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为促进黄籽油菜的基因组研究和利用,构建了芥菜型油菜黄籽品种四川黄籽的高质量BAC文库。该文库由82 944个单克隆组成,被保存在216块384孔板中。质粒酶切检测结果表明,文库的平均插入片段大小约为140 kb,空载率约为2.5%,按照芥菜型油菜基因组1 000 Mb计算,文库覆盖度约为油菜基因组的11.6倍。BAC末端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克隆被均匀比对到芥菜型油菜的18条染色体上,并且无任何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菌基因组DNA污染。  相似文献   

2.
李云  张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917-5918
[目的]研究贵州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的天然不育性。[方法]对贵州地方品种清镇竹桠油菜中发现的几株天然黄籽不育株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育成的新的雄性不育系为“黄籽A”。它的不育性稳定,自交亲和指数接近于0,无花粉存在,花粉粒碘化反应后无色。[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优质杂交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四川黄籽自交系和紫叶芥自交系多次杂交形成的F6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运用基因分析技术,构建芥菜型油菜遗传图谱。采用锚定BAC的方法,构建重叠群,最终构建了由16个重叠群共计538个BAC组成的芥菜型油菜A9染色体物理图谱,参考芥菜基因组,估计该物理图谱长度为46.26 Mb,与已发表的白菜、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参考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芥菜型油菜A9染色体均发生了倒位和缺失等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4.
1990年初,在小黄籽026中发现几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几年研究,选育成功026A及026B。026A 的不育株率达100%,自交亲和指数在0.0016至0.0046之间,其花药干秕,萎缩瘦小,为枯褐色,无花粉存在,花粉碘化反应后无色。杂种恢复株率达87.8%,且该杂交种在产量、经济性状和抗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为贵州油菜的产能提升提供依据,将17份芥菜型油菜品系分别在兴义、贵阳和湄潭种植,对其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考察,筛选出适宜贵州地区种植的高产芥菜型油菜品系。结果表明:3个不同生态区域17份芥菜型油菜品系的产量表现不一致;17份芥菜型油菜品系在兴义种植的含油量低于贵阳和湄潭,其他品质指标各试点差异不大;HY04和HY17在兴义地区的产量远高于在贵阳和湄潭地区的产量,其产量分别为136.11 kg/667m2、122.86 kg/667m2,含油量相对较高,分别为42.24%、45.47%,适合在兴义及其类似区域种植;HY02在3个试验点的产量分别为120.10 kg/667m2、111.78 kg/667m2、108.50 kg/667m2,含油量分别为43.37%、47.48%、47.31%;HY16在兴义、贵阳、湄潭的产量分别为115.43 kg/667m2、121.61 kg/667m2、117.14 kg/667m2<...  相似文献   

6.
双低芥菜型油菜新油9号的选育王兆木,陈跃华,王长海,蓝海燕(新疆农科院经作所,乌鲁木齐,830000)新油8号和新油9号是新疆农科院经作所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的援助下,于1995年选育成功的我国第一代双低并莱型油菜新品种,不仅填补了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离和克隆芥菜型油菜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方法】采用同源克隆基因的方法,参照拟南芥等植物控制类黄酮合成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并进行BLAST分析。【结果】有13对引物扩增的17个基因拷贝与参考基因序列相符,这些克隆属于13个已知功能基因,其中查尔酮合成酶基因有3个不同的基因拷贝,花色素形成(Production of anthocyanin pigment)基因和查尔酮异构酶基因分别有2个不同的基因拷贝,其余引物的扩增只获得一个拷贝。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表明,所克隆的基因拷贝中的DNA结合/转录因子基因(TT2、TT8、TTG2) 、花色素形成基因(PAP)和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TT6),在芸薹属植物中未见报道。【结论】克隆芥菜型油菜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拷贝为阐明油菜种皮颜色形成的遗传调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9.
对芥菜型油菜欧新A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效应进行研究,以探讨该不育胞质杂交当代(F0)结实性和杂种一代(F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初步明确该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表现特点。结果显示,欧新A不育胞质对当代结产率表现负效应趋势,但对不同来源的恢复系该遗传效应有明显的组合特异性;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正效应趋势,且效应在不同恢复源间有显著差异;不育胞质在主要农艺性状上表现有利于优良株型及高产组合的选  相似文献   

