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建强 《蚕桑通报》1992,23(4):34-36
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Wilkinson)属膜翅目、姬蜂总科、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绒茧蜂属,系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的优势天敌。被桑螟绒茧蜂寄生的桑螟幼虫,死于暴食期之前,故对减少当代桑螟的为害具有重要意义。桑螟是我国的主要桑树害  相似文献   

2.
经调查,河北省中部和北部普遍存在桑尺蠖脊茧蜂,并对其形态和寄生习性进行了观测。桑尺蠖脊茧蜂在寄主桑尺蠖体内寄生量可达18—99头;寄生率达23%,人工放蜂寄生率可提高到78%。通过冷藏保蜂、放蜂等试验,为保护和利用桑尺蠖脊茧蜂,控制桑尺蠖的为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蚕桑产业,使蚕桑成为村民的"摇钱树"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蒙自市草坝镇蚕桑科技示范园占地面积40 hm2,是一个集蚕桑科研、实践教学、成果孵化、新品种展示、技术示范和推广于一体的规模较大、功能齐备的综合性现代蚕桑高新科技示范园.园区主要栽种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以下简称蚕蜂所)选育的"云桑5号""云桑6号""云桑7号""云果桑2号"等桑树优良品种及"云长果桑2号"等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的桑树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张建强 《蚕业科学》1995,21(1):20-23
本文描述了长距茧蜂的形态特征,并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性,该蜂在重庆地区一年发生7—8代,以老熟幼虫在树隙、落叶、草丛中结茧越冬,可行孤雌生殖,成虫雌性多于雄性,该蜂寄生于桑螟幼龄幼虫、幼虫老熟时被寄生致死,平均寄生率达36%,为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的优势天敌,该蜂对桑螟的寄生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跟随现象,桑园内人工繁蜂放蜂可提高其寄生率。  相似文献   

5.
桑螟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江苏省苏州市浒关和横泾等地的桑螟为研究对象 ,系统调查了桑螟全年 5个世代各龄幼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发生情况。 3年共收集到桑螟幼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 14种 ,其中姬蜂 7种、茧蜂 3种、小蜂 3种、寄蝇 1种。在天敌寄生蜂中 ,桑螟绒茧蜂为当地的优势天敌种群 ,对桑螟的发生与为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余虹  周勤 《蚕业科学》2003,29(4):330-334
基于探明桑树主要害虫桑螟的天敌资源及其生物学特性 ,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桑螟的危害 ,对浙江省主要蚕区的桑螟寄生蜂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鉴定出桑螟幼虫期寄生蜂 5种 ,为混腔室茧蜂、桑螟绒茧蜂、甲腹茧蜂、菲岛愈腹茧蜂和红胸齿腿姬蜂 ;蛹期寄生蜂 3种 ,为广黑点瘤姬蜂、广大腿小蜂和一种柄腹姬小蜂 ;另有重寄生蜂 3种。研究了幼虫期优势天敌混腔室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混腔室茧蜂寄生于 1- 4龄桑螟幼虫 ,平均寄生率5 0 5 4 % ;在实验室条件下 ,雌性茧蛹历期平均为 8 4d ,雄性为 7 6d ;取食蜂蜜的成蜂的平均寿命为 7 1d ;未交配雌蜂可行产生雄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7.
余虹  孙小峰 《蚕业科学》2005,31(1):26-30
对桑螟绒茧蜂(ApantelesheterusiaeWilkinson)搜索寄主利它素的存在部位、作用方式、热稳定性及其分离提取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刺激桑螟绒茧蜂搜索寄主的利它素存在于寄主幼虫、为害叶、粪便之中,热稳定性好,能被甲醇、二氯甲烷、氯仿所抽提。搜索寄主利它素的应用不仅可增强桑螟绒茧蜂的搜索活动,缩短寄生时间,还能够提高对寄主幼虫的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8.
桑螟天敌的种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四川蚕区的桑螟天敌28种,其中有16种国内首次报道的。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 Wilkinson)和长距茧蜂(Macocentrus sp.)为桑螟的优势天敌。  相似文献   

