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种市售养殖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核酸探针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病毒, 每年给对虾养殖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已成为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人们采取各种方法防止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传播。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 vannamei)、日本囊对虾(Marsup enaeus jap onicus)是我国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 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敏感宿主。按照煮沸- 乙醇沉淀法快速、简便提取市售30 只中国明对虾、28只凡纳滨对虾、29只日本囊对虾DNA, 然后用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斑点杂交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从而了解市场中养殖对虾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情况。检测结果显示, 所有样品均未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 说明目前白斑综合征病毒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病毒,每年给对虾养殖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已成为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人们采取各种方法防止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传播.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是我国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敏感宿主.按照煮沸-乙醇沉淀法快速、简便提取市售30只中国明对虾、28只凡纳滨对虾、29只日本囊对虾DNA,然后用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斑点杂交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从而了解市场中养殖对虾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情况.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未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说明目前白斑综合征病毒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对虾白斑综合征(WSS)和桃拉综合征(TS)是危害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两大病毒病。1993年起我国养殖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中先后暴发白斑综合征,造成重大损失,为恢复对虾养殖产业,我国引进并推广了对白斑综合征有较强抗性的南美白对虾,1998年后该虾在我国逐步形成规模养殖,产量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邓灯 《水产学报》2005,29(1):74-78
白斑综合征可以导致养殖对虾短时间内大面积死亡,是迄今为止对虾养殖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本试验采用巢式PCR法对2001年采自黄渤海的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旨在较全面地了解黄渤海野生中国对虾携带病毒状况。各群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朝鲜半岛南海岸群体55%;渤海湾群体35%;辽东湾群体94.7%;海州湾群体47.4%。结果显示,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均不同程度地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辽东湾产卵场群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推测人工孵化苗种放流、海湾的地理和水质条件与中国对虾的WSSV感染率相关。而中国对虾野生群体携带病毒对于对虾养殖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只有从无特异病原(SPF)及抗特异病原(SPR)对虾养殖群体的建立着手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由于对虾携带病毒而可能导致的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同时,应该重视海区污染的治理,减少病毒病暴发的诱因。本试验建立了快速检测WSSV的PCR方法,1pg病毒核酸仍可检测到,为白斑综合征病毒病的防治及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免疫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引起养殖对虾爆发性死亡的病毒,由于它宿主范围广、蔓延速度快以及致死率高,已经成为对虾养殖中的第一杀手,因此有效防治WSSV爆发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极具挑战性。本文主要介绍WSSV基因组以及结构蛋白、对虾WSSV免疫机制、对虾WSSV疫苗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对虾养殖中WSSV防治措施,认为对虾WSSV疫苗将是今后对虾大规模养殖中病害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薛晖 《水产养殖》2009,30(5):43-43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1992年首次在台湾对虾养殖中被发现,一度给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直到今天依然是对虾养殖中需要重点防范的主要病害之一。2007年5月江苏省首次发现该病毒在养殖克氏原螯虾中感染流行,并造成克氏原螯虾的批量死亡。2007年全省发病面积近6000×667m2,发病塘口死亡率在5%-20%;至2008年底,全省发病面积已达8万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虾养殖遭遇病害危机,白斑综合征(WSSV)、对虾肝胰腺坏死症(HPNS)等疾病频发。2013年全球养殖对虾产量较2012年减少23%,据报道主要养虾大国泰国产量下降约50%,中国下降约17%。探索有效的对虾病害预防措施,成为减少虾病暴发及损失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虾养殖过程中,白斑综合症、桃拉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危害很大,常常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养殖对虾死亡。研究工作者发现:暴发病毒病的虾常常还伴有弧菌类感染。而对虾瞎眼病、对虾红腿病、对虾幼体菌血症和对虾荧光病等疾病的病原体又都是弧菌。所以弧菌在养殖业中的危害不容忽视,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迄今为止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对虾病毒之一,发病对虾死亡率可达到100%。该病典型症状是对虾甲壳内侧出现0.5~2.0mm大小不等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虾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目前,在我国的养殖对虾中,已发现的细菌、寄生虫、类枝原体、类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疾病达40多种,1992年又发现了以病毒为主,细菌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头胸甲白斑、肝胰腺坏死综合症”。此病来势猛、传染快、传播广、死亡率高,往往令发病虾塘对虾在短时间内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1.
高温抑制对虾白斑综合征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对虾白斑综合征是影响我国对虾养殖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它具有发病快、流行性强、死亡率高等烈性传染病的特点,感染后3~10d,累计死亡率可达100%[1-2]。此病感染宿主相当广泛,对虾、沼虾、龙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及一些水生昆虫等都是其感染对象或传播媒介[3-4],目前仍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虾白斑综合征的爆发与水温密切相  相似文献   

12.
