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旱区绿洲风环流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3年在甘肃省酒泉地区金塔绿洲开展的"绿洲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获得的自动站点和系留探空资料,证实了绿洲风环流的存在.观测结果显示:夏季白天在一定高度内绿洲相对于荒漠温度较低,气压较高;随荒漠绿洲热力差异增大,低层将产生由绿洲向四周荒漠辐散的风场,绿洲上的垂直运动以下沉气流为主,探测高度内的荒漠风向也相应地转变为来自绿洲,而同期绿洲探测高度内的风向较为凌乱.尽管观测表明绿洲风确实存在,但在有些时段背景风速较大,由地表热力非均匀激发的局地绿洲风将被大尺度环流掩盖.  相似文献   

2.
莫索湾一五○团农场绿洲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0团农场是一个经过人工改造、加工,并受人类支配的绿洲生态系统。它位于天山北侧,准噶尔盆地西南缘,莫索湾垦区的西北隅。1958年建场,至今仅30余年,也是该垦区深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深远的一个年轻人工绿洲。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发展历史及生态分布格局,这片绿洲有其本身的特点,也有准噶尔盆地南部沙漠边缘一些人工绿洲的许多共同之处,因此研究其生态环境,对认识沙漠边缘绿洲的特点,存在问题,制订绿洲的保护和建设的战略,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绿洲边缘土壤水分与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黑河中游绿洲边缘由北向南选取的1 200 m × 250 m长方形沙漠、林地和耕地3种土地类型为研究区,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其土壤水分与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沙漠向耕地过渡,土壤水分与有机质含量上升,平均值变化幅度分别为9.36%和4.92 g·kg-1。在水平方向上,随着样带位置南移,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与有机质变异程度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且林地>耕地>沙漠。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变异性减弱,土壤含水量变异性在0~100 cm范围内增强,之后亦减弱。绿洲边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水分影响显著,土壤含水量随有机质含量增加呈对数增长,适当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土壤蓄水能力。  相似文献   

4.
新疆石河子地区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农业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于沙漠 ,绿洲 ,空气的比热等热性能不同 ,形成沙漠夏季温度明显高于绿洲 ,进而对绿洲地区增温 ,称沙漠增温效应。石河子地区 1 0 0 km范围内沙漠对绿洲的增温平均 1 .76℃ ( 1~ 2℃ ) ;根据绿洲距沙漠的远近与气温间存在的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为 :y=2 7.5 2 97- 0 .0 335 x。 r=- 0 .881 3*。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农业有多方面作用 ,形成夏季富照高温、秋季大日较差以及促成棉花在夏季的“冷害”等 ,深刻地影响绿洲特色农业、栽培技术及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5.
甘肃河西地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沙治沙,在绿洲边缘形成了一条积沙带。绿洲边缘积沙带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为了研究积沙带的形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对河西走廊东端至走廊中西部绿洲边缘的积沙带进行了调查,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东端至中西部绿洲边缘积沙带平均高12.77m,平均带宽308.48m。2)积沙带形成的沙源因素是其上风向主风方向经过沙漠的距离;积沙带形成的气候因素是年降水和年平均风速;3)积沙带的高度和宽度与其上的天然植被盖度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包括人工植被的植被总盖度相关不显著。4)降水条件是决定积沙带高度的关键因子。降水通过改变土壤水分条件从而影响植被盖度,进而影响积沙带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沙漠-绿洲过渡带天然植被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效益,对绿洲内部农田起到重要保护作用。在策勒4个不同下垫面风动力条件研究基础上,结合地表和BSNE积沙仪沙样粒度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下垫面水平输沙通量差异及沙物质粒度特征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平均风速及地表输沙率从流沙前沿经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进入绿洲后大幅度减少。沿主风向随着与流沙前沿距离的增加和搬运高度的增加,地表裸平沙地和输沙沙粒平均粒径都有变细的趋势,流沙前沿和绿洲边缘地表沙粒平均粒径相差30μm,BSNE跃移输沙沙粒粒级分布范围比过渡带平沙地地表沙粒粒级分布范围较窄。  相似文献   

7.
新疆策勒4个典型下垫面近地层风速脉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对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绿洲内部4个下垫面平均风速、风速脉动和风向脉动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风速、风向脉动差异原因。结果表明:1平均风速与阵风风速之间符合线性相关性,相关性随着距离地表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各高度平均风速与阵风风速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从流沙前缘沿主风向至绿洲内部,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平均风速逐渐降低,且离地表越近降低的幅度越大;3随距离地表高度的增大,各测点风速脉动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风速脉动相对值呈减小的趋势。从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到绿洲内部,风速脉动强度和风速脉动相对值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在4个下垫面中,绿洲内部不同高度的风速脉动强度在夏季表现为最小,在冬季表现为最大;4风向脉动幅度以流沙地最小,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次之,绿洲内部最大,即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奇台县绿洲农田土壤盐渍化影响因素及逆向演替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奇台县绿洲中部平原区和绿洲沙漠交错带选择不同耕种时间的农田,分析其剖面土壤可溶性总盐、pH值含量随耕种时间的变化。探讨在地下水埋深不断下降的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农田土壤盐渍化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奇台县绿洲地下水埋深已低于影响地表盐渍化的地下水埋深临界值(5m),地下水矿化度低于3g/L,研究区整体处于有利于土壤盐渍化逆向演替的环境。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关系最为密切,地下水埋深在3-5m时,土壤脱盐速度最快,大于5m时,含盐量减少的速率明显降低。土壤盐渍化逆向演替具有时空特征。时间特征表现在,无论农田在绿洲的什么位置,耕种时间越长,土壤含盐量越低,盐渍化逆向发展的越好。当农田耕种时间和地下水埋深低于临界值的时间超过20年时,盐渍土基本可以自然恢复为非盐渍土。空间特征表现在,由绿洲下部向上部,土壤盐渍化逆向演替阶段逐渐向高级过渡。  相似文献   