9.
菲岛长距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菲岛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philip-pinensis Ashmead)又名菲长距茧蜂、菲岛赤茧蜂,属膜翅目,姬蜂总科,小茧蜂科,长距茧蜂亚科,长距茧蜂属,是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的优势天敌。过去对菲岛长距茧蜂的研究很少,一直误认为是次要的天敌。我们通过1991~1992年的研究,发现菲岛长距茧蜂在我市一带是寄主桑螟幼虫的主要天敌。最高寄生率达77.4%。因此摸清其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保护措施,对综合防治桑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形态特征菲岛长距茧蜂雌成虫体长3.8mm 左右,头部黑色,触角暗褐色,胸部酱色,中胸背板红褐色。头胸有细密刻点,小盾片黑褐色,并胸腹节有网状刻纹,腹部第一节背板有横皱,第二节有纵皱。前皱翅痣为半月形,翅痣  相似文献   

10.
菲岛长距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菲岛长距茧蜂各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调查和研究 ,发现菲岛长距茧蜂在苏州一带的自然寄生率在 2 0 9%~ 2 7 4 2 %之间 ,平均 11 5 9% ,是当地的次优势天敌种群。菲岛长距茧蜂产卵于桑螟的 1、2龄幼虫体内 ,直至桑螟幼虫老熟时才从其体内钻出 ,虽对当代桑螟的控制作用不大 ,但是可明显减少当代成虫的虫口基数 ,对控制下一代桑螟的发生和危害具有积极意义。成虫有孤雌生殖现象 ,雌成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卵繁殖后代 ,为天敌昆虫的大量繁殖和生物防治的实用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寄生桑树害虫桑螟(Diaphania pyloalis)的混腔室茧蜂(Aulacococentrum confusum)为容性内寄生蜂,研究该寄生蜂对寄主桑螟生长发育及营养代谢的影响,可以为制定桑螟的生物防治策略提供基础依据。测定混腔室茧蜂寄生后不同时间点桑螟幼虫的体质量及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含量:相同发育时间内,被寄生与未被寄生的桑螟幼虫体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被寄生1 d时桑螟幼虫血淋巴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相比,被寄生后5 d的桑螟幼虫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但在相同发育时间内,未被寄生的健康桑螟与被寄生桑螟幼虫的血淋巴中上述营养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即营养物质含量变化主要受桑螟幼虫发育时间的影响。以上结果显示,混腔室茧蜂寄生对桑螟幼虫血淋巴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基于容性内寄生蜂的特性及幼虫啮出后的取食行为,推测混腔室茧蜂是通过啮出后继续取食桑螟的身体组织而大量获取发育所需营养。  相似文献   