10.
用于PCR分析的芥菜型油菜总DNA的快速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所提DNA质量、效率和PCR检测,建立和优化了可用于PCR分析的芥菜型油菜总DNA的提取方法,这一方法快速,所提的DNA质量好,可在芥菜型油菜生长发育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国家标准GB/T 5009.10-2003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方法,测定和比较了3个品种及来自同一品种的5个不同品系的雪菜中粗纤维的含量。结果显示,雪菜中粗维含量较高,品种间的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品系间含量差异不明显。通过对不同品种雪菜粗纤维的比较可为雪菜的品种选育及生产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后代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揭示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后代的遗传分离规律 ,用芥菜型油菜四川黄籽作母本与甘蓝型油菜 10 47自交系杂交 ,杂种F1人工自交或用 10 47自交系花粉回交 ,然后将亲本、杂种F1、F2 和BC1代用 16个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 98条带 ,其中双亲共有的带 35条 ,四川黄籽特异带 30条 ,10 47特异带 33条。带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芥甘杂种后代中来自 10 47的遗传物质比来自四川黄籽的遗传物质更能传递给后代 ,这种趋势与杂种后代植株的育性无关 ,在回交后代中四川黄籽的遗传物质比在自交后代中丢失更快。并对造成芥甘种间杂种后代分离扭曲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赵福永  鲁军雄  黄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8-720,794
[目的]分析甘蓝型油菜与野生芥菜型油菜杂交子代的性状遗传。[方法]选用1个甘蓝型油菜种(湘油15号,编号138)与2个野生芥菜型油菜品系(编号153和154)作为试材,进行正反杂交并获得了杂交种子。对杂种F1、F2代的发芽率、叶片大小及形状、株高、花粉育性、籽粒颜色等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芥甘杂交较易获得杂交种子,F1代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及花粉育性均相对较高,平均株高低于双亲;而甘芥杂交较难获得杂种,且F1代自交亲和性差,结实率低,平均株高介于双亲之间;不论正反交,F1代营养生长优势和叶形母本效应明显,F2代株高出现明显分离,呈正态分布,未获得黄籽品系。[结论]为将甘芥杂交子代进一步应用于油菜遗传育种与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镉胁迫对花叶芥菜生理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叶芥菜(Brassica juncea)为材料,通过沙培法试验,设置不同的镉(Cd2 )水平(CK:0mg·kg-1,T1:10mg·kg-1,T2:20mg·kg-1,T3:30mg·kg-1,T4:40mg·kg-1),研究不同浓度镉胁迫对花叶芥菜生理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花叶芥菜的质膜透性(MP)增加幅度较小;蛋白质(Pr)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递增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下降,但在镉水平为20mg·kg-1时出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5.
俞雅君  何琳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37-13339,13377
综述了近年来印度芥菜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中的作用和机理,介绍了螯合剂、微生物等强化印度芥菜修复效果的技术,并讨论了今后印度芥菜修复技术的一些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了印度芥菜对石灰性土壤中难溶态铅的吸收、活化和积累规律。[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印度芥菜对石灰性土壤中难溶态Pb吸收的影响和对石灰性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结果]印度芥菜能够吸收石灰性土壤中难溶态铅并正常生长。印度芥菜吸收的铅80%以上累积在根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DTPA提取的铅含量差异不显著。在该试验条件下,印度芥菜对土壤中铅的净化率为0.01~0.02%。[结论]印度芥菜对模拟石灰性污染土壤中难溶态Pb的净化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榨菜人工接种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榨菜后熟机制、质量控制和工艺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接种发酵菌株试验,采用感官评定和理化指标比较方法确定榨菜腌制过程中较为理想的发酵剂组合。[结果]不同因素对榨菜产品品质影响顺序为:菌种比例〉含盐量〉接种量。榨菜腌制过程中较为理想的发酵剂组合:接种量4%,菌种比例为肠膜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乳酸乳杆菌3∶1∶1,含盐量6%。该发酵条件在保证榨菜产品品质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榨菜生产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并使榨菜发酵周期大大缩短。[结论]该研究为榨菜微生物发酵剂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芥菜起源于中国,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现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特色蔬菜,主要包括叶用芥菜、茎用芥菜、根用芥菜以及薹用芥菜等,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由于芥菜是常自花授粉作物,花器官小,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芥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hau CMS、ogu CMS和oxa CMS等。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芥菜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芥菜杂种优势利用的方向和目标,为芥菜类蔬菜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来源。  相似文献   

19.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不同Cd2+浓度(0.0、0.001、0.005、0.01 mg/mL)处理条件下萌发14 d的芥菜型油菜幼芽和幼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d2+处理浓度低于0.001 mg/mL时对芥菜型油菜种子萌发及生长基本没有影响,甚至对芥菜型油菜种子萌发及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Cd2+处理浓度达到0.01 mg/mL时,发芽率、幼根(芽)长等指标都明显下降.在红外光谱研究中,芥菜型油菜根组织在1 064、1 381、1 643、2 924、3 417 cm-1等处的吸光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表明在低浓度Cd2+处理条件下,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等物质常作为渗透性调节物质出现,因而致使该类有机物含量增加.但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该类有机物合成和运输受到限制,致使其含量逐渐下降.幼芽组织在1 072、1 404、1 635、2 924、3 433 cm-1等处的吸光度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这与幼根变化规律相反,说明芥菜型油菜种子在萌发阶段,为了提高根部对Cd2+的耐受性,将幼芽(主要为子叶)中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运输到根部,并将其转化为蛋白质,从而提高对Cd2+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