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香菇反季栽培就是冬季制作菌棒,春夏季出菇。因北方山区夏季较南方凉爽,具有相对较大的昼夜温差,能够实现反季栽培香菇,经济效益较好。但是北方的盛夏季节每年总有一段时间的高温高湿天气,极易造成香菇菌棒腐烂,制约反季香菇的发展。覆土地栽模式和立棒畦床模式在高海拔地区和林下栽培香菇能够实现菌棒安全越夏,但是这两种栽培模式土地利用率低,虽然单棒产量不低,但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量低,适合一家一户小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一些袋栽香菇产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菌棒腐烂现象(即培菌期菌棒腐烂、崩解),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菇农经济损失.局部区域已严重威胁香菇业的发展。如浙江省庆元县1999年、2003年菌棒腐烂率分别达17%和31%.个别农户达到50%以上.损失严重。对此,我们自1997年以来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初步探清了菌棒腐烂的原因及其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香菇反季节低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军 《食用菌》2017,(5):63-65
<正>平泉县2007年开始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品种以L18为主。由于多年覆土栽培,黏菌危害严重,三潮菇后菌棒腐烂严重,经济效益严重下滑。2011年引进新品种L808,进行香菇反季节立棒栽培试验,经过四年的试验、示范、推广,栽培技术成熟,经济效益显著,单棒纯收入达到2元以上。香菇立棒栽培的子实体,菇柄弯曲,相对层架栽培,优质菇少,采菇、注水不方便。为了利用原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设施,生产出优质菇,操作时又方便  相似文献   

4.
施礼  潘祖华  徐向进 《食用菌》2005,27(2):47-47
目前,全国栽培花菇推广的品种主要是香菇135、939、9015。这几个香菇品种菇质紧密,易花,是优质花菇品种。但有一共同弱点,菌龄偏长,春季制棒秋冬季出菇,菌棒需要高温越夏,尤其低海拔高温地区,菌棒在高温期极易烂棒。2003年我国遇到百年一遇的高温干旱气候,花菇烂棒率更是严重,据统计,浙江武义县这年花菇烂棒率达35%,不少菇农颗粒无收。现将我县采取三种降温措施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代料香菇向全国推广应用,香菇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代料香菇生产过程中,香菇菌棒烂筒时有发生,菌棒烂筒是代料香菇栽培从菌丝培养到出菇期间发生的一种腐烂病,烂筒从菌棒发菌到一定程度后便可能发生。一般是前期发生少,中后期发生多,严重时菌棒腐烂殆尽,香菇绝收。笔者就菌棒烂筒发生原因开展了广泛调查与研究,总结形成了香菇菌棒烂筒控防技术,供广大菇农参考,对菌棒烂筒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早采取控防措施,提高菌棒成品率,避免或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6.
姜邻  熊鹰  朱玉兴 《食用菌》2003,25(3):27-28
自然条件下,香菇均发生于春秋两季。在四川,夏菇培育以往一直局限于高山高海拔地带,平坝地区一直以菌棒安全越夏管理为主。近年来,在绵阳、郫县等地推广的畦床式夏菇培育新法已使反季节栽培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不仅适种区域范围扩大,而且该法还大大节省工时和工序。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香菇栽培者对夏季出菇,开发反季节鲜菇市场,普遍怀有高收益预期。但夏季的长时间高温,已经超越了香菇子实体发生和生长的生物学属性,即使在相对冷凉的北方山区,选用耐高温的品种也是问题重重。主要表现为出菇前期菇蕾丛生集中涌现,朵小肉薄、商品价值低,出菇后期菌棒变干变硬、感染绿霉丧失出菇能力。对此,笔者根据多地生产经验和走访种植能手,提炼成了减轻和克服越夏出菇障碍的技术措施,即进行香菇菌棒的二次转色。该技术经河北阜平鑫  相似文献   

