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燕 《现代农业》2021,(3):91-92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载体与重要区域,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工作的特点,需要把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等方面当作规划研究的重点,使相关规划工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保护地的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谢德伟 《乡村科技》2023,(4):117-120
国家储备林建设既是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及全面保护天然林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森林资源储备体系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广东省连平县国家储备林建设布局、建设思路、建设模式、建设内容等,提出用足政策、构建国家储备林+产业集约经营的连续收获体系、打造国家储备林+林农利益共同体、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保障能力等发展策略,以期为粤东北山区县的国家储备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疆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与优化,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疆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的工作重点,应该确定工作的目标和导向,整体布局,进行科学的工作规划,对有效的资源利用和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新疆地区自然保护地的资源和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一些优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对策,为全区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平衡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白水县自然保护地现状,分别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的交叉重叠、保护空缺、以及现状矛盾冲突方面展开,梳理分析县域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合优化的一系列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高屋建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地和环境整治的力度。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破解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实现中华民族长远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从自然保护地现状入手,剖析自然保护地存在的现实问题,秉承彰显自然属性、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实施高效监管等保护思路,基于我国近年来建立国家公园试点的成功探索和实践,乘势提出整合自然地资源、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保护自然地资源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我国大型地理单元内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对当下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为研究范围,基于研究区内59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信息,从建设类型、建设时期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3方面对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范围重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进行了筛查统计。结果我国东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在1956—2016年的60年间,经历了停滞、发展、爆发3个阶段,无论是类型、数量还是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研究区域内分布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范围存在交叉重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多达108处,尤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重叠最多;以自然保护地内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对东北自然保护地进行归类,可将其大致归为6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占据优势,草原草甸类、荒漠与沙漠类和海洋海岸类生态系统受重视程度不高,存在相当大未受保护的区域。结论建议未来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地形式在保持多元化的同时,也应向系统化方向发展;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多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出发,更注重自然保护地类型与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致性,以便于建设和管理;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合并空间距离邻近,保护对象存在关联的自然保护地来减少重复。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安徽省已建立省级以上森林公园81处。但森林公园保护与发展的现实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森林公园保护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森林公园批复面积与矢量面积存在误差。森林公园整合优化需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评估;尊重事实,规范整合;合理调整范围,避免森林公园斑块严重破碎化"等原则,多措并举,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编制总体规划加强森林公园管理,从而推动安徽省森林公园更好更快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精神,组织对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百山祖国家公园(景宁片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26 650.44 hm2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现状及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经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对策措施,为更好地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完善重庆市南岸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提供参考,分析了该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明确责任主体,统一管理机构、整合归并优化,统一空间管理、遵循保护优先,合理解决历史遗留等方面提出了整合优化该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青州市自然保护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冲突现状,提出整合优化方案,以期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自然保护地的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历了7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建设体系,也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制,但我国自然保护地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指出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模式是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并从建立体系完整的自然保护地法律构架、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拓宽公众参与渠道3个方面提出自然保护地建设模式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白城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以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是我国湖泊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处于吉林省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地位.由于该地区自然保护地设立时间较早,技术手段落后,存在划建范围不科学,功能分区不合理现象,导致保护地内矛盾问题突出,保护地内存在着大量的城镇建成区、永久基本农田、集体人工商品林、矿业权等人类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描述辽宁省6类235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情况与重叠现状及特征,由此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现状进行评价,为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最邻近指数分析与核密度分析,评价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现状,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镶嵌体的概念,通过分析镶嵌体内部的重叠板块占比情况,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相较于传统重叠率分析方法,为分析一个区域内多层重叠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自然保护地多元重叠率计算方法。  结果  (1)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最邻近比率为0.904,表明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属聚集型分布;(2)结合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辽宁省自然保护地主要形成4个聚集区域;(3)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情况的自然保护地数量占自然保护地总数的50.43%,重叠面积占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8.63%。重叠情况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之间,数量共107处,面积达134 421.1 hm2;(4)辽宁省存在重叠的斑块中两层重叠82处、三层重叠13处、四层重叠1处;(5)辽宁省可划分为36个自然保护地镶嵌体,其中内部重叠率高于5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8处,最高为81.34%;低于1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6个,最低为1.82%。  结论  将重叠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时,镶嵌体重叠率过高代表保护服务功能与划定保护范围过剩,整合时对于这种情况所涉及的保护地建议以合并为主。下一步对于计划新建自然保护地应将现有保护服务力度较低或中等区域进行补充完善,将如辽东半岛阔叶落叶林与湿地区南部的沿海陆域利用起来。在解决重叠与地质遗迹等情况后确保保护等级不下降,保证保护力度与保护效率。   相似文献   

14.
2021年8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合理确定管控分区和范围、组织勘界立标等要求。GIS属于重要的技术基础,在归并整合自然保护地、优化功能分区、调整边界范围的过程中合理运用GIS技术可更加快速、准确地完成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的工作,在短时间内完成图表交互式统计,并完成三维立体可视化和动态表达。基于此,本文将探索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中GIS技术的具体应用,在技术层面有效支持自然保护地小图斑精准抠出、合理划分功能区、精确划分边界等工作,以期为提升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工作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北京妙峰山风景区自然保护小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该文运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北京妙峰山风景区森林植被进行调查和分类研究 ,主要目的是为风景名胜区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根据森林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的相似性和分异性规律 ,提出了在风景名胜区中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小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并制定了妙峰山风景区保护小区的规划方案 .功能区划分为严格自然保护小区、资源管理自然保护小区、景观自然保护小区和珍稀植物繁殖自然保护小区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  相似文献   

16.
秦东区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空间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力  周典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55(3):561-570,579
以秦东区域为案例,通过该区域自然保护地现状剖析,应用GIS空间叠置分析技术、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解析其空间格局及重叠区域.结果表明,秦东区域共有14个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区域,重叠次数18次,重叠面积9186.15 hm2,占全部自然保护地面积的22.48%.其中,主要是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17.
军山自然生态园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物种和谐共生,具有保护的价值。阐述了军山自然生态园保护规划的背景与概况,概括了其区域资源特点,并介绍了其保护规划的目标与构想。  相似文献   

18.
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促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和张掖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的开展,本文收集统计了张掖市6类13处保护地的数据信息,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张掖市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以及交叉重叠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张掖境内13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张掖市13处自然保护地相互重叠面积为11 842.06 hm2,扣除交叉重叠面积后,净面积为82 000.48 hm2;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北侧、东南侧和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正义峡区域以及沿线典型湿地区域存在5 267.56 hm2自然保护地空缺,此3处保护价值相对较高的地带应纳入自然保护地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现实需要,可以有效保护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本文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基础,介绍了祁门县自然保护地现状、整合优化情况以及整合优化前后地类分布情况,与整合优化前相比,自然保护地分布更为合理,面积趋于稳定,自然保护地内林地面积增加了4.8个百分点,同时,就做好整合优化成果落地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以期为精准做好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家公园体制建立自然保护地资源整合优化模型,对贵州自然保护地格局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省自然保护地资源以中等级自然保护地分布为主;(2)贵州省自然生态空间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大部以及铜仁、遵义、安顺、黔西南部分地区;(3)贵州省自然保护地整合重点区域为黔南与黔东南地区;(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