以上;25 g/L咯菌腈FSC和45%抑菌脲SC对白绢病菌的生长和菌核形成也有抑制效果,但其抑制率不足50%。9种杀菌剂都不能杀死菌核中的病菌。生石灰能有效抑制白绢病菌生长扩展,其抑菌范围超过5 cm,但不能抑制病菌形成菌核。将生石灰撒于根围或土表,或混入育苗基质、锯末或土壤中,可预防苹果苗期和幼树期的白绢病。甲基立枯磷和噁霉灵可用于苗木消毒、浇施、地面喷雾或随滴灌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