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参考文献中的数据为材料,进行了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对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对产量的影响中,常规粳稻表现为穗粒数>结实率>穗数>千粒重,杂交水稻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杂交水稻通过稳定适宜的穗数和穗粒数,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进一步增加产量较为困难;常规粳稻产量相较略低,但通过稳定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仍有进一步的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2.
白浆土施硅肥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在白浆土上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上施用硅肥,可以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构成因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以施硅量450~750 kg/hm2效果较明显。施肥量与穗数、千粒重呈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与穗粒数和空瘪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结实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穗数和千粒重,而空瘪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小,这表明施用硅肥主要从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和结实率等方面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正>水稻灌浆结实期是指由水稻开花到水稻成熟的这段时间,由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构成,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时期。水稻的产量由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组成,水稻的穗数和穗粒数由分蘖期和长穗期决定。灌浆结实期决定着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高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越高水稻的产量越高,这段时间也是水稻育秧地复种作物田间管理和床土培肥的关键时期。与水稻分蘖期和长穗期相比,水稻灌浆结实期的本田管理工作就相对轻松多了,也是农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水稻育种效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水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长。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因此,在水稻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谈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同江市主栽作物之一,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51万亩,占全市粮豆薯总播种面积的23.2%,但稻谷产量却占全市粮豆总产的50%左右。随着我市临江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全市水稻面积可发展到100多万亩,成为我省重要的水稻生产主产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常常盲目地追求密度,导致水稻穗数过多,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反而下降,造成了减产。在穗数少时,每穗粒数虽多,但因穗数不足,总粒数也相应减少,产量也不高。  相似文献   

6.
腐秆剂在水稻上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腐秆剂在水稻上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腐秆剂后,使水稻提早返青,有效控制田间杂草,且提高水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7.
沈阳地区高产水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群体存在穗粒矛盾.穗数与产量间关系呈抛物线形,在辽宁沈阳地区水稻每公顷最适穗数在 3.0× 106~ 3.8× 106之间.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与产量均呈直线线性相关,但增产效果不同.北方寒地稻区水稻实现高产的有效育种途径是稳穗增粒或穗粒兼顾.  相似文献   

8.
为给上海地区不同类型土壤条件下水稻机直播栽培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对光明米业上海崇明农场的机直播水稻在砂土和黏土两种不同类型土壤条件下的植株动态、干物重、穗部结构等植株性状和产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播期、相同用种量和统一栽培管理的条件下,机直播水稻在黏土和砂土条件下生长发育具有明显差异:(1)黏土田较砂土田水稻基本苗少、高峰苗少,但抽穗期穗数和成熟期穗数多、成穗率高、植株高、总叶龄数多;(2)在抽穗期和成熟期,黏土田较砂土田水稻单穗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累积量更多;(3)在黏土条件下机直播水稻产量高于砂土田水稻,黏土田水稻成熟期穗数、千粒重或每穗总粒数高于砂土田水稻;(4)黏土田水稻的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优于砂土田水稻。  相似文献   

9.
以水稻品系哈04-34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试验方法,在人工气候箱内模拟水稻生长环境,探讨了有机污染物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物能够降低水稻的产量,但不同的有机物对水稻不同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并不同。硝基苯处理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及每穴穗数均有降低,每穗粒数降低幅度最大;氯苯处理对降低水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每穴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随着萘处理浓度的增加,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对结实率没有影响。用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水灌溉水稻,只要能生长并成熟,其植株和籽粒中的残留经检测均没能超出检测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直播水稻的播种期与播种量对产量和穗粒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直播水稻播种期、播种量对产量和穗粒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播种期通过影响水稻穗粒数而直接影响产量,并间接通过播种量而产生侧面作用;播种量则对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有影响,因另有较多其他因素,则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亩有效穗和穗粒数是水稻高产的关键性状.现对水稻移栽后如何针对不同苗情来调控有效穗数与穗粒数、粒重的关系,提出几项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生物有机肥及水稻移栽密度对松粳16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基施旺生物有机肥为生物有机肥,研究生物有机肥及水稻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提高了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而中密处理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低密处理利于提高水稻穗粒数,在F3M3处理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大中农场水稻钵苗机插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中农场开展水稻钵苗机插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钵苗移栽后,活棵返青快,分蘖发生早,有利于拿群体、攻大穗。平均有效穗数331.5万穗/hm2,每穗颖花数144.6个,明显高于毯式机插,同时栽插的钵苗植株总叶片数和有效穗数及茎蘖发生动态差异均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播期继续推迟,水稻总叶片数明显减少,有效穗数呈减少的趋势;而毯苗机插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叶片数、有效穗数及理论产量均呈减少趋势。穴播量为5、6粒的有效穗数最多,分别达到330.0万、342.0万穗/hm2。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籼稻区试产量构成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我国7个水稻主产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的水稻中籼区试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3因素中,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大于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表明每穗实粒数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子,应采取各种措施主攻大穗.生产上应提高栽插密度,通过增加基本苗来保证一定的有效穗数,在保证一定有效穗数的条件下通过增加每穗实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淮北地区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5 cm机插水稻的栽插质量高于行距30 cm的栽插质量;行距25 cm机插水稻的有效穗数、有效产量显著高于行距30 cm的水稻;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略有下降;有效穗数在一定范围内是影响机插水稻产量的决定因子,超过一定的范围,有效穗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超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及其选育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三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10个杂交中籼组合的每公顷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穗数。在保持现有组合的穗数、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每穗实粒数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认为超级水稻的主要形态特征应该是“中秆、多蘖、大穗”,选育仍以杂种优势的“三型”理论来指导。通过杂交水稻两系、三系和化杀等途径来实现超级水稻的选育。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不同水稻品种混栽条件下分蘖成穗规律及其对穗粒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3组同熟期水稻品种进行混栽试验,对高峰苗、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混栽能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有效穗,提高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宁都县梅江镇晚稻配方施肥肥效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配方施肥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的均衡发展,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提高结实率等,最终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还能节省肥料成本,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本次主要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进行试验,分析产量构成和产量之间的关联,为水稻种植提供参考。主要材料为超级稻品种、非超级稻品种。水稻的产量和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超级稻来说,其与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与穗粒数、结实率呈负相关。对于非超级稻来说,其与4个因素(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负相关,尤其是与穗粒数、结实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和产量之间的关联进行明确,可为制定优良的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亩有效穗和穗粒数是水稻高产的关键性状。现对水稻移栽后如何针对不同苗情来调控有效穗数与穗粒数、粒重的关系,提出几项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