8.
代料香菇菌棒暴发性出菇多发生在出菇的第一潮,指在生产管理中对菌棒采取催菇措施后,菌棒密集出菇,每个菌棒出菇50个以上,甚至超过100个,栽培者往往来不及采收处理,俗称"暴菇",暴菇会使菇农经济效益严重下降,打击菇农的种植积极性,造成种菇富民的社会效应日益下降.暴发性出菇一直是困扰香菇生产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介绍了暴发性出菇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种防控手段,供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9.
低海拔平原地区反季节夏香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海 《食用菌》2006,(Z1):50-51
“低海拔平原地区反季节夏香菇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一改香菇只能秋栽或春栽的历史,成功地在气温较高的夏季低海拔平原区探索出反季节夏季香菇这一优势产业,从而填补了夏季香菇栽培的空白,文章具体在“提早制棒、选育和选用高产优质菌种、科学配料、抢温接种,保温培养、定向发菌、强制转色、降温出菇、第3潮覆土出菇、适时养菌,追施菇丰、科学防止杂菌污染”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使夏香菇生产实现“三高”,印制棒成功率高(95%以上),生物学转化率高(100%- 120%),经济效益高,为大规模反季节栽培夏季香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2015,(1)
<正>河南三门峡市香菇栽培主要有小棚自然季节出菇、日光温室秋冬出菇、夏菇三种模式。2013年以前,三门峡市香菇以小棚春栽模式为主,栽培量约占总量的80%以上,出菇期集中于每年的10-11月及翌年的3-4月,产量大,香菇价格低,鲜菇价格仅5~6元/袋;夏菇与日光温室秋冬栽培效益较高,每袋产值7~10元,而自然出菇模式每袋产值仅5~6元。近年来,随着夏菇栽培规模的扩大,小棚春栽的比重下降,干  相似文献   

11.
以中原气候条件下夏香菇覆沙栽培模式为基础,以武香1号、931、L808、L18、南山1号、S605、939等7个香菇品种为供试菌株,通过观察比较各品种的菌丝满袋时间、菌丝长速、长势、各潮次产量及子实体主要农艺性状等指标,精准筛选出适宜在河南省夏季覆沙栽培模式栽培的香菇品种。结果表明:南山1号、L18出菇期较短,菇形好,且产量主要集中于6-8月,最适宜夏季覆沙出菇;武香1号出菇期较长,菇形圆正,出菇期集中于7月以后,也比较适宜夏季覆沙栽培。S605、939采用菌棒覆沙栽培,有利于安全越夏,菇形好,菇体适中,后期产量高,但出菇晚,总产量较低,其栽培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L808采用覆沙模式产量低,菇质差,不适宜该模式栽培。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香菇生产集中在春栽(秋冬季出菇)、秋栽(冬春季出菇),相关生产技术已较成熟,产量较高。但存在市场香菇上市期集中、销售价格低、容易出现量大滞销等情况;而4~6月和9~11月市场优质鲜菇量少,销售价格高,开发春秋淡季香菇市场前景看好。实现香菇春秋淡季出菇,关键在于对炎热夏季菌棒烂棒的控制。本课题通过研发适栽大棚,明确越夏休眠管理技术,探索提高高温期间菌棒成品率,以实现4~6月和9~11月分时出菇。  相似文献   

13.
灌阳县新圩乡是广西桂林市重要的番茄生产基地,每年春番茄栽培面积在300hm^2以上,生产的番茄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广东等地。灌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露地越夏栽培不利于番茄生长,番茄每667m^2产量3500kg,裂果多,品质低。为此,灌阳县农业局通过改变传统春番茄越夏栽培方式,2005年开始推广利用地膜覆盖越夏栽培技术,克服了番茄生产过程中产量、质量、效益“三低”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贾亚妮 《食用菌》2006,28(3):55-56
2003年6月底至8月上旬,浙江省丽水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40d以上高温少雨天气,气温超过40℃以上的达14d,其中丽水市区达43.2℃,突破历史极值,居全国首位。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对香菇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香菇菌棒菌丝因受高温危害,出现流黑水、腐烂散筒等现象。全市3.5亿袋花菇菌棒,因高温烧菌引起腐烂的达1.5亿袋,占花菇总数的43%,其余2亿多袋菌棒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全市有4万多户菇农的菌棒全部腐烂,血本无归。  相似文献   

