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黑木耳代料栽培由于极易污染杂菌,因而生产发展不快。近两年来,盐城市有不少菇农和菌种场试种黑木耳,多数因杂菌污染而失败。我们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在袋栽黑木耳防杂菌污染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1987年6月8~20日,共生产1120袋(17×33厘米聚丙烯袋),其中青霉和水霉污染的仅32袋,没有出现链孢霉污染。菌丝50~55天发到袋底,成品率97%。其中污染杂菌的29袋重新灭菌接种,发菌正常,实际只报废3袋。现将防污技术要点简介如下:发菌栽培期避开高温梅雨季节我地区袋栽黑木耳一般都安排在7月中旬,此时正值梅雨高温期,空气湿度常达90%左右,气温有时达32~34℃,杂菌污染率高,一旦发生链孢霉污染,很可能导致绝收(?)椐我们试验(?)秋耳袋栽可提早到5  相似文献   

2.
广荣菌厂 《食用菌》2004,26(2):36-36
本人在生产黑木耳菌种的过程中,按常规套盖法套袋。生产黑木耳菌种,发现污染率较高,且污染集中在上部原种基料面生产杂菌。事后经分析认为:由于套环盖内环与外盖挟在中间袋膜存在空隙,虽然空隙较小,但由于袋包从蒸锅搬出  相似文献   

3.
赵玉连 《食用菌》2016,(5):51-52
正黑木耳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黑木耳的市场越来越大。袋栽黑木耳可以利用农林副产品为原料,环境条件便于控制,生产成本较低,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益高,深受广大菇民的欢迎。但袋栽黑木耳过程中由于菌丝生长娇弱,而杂菌竞争力强,易遭受杂菌的污染,特别是绿霉菌的污染,给菇农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笔者根据黑木耳的生长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平菇、银耳、黄背木耳生产供过于求,而黑木耳市场供应紧俏,价格不断上涨,因而生产者纷纷转产黑木耳。但很多栽培者由于对黑木耳生长发育的条件不甚清楚,加上操作不熟练,管理不当,造成菌袋严重污染,不但个人受损,而且还污染了环境。其实栽培黑木耳并不难,只要掌握好下列几个技术关键,定能获得成功。(一)选好并合理配备培养料栽培黑木耳的主要原料是木屑和棉籽壳,对木屑要求是硬质树的木屑,  相似文献   

5.
黑木耳短袋地栽技术有以下六个优势:①黑木耳熟料袋栽技术取代黑木耳木段栽培技术,节省大量林木资源,充分利用林业清林的废弃物栽培出优质黑木耳,产量比木段栽培高,质量好.②利用阔叶硬杂木屑以及部分秸秆、棉籽壳等原料栽培黑木耳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③黑木耳熟料袋栽成功率高,生产周期短,能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栽培黑木耳风险小. ④黑木耳熟料袋栽集中在室内发菌和室外出耳,不利用大棚或温室等出耳场所,生产成本低,管理方便,生产的黑木耳病虫害发生少,无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标准,提高了黑木耳产量和质量.⑤黑木耳熟料袋栽室外全光出耳能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⑥黑木耳熟料袋栽小口出耳技术能栽培出单片木耳,与成朵的黑木耳相比,无耳根,浸泡时间短,方便食用,消费者十分喜爱.  相似文献   

6.
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在自然条件下栽培黑木耳,制袋在高温期,出耳在雨季,导致制袋污染率高和流耳严重,影响生产效益。而黑木耳菌袋刺孔后不同的下地时间关系到菌筒质量和耳基的形成,是袋栽黑木耳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正前  张守明 《食用菌》2006,28(6):48-48
黑木耳作为一种黑色和高蛋白低脂肪的菌物食品正在被人们逐步认识,全世界有90%的木耳产自于中国。目前,袋栽黑木耳已在各地大力研究和发展,但在生产管理中,常因菌袋污染高、菌袋成品率低、养菌周期长、管理工作工序繁锁、出耳少、出耳不整齐等因素,造成产量和质量低而不稳,生产效益低下,很多生产者出现亏损。笔者从2000年开始探索黑木耳袋料栽培,研究出了黑木耳周年高产栽培技术,特整理如下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景宁县袋料黑木耳栽培从2003年开始规模发展,栽培量迅速扩大,由于生产技术及经验不足,在栽培过程中菌筒很容易受杂菌污染而导致烂筒,轻者减产,重者绝收。为了促进袋栽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对烂筒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找出了烂筒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袋栽黑木耳烂筒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是一项代表着黑木耳发展方向的栽培技术。采用该技术生产的木耳具有无泥沙灰尘污染、比地栽春耳提前一个月采收上市的优点。文章通过选种、菌袋生产、大棚建遣、管理等方面介绍春季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黑木耳属耐寒怕热型菌类,南方地区因地下水位高,在袋栽过程中,存在黑木耳菌丝期和出耳期被霉菌严重污染的情况,以及粘菌侵害造成的流耳病等,都会使栽培成功率大大降低。为达到黑木耳袋栽高产、稳产、品质高、降低污染率的目的,南方冬季大棚袋栽黑木耳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环节。1 塑料大棚 搭建大棚应有利于调控温湿度、通风换气。采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黑木耳袋栽中大量发生杂菌侵染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为此,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以往栽培黑木耳杂菌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刚接种好的袋子处于高温(25~28℃)状态,加之发菌期间种块萌发较慢(一般需6—8天),因而在袋内料面最易被侵染。  相似文献   