12.
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PGRP)是生物免疫系统中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但在寄主昆虫响应寄生蜂寄生时发挥的免疫功能目前仍鲜有报道.本文旨在探究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在响应混腔室茧蜂(Aulaco-centrum confusum)寄生时GpPGRP发挥的免疫功能.本研究共鉴定得到3个短型GpPGRP编码基因,分别命名为GpPGRP-S1、GpPGRP-S2和GpPGRP-S3.GpPGRP-S1和GpPGRP-S2在雄性成虫阶段表达量最高,GpPGRP-S3在雌性成虫阶段表达量最高.与健康桑螟相比,3个GpPGRP的表达量在混腔室茧蜂寄生后的不同时间差异显著,且均在被寄生桑螟的血淋巴中上调表达.重组GpPGRP-S2蛋白显著提高健康桑螟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表明桑螟GpPGRP可能通过增强血淋巴黑化反应响应混腔室茧蜂寄生.本研究为深入探究桑螟GpPGRP响应寄生蜂寄生时发挥的免疫功能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揭示桑螟与寄生蜂之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室内、外试验研究均表明,野蚕黑卵蜂能寄生家蚕卵并顺利生长、发育、羽化。经分别用家蚕卵和野桑蚕卵作寄主连续繁殖3代后,野蚕黑卵蜂种群间并无显著差异产生。寄主卵的长时间冷藏并不影响寄生蜂的寄生和生长发育;家蚕卵和野桑蚕卵中卵浆游离氨基酸、卵浆蛋白氨基酸以及卵壳蛋白氨基酸在各类氨基酸组成上无差异存在,两者均能满足野蚕黑卵蜂的营养需要。总之家蚕卵是野蚕黑卵蜂进行室内大量繁殖的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吴江春季桑螟的发生情况和特点:春季桑螟发生提早、越冬代成虫虫量大、越冬代发生时间长,羽化蜂多、第一代桑螟虫口基数高,分析了桑螟发生新变化的原因。通过加强监测与测报,进行物理防治,合理春蚕布局,推广秋种春养、大蚕条桑育等对策和措施,对控制春季桑螟的发生和危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混腔室茧蜂(Aulacococentrum confusum)是桑树害虫桑螟(Diaphania pyloalis)的优势寄生蜂。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混腔室茧蜂触角感器的微观结构,以利于对该寄生蜂的寄主搜索、求偶和取食等行为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进行研究。观察结果表明,混腔室茧蜂雌、雄成虫触角上共有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Bhm鬃毛、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其中栓锥形感器仅分布于雌蜂触角上,其余感器的数量、大小在雌蜂和雄蜂之间无显著差异。与多数茧蜂科寄生蜂相比,混腔室茧蜂成虫的触角明显偏长,雌、雄蜂触角长度分别达到19.3 mm±1.9 mm、16.4 mm±3.4 mm,推测与其搜寻在桑叶上隐蔽取食的寄主桑螟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不同桑品种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省蒙自县草坝镇蚕蜂所(海拔1 280 m)、蒙自县冷泉镇竹木孔村(海拔1 640 m)、鹤庆县金墩乡邑头村(海拔2 200 m)3个不同海拔地区、不同品种桑树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蒙自县草坝镇蚕蜂所、冷泉镇竹木孔村桑树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峰值出现在12:00,而鹤庆县金墩乡邑头村桑树的净光合速率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呈现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6:00。在蒙自县草坝镇蚕蜂所试验区,不同的桑树品种之间的净光合速率大小差异不明显;在蒙自县冷泉镇竹木孔村试验区,农桑12号和农桑8号的净光合速率高于其它2个桑品种;而在海拔2 200 m的鹤庆县金墩乡邑头村试验区,不同桑品种之间净光合速率大小差异明显,为育71-1>农桑14号>盛东1号>农桑12号>湖桑32号;同一品种桑树在一天中的同一时间段,蒙自县冷泉镇竹木孔村试验区桑树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其次为蒙自县草坝镇蚕蜂所试验区,鹤庆县金墩乡邑头村试验区桑树的净光合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17.
在大田正常用药的情况下,用定点点灯诱蛾和田间查幼虫的方法,对吴江市老蚕区震泽镇的桑尺蠖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调查。初步探明了:大田幼虫发育历期;大田幼虫繁殖系数;幼虫防治阈值、主兼治指标、防治总策略和第3代和第4代幼虫预警性控防指标;大田成虫发育历期;桑尺蠖优势天敌是桑尺蠖绒茧蜂。  相似文献   

18.
谭雪梅 《蚕学通讯》2006,26(1):23-24
1基本现状万州,地处大巴山南簏,地形以丘陵为主,“四边桑”的发展已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四边桑”的管理直接影响万州蚕桑业的发展,只有因地制宜,管理好现有的“四边桑”,万州蚕业才能重铸雄风。“四边桑”在万州蚕区数量很大,达19 200万株,占桑树总株数的80%,是万州蚕桑业的  相似文献   

19.
戴元高 《中国蜂业》2007,58(8):21-21
"碗碗蜂"即分蜂季节由原群分出来的弱小群或飞逃群,蜂量一般在1脾以下或半脾蜂,群势极弱,广东农村一般称"碗仔蜂",这种蜂的特点是饥饿、老蜂多、子脾中断。给管理上带来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20.
老黄松 《中国蜂业》2003,54(5):12-12
在蜜蜂活动季节、蜜源稀少时最易发生盗蜂。盗蜂首先攻击无王群、弱群、交尾群 ,尤其无任何防御能力的微型交尾群。发现盗蜂时 ,盗蜂已经攻入了被盗群 ,一般采取缩小巢门 ,使被盗群容易防御盗蜂 ,但无法制止盗蜂的继续进攻。避免盗蜂的发生主要在预防。我们在 2 0世纪 6 0年代就开始研究盗蜂的行为并研制防御盗蜂的器具。蜂巢 (主要是蜂蜜 )的气味通过巢门、箱盖以及蜂箱裂缝向外散发。强群的侦察蜂或盗蜂凭借嗅觉寻找进攻的部位。盗蜂首先在蜂箱周围的裂缝或孔洞寻找进入蜂巢的孔道。如果蜂箱严密 ,盗蜂只能从巢门进攻。为了引导盗蜂选择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