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杂交稻碾米和外观品质性状遗传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杂交稻稻米碾磨和外观品质性状遗传及相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稻垩白粒率偏高、面积偏大;七个品质性状h_B~2大小顺序为长宽比>粒长>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出糙率>垩白面积>精米率;不育系gca对七个品质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而恢复系gca和sca仅对部分性状产生显著作用;各性状(?)_2~1+(?)_2~2占(?)_G~2的75.19%—97.14%,表明各性状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的作用;亲本gi(P_1)+gi(P_2)与杂交稻七个品质性状的表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直线回归和相关关系,可用其预测杂交稻的表现;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对垩白面积产生最大的直接效应,而整精米率、长宽比对其产生最大的直接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早籼碾米和外观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早籼类型 15个品种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进行了鉴定与分析 ,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碾米品质间有明显差异 ,完整精米率的变幅最大 ;整米率与垩白大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而与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由于粒宽与垩白百分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故在早籼优质米育种中 ,宜选择细长粒形和透明度较高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对早籼类型 15个品种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进行了鉴定与分析 ,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碾米品质间有明显差异 ,完整精米率的变幅最大 ;整米率与垩白大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而与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由于粒宽与垩白百分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故在早籼优质米育种中 ,宜选择细长粒形和透明度较高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对22个杂交中灿稻组合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杂交中籼稻组合的碾米和外观品质无一组合全部达到部颁食用优米2级标准,主要差距在整精米率低、垩白面积和垩白类较率大上,整精米率、垩白面积和垩白米率组合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5.
6.
以不同基因型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施氮量(180 kg/hm2)下,研究不同氮肥后移比例(基蘖肥∶穗肥)对籽粒碾米和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可以提高籼稻籽粒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氮肥后移对各基因型籼稻籽粒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等碾米品质以及籽粒垩白度、透明度等外观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Ⅱ优498、蓉18优188和川香9838的糙米率和精米率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F优498的糙米率和精米率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增加;Ⅱ优498和蓉18优188的垩白度都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减小,川香9838的垩白度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增加,F优498在不同氮肥处理下其垩白度差异不显著;各个品种的透明度级数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减小;氮肥后移对籽粒垩白大小和长宽比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氮肥用量与泸香615碾米品质的关系。[方法]以优质杂交稻组合泸香615为试材,施尿素459、0、135、180 kg/hm2,3次重复,随机排列,按国家标准测定泸香615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条件下优质杂交稻泸香615碾米品质变化。[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泸香615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有所提高。与施尿素45 kg/hm2处理相比,施尿素901、35、180 kg/hm2处理的糙米率分别提高0.15、1.331、.48个百分点;精米率分别提高了1.45、1.80、1.90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分别提高了2.32、5.547、.79个百分点。[结论]在土壤肥力中等条件下种植泸香615,在保证产量和其他品质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以提高碾米品质。 相似文献
8.
9.
10.
杂交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不育系和恢复系(各5个)均为优质背景下,杂交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杂种稻米外观品质主要受遗传控制,遗传效应可解释表型方差的64%以上,且遗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中,透明度母体加性效应(VAm)占绝对优势;米粒长、长宽比、垩白率和垩白度则以种子直接(胚乳)加性效应(VA)为主.与遗传效应相比,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则小得多.其中,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3性状的互作方差(VGE)占表型方差比重较大,分别达到35.1%、31.3%和27.1%.因此,这些性状对环境较敏感,但不同基因型的敏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严钦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1):1-5
为了选育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晚稻新组合,利用偏粳型广亲和系DT713与强恢复系明恢63杂交,经7代系统选育,于1992年育成了亚种间偏籼型新恢复系198。该恢复系具有丰产性好,恢复复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我国新近育成的10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5个优良恢复系按NCⅡ设计,对籼型两系杂交稻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9项指标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除出糙率的非加性效应不显著外,其它米质性状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均有显著作用,其中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以加性效应为主,垩白率和垩白度以非加性效应为主。②F1大多数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受恢复系的影响比不育系大,仅垩白率受不育系的影响更大。③不育系以208S、GD-7S、GD-8S和Y3较好,恢复系以953077选籼最好,其后是扬稻6号和宁108。④9项主要性状遗传力大小依次为:长宽比、粒长、粒宽、粒厚、出糙率、整精米率、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率。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R75589-31S、IR60、IR70和90个籼粳成分不同的株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以获得的27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杂交稻米外观品质遗传及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垩白度、粒长、粒宽及粒长宽比间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粒长宽比与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粒宽与垩白度显著正相关;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对垩白度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9409、2.1738和2.7805。杂交稻外观品质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且遗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以种子加性效应为主,母体效应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垩白度主要受到种子效应和母体效应控制,同时还受到细胞质的影响。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三性状的狭义遗传率都在80%以上,其中以粒宽为最高,达89.90%,垩白度的遗传率相对较低,为72.94%。 相似文献
14.
