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南太湖流域水稻氮肥利用率及氮肥淋洗量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苏南太湖流域,对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水稻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水环境损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50kg/hm^2的高氮肥施用水平下,水稻产量已经下降,植株发生氮素“奢侈”吸收,氮肥利用率下降,氮的淋洗量迅速增加。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经济学的Coase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边际收益分析原理求得,221.5-261.4kg/hm^2N为苏南太湖流域目前生产条件下,水稻兼顾生产,生态和  相似文献   

2.
2011年赣榆县玉米氮磷钾肥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进行赣榆县玉米氮磷钾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赣榆县玉米生产中,肥料利用率低。常规施肥下磷肥利用率仅为29.86%,氮肥利用率31.42%,肥料损失率较大。应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施肥,减少肥料流失,控制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3.
采用裂区试验方法,对寒地水稻2个主栽品种的氮肥需要量和利用率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处理3产量最高,667m^2产640.5 kg,其次是处理5每667m^2产573.9 kg。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肥料产量贡献率随之下降。当施氮量为7 kg/667m^2时,肥料产量贡献率最大。空育131和龙粳20在667m^2施纯氮量为9.1 kg时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达31.0%、36.1%。空育131土壤基础供氮量为4.76kg/667m^2,龙粳20土壤基础供氮量为4.29 kg/667m^2。氮肥施用量与空育131产量之间的关系式为y=-0.8236x^2+22.556x+425.18,相关系数R2=0.5397,F=5.275,F0.05(2,11)=3.98,且F〉F0.05(2,11),一次项为正值,二次项系数为负值,方程成立。龙粳20最高产量施肥量为10.97 kg/m^2,最高产量859.9 kg/m^2;最佳产量施肥量为9.86 kg/m^2,最佳产量801.1 kg/m^2。  相似文献   

4.
该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化肥投入量、土壤原始背景值、氮肥施用时期和品种选择等4个方面,初步分析了水稻生产中氮肥利用率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及效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水稻生育过程中影响氮肥损失及氮肥利用率的各种因素,不同水稻品种、施氮量、种植方式、化肥种类以及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的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提高我国氮肥利用率的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确保水稻生产、提高氮肥利用率,通过水稻试验示范推广,分析了导致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嘉兴市水稻生产上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以及单季晚粳稻氮肥需求量和利用率。笔者进行了水稻生产氮肥需求量与利用率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施纯氮19.5kg/667m^2的产量最高。同时笔者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对苗蘖动态、穗粒重、植株干物质积累,生育期、叶龄、株高等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开展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姜堰水稻土区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氮肥用量255.0 kg/hm2水平下,产量分别比127.5 kg/hm2处理和382.5 kg/hm2处理增加15.1%和4.5%,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4.5、14.6个百分点。在实际生产中,姜堰水稻土区水稻氮施用量应控制在255.0 kg/hm2左右,最高施用量不宜超过294.5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氮肥增效剂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产量、植株氮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同等施肥量情况下,与单施化肥相比(RF1、RF2),化肥与氮肥增效剂配施(RF1+NS、RF2+NS)可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12.2%和8.8%。与RF1和RF2相比,RF1+NS和RF2+NS处理氮肥表观回收率分别显著提高了9.26和6.20百分点。综上,化肥与氮肥增效剂配施有助于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研究缓释氮肥含量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水稻高效生产,以及水稻缓释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对不施用氮肥(T1)、常规施肥(T2)和缓释氮肥(T3~T6)进行对比试验,缓释氮肥含量设5%、10%、15%和30%共4个梯度。结果表明:含15%缓释尿素的水稻缓释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影响最大,较常规施肥增产8.38%,氮肥利用率提高2.55%。缓释氮肥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可代替普通化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含15%缓释尿素的水稻缓释肥对水稻增产增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以北方超级稻铁粳7号为试材,重点分析了氮肥运筹对水稻生产干物质积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铁粳7号的干物质重,在施纯氮255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处理下成熟期的总干物重达到最高为15 570 kg/hm2;增加施氮量会提高铁粳7号的总吸氮量,但氮素回收率和氮素收获指数会下降,而氮素生理利用率以施纯氮210 kg/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控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不同控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控释氮肥处理水稻增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效果不同。硫磺树脂包膜氮肥处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控释氮肥处理比普通氮肥处理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增幅为7.23~14.83个百分点。硫磺树脂包膜氮肥处理比其他处理提高了水稻总粒数和结实率。因此,硫磺树脂包膜氮肥处理在该地区水稻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汕优63和淮稻9号为试材,设置不同氮肥管理模式,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法(FFP)相比,实地氮肥管理模式(SSNM)增产6.32%(汕优63)和3.3%(淮稻9号),SS-NM的氮肥产谷效益和农学利用率分别较FFP提高了35.68%(汕优63)、40.48%(淮稻9号)和172.61%(汕优63)、154.50%(淮稻9号),SSNM的氮素转运率显著高于FFP。说明在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的前提下,实地氮肥管理可减少氮肥施用量,并较大幅度地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以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开展氮肥不同用法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313.05 kg/hm2)的产量、氮肥当季利用率、每公斤氮生产稻谷分别为9724.4 kg/hm2、43.8%、31.1 kg,与常规施氮(340.5 kg/hm2)相比,节氮8.1%,增产稻谷37.4 kg/hm2,氮肥利用率提高8.3个百分点,效益提高9.5%。  相似文献   

15.
氮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为试验肥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全量基施普通氮肥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会造成水稻减产;而基施控释氮肥能提高群体的有效穗数,改善单株的产量构成结构,且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最终提高水稻产量。在施N量减少30%条件下(CRU70%处理),水稻氮肥利用率最高,且产量显著高于普通氮肥处理(PU100%处理)。本研究条件下,CRU70%+PU30%处理的实粒数和结实率最高,水稻产量最高(8 939 kg/hm2),较CRU70%处理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南粳5055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的影响,同时开展水稻田灌排水氮元素含量监测,摸清稻田养分排放情况。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氮肥施用量减少30%对水稻产量减产3.31%,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2.67%,氮肥农学效率提高31.34%,并减少稻田氮元素排放量14.96%;氮肥施用量增加30%的增产增排效果不明显。水稻生产中适当减少化肥施用更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稻品种对氮肥的需求量不同,合适的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水稻分蘖,植株生长健壮,抗病能力提高,从而获得高产.本试验从4个氮肥水平研究水稻品种晶两优1377的需氮适宜用量,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常规栽插密度条件下,采用常规施肥量+精确施肥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效,获得较高产量.说明推广水稻精确施肥量和精确施肥方法,必须配套适宜的群体,适当扩行,减少密度,并通过科学肥水管理,才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水稻氮磷钾肥利用率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肥是水稻增产的重要措施,氮素肥料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其次是钾肥,再其次是磷肥。我市水稻配方施肥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4.39、22.08、56.41,因此,水稻肥料施用中在保证适量氮肥的前提下磷钾肥要合理配比,才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