15.
香菇袋式栽培高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地区食用菌栽培发展很快,特别是平菇生产,菇农各显神通,栽培方法季季改进年年翻新。但对香菇的代料栽培一直模仿“古田式”的棒式栽培,此法菌棒进棚转色出菇需要搭架设施,出菇后的菌棒夏季越夏管理困难,菌棒浸水催菇易折段。为便于出菇管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笔者于1991年9月起连续两年,采用24×50×0.02cm的大规格塑料袋式栽培香菇,总投料4500kg,制菌袋2100袋,杂菌污染27袋,已产鲜菇5250kg,至今仍有780只较好的菌袋,估计还可产鲜菇500kg以上,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一)供试菌种 香菇菌种Cr04,引自福建三明真菌所,二、三级菌种用500ml罐头瓶按常规方法制作。 (二)原料配方 选用杂木屑,每(袋)70kg木屑加入尿3kg,水40kg,拌匀后堆积发酵7天,翻堆后再堆积发酵7天,翻堆排去废气,加麸皮7kg、谷壳7kg、红糖700g、石膏粉500g、过磷酸钙500g、多菌灵(25%)100g,加水适量,用手紧握成团而无水滴出为宜。 (三)装袋灭菌 料拌好后尽快装塑料筒袋,尽量  相似文献   

16.
王桂富  任仁  桂丽 《食用菌》2013,35(1):52
近年来,豫西、豫南的西峡、桐柏等地引进推广春栽香菇的免割袋栽培技术,由于免去了割口放苗的烦琐工艺,香菇栽培才真正实现了规范化和工厂化,年栽培万袋以上的农户数不胜数,年栽培十万袋以上的香菇专业户逐年增多,香菇栽培真正迎来了革命性的高潮.但是由于气温变暖和免割袋香菇使用的双层塑料袋等因素,近两年出现了越夏成品率低,夏季烂棒率高的越夏风险,仅2010年夏季,桐柏县免割袋香菇平均越夏损失30%左右,一些因在山北坡摆放越夏、通风差的农户,甚至全军覆没,给菇农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济损失惨重.笔者从2010年开始引导部分栽培大户选择在杨树林内越夏,采取喷带雾化水降温,改变菌袋码放方式等综合措施,使越夏成品率达到100%.现将相关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食用菌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节省香菇生产对阔叶树资源的消耗,按照“节木、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通过对代料香菇栽培模式、菌棒制作工艺、主料、辅料、品种选择及生育因子控制等整个过程试验研究,系统地总结出一整套香菇优质高效节木栽培技术,使阔叶树木屑节省50%-67%,菌棒成品率达95%以上,比常规香菇生产技术提高了12%-20%,灭菌燃料减少50%以上,且所产香菇畸形菇大大减少,符合出口标准的优质香菇比例增加20%以上,菇木固型性提高、烂筒发生少。  相似文献   

18.
杨猛 《食用菌》2014,(4):35-35
<正>每年的6-9月由于气温偏高,秋季菇在这阶段已结束.一般的农户在高温季节不愿栽培平菇,因此市场供应量少,价格高。笔者采用50 min常压灭菌技术模式每年在6月中旬出菇,栽培平菇经济效益是秋季菇的两倍。1季节安排选择当地秋菇结束上市前20 d生产菌棒,一般安排在5月底进行。2菌株选择夏季栽培品种的选择很关键,700.39(天达研究所)以及何氏200等菌株产量较高比较稳定。3菌种制作以5月初制作生产为宜,最好使用小麦制作  相似文献   

19.
李存义 《食用菌》2014,(1):51-52
<正>浙江省缙云县舒洪镇(海拔153 m)从2000年开始有菇农尝试反季节覆土栽培香菇(即地栽香菇),以后栽培量逐渐增加。2012年缙云县舒洪镇菇农中60%在冬菇栽培季节之余,利用反季节覆土栽培技术地栽香菇,菌棒总数达188万段,该年全镇冬菇菌棒总数383万段,地菇和冬菇数目比约1:2。一年中冬、夏(地)菇套种,既提高了菇棚的利用率,又增加菇农经济效益。2012年,由于市场销售渠道等方面原因,冬菇(2011年冬至2012年春)价格低下。据调查,平均每段总收入不到2元,为多年来不曾有过的低价,而地菇平均每  相似文献   

20.
袋栽香菇虫害的发生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县代料香菇生产因虫害造成菌棒损失的数量和范围有加快蔓延的趋势,特别是老菇区虫害发生较严重,部分栽培户的菌棒因虫害造成毁灭的损失。主要原因:一是随着我县代料香菇栽培年限的加长,虫源得到很大程度的积累,并产生了适应我县栽培环境的优势种群;二是近年来,冬、春两季天气偏暖,且多雨潮湿,病虫越冬基数偏高,发生也较早,因此虫害大面积发生。为害我县香菇菌棒害虫主要是昆虫纲双翅目中的一些种,如黑粪蚊、眼蓸蚊以及菇蝇和一些近似的种类,我县菇农通称其为菇蚊和菇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