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林下山参又称育山参、林下参,是利用天然的林冠和林地等自然条件,模拟野生人参生长的生态环境,采用免耕法播种或移栽后自然生长的人参。其种源为园参,但外观形态及内在质量方面均与野生人参相近。发展林下山参种植,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辽东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良,极其适合林下山参的种植,现将辽东地区林下山参高效栽培技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丽馥 《农业与技术》2013,(11):116-117
开发林下山参是目前长白山系林下山参行业的首要任务。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和对人参市场的需求,结合辉南独天得厚的地理气候优势,以及从事多达20a的林下山参种植实践经验,本文详细阐述了林下山参的提纯复优技术,为恢复与发展林下山参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测定林下山参滴丸的人参总皂苷及主要单体人参皂苷的含量,同时建立林下山参滴丸的指纹图谱。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林下山参滴丸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林下山参滴丸中3种主要单体人参皂苷的含量;采用HPLC法对10批次林下山参滴丸进行标准指纹图谱分析,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04 A版)进行评价,并建立林下山参滴丸的共有指纹图谱。林下山参滴丸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为16mg/g;人参皂苷Rg_1、Re和Rb_1的含量分别为2.667mg/g、0.433mg/g和5.100mg/g;指纹图谱有16个共有峰,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考察中每个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4%,10批次供试品相似度大于0.95。林下山参滴丸中富含人参总皂苷及单体人参皂苷营养成分;林下山参滴丸指纹图谱可有效控制其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吉林省集安市,人们到山上采集野山参种,回来播到自留山上。这种参在我国药典里被定义为林下山参,主要区别于人工种植的园参。人参种子种到山林间,不需打药、松土和施肥。  相似文献   

5.
人参种植是吉林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而在参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农田土种参为主,由于人参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条件要求比较高,而国家林业发展政策也不断调整,对伐林栽参等种植措施加强了管理,因此为了提高人参种植的质量,老参地的土壤改良非常重要,本文根据吉林地区老参地土壤现状,结合人参栽培技术对老参地土壤改良进行了深入探究,以便为人参栽培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集安地区林下山参为实验材料,应用Matlab 2014a数字图像处理工具箱,从林下山参的芦、体、纹、须入手,对不同生长年限的林下山参图像信息进行处理,提取林下山参形状特征、纹理特征共11个数字化特征信息,建立数据库模型,摸索不同生长年限林下山参特征的变化规律,以支持向量机对选取的林下山参进行生长年限判别。结果表明,建立的数据库模型较为稳定,林下山参生长年限判别率平均为88.75%,为进一步研究不同产地林下山参生长年限的识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5,(7)
<正>播种在林下野生状态自然生长的人参称"林下野山参"。它是濒危野山参的理想替代产品,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笔者经调查研究和生产实践,现将林下山参实用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选择林地人参是一种喜冷凉、湿润而耐荫的药用植物,喜光怕晒,喜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园参野化栽培又称山参栽培、林下参栽培、家参野化栽培.就是把长白山园参种子种植在与野山参生长相似的林地内.在人为管理看护下自然生长十几年、几十年。使人参根部形态和内在质量与野生人参相似的一种栽培方式。园参野化栽培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林地立体经营综合利用.提高人参产品质量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及根茎,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由于近几十年来野山参采挖频繁和森林植被、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野山参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主要产地吉林省长白山区的野山参资源日渐稀少,已被列为濒危物种.40年以上的野山参仅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高海拔处略微可见.由于野山参资源稀少,价格越来越高,所以林下栽参日益增多,有取代野山参的趋势.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所谓山参绝大多数为林下山参.  相似文献   

