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优势以及适合的侧深施肥量,本研究以水稻品种两优688为试验材料,以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和常规水稻机插秧人工施肥为2种施肥方式,其中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处理中设计3个施肥量(480、384和288 kg/hm2),分别测定水稻的生育进程、株高、穗长、茎蘖动态、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施肥,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适当延缓了水稻植株的生育进程,增加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等产量指标,产量增幅为18.60%;同步侧深施肥量为384 kg/hm2时的水稻产量最高,较施肥量480和288 kg/hm2处理分别增加11.50%和29.62%。表明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可以协调水稻生长、提高产量,为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推广及减肥增效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宣城市宣州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和种植效益,提升化肥使用效果,是关系当地粮食安全和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关键环节。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是近年新兴的施肥技术,为进一步探明适合本地的机插侧深施肥简化减量技术,2022年在宣州区青草湖农场开展不同机插侧深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机插侧深施51%水稻专用控释肥(26-10-15)750、675、600 kg/hm2 3种模式下,水稻种植综合效益较优;一次性机插侧深施51%水稻专用控释肥(26-10-15)600 kg/hm2模式下,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优,与常规施肥相比,产量增加3.52%,纯收益增加1 857.0元/hm2。  相似文献   

3.
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不同肥料用量的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研究了常规施肥和不同侧深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奉新试验点,80%侧深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早,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在临川试验点,60%侧深施肥追加穗肥处理可以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持续的养分,水稻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也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因此,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优于常规施肥;但当侧深施肥量低于常规施肥量的80%时,前期的养分供给不足,需要在后期进行适当的追肥。  相似文献   

4.
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不同肥料用量的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研究了常规施肥和不同侧深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奉新试验点,80%侧深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早,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在临川试验点,60%侧深施肥追加穗肥处理可以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持续的养分,水稻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也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因此,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优于常规施肥;但当侧深施肥量低于常规施肥量的80%时,前期的养分供给不足,需要在后期进行适当的追肥。  相似文献   

5.
龚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23,(10):130-133+138
为探究有机肥替代无机肥对水稻的影响,开展了水稻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4 500kg/hm2有机肥代替常规施肥20%无机肥料施用量下,与常规施肥处理(1)相比产量增加了104.4kg/hm2,增产1.12%,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经济系数提高。因此,施用4 500 kg/hm2有机肥料代替20%的无机肥料能够有效保证水稻产量,继续增加替代量水稻产量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水稻科学施肥体系,进行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中氮肥对增加水稻产量起关键性作用,氮是水稻产量的最大限制因子,其次是磷,最后是钾;配方施肥处理水稻产量11 366.7 kg/hm2,较不施肥处理增产3 335.0 kg/hm2,增产率41.5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基肥施45%配方肥(18-12-15)525 kg/hm2,分蘖肥施尿素112.5 kg/hm2,穗肥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60 kg/hm2,总施肥量为纯N 181.5 kg/hm2、P2O563 kg/hm2、K2O 114.75 kg/hm2,氮肥基肥、分蘖肥、穗粒肥分别占52%、29%、19%(接近5∶3∶2),磷肥一次性基施,钾肥基肥、穗粒肥分别占69%、31%(接近7∶3),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45.07%、22.4...  相似文献   

7.
针对烟后稻生产中种植品种多、移栽密度越来越低、氮肥用量过高导致产量下降的现状,以三系杂交籼稻、两系杂交籼稻和籼粳三系杂交稻为试验材料,设置品种、机插密度与施肥量正交试验,研究品种、机插密度和施肥量三因素对烟后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机插密度与施肥量对烟后稻产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影响程度表现为种植品种>机插密度>施肥量。单一因素比较可知:品种以甬优7860(籼粳三系杂交稻)产量最高,为10 500.5 kg/hm2;机插密度以18.525万丛/hm2(行株距30 cm×18 cm)产量最高,为9 967.1 kg/hm2;施肥量以纯N 180 kg/hm2产量最高,为9 900.5 kg/hm2。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决定因素是品种,结实率的决定因素是机插密度。在本试验条件下,烟后稻产量最高的组合为品种甬优7860(籼粳三系杂交稻)、机插密度18.525万丛/hm2(行株距30 cm×18 cm)、施...  相似文献   

