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安庆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发生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症状类型、症状表现时间、不同时间种植类型水稻发病差异、当前主要发病品种(或组合)、白背飞虱在本地发生规律、田间病丛分布特征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有典型和非典型、重症和轻症之分;在双季早稻、中稻、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混栽地区,以中稻、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发生较普遍,早稻发病较轻,这与白背飞虱在本地的发生期同各种时间种植类型水稻易感病生育期吻合程度有关;不同类型水稻发病程度不同,籼型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梗、糯稻,似与白背飞虱嗜食杂交稻的习性有关;品种间发病程度有差异,如奥两优28、华安3号等部分品种发病严重;病丛(株)在田间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2.
晚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田间对比抗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dl)是水稻植物检疫对象病害。据浙江农大报道,水稻发病后,一般减产15%~25%,轻病田约减产6%~10%,重病田约减产40%~60%。据黄齐望报道,我省1975年在余江县曾有发生。上高县于1990年首次在蒙山乡肖坊村发现该病发生面积约1hm^2,后米历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晚稻比早稻重。为探讨晚稻不同品种间有无抗病差异,2008年笔者选用12个品种,在老病区同块田中进行了抗性对比测定。通过详细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3.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室内对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种带毒灰稻虱成虫 ,观察其传毒发病过程和调查田间自然发病结果表明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早、晚稻不同品种上的抗性表现和在不同生育期的感染敏感性有差异。分析了秧苗期与本田期的侵染机率 ,提出了秧苗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治虫防病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1988—1991年在同一丘田对早、晚稻纹枯病的流行速率、发生的气候条件及不同发病程度和不同严重度级别的损失情况作了较系统分析。得出了纹枯病不同时期的流行速率和水稻拔节期病丛、病株与蜡熟期病指的关系以及纹枯病的为害损失情况。为纹枯病测报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品种与处理方法 早稻为浙辐八○二、二九丰、湘九,晚稻为S_(64)、V_6、S_(63)。各代表早、中、迟熟3个类型。田间管理、施肥水平与大田基本一致。每个品种设施药区与不施药区,施药区早稻在6月中旬,晚稻在9月初每亩用井岗霉素粉剂0.5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小区面积0.2亩,四周设保护区,其他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田东县1989年晚稻桂晚辐大面积发生恶菌病.9月中旬发病高峰,遍及全县13个乡(镇).发病面积28538亩,占晚稻种植面积的20.4%,其中林逢、平马两乡(镇)尤为严重,发病面积占52.2%.主要发病品种为桂晚辐,病株率高的71.43%,平均13.25%.其他品种轻发生.禾苗受害,植株徒长,叶片发黄,最后枯死,全县损失粮食约一百万公斤.据田东病虫测报站了解,发病原因为:1.多年种植来自病区自种自留的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水稻新品种简介湖北省种子管理站(430070)向子钧最近由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6大作物12个品种,其中包括水稻品种4个,即早稻博优湛19,中稻Ⅱ优501,晚稻汕优晚3、晚稻“金优928”;玉米华玉4号,鄂玉9号;油菜华(油)杂4号,华...  相似文献   

7.
1983-2007年,对南方稻区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 805个参试品种、组合中,78个表现抗白叶枯病,抗病品种频率为4.3%;其中,常规水稻74个,占抗病品种的94.9%。在1 219个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的组合3个,中抗的76个,抗病和中抗组合频率分别为0.2%和6.2%。不同类型和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抗病品种频率差异显著,晚粳>早籼>中籼>晚籼;常规水稻>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组合频率为:杂交晚稻>杂交早稻>杂交中稻。1990-2004年,17个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优良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8.
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稻虱传毒引起发病。冬暖夏凉,耕作制度改变,有利于灰稻虱越冬越夏,传毒媒介数量上升,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致使晚稻黑条矮缩病大暴发。补灰稻虱若虫高峰期,用5%锐劲特SC或10%砒虫啉WP等防治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9.
以引种早、中、晚稻各4个品种和1个当地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对江西季节性干旱区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品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早稻、中稻、晚稻节约用水分别达10%、28%、26%条件下,与其对照相比,引种早稻品种中早27、中稻品种武运粳7号和两优培九、晚稻品种农香16和中香1号具有较高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在该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节水灌溉对中稻与晚稻的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表现出一致性。与常规灌溉模式相比,节水灌溉下虽然水稻有效穗降低,有的甚至达到显著差异,但是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弥补了有效穗降低不足,因此产量变化未达到显著差异。节水灌溉条件下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直链淀粉等性状提高,而垩白率、垩白度、蛋白含量降低和稻米粒型变小。  相似文献   