9.
新疆沙漠边缘绿洲棉田抵御风沙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于沙漠与绿洲边缘的棉田,风沙灾害严重,常造成大面积棉花受灾。研究并分析了风沙对边缘绿洲棉田危害类型及产生机理,提出了采取风障措施;农业综合技术;选择种植抗逆作物;实行麦棉邻作、麦棉带状间作;建立林草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保护绿洲-荒漠过渡带;加强农田的科学管理等7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3种典型下垫面风沙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沙流结构是风沙活动特征和土壤风蚀发生过程研究的核心内容。选取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阿克苏地区棉田、枣园和沙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下垫面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3次强风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的农田地表和沙漠-绿洲过渡带的风沙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沙漠-绿洲过渡带由于近似于天然的流沙面,风沙流结构符合幂函数规律,在0~30 cm高度内的输沙量占到总输沙量的88.3%,这一结果高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其他地区的观测水平;在农田下垫面条件下,由于受到土壤耕作方式和地表植被的影响,风沙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异,在0~2 m高度内不再符合幂函数变化规律;沙漠-绿洲过渡带表现出比农田下垫面更大的风沙流的强度,强度从4.08 g·m-1到187.69 g·m-1;覆膜棉花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田的土壤风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绿洲区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绿洲的形成与地貌、气候、水分、土壤等自然条件有关,特别是热量条件与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着绿洲生产力的大小.在对绿洲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气候地带的差异性、地貌单元和内陆河流域的完整性为区划原则,以水热条件、地貌单元、河流属性等为指标,进行绿洲区划;将中国绿洲划分为3大区及14个二级区;阐明了在二级区采用"区、类结合" 的划分方法,以地貌形态成因类型为指标进行绿洲类型的划分,可不再进行三级以下的区划.  相似文献   

12.
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绿洲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0-2004年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绿洲典型试验区土壤定位观测资料进行土壤养分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人工绿洲建设年代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增加,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总体上都呈增加趋势;土壤速效养分随绿洲化过程的深入总体上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给出了耕作层0~30 cm土壤各养分增量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其中全磷增量、速效钾增量呈"S"型曲线增长。  相似文献   

13.
绿洲是干旱区人民赖以自下而上的一片沃野。由于人类的强度作用,绿洲向复杂方向演变发展。本文以高台绿洲为例,以地下水位为指标确定了绿洲边界范围,进而研究了绿洲从1958年至1985年边界的变化,并分析高台绿洲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指出草地生态系统的恶化是绿洲边界变化的重要原因,应当加强对草地的投入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张掖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绿洲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本文根据张掖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并据此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试论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绿洲与绿洲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必要性,以及作者对绿洲与绿洲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并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绿洲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荒漠绿洲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绿洲分为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两大类型;绿洲的形成条件以水为基本、地形为制约、土壤为载体、植被为体现;天然绿洲的形成过程有沼泽化过程和草甸化过程,人工绿洲的形成过程有建立人工植被过程,培养优质高效农业过程及发展工业和城镇建设过程;绿洲的建设措施有:(1)巩固现有绿洲,保护山区水资源,内陆河流域上、中、下游合理分配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止土地风蚀沙化,(2)扩大和发展绿洲,根据现有水资源潜力扩大绿洲面积,外调水源发展新绿洲,加强绿洲工业和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7.
Microclimat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ontrolling water budgets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as well as vegetati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 (VC) and terrain conditions, wind velocity, air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RH),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and solar radiation were simultaneously monitored on shifting, semi-fixed and fixed sandy lands, and an oasis.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RH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landscape types were obvious in the period from May to Octob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higher elevations of semi-fixed sandy land can influence PAR and solar radiation during sand-blowing weather. The difference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RH among the four sites during the dust-storm and rainy days were not obvious, but their differences during sand-blowing weather were greater than during rainy weather and less than during floating-dust and sunny weather. The differences of PAR and solar radiation among the four landscape types were most obvious during the dust-storm event. During most of the weather types studi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wind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PAR, and solar radiation, as well as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PAR, and solar radiation. Meanwhil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RH and wind velocity, temperature, PAR, and solar radiation. VC and topography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anges in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between desert–oasis ecotone and oasis.  相似文献   

18.
1986-2015年干旱区敦煌绿洲景观的时空演变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影像的绿洲景观定义及其特征,以敦煌绿洲为例,利用TM(Thermatic Mapper)遥感数据,提取了1986-2015年7期的绿洲分布影像.利用数理统计及景观分析模型,分析敦煌绿洲景观的面积变化、扩展的方向性、时空演变及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敦煌绿洲面积增加了60.68%,扩张速度最快的时段为1995-2010年,主要表现为人工绿洲的扩张.绿洲景观主要向东北、正北及东方向扩展,外缘发生在天然绿洲及绿洲-荒漠交错带,内部主要分布在古河道的荒滩或复杂绿洲斑块之间,绿洲景观边界逐渐趋于规则.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绿洲扩张建立在人工绿洲增加,天然绿洲萎缩的基础上,绿洲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发生着严重的环境退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绿洲规模扩张的阀限与预警指标体系框架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绿洲规模扩张的阀限 ,认为干旱区绿洲扩张要受到资源、环境与生态的限制 ,绿洲规模一旦超过这些阀限 ,将会出现严重的人地关系失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洲规模扩张预警的意义以及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与步骤 ,提出了绿洲规模扩张的预警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