粳型三系杂交稻亲本开花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个杂交粳稻不育系、15个恢复系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不育系的开花历期平均为7.0 d,而恢复系的开花历期平均2.5 d,二者差别达3.5 d;不育系的午前花率平均为58.8%,而恢复系的午前花率平均为73.9%;多数恢复系的开花高峰出现在开花后第2~3 d,而不育系却出现在开花后4~5 d(中作59A除外).除不育系3A外,其它不育系的日开花高峰均晚于恢复系.不同的恢复系之间在开花习性上也存在差异.研究粳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开花习性,能够有效调控其亲本的花期、花时,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5.
16.
明恢77是我国通过人工制恢育成的推广面积较大的早熟恢复系,改变了我国杂交水稻早熟恢复系较为单一的局面,在我国早熟恢复系应用历史上起着更新换代的作用,为发展我国早熟杂交水稻和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2010年,全国以明恢77为父本配组育成了11个组合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其中3个组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从1991~2010年,用明恢77配组的所有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达744.67万hm2,累计增产粮食36.0亿kg。明恢77还是选育早熟恢复系的重要骨干亲本。至2011年,全国各育种单位以明恢77为亲本选育的新恢复系有24个,这些新恢复系配组了34个组合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2005~2010年,这些恢复系配组的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达50.4万hm2,累计增产粮食10 731.95万kg。最后,还讨论了明恢77在生产上能够大面积应用的原因。明恢77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配组的组合杂种优势强、产量高、适应性好,对稻瘟病抗性强,米质较优,这是明恢77能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早恢R458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桂朝13号为父本,IR58为母本杂交,经过多代定向选育而成的籼型三系早稻恢复系,具有恢复力强、配合力高、千粒重大、品质优、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09年5月通过省技术鉴定;2009年7月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利用该恢复系所配组合通过省审或国审,江Ⅱ优赣17号(江农早IIA/R458)1999年通过江西品种审定,金优458(金23A/R458)2003年3月通过江西品种审定、2008年8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9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优1458(优IA/R458)2005年11月通过江西品种审定.R458系列组合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水稻爪哇型恢复系HP121的选育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中国PL1/多收系2与皖恢9号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爪哇型恢复系HP121,具有下列特点:(1)广谱广亲和性;(2)恢复力强;(3)配合力好;(4)穗大粒多,茎秆粗壮;(5)米质优,抗病性好;(6)配制的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强和优良的综合性状,其中80优121已经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在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generate genetic information in rice varieties based on a complete diallel crosses over two yea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enotype effect was significant for all traits. Genotyp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 only for cooked grain length (CGL) and cooked grain shape (CGSH).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 and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SCA)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 for entire traits, which indicated the important roles of both additive and non-additive gene actions. GCA x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 for CGL, CGSH and grain elongation index (GEI). In the controlling of the inheritance of milled grain shape (GSH), milled grain width (MGW), GEI, milled grain length (MGL), CGSH and cooked grain width (CGW), the additive gene effects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non-additive one. The average degree of dominance was within the range of partial dominance for all of the traits. The narrow-sense heritability was ranged from 0.65 (GSH) to 0.36 (CGL). GCA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 for all of the parents in milled grain length and it was significant for some of the parents in other traits. The crosses of Deilmani × IRFAON-215 exhibited significant SCA for GEI. The positive mean of heterosis was observed for CGW. The highest maximum values of heterosis were revealed in GEI, flowed by GSH, MGW and CGW. GCA and MPV we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gether for all traits. 相似文献
20.
水稻DR02来源于T251与02K511的杂交后代,具有显性早熟特性。以DR02分别与明恢86、明恢63等6个不同类型的中、迟熟水稻品种杂交后代进行遗传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合F1的抽穗期均比中亲值早,DR02与双抗明占和9311的杂交F_2的抽穗期呈双峰分布,与其他4个亲本的F_2抽穗期呈单峰分布,用中亲值进行分组,经χ~2测验,仅DR02与粤晶丝苗2号和双抗明占组合的F_2代分离比符合3∶1,其他组合均表现显著与极显著差异,不符合预期理论比。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材料DR02的早熟性可能是由1个比较大效应的主效QTL控制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