10.
挑选与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相关性好、超前性好的气象因子(雨日数、相对湿度、温湿系数)作为预报因子,应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建立了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的中期预测模型,经回测,历史拟合率为88.9%,对2007年试用,预报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1.
1992-1996年对水稻橙叶病的发生流行条件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当地水稻品种全属感病和高感品种、人工接种发病率为40%-93.3%,只有几个新近引进或准备诉品种属抗病或高抗。秧苗尤以3-5叶龄期最易感病,6叶龄后抗耐病性逐渐增强,在分蘖盛期后病株基本死亡。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 1996~2000年213份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94-44、96218、镇稻272、汕优抗63、汕优084、金优63、109、701、7057、9510、9619、5-172、92-133、扬粳7057、泗稻98-3789、新108、镇稻 99、44/157、9522等品种 ,其中 9510、9522等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试验表明 ,江苏省区试品种 (系 )中常规中籼、杂交籼稻和杂交中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 ,全抗率分别为36.4 %、27.3%和43.3% ,而中粳稻、单季晚粳和杂交晚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全抗率为67.2%、71.4%和72.2% ,抗性相对较好。根据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参试品种致病率的分布情况分析 ,浙173菌株 (致病型Ⅳ)对杂交中籼、常规中粳稻和杂交中粳稻的致病率较高。这种情况和Ⅳ型菌为江苏省白叶枯病主要致病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以水稻的Xa21基因中富含亮氨酸重复区域(leucine-rich repeat regions)设计的XLRR for(CCGTTGGACAGGAAGGAG)与XLRR rev(CCCATAGACCGGACTGTT)为引物,通过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检测,进行了江西省水稻主栽品种和地方资源品种的抗病基因类似序列(resistance gene analogue,RGA)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抗病基因类似序列类型丰富,供试的23个品种的RGA-PCR指纹聚类后,当以欧氏距离4.5划分时,可分为6个遗传相似组.同一遗传相似组内的品种,在品种的特性上,有较强的相似性,如第二组,由两个品种大禾谷和长粒糯组成,它们均为高秆的地方优质老品种,生产上均较感稻瘟病.烂蔸糯和流稻糯两个糯稻品种,属同一遗传相似组.当以欧氏距离5.0划分时,可分为2个遗传相似组,其中一组包括圆粒糯、大禾谷、长粒糯等江西三个地方老品种和巴西陆稻.主栽品种汕优63、两优培九等与烂蔸糯、圆粒糯等优质地方老品种,遗传距离较远.田间试验表明,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品种混合间栽,对稻瘟病平均防效达91.98%~95.68%.  相似文献   

14.
田间对比试验表明,作为一项应急补救措施,在病田进行水稻掰蘖补栽(丛),是当前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以后最有价值的农业防治技术。掰蘖补栽处理所挽回的稻谷损失随病田发病率的上升而增加。丛病率为10%的杂交晚稻本田经掰蘖补栽后,可增产稻谷25.26kg/亩(约30元),而掰蘖补栽的工时费不足10元。因此,在病害流行年份,本田初期丛病率10%以上的杂交晚稻病田,均值得进行掰蘖补栽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抗纹枯病苗期快速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以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箱、控温室中进行水稻苗期抗纹枯病接种试验,并与田间相应的成株期抗性试验进行比较,研究水稻苗期快速鉴定技术。结果表明:85%的相对湿度为纹枯病菌侵染危害水稻苗期植株的适宜湿度;苗期5个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差异极显著,可将其分为相对感病(Lemont、武育粳3号)和相对抗病(YSBR1、Jasmine85、特青)2大类;接种叶龄对发病程度有显著的影响,5个品种在四叶期接种时的平均病级显著高于五叶期接种的平均病级;苗期水稻品种间抗感差异小于田间鉴定试验结果,但两者间品种抗感趋势基本一致。苗期快速鉴定技术可用于大规模水稻品种(组合)的抗性筛选或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6.
为鉴定云南稻种质资源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于孕穗期采用剪叶接种方法,用水稻白叶枯病强致病型代表菌株BD8438、CN9404和X1接种云南野生稻和地方稻种质资源,以病斑长度大于6 cm为感病分界线,对其抗感表现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来源于云南省不同种植生态区的186份地方稻抗性材料和22个野生稻抗病居群。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病能力较地方稻强,其中疣粒野生稻的抗性最强,抗病等级为0~2;药用野生稻次之,抗病等级为1~2;普通野生稻相对较差,抗病等级为1~5。地方稻抗性资源来自于云南省各个传统水稻种植区,抗性1级的材料占17%,抗性2级的占2%,抗性3级的占81%;按照稻种质资源亚种类型、粘糯性和水旱性分类,各类型地方稻抗性材料所占比例分别为粳稻占61%、籼稻占39%;粘稻占66%、糯稻占34%;水稻占83%、陆稻占17%。从利用抗白叶枯病基因培育新品种的角度评价,这些抗性资源具有潜在的发掘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稻螟发生演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螟为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近50 a 来稻螟发生的演变是:50 年代后期,三 化螟随着单季稻改为双季稻,而发生量大增,采用“六六六”药剂防治得到控制,至1965 年,因产生抗药性而再度严重。二化螟在50 年代经过一度下降后,至60 年代初又有回升,随着三熟制的推广,迟熟早稻扩大,其发生受到抑制,至70 年代中期, 杂交稻面积扩大,发生 为害随之加重。80 年代后期,因种植业 结构调整,二化螟和三化螟又一次回升。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是耕作制 度改变、品种的更换、种植 业结构调 整、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防治对策应采取:适时灌水耕耙 等农业防治为基础,优 化药剂防 治策略,选用对口农药等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间纹枯病的严重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比较江苏省10个水稻生产品种的纹枯病发病程度及其产量损失率。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的发病程度和产量损失率均有明显差异。增施氮肥后纹枯病的严重度增加,但对产量的影响则因品种而异。在按株测定7个水稻生产品种的病害严重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中获知:用来衡量病害严重度的病级(病斑高度)与产量损失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建立了病级(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y=4.487x-1.4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