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振东 《植物检疫》1992,6(2):145-147
1984年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从叙利亚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引进400多份蚕豆资源,检疫放行后未经隔离试种便分发到四川、湖北、浙江、山西、江苏等地试验点试种。1985年3月南京农业大学许志刚教授等在  相似文献   

2.
 在1985年4月蚕豆病毒病的调查中,先后在四川、湖北、江苏和浙江4省的秋播蚕豆试验区内都发现一种由种子带毒的蚕豆染色病毒(BBSV)。所有病株都发生在由叙利亚国际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供种的试验区内,约10-40%的小区或品系发病,株发病率在0-18%之间。病害是随种子传入我国的。
病株为系统感染,病株叶片上的症状可以是轻花叶、斑驳、褪色斑或畸形,有的小叶正常而无明显病变。病毒粒体为等径球状体,直径28毫微米。病毒样本能与英g国染色病毒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但与真花叶病毒的抗血清不发生反应。在病株上未发现能传毒的象甲,也无象甲的为害状,病毒病尚未扩散。在试验区以外的农田里未发现有蚕豆染色病毒存在。  相似文献   

3.
蚕豆赤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蚕豆生产。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对采自甘肃、青海、江苏、四川、河北、重庆等6个省市的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6个省市均鉴定到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灰葡萄孢(B.cinerea)和拟蚕豆葡萄孢(B.fabiopsis)3种病原菌。致病力测定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3种病原菌分离物都存在致病力差异,但均以强致病力分离物为主。本研究是继湖北省之后在其他省市首次发现拟蚕豆葡萄孢。  相似文献   

4.
谭荫初 《植物医生》1996,9(1):27-28
蚕豆花期防病虫谭荫初(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长沙410125)蚕豆是我国的小宗粮食作物,赤枯病和豆象是蚕豆的主要病虫,常在花期侵入(染)危害,严重影响蚕豆的产量和质量。一、发生和危害赤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蚕豆花期先后萌发为分生孢子,在气温20℃、相...  相似文献   

5.
《植物保护》1966,4(2):73-73
蚕豆蚜虫(苜蓿蚜和桃赤蚜)是如东县蚕豆生产上的主要害虫。1962年大发生,减产四成左右。过去虽然已经肯定了喷射六六六、棉油皂等农药防治蚕豆蚜虫的效果,但是在大面积防治运动中,药械跟不上防治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进行  相似文献   

6.
韦成明 《植物保护》1983,9(3):39-39
蚕豆赤斑病是湖北省蚕豆三大病害(赤斑、病毒、枯萎)之一。往往引起蚕豆早期落叶,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为了探明药剂防病的增产效果,我们在对蚕豆叶部病害系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了叶面喷药防治的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蚕豆Vicia faba和豌豆Pisum sativum锈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来自我国云南省玉溪市的4份豌豆锈菌分离物及云南、广西、重庆和四川省(区、市)的5份蚕豆锈菌分离物进行系统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自豌豆的锈菌WX1分离物对蚕豆和豌豆均具有高致病性,在侵染叶片上产生大量锈子器;分离自蚕豆的锈菌CX3分离物仅对蚕豆具有高致病性,能在叶片上产生大量夏孢子,而对豌豆的致病性相对较低,仅产生少量的夏孢子堆;分离物WX1和CX3对小扁豆和鹰嘴豆不具有致病性。基于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有不同寄主来源的蚕豆单胞锈菌分离物均聚类于一个系统发育组,但分离自蚕豆和豌豆的分离物分别聚类在不同的亚组。表明分离自云南省玉溪市豌豆上的蚕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ciae-fabae应为豌豆专化型,定名为U. viciae-fabae ex P. sativaum,而来源于云南、广西、重庆和四川省(区、市)的蚕豆锈病病原菌为蚕豆专化型U. viciae-fabae ex V. faba。  相似文献   

8.
许志刚  李先誉 《植物检疫》1989,3(3):234-236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和ICARDA双方合作研究的计划,为更好地执行合作研究,相互安全地交换种质资源,防止检疫性病虫害随资源材料传入我国,中国农业科学院派遣了以浙江省农科院院长叶彦复为团长一行五人组成的中国赴ICARDA食用豆考察团,于1988年5月1~8日在叙利亚对设在该地的干旱中心所栽培的食用豆及其病虫害进行了考察。访问期间,先后参观并  相似文献   

9.
蚕豆赤斑病又称灰霉病,是我国南方蚕豆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影响产量很大。 病状 叶上病征最为显著,有两种类型。第一型为赤褐斑点型(缓进型),初期呈现灰褐色点状病斑,中央褐色,边缘赤褐色,稍稍隆起,与健全部有明显界限,直径1—3毫米。多时一叶上有60个左右病斑,但不能产生孢子。第二型为灰黑枯死型(急进型),多发生于老叶上,病斑大而不定形,有时全叶枯死。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鼠灰色分生孢子层。待叶片腐烂后,偶而产生菌核。在江西的气候条件下,这两型病斑的发生规律:3月以前(10℃以下),只发生第一型病征,3月下旬  相似文献   

10.
为系统探索蚕豆赤斑病防控策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2010-2011连续2年在重庆市3个区县进行蚕豆与马铃薯间作试验。结果表明,蚕豆与马铃薯多样性种植能有效控制蚕豆赤斑病的发生,改善蚕豆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蚕豆与马铃薯间作行比为2∶2时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效果最好,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分别为46.5%和26.3,在此模式下经济效益最大,纯收入达18 454.9元/hm2。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蚕豆赤斑病(Botritis fabae)、褐斑病(Ascochyta fabae)已上升为蚕豆主要病害,作者于1986—1988年对其为害及经济阈值进行了探讨,简报如下。一、研究方法试验区均为纯茬蚕豆,1986、1988年播种启东2号品种,各6个处理。1987年播种大粒型品种,8个处理。小区面积0.042—0.081亩,重复3次(1988年重复4次)。当  相似文献   