8.
应用2+X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旱地玉米产量、净收益、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及生物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和净收益;施用氮肥329 kg/hm2处理获得了最高产量11 467.5 kg/hm2和最高净收益19 420.67元/hm2,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7 324 kg/hm2,增产率达176.8%,增收14 648元/hm2,氮肥农学效率为22.26 kg/kg,氮肥利用率38.56%。玉米产量与施氮量函数关系为Y=-0.048 X2+35.60 X+4 117(R2=0.965),最高产量施肥量为370.8 kg/hm2。玉米净收益与施氮量函数关系为Y=-0.095 X2+64.16 X+6 877(R2=0.965),最佳经济施肥量为337.7 kg/hm2。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施肥量及灌水量调控,研究水肥最优组合,为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节水节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试验采用两因素四水平的裂区试验设计,以新冬36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0 kg/hm2(N0)、375 kg/hm2(N1)、450 kg/hm2(N2)、525 kg/hm2(N3)四个施肥量(纯量);四个灌水梯度为3 450 m3/hm2(W1)、4 200 m3/hm2(W2)、4 950 m3/hm2(W3)、5 700 m3/hm2(W4)。分析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等性状,研究水肥因子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至灌浆期呈快-慢的增长规律,Logistic方程对其进行拟合表明,各处理从拔节后6~10 d干物质开始快速积累,41~49 d后转为缓慢积累。N2W2进入快速积累时间最早,最大积累速率较高。叶面积指数(LAI)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后期逐渐减小,N2、N3处理在拔节至孕穗期快速增加,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穗粒数与水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最终产量表现为N2>N3>N1>N0,最高产量为N2W3处理的9 848.13 kg/hm2,与N2W2处理无显著差异。水肥交互作用对穗数及产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穗粒数有显著影响(P<0.05),与千粒重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施肥量450 kg/hm2、灌水量为4 200 m3/hm2,即N2W2处理为兼顾高产节水、省肥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南粳46为试验对象,在秧苗移栽活稞后,分别设计常规管理不喷施除草剂处理(A)和物理控草技术处理(B)2种草害处理方法,通过对水稻生长不同阶段展开杂草生长情况观察和调查,测算出杂草防除效果和节约成本情况。通过随机区组试验以南晶香占、晶两优1212和南粳46为试验对象,在相同田管措施下,通过测定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指标,选出优质籼稻和粳稻品种;通过对南粳46的3个不同移栽期开展产量试验,选择该地区最适宜的水稻移栽期。结果表明,利用物理控草技术对有机稻作田块进行处理,杂草防控效果可达80%,可节约人工成本5 400元/hm2;3种水稻品种的产量由低到高依次为南晶香占(6 780 kg/hm2)、晶两优1212(7 560 kg/hm2)和南粳46(7 695 kg/hm2),筛选出优质粳稻品种南粳46、籼稻品种晶两优1212;水稻品种南粳46的结实率及产量随着移栽时间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条件下适宜的缓控释肥品种,研究了不同缓控释肥品种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施用51%水稻缓控释肥(茂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处理效果最好,其肥料投入成本最低(2 509.50元/hm2),纯收入最高(20 400.38元/hm2),产投比最高(8.13),建议在无为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陈晨  陈良兴 《农技服务》2023,(12):37-39
为实现水稻生产减肥增效、机械化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展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条件下不同追肥次数对比试验,探究不同追肥方式、次数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一次基肥+一次追肥的产量和收益均最高,分别为795.67 kg/667m2,2 036.92元/667m2;比侧深施肥一次基肥+二次追肥增产59.91 kg/667m2,增收163.52元/667m2;侧深施肥一次基肥+二次追肥比人工施肥一次基肥+二次追肥增产82.29 kg/667m2,增收212.67元/667m2。  相似文献   

13.
与有机肥、牛粪和羊粪3种肥料作比较,设置施肥量4.50、7.50、11.25、12.00、15.00 t/hm2,以不施肥为对照,共21个处理,探讨新型微生物菌肥在冀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适用性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表现为微生物菌肥>有机肥>羊粪>牛粪,施用11.25 t/hm2微生物菌肥的水稻结实率达98.68%,产量为7 740.15 kg/hm2,对水稻生长性状和产量构成有提升作用。综合分析,施用11.25 t/hm2微生物菌肥为基底肥,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增加产量,适宜在北方水稻高产栽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该试验于2018年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第六管理区示范园区进行,以龙粳46供试品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对水稻的生长指标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不施肥的空白处理各项指标均为最低,在侧深施肥处理中,与对照相比,试验各个处理水稻分蘖率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减少,相同施肥水平下侧深施肥可以提高水稻分蘖率,常量侧深施肥分蘖率较常规施肥提高29个百分点;以常规施肥为对照,常量侧深施肥处理产量高于对照,其产量为9582kg/hm~2,较对照公顷增产247.5kg,增产率为2.65%。减20%侧深施肥处理的减产幅度大,可能是由于施肥量不充足,造成水稻植株后期生长营养的供给不足,最终导致减产的发生;与常规施肥相比,常量侧深施肥增加收益为708.75元/hm~2,净增加收益为663.75元/hm~2。  相似文献   