10.
正总所周知,人参具有十分显著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伴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也更加关注自身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人参产业的发展。广大参农也看到了人参发展的机遇,为在栽培和种植人参的过程中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广大参农在平地研发栽培人参,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于此,对平地人参栽培种植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1选地和整地1.1选地选地作为平地人参栽培种植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广西已规模化种植巴西人参,但很多种植户对巴西人参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其生长环境条件和种植技术了解不深,所以给巴西人参的种植带来一定的困难。文章主要分析巴西人参的栽培地选择、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质量标准,期望给广大种植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吉林农业科学》2016,(5):92-96
针对人参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问题,在抚松县5个人参种植地区采集17份参土、人参和参籽样品,以丙酮-石油醚为萃取溶剂,采用超声波提取结合气相色谱法进行栽参土壤、人参和参籽中有机氯残留的检测,为栽培人参土壤的选择提供可参考方案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人参有机氯农药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参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问题,在抚松县5个人参种植地区采集17份参土、人参和参籽样品,以丙酮-石油醚为萃取溶剂,采用超声波提取结合气相色谱法进行栽参土壤、人参和参籽中有机氯残留的检测,为栽培人参土壤的选择提供可参考方案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人参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问题,在抚松县5个人参种植地区采集17份参土、人参和参籽样品,以丙酮-石油醚为萃取溶剂,采用超声波提取结合气相色谱法进行栽参土壤、人参和参籽中有机氯残留的检测,为栽培人参土壤的选择提供可参考方案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农村种植好项目、零风险投资、提供种源、产品统一收购美国林科3号野参是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稀人参,是国际市场急需的药食两用参;美国林科3号野参,是经我院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工程技术栽培成功的名贵人参,具有耐旱涝、耐酸碱、不受季节、环境、土壤限制,适宜南北、城乡、室内外种植、生长期短等特点。美国林科3号野参栽培场地不限,我国各个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农村种植好项目、零风险投资、提供种源、产品统一收购栽培条件及效益分析美国林科3号野参是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稀人参,是国际市场急需的药食两用参;美国林科3号野参,是经我院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工程技术栽培成功的名贵人参,具有耐旱涝、耐酸碱、不受季节、环境、士壤限制,适宜南北、城乡、室内外种植、生长期短等特点。美国林科3号野参栽培场地不限,我国各个地区城市、农村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室内外栽培,一般露天田地、山岗、庭院均可作为美国林科3号野参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农村种植好项目、零风险投资、提供种源、产品统一收购栽培条件及效益分析美国林科3号野参是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稀人参,是国际市场急需的药食两用参;美国林科3号野参,是经我院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工程技术栽培成功的名贵人参,具有耐旱涝、耐酸碱、不受季节、环境、士壤限制,适宜南北、城乡、室内外种植、生长期短等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模式人参根内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参内生菌广泛存在于健康人参组织内部,是其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真实客观评估人参内生菌的多样性和资源开发的潜力,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野生抚育模式(MCG)、农田栽参模式(FCG)及伐林栽参模式(DSGP) 3种不同栽培模式下人参根部内生菌的丰度和多样性。研究发现,3种栽培模式下人参共有内生细菌OTUs 108个(占比22. 27%),共有内生真菌OTUs 218个(占比16. 50%)。野生抚育模式人参根部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群落指数Chao1、ACE、Shannon指数值均高于伐林栽参模式,而农田栽参模式下这3种指数最低。农田栽参模式Simpson指数最高。通过相对丰度分析发现,人参根部相对丰度最高的内生真菌类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80%);内生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8%)。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模式显著影响人参内生菌的形成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2012年农村种植好项目、零风险投资、提供种源、产品统一收购栽培条件及效益分析美国林科3号野参是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稀人参,是国际市场急需的药食两用参;美国林科3号野参,是经我院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工程技术栽培成功的名贵人参,具有耐旱涝、耐酸碱、不受季节、环境、士  相似文献   

20.
栽培条件及效益分析美国林科3号野参是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稀人参,是国际市场急需的药食两用参;美国林科3号野参,是经我院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工程技术栽培成功的名贵人参,具有耐旱涝、耐酸碱、不受季节、环境、士壤限制,适宜南北、城乡、室内外种植、生长期短等特点。美国林科3号野参栽培场地不限,我国各个地区城市、农村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室内外栽培,一般露天田地、山岗、庭院均可作为美国林科3号野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