12.
蚕豆染色病毒检测技术标准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雪容  胡伟贞 《植物检疫》1993,7(4):309-312
通过对蚕豆染色病毒生物学、血清学、形态学的研究,初步提出诊断 BBSV的标准程序为 SPA-ELISA 测定阳性反应的样品,再进行生物测定和免疫电镜观察,均为阳性者,即可定为此样品携带 BBSV。本试验筛选出蚕豆成胡10号、昆明白皮豆、豌豆A_(256)和 A_(907)为 BBSV 的鉴别寄主,其潜育期短、症状稳定,不易与其他病毒病害混淆;肯定了1990年从叙利亚进口蚕豆资源中分离到的 BBSV 提纯制剂,制备所得抗血清,经测定和国际通用的 BBSV 抗血清反应一致;提出利用 A 蛋白酶联检测 BBSV 的技术参数及其运用结果;免疫电镜诱捕法观察到病毒粒体,修饰法看到粒体外附着的外套。  相似文献   

13.
甘肃蚕豆赤斑病及轮斑病的为害分析及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春蚕豆赤斑病(Botrytis fabae Sardina,B.cinerea Pers)和轮斑病(Cercospora zonata Winter)已成为影响甘肃蚕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且两病均形成叶斑、叶枯以致落叶等症状,每年损失产量约28%~40%,重病年则达50%以上。为了探讨两病对蚕豆的为害损失,拟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指标,笔者于1993~1994年进行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研究方法供试品种为临夏尕红蚕豆(Vicia faba var.),小区面积分别为10.5m~2和7.0m~2,重复4~5次,均按随机区组排列。于当年发病初期开始,各处理间隔7~8d施药,均用20%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物学性状、理化特性、蛋白外壳及血清学特性等方面,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从安徽蚕豆上分离到的一个种传分离物Bd。根据试验结果,参考国际上报道的文献,作者认为该分离物隶属于蚕豆真花叶病毒(BBTMV)。这是BBTMV在中国的第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蚕豆斑潜蝇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豆斑潜蝇防治技术探讨陈青(云南省大理州植保植检站671000)宋文宏(弥渡县农技中心植保站蚕豆是云南省小春主要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在23.3万hm2。近年由于斑潜蝇的传入,对蚕豆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已发现的种类有南美斑潜蝇(Liriomyzahu...  相似文献   

16.
8种杀菌剂对春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龙  张芸  郭延平  邵扬  杨彧红 《植物保护》2019,45(3):245-248
蚕豆赤斑病是甘肃临夏州春蚕豆生产中的主要真菌病害,该病害的发生流行直接导致蚕豆产量下降、商品性降低,严重时可使蚕豆绝收。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对25%咪鲜胺乳油、微生物制剂(全关)粉剂、30%甲霜·噁霉灵乳油、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2.5%氟环唑悬浮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8种杀菌剂对春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在3次药后7、14、21 d的平均防效为81.44%、90.41%、86.85%,并能增加蚕豆产量、种子百粒重,可在甘肃省春蚕豆种植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旱作农业区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种植技术的效应,于2014-2017年在甘肃省渭源县进行大田试验,设白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1)、黑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2)、白膜全膜双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3)、露地种植(T4) 4个处理,来研究蚕豆-胡麻轮作产量、土壤水热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蚕豆、胡麻增产顺序均为T1T2T3T4,0~25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T1T2T3T4,0~25 cm平均地温为T1T3T2T4。T1蚕豆和胡麻降水利用率分别为19.9、16.9 kg·hm-2mm-1,分别较T2提高24.4%、15.0%,分别较T3提高55.5%、19.9%,分别较T4(CK)提高188.4%、156.1%; T1蚕豆、胡麻平均产量分别为2 454.5、1 875.6 kg·hm-2,蚕豆分别较T2、T3、T4(CK)增产23.8%、54.9%、186.2%,胡麻分别较T2、T3、T4(CK)增产14.9%、19.6%、154.3%。因此,白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种植技术是适合当地的蚕豆-胡麻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蚕豆染色病毒(Broadbean stain virus—BB SV)系豇豆花叶病毒组成员,病毒粒体直径约25~28nm。1965年Lloyd等首次在英国的蚕豆上发现并描述了这种病毒。病株表现叶片褪绿斑驳和花叶,外种皮呈坏死色斑。BBSV的寄主仅限于豆科植物,易种传和花粉传,种传率约10%,其传毒介体有豆长吻象甲(Apion vorax)和豌豆根瘤象(Sitonalincatus)。现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捷克、奥地利、波兰、匈牙利、意大利、叙利亚、黎巴嫩、苏丹、摩洛哥、埃及和突尼斯等欧洲和西亚北非国家,已成为这些国家  相似文献   

19.
蚕豆田杂草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东市位于长江入海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蚕豆是我市主要夏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3.67万hm2。近年来蚕豆田杂草发生严重,影响蚕豆产量和品质。为此,我站对蚕豆田杂草的发生特点和综合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1蚕豆田杂草发生特点1.1杂草种类1998~2001年对主要蚕豆类型田杂草进行  相似文献   

20.
 蚕豆是云南省的主要冬季作物,栽培面积达数百万亩。1947—1949年在昆明和宜良调查蚕豆病害曾多次发现萎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