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螺虫乙酯对大型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新型季酮酸衍生物类杀虫剂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危害,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螺虫乙酯中,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子代染毒及恢复试验,研究螺虫乙酯对大型溞的急性和21 d慢性毒性效应。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螺虫乙酯对大型溞的48 h-EC50值为46.55 mg/L。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螺虫乙酯暴露21 d后,4.7 mg/L浓度组在初次产溞数、母溞产溞总数和母溞产胎数上较对照都有显著减少,并显著延后了初次产溞的时间。经螺虫乙酯暴露后的F0代大型溞所产后代(F1代)对螺虫乙酯的耐药性降低,同时对F1代染毒组的初次产溞时间、初次产溞数和产胎数均有显著影响,但仅对F1代恢复组的体长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螺虫乙酯对大型溞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型溞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2.
丁香菌酯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明确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本研究采用半静态试验法,分别检测了丁香菌酯对平突船卵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丁香菌酯对平突船卵溞的48 h-EC50值为202 μg/L,属于高毒;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丁香菌酯对平突船卵溞初次产溞时间、产胎数、单雌产溞数及21 d体长等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对初次产溞数和蜕壳数影响不显著,以繁殖量为指标,其无可观察效应浓度 (NOEC) 为0.22 μg/L,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 (LOEC) 为 0.67 μg/L。研究表明,丁香菌酯胁迫对平突船卵溞的生长和繁殖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该结果可为合理评价丁香菌酯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阿维菌素等几种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慢性毒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进行了阿维菌素、联苯菊酯、氯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对大型不溞的48h急性毒性试验和21d慢性毒性试验.综合各项生物学指标,阿维茵素、联苯菊酯、氯菊酯对大型潘最大无影响浓度(NOEC)分别为0.0125、0.05、0.04μg/L,最低有影响浓度LOEC分别为0.025、0.1、0.08μg/L.将48h急性毒性数据与NOEC和LOEC的几何平均数相对照,求得4种杀虫剂的安全因子(ACR)介于6.17-134.4之间.  相似文献   

4.
农药和重金属作为水环境中两类常见的污染物,其复合污染已经对水体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作者研究了3种常用农药(毒死蜱、三唑磷、氟虫腈)及2种常见重金属(铅、镉)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同时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案,研究了复合污染物体系对大型溞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毒死蜱、三唑磷、氟虫腈、铅离子和镉离子对大型溞的48 h-EC50值分别为6.30、7.27、2.17、454.97和1 175.74 μg/L;5种污染物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贡献值依次为镉离子 > 三唑磷 > 氟虫腈 > 毒死蜱 > 铅离子;复合污染物对大型溞的毒性呈现出一定的相加效应;当水中毒死蜱质量浓度为0.81 μg/L、三唑磷为17.22 μg/L、氟虫腈为5.65 μg/L、铅离子为83.75 μg/L、镉离子为3 793.15 μg/L时,复合污染物毒性的理论协同效应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复合污染物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药毒性不仅降低水环境质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更有甚者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目前对农药毒性效应的监测方法主要有理化检测法和生物监测法两种,其中生物监测因其快捷、简便等优点,已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文献的研究,对水生生物监测农药毒性效应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13种农药常见助剂及6种实验室原药检测中常用的助剂对水生物大型溞的急性活动抑制毒性,试验结果表明GY-W04和K12对大型溞的毒性较大,48h的EC50分别4.03mg/L和4.19mg/L,甲醇、乙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吐温80的毒性很小,GY-800和GY-900的毒性较小,其EC50分别为2 530.04 mg/L和2 976.27mg/L,从而为今后有关助溶剂的研究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噻唑锌是噻二唑类有机锌杀菌剂,对植物细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通过田间药效对比试验,评价25%噻唑锌悬浮剂对辣椒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对辣椒青枯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25%噻唑锌悬浮剂300倍液效果最好,产量最高,每667n1。达I473kg,比对照增产1.99%;25%噻唑锌悬浮剂40()倍液、500倍液对青枯病的末次防治效果分别为36.04%、35.94%,且与对照药剂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产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几种杀虫剂对大型蚤的慢性毒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进行了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和三唑磷对大型蚤的21 d 慢性毒性试验。浓度≥0.5 μg/kg的毒死蜱和≥0.05 μg/kg的高效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能显著延长大型蚤的第一次怀卵和产卵时间,而三唑磷在所测范围(0.05~2.0 μg/kg)内对这两项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与第一次怀卵时间和第一次产卵时间相比,第一次产卵数、21 d产卵总数、产卵次数、内禀增长力等似乎是更为敏感的生殖毒理学指标。21 d试验结束时,毒死蜱和三唑磷对大型蚤体长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而0.025 μg/kg及以上浓度氰戊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显著缩短了大型蚤的体长。综合各项指标,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和三唑磷对大型蚤最大无影响浓度(NOEC)分别为0.005、0.005、0.01、0.05 μg/kg。相对有机磷杀虫剂而言,体长可以作为衡量菊酯类杀虫剂亚慢性毒性的一个特殊指标。将48 h急性毒性数据与NOEC相对照,求得4种杀虫剂的应用因子(AF)介于0.004~0.012之间。研究结果表明,杀虫剂通过漂移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后形成的残留量,有可能对以大型蚤为代表的水生无脊椎动物造成急性和慢性毒害。由于不同药剂之间AF值相差较大,应当通过实测而不是预测来确定特定农药对水蚤的安全浓度。  相似文献   

