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6):193-195
由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变迁,推动了乡村会社结构的变迁。此现象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社会结构理论、乡村社会结构的特征、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原因、影响等方面对乡村社会结构与变迁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并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中的探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劳动交换论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陕南闫沟村的实证调研数据,以农村存在的劳动交换现象作为切入点,考察社会转型初期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现状,探讨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趋势,并对农村劳动交换做发展趋势预测。研究表明,在转型时期,劳动交换的主体、类型结构、交换对象、规则等要素都发生了改变,反映出农村社会结构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的特点。根据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趋势,可以预测农村劳动交换将朝着以高度组织化、市场化为特点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于开红 《农业考古》2006,(4):94-98,107
在成都平原几千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曾几何时,其先进的农耕文化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它为成都平原灿烂辉煌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一、农耕文化朴实性思想的历史变迁朴实性作为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指它的内容以及研究方法都比较简单朴实,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的简单描述,并不具备现代社会下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的试验方法,是当时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共识。而一旦一种思想意识得到了…  相似文献   

4.
论传统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胜 《农业考古》2006,(3):128-129
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具有自然的情态和笃定的特质.在现代化的浪潮下,传统乡村社会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危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文化的健康变革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傣族"竜林"的历史变迁概况,将其变迁的动因归结为人口急剧增加、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外来文化对傣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分析了傣族"竜林"变迁的生态及社会后果,认为其生态后果是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而社会后果是使得傣族传统生态观念淡薄、传统社会道德观逐渐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傣族"竜林"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强调要树立傣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开展"竜林"资源调查和梳理工作,制订傣族"竜林"保护规划,以及在生态学指导下进行"竜林"旅游景点开发。  相似文献   

6.
刘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6):9181-9182
怀庆商帮是明清时期众多商帮中重要的一支,他的崛起推动了当地乡村社会的变迁。怀庆商人群体出现后,促进了豫北地区传统家庭在婚姻关系、家庭功能以及家庭结构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区域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去研究这一问题,就是把怀庆商人及其商业活动放在地方社会里面来看,关注一个个地方社会中的怀庆商人,或者说一个个怀庆商人所生活的地方社会。结果发现怀庆商人与区域社会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互动与整合关系;怀庆商人是推动着豫北地区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着近世社会转变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这是早在十多年前北京理论界就已形成的共识。那么,在中国波澜壮阔的30年农村改革中,山东省究竟贡献出了何种独特的宝贵经验,从而赢得了理论界的如此盛誉呢?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208-210
《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中国农村是一个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口流动小,人们依靠土地为主要谋生手段的血缘社会。传统的农村由大家族聚居形成,重礼治而轻法治。然而,当代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转型,受到商业化和工业化的冲击,当代的中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系列的变化当中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必须通过推进城镇化,扶持涉农产业,完善法制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沙苑是关中平原的唯一沙地,其在西周秦汉时期灌草植被丰富,动物种类繁多,为历朝的牧马场所,后逐渐演变为明代中后期池涸沙徒、旱涝频繁的环境恶化之地。阐述了沙苑的历史传说和古代农业的变迁。介绍了沙苑地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揭示出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环境变迁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农村.农村现代化诸方面互相关联。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必然导致农民阶层分化.从而影响农村社会的政治;同时,农村社会政治现代化的程度也会反作用于农村经济现代化.固化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  相似文献   

11.
社会现代化是从生产力的角度对社会形态的把握,这样社会现代化问题也就具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通过对社会现代化内涵的把握,具体阐述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之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相关内容,以便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现代化提供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同时,通过剖析民族地区在社会现代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得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道路能更加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业》2008,(4):34-37
在闽粤边界的诏安县,有个美丽的半岛叫梅岭半岛,田厝村就坐落在半岛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割胶是一项技术性强的手工作业,直接影响橡胶产量和经济效益。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植胶区存在两种不同的割胶技术水平。基于此,本文从经营制度、要素禀赋结构、专业化分工程度、技术变迁目标与要素冲突等方面探讨其中缘由,并认为经营制度的不同是我国割胶技术存在的二元技术结构的根本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在稳定现有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增强社会化服务,强化统一经营层次,通过家庭经营制度的较为长期的技术变迁实现割胶技术由当前二元技术结构状况向一元技术结构转变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经历了3个阶段:1949-1956年家庭养老时期;1957-1979年集体社队供养时期;1980年至今多元筹资结构的养老制度.文章用制度变迁理论和交易成本诠释了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发展历程,得出导致农村养老制度发展曲折的原因是制度设定的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多次冲突、制度变迁的执行者动力不足、相关联制度政策滞后发展等.农村养老制度要进一步发展就应协调整体目标与阶段目标,提高执行者动力,完善关联制度政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的变迁趋势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连续统"中各种模式在我国过去、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变化及作用,提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过程是不可逆的,"连续统"中从以家庭养老为主到以社会养老保障为主也必将是农村养老模式变迁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6.
张祖群  李兰 《农业考古》2012,(1):134-140,144
一.研究背景1.问题的提出在我国台湾省、与我国新疆毗邻的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楚河流域)各自居住着一群陕西人。他们在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求得生存来到了现在定居的地方,前者属于分离的祖国,后者属于他国异域。他们作为一个漂移的文化社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其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变化会带来景观结构变化,从而对景观生态安全带来影响。以江苏省昆山市为研究区域,选取1985和2010年2期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在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基础上,基于空间分析手段,揭示了经济快速发展对景观格局及区域生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0年,昆山市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强烈,景观干扰度增大,景观格局从以耕地为基本类型,向耕地、水域和农居点共同主导方向转变,耕地和水域是今后昆山最具有生态风险的景观类型;昆山生态风险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增长趋势,全市有46.15%区域生态风险明显上升,还有23.2%区域生态风险也有所增强。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区域景观格局作用强烈,导致区域生态风险处于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会带来景观结构变化,从而对景观生态安全带来影响。以江苏省昆山市为研究区域,选取1985和2010年2期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在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基础上,基于空间分析手段,揭示了经济快速发展对景观格局及区域生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0年,昆山市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强烈,景观干扰度增大,景观格局从以耕地为基本类型,向耕地、水域和农居点共同主导方向转变,耕地和水域是今后昆山最具有生态风险的景观类型;昆山生态风险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增长趋势,全市有46.15%区域生态风险明显上升,还有23.2%区域生态风险也有所增强。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区域景观格局作用强烈,导致区域生态风险处于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9.
《开放中的变迁》一书,作者沿用"超稳定系统"假说,分析了对外模式下传统一体化结构经历瓦解、意识形态更替、新一体化结构重建的过程。在文章的论述中,"超稳定结构"的论点及结论不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观念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先秦到秦汉“圃田泽”环境变迁与文化地理关系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圃田泽湖域宽泛,古人活动的文化遗存分布于濒水的高岗台地上。然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时代,圃田泽已严重萎缩,风沙堆积情况加剧。经过在古圃田泽核心湖域内的考古发掘、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西汉后期以来的文化遗存。这一文化地理变迁的事实显示西汉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了由暖湿转趋干冷的环境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