15.
为推广应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施用量,设置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N 240 kg/hm2、P2O575 kg/hm2、K2O 75 kg/hm2)与常规施肥(N 270 kg/hm2、P2O590 kg/hm2、K2O90 kg/hm2)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侧深施肥区水稻产量为10 017.0 kg/hm2,比常规施肥区产量显著增加637.5 kg/hm2,增产6.8%。侧深施肥氮肥利用率为50.1%,较常规施肥高11.1百分点;磷肥利用率为51.4%,较常规施肥处理高15.3百分点;钾肥利用率为62.9%,较常规施肥区高14.5百分点。侧深施肥可提高水稻种植效益3 291.0元/hm2。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适合粳稻品种高产优质栽培的机插密度及缓释氮肥、常规氮肥的配施模式,以盐粳15号为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置3种氮肥运筹模式,即300 kg/hm2常规氮肥按高产栽培施肥模式分次施用、240 kg/hm2缓释氮肥一次基施、180 kg/hm2缓释氮肥与60 kg/hm2常规氮肥配施;设置4种机插密度处理,即在机插行距均为25 cm下,株距分别设为11、13、15、17 cm。机插行距25 cm时,随着株距增加,盐粳15号的茎蘖数、有效穗数降低,穗粒数、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增加,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理论产量与株距呈二次曲线关系,根据曲线方程计算出盐粳15号高产最适株距为13~14 cm。300 kg/hm2常规氮肥高产施肥模式虽然产量高,但肥料用量多,且稻米食味品质下降;240 kg/hm2缓释氮肥一次基施影响大穗形成,不利于高产;180 kg/hm2缓释氮肥与60 kg/hm2常规...  相似文献   

17.
过量施肥是造成农业污染的重要原因。为了解油菜秸秆还田和肥料减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提升玉米产量的同时降低肥料消耗,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本试验以“不施肥+秸秆不还田”为空白对照,设置“常规施肥量+腐熟秸秆还田”“常规施肥量减量5%+腐熟秸秆还田”“常规施肥量减量10%+腐熟秸秆还田”“常规施肥量减量15%+腐熟秸秆还田”及对照5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和肥料减量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减少肥料的使用,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常规施肥量减量5%+腐熟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株高、穗粒数、百粒重、穗长表现最好,分别为8 358.44 kg/hm2、235.3 cm、528粒、37.13 g、19.5 cm;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常规施肥量减量5%+腐熟秸秆还田”的施肥方式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29 560.43元/hm2,降低了203.86元/hm2的肥料成本。本试验推荐的最佳施肥方式为“常规施肥量减量5%+腐熟秸秆还田”,即肥料配比为基肥(复合肥527.80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青稞施肥措施、实现化肥零增长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研究施肥量对青稞生育期、农艺性状、蛋白质、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和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对青稞生育期、农艺性状、蛋白质、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和收益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青稞生育期延长,株高、穗长增加,倒伏增大;从产量构成的三因素看,随着施肥量增加成穗数、穗粒数先增加后降低,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从产量、肥料利用率、总产值、纯收益、产投比看,施肥量低于处理C(N 135 kg/hm2+P2O5 135 kg/hm2)时,青稞产量、肥料利用率、总产值、纯收益、产投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施肥量超过处理C时,青稞产量、肥料利用率、总产值、纯收益、产投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陇青1号”在该地区的最佳肥施量为处理C(N 135 kg/hm2+P2O5 135 kg/hm2)。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氮肥施用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指标与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以常规品种济麦22为供试品种,以不同氮肥施用方式为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小麦生长发育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株高、茎蘖数、次生根数量、产量均以底肥施尿素150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50kg/hm2+孕穗期施尿素75kg/hm2处理最高,其次为底肥施尿素150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225kg/hm2处理,再次为底肥施尿素187.5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87.5kg/hm2处理,以底肥施尿素225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50kg/hm2处理最低。由此说明,与纯底肥施入处理相比,氮肥适量后施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植株的茎数、次生根数,进而增加植株的穗数,提高产量。由相关性分析可知,产量与穗数、穗粒数、茎蘖数、株高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生产上应注重氮肥施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春玉米最佳的施氮量,进一步揭示不同施氮水平下春玉米的光合参数和产量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分析了不施氮肥(N0,0 kg/hm2)、常规施肥(N1,225 kg/hm2)、氮肥减施10%(N2,200 kg/hm2)、氮肥减施20%(N3,180 kg/hm2)、氮肥减施30%(N4,150 kg/hm2)5个施氮水平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光合参数、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225 kg/hm2处理相比,在180 kg/hm2和20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玉米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氮肥的施用可以提高玉米的光合能力,但当施氮水平在150 kg/hm2时,光合作用水平下降。在200 kg/hm2和18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均高于常规施氮22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