自 1992~ 1993年暴发养殖对虾病毒性疾病以来 ,对虾养殖一直受到白斑病的困扰。尽管近年来对虾养殖正在缓慢回升 ,但如何推迟或避免白斑病的发生 ,从而使对虾能够达到较大规格上市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是对虾养殖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虾白斑病发病季节长 ,每年 5~ 10月间均有发生 ,而以 5~ 6月和 9~ 10月发病较集中 (此时对虾体长约 5~ 6 cm) ,死亡率高。一般来说 ,放养密度越高、对虾规格越大 ,发病越严重。其严重程度有时从发现个别对虾死亡到全塘对虾死亡仅 3~ 7天。对于病毒性的虾病目前尚缺乏针对性的药物 ,因此 ,重点是提高对…  相似文献   

13.
冯东岳  钱冬 《南方水产》2011,7(1):78-83
文章概述了中国2005~2009年凡纳滨对虾(Penaeus vonnamei)白斑综合征(WSD)和桃拉综合征(TS)的发病特点及流行情况,分析了2种病毒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分析表明,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桃粒综合征病毒(TSV)后,TS的发病率为9.22%~12.39%,死亡率12.74%-24.74%;WSD的发病率为4.50%~9.12%,死亡率10.62%~18.95%。TSD的发病率高于WSD,死亡率除2007年外也高于WSD。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大连主养区日本囊对虾血细胞虹彩病毒、白斑综合征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和肝肠胞虫的携带情况,对2019年9月采集自辽宁省大连市城子坦、青堆、仙浴湾等8个主养区的日本囊对虾样本进行了5种病原的PCR检测。结果显示:日本囊对虾携带的主要病原依次为白斑综合征病毒、血细胞虹彩病毒、肝肠胞虫、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99%、4.30%、3.74%、2.24%和1.05%;此外,城子坦地区对虾的白斑综合征病毒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携带率最高,青堆、仙浴湾和石河对虾的血细胞虹彩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和肝肠胞虫阳性率最高。本调查结果可为大连地区养殖日本囊对虾病原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近几年,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养殖中后期的水质恶化问题加剧,主要问题是后期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的积累过多,极易诱发对虾早死综合征、白斑综合征和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发作,造成对虾大量死亡。笔者根据多年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对一对虾养殖场定期采样,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分别对对虾体内及水环境中弧菌(Vibrio sp.)、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及主要病毒性病原进行了跟踪检测,同时,检测了水环境中的氨氮及亚硝基氮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该对虾养殖场中存在的主要病原为多种致病弧菌和EHP,未检测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及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该养殖场中弧菌检出种类达到16种,其中,主要的弧菌种类有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 (V. alginolyticus)、欧文氏弧菌(V. owensii)、创伤弧菌(V. vulnificus)、哈维氏弧菌(V. harveyi),且存在导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副溶血弧菌(VPAHPND);养殖中期大棚养殖池水体氨氮及亚硝氮浓度分别达到(3.5±2.0)、(8.2±0.7) mg/L,显著高于室外养殖池水体氨氮及亚硝基氮浓度(P<0.05)。养殖期跟踪的7个虾池中,出现严重对虾病害的大棚养殖池比例达到100%,而室外养殖池仅出现轻度对虾病害,发病池比例为25%。根据研究结果推测,造成大棚养殖池对虾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养殖对虾感染弧菌及虾肝肠胞虫,同时,养殖密度大、水体氨氮及亚硝基氮浓度过高等在对虾病害发生中起到了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前对虾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育苗池细菌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虾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藻类等。据不少文献报道[1~5],引起对虾发病和死亡的条件致病菌多是正常虾体和养殖环境中的正常菌群成员,在一般情况下不表现出病害。当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高、饵料不适等情况发生时,虾的抗菌作用减弱,这些细菌便侵入虾...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广东沿海对虾育苗场的南美白对虾亲虾暴发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亲虾感染了白斑综合症病毒,还有一些亲虾同时感染桃拉综合症病毒。发病对虾体色发红,部分对虾体表可见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点。对这些病毒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导致本次对虾传染病的WSSV基因片段与基因库已报告的WSSV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确定这些亲虾主要因感染了WSSV和TSV而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9.
白斑病毒病目前已成为海、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一旦发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对虾便出现暴发性死亡,严重的导致整池绝产、全军覆没,给广大养殖者造成惨重损失.早发现、积极治疗该病是养殖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三种对虾病毒在浙江省凡纳滨对虾中的流行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桃拉综合症病毒及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是目前威胁对虾养殖业较为严重的3种病毒.分别从浙江省6个凡纳滨对虾的主养殖区随机采样对虾699尾,通过PCR检测对虾的病毒携带情况.检测结果显示,6个养殖地区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总阳性率达100%;萧山、舟山、象山养殖场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结果有阳性,总阳性率为5.58%;6个养殖场均未检测出桃拉综合症病毒.表明浙江省凡纳滨对虾养殖区域的桃拉综合症病毒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和对虾白班综合症病毒有较高的感染率,而且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