12.
黑木耳袋栽过程中,常由于霉菌的污染而导致严重的损失。近2—3年来,仅山西的几个县就损失几百万元,使不少个体户濒于破产,这是应该引起科研单位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根据我们几年来的试验研究及指导基层生产的实践,对控制黑木耳袋栽过程中的霉菌污染,提以下几点浅见。一、选用优种优质菌种是发展黑木耳生产的首要条件。有了优质菌种,不重视科学保藏和合理使用也是不行的。目前有些单位对菌种长期无限制地不断移接导致其丧失原有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桑枝屑袋料栽培黑木耳已成为淳安县食用菌的新兴栽培模式,生产规模由2006年的20.5万袋、产值71.75万元,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898.679万袋、产值4 313.66万元。黑木耳采收后的菌渣数量大,若直接丢弃,既污染环境,又造成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黑木耳袋栽新技术阶段性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北地区黑木耳栽培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水平稳步提高。目前黑木耳袋栽生产规模已超过40亿袋,平均袋产已超过40克干重。黑木耳栽培生产的可控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显著增强,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人工代料作畦摆袋出耳的操作管理即简称为地栽黑木耳。地栽黑木耳是按野生黑木耳的生活条件进行人工模拟管理,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在15~25℃温度条件下,湿润、凉爽、大雾、微风,很适合黑木耳生长,展耳后产量质量有保证,又不易被杂菌污染。1997年特殊干旱,特别是黄土高原,地栽黑木耳需要多次喷水加湿与降温,1998年雨水多,提高了地栽黑木耳场地与空气相对湿度,但也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管理好地栽黑木耳,现就有关方面问题进行总结。1 浅畦利于黑木耳摆袋出耳管理作畦深10~15cm、宽100cm,长根据场…  相似文献   

16.
王爱仙  巫仁高  邓文明  胡蕾 《食用菌》2010,32(3):22-22,24
当前南方袋料栽培黑木耳生产中,采用的黑木耳菌株存在抗杂能力差,菌丝活力弱,栽培制袋污染率高,遇高温多雨天气易发生流耳烂袋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南方区域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选育出适应南方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袋料栽培新菌株。笔者采集逆环境中生长良好的野生黑木耳并加以驯化,获得了2株野生驯化菌株,经出菇试验,  相似文献   

17.
袋栽黑木耳由于其菌丝生长弱 ,抗霉能力差 ,在栽培中极易遭霉菌的污染 ,因而其生产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我们根据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结合本区的气候特点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 ,掌握了一套袋栽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只要严格认真操作 ,就可以获得优质高产。1 选育抗霉力强的优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代料袋栽黑木耳在我省已逐步推广,一般认为袋栽期以秋季为好。笔者为探索在春夏自然温度下袋栽黑木耳的可行性,于1986年3月下旬到7月上旬,以蔗渣为原料进行了袋栽黑木耳试验,平均每百公斤干料收干耳近6公斤,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周新伟  赵丽萍 《食用菌》2006,28(3):56-56
螨虫俗称“菌虱”,是黑木耳生产的头号虫害。防治不当,会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2004年我市黄源乡由于全面实施了代料黑木耳防螨技术,全乡255万袋黑木耳除一户有607袋损失外。其余都完好无损,确保了黑木耳的安全生产,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龙泉市于2002年开始发展代料黑木耳生产,规模急骤扩大,2013年全市生产量达到1.8亿袋,产值5.4亿元,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但近两年农民普遍反映,黑木耳生产中出现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的现象。为此,我们对代料黑木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高产优质栽培必须把握好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