9.
三种除草剂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赵文  徐峰 《农药学学报》2009,11(1):121-125
为了制定除草剂在水环境中的允许浓度和排放标准,参照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等编著的《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以及我国制定的大型溞Daphnia magna毒性测定方法,进行了丁草胺、吡嘧磺隆、苄嘧磺隆 3种稻田常用除草剂对大型溞的21 d慢性毒性试验。结果发现: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大型溞的产前发育期、产幼间隔期均缩短,每胎产幼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丁草胺各浓度处理组中,内禀增长率(rm)在0.157 2~0.314 0 d-1之间,变化较大;吡嘧磺隆各个浓度组的rm相对平稳, 为0.206 6~0.276 8 d-1;大型溞在苄嘧磺隆处理组中的rm比在其他两种除草剂中的高,为0.334 1 ~0.397 1 d-1。在丁草胺处理组中,大型溞的日生殖量较少,低于吡嘧磺隆和苄嘧磺隆处理组。  相似文献   

10.
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为试验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吡虫啉10%悬浮剂,烯啶虫胺10%水剂,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噻虫胺600g/L悬浮剂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急性活动抑制,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和烯啶虫胺对大型溞的急性活动抑制EC50值(48h)分别为2.73×10-2a.i.mg/L、9.98×10-1a.i.mg/L、2.14a.i.mg/L和22.5a.i.mg/L,其毒性分别为剧毒、高毒、中毒和低毒。  相似文献   

11.
初步研究了噻唑锌在离体条件下对水稻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其在水稻上防治白叶枯病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噻唑锌在离体条件下抑制Xoo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90.17±4.66)μg/mL,且通过紫外光诱导难以获得生长不受影响的抗药性菌株。温室盆栽试验表明,活体条件下噻唑锌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EC50值分别为22.90和52.38μg/mL,其治疗作用显著优于保护作用。从药剂处理稻苗后接种Xoo所形成的病斑上,能够筛选到致病力不受影响的Xoo抗药性突变体,其突变频率为13.3%。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噻唑锌与噻枯唑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但抗药性性状不能稳定遗传。内吸传导性研究表明,噻唑锌能被水稻根部和叶片吸收,且表现为向上传导性。噻唑锌对Xoo的活体抑制活性高于其离体活性,且抗性风险低,适用于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相似文献   

12.
紫茎泽兰提取物对棉蚜的毒力及其灭蚜机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提取物对棉蚜Aphis gossypii有很高的毒杀作用。紫茎泽兰乙醇总提物、其氯仿萃取物以及从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到的紫茎泽兰素A对棉蚜无翅成蚜的致死中浓度(LC_(50)浸渍法)分别为167.9、224.7、362.8mg/L。试验表明,紫茎泽兰素A对棉蚜钠-钾-三磷酸腺苷酸酶(Na-K-ATPase)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棉蚜经2.00mg/ml紫茎泽兰素A溶液处理12h后,其体内的Na-K-ATPase活性仅为对照组棉蚜Na-K-ATPase活性的21.60%。  相似文献   

13.
三种常用农药对环棱螺、圆田螺和河蚬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3种常用农药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对3种本地底栖生物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的毒性效应,同时测定了螺类不同大小个体对供试农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对环棱螺的96 h-LC50值分别为4.32、3.62和15.2 mg/L,对圆田螺的96 h-LC50值分别为6.31、4.31和16.9 mg/L,对河蚬的96 h-LC50值分别为8.75、6.83和26.5 mg/L;毒死蜱和丁草胺对3种供试生物均为中等毒性,三唑酮属低毒。环棱螺幼螺对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分别比大螺高2.52、1.84和1.72倍,圆田螺幼螺对毒死蜱、丁草胺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分别比大螺高2.26、2.26和2.67倍。因此,在田间使用3种供试农药时需注意对供试底栖生物尤其是其幼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噻唑锌是近期在我国登记为防治梨火疫病的新型杀菌剂。为明确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对噻唑锌及其他几种杀细菌剂的敏感性现状,本研究选用2016年-2020年从新疆不同地区分离的50个E. amylovora 代表菌株,通过药剂-病原菌共培养结合平板菌落法测定E. amylovora 对噻唑锌的敏感性,比较不同来源菌株的敏感性差异,并分析E. amylovora 对噻唑锌与农用链霉素、噻霉酮和春雷霉素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来自新疆不同地区、不同寄主和不同年份的E. amylovora 菌株对噻唑锌的敏感性差异明显,EC50分布在2.67~38.13 μg/mL, 平均(18.60±6.35) μg/mL。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杜梨分离菌株H10最敏感,EC50为2.67 μg/mL,巴州轮台县的山楂分离菌株Y126的敏感性最低,EC50为38.13 μg/mL,二者的EC50相差13.28倍。供试E. amylovora 菌株对噻唑锌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将EC50平均值(18.60±6.35)μg/mL确定为新疆梨火疫病菌对噻唑锌的敏感基线,适用于新疆梨火疫病菌对噻唑锌的抗药性检测。供试E. amylovora 菌株对噻唑锌的抗性水平为0.13~2.05 (均值为1.00±0.35),均为敏感菌株,未发现抗药性菌株。相关性分析表明,E. amylovora 对噻唑锌的敏感性与农用链霉素(r=0.138,P=1.56)、噻霉酮(r=0.417,P=0.78)和春雷霉素(r=0.434,P=0.65)的敏感性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本研究结果为后期评估梨火疫病菌对噻唑锌的抗药性风险奠定了基础,为制定梨火疫病的合理用药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乙虫腈作为氟虫腈的替代药剂已在我国登记并推广使用,但其对环境有益生物的毒性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分别采用点滴法、食下毒叶法和滤纸法测定了乙虫腈外消旋体及两个对映单体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家蚕Bombyx mori和蚯蚓Eisenia foetida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初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乙虫腈外消旋体及其S-(+)-乙虫腈和R-(-)-乙虫腈单体对意大利蜜蜂的48 h-LD50值分别为0.0187、0.0181和0.0188 μg/bee,对家蚕的96 h-LC50值分别为66.9、63.7和70.3 mg/L,对蚯蚓的48 h-LR50值分别为511、488和547 μg/cm2。研究表明,乙虫腈对意大利蜜蜂具有高风险性,对家蚕为中等毒性,对蚯蚓毒性较低,田间施用时应防止药剂漂移至周围桑园对桑叶造成污染,并应避免在作物花期施药。此外,由于乙虫腈对供试3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对映体选择性差异,故无法通过对映单体的应用来降低其对蜜蜂、家蚕和蚯蚓的毒性及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双唑草腈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水体环境风险,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OECD推荐的生长抑制法、活动抑制法、静态法和TOP-RICE模型,开展了双唑草腈的急性毒性试验和初级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双唑草腈对斜生栅藻细胞增殖的72 h半数抑制效应浓度 (72 h-EC50) 为1.44 × 10?2 mg/L,对大型溞活动的48 h半数抑制效应浓度 (48 h-EC50) 为15.09 mg/L,对斑马鱼的96 h半数致死效应浓度 (96 h-LC50) 为23.05 mg/L,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实验准则》中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相应毒性等级分别为高毒、低毒和低毒;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双唑草腈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急性毒性风险商(RQ) 值小于1的分组占所有模拟场景的60%以上,超过60% 的分组对初级生产者的RQ值大于1,说明双唑草腈对大型溞和斑马鱼较为安全,对水生生态系统中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但其对斜生栅藻毒性高,且对初级生产者的风险为不可接受。因此,生产中在施用双唑草腈时应避免药剂进入稻田周边水体,可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量、合理调整施药时期等方法来减少双唑草腈对水生生态环境的风险,建议在早稻分蘖前期和晚稻分蘖后期使用。  相似文献   

17.
In der vorliegenden Arbeit wurden die Nebenwirkungen von Niemprodukten beiDaphnia magna, einem vielfach für Toxizitätsprüfungen bei Pestiziden verwendeten Testorganismus untersucht.Ein 48 h-Immobilisations-Test wurde mit 6–24 h alten Juvenilen durchgeführt. Die 48 h-EC50 in mg/l und die entsprechende Azadirachtinkonzentration in ppm der Präparate Neem-Azal-S (Azal), AZT-Extrakt (AZT), Margosan-O® (Margosan) und Niem-Samenkern Extrakt (NSKE) lagen bei 12,3 mg/l (0,04 ppm), 29,3 mg/l (0,34 ppm), 103 mg/l (0,19 ppm) und 1128 mg/l (3,38 ppm). Für 48 h der EC10 exponierte sowie anschließend in nichtkontaminiertem Wasser aufgezogene Juvenile entwickelten sich mit normalen Wachstumsraten und wiesen keine Häutungsschäden auf. Semistatische Exposition führte bei Juvenilen und Adulten zu erhöhten Mortalitätsraten. Überlebende Juvenile entwickelten sich mit geringfügig reduzierten Wachstumsraten und erreichten die Geschlechtsreife. Überlebende Adulte hatten ebenfalls keine Häutungsschwierigkeiten und produzierten lebensfähige, morphologisch normale Nachkommen in verringerter Anzah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