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2015年度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总结与计划工作会议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创建的百亩高产稻田,经实打实测,水稻亩产夺得1051.61公斤,创造了中国北方杂交稻高产历史新纪录。承担该项目的河北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在国家超级杂交稻百亩高  相似文献   

2.
遮光对超级杂交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遮光条件下超级杂交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特征,以超级杂交稻、普通杂交稻和高产常规稻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齐穗后遮光30%、60%和不遮光3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遮光处理对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超级杂交稻在齐穗后遮光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叶绿素b含量增加的幅度高于叶绿素a;遮光处理对超级杂交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遮光处理降低超级杂交稻叶绿素a/b,超级杂交稻叶绿素a/b下降幅度要高于常规稻和普通杂交稻,这可能与超级杂交稻对环境适应能力的脆弱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兴宁市超级杂交稻高产推广现状,总结兴宁市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保障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相关措施,以为兴宁市粮食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对水稻不同种系的品种实行杂糯间栽,既可发挥杂交稻高产性能,又能利用杂交稻和糯稻的株高差异增产增收,又不能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增加糯稻抗倒性。同时调整了田间结构,变单作顶部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交替用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对比单作,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00,(4)
两系法杂交稻的研制成功,不但使杂交稻的制种技术有了一个新突破,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解决三系杂交稻难以解决的将早熟与高产和高产与优质结合在一起的难题,为实现杂交稻的优质、高产栽培找到了新途径。因此两系法杂交稻开发前景广阔。从湖南省目前试种的品种看,两系法杂交稻比三系法杂交稻一般增产10%~20%。据湖南省“两系办”4个示范样板、848公顷两系杂交稻的产量统计,平均每亩(1亩=667  相似文献   

6.
以超级杂交稻,普通杂交稻、高产常规稻3种不同类型中稻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齐穗后遮光(70%)和不遮光两种处理方式,研究了光强变化对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营养吸收与分配的影响,以揭示超级杂交稻产量稳定性较差的原因。结果表明,遮光处理后:①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累积量大幅度减少,干物质分配到穗中的比率仅为32.1%,低于其他类型品种;②超级杂交稻谷粒氮总积累量降幅达33.9%,氮收获指数下降12.3%,而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分别只降低19.8%和26.9%;③超级杂交稻产量下降幅度为53.1%,显著低于常规稻和普通杂交稻品种。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南京市高淳区杂交稻机插技术示范情况,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促进当地杂交稻的高产。  相似文献   

8.
优质杂交稻天优998的丰产稳产性分析及高产途径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2003年广东省杂交稻区域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优质杂交稻天优998的丰产性、产量稳定性、适应性、产量构成因素稳定性及高产途径。结果表明:天优998产量优势明显,在较佳的栽培条件下增产效果突出,具有对优良栽培环境的特殊适应性,不同年度间其适应性表现较稳定;产量构成因素中,每穗实粒数表现最为活跃,栽培上要夺得高产必须以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广东省农业厅正式签约实施"广东超级杂交稻绿色安全高产高效示范工程合作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担任项目指导专家组组长。这是继"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项目"之后,双方的再一次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开展双季超级杂交稻每公顷22.5吨的高产攻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提供2~3  相似文献   

10.
从选种、整地、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兴宁市超级杂交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兴宁市发展种植超级杂交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质源(CMS-FA)杂交稻育种技术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植物细胞质-细胞核多育性基因基础上的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遗传学原理,通过系统探索研究,从野生稻中发掘一种与野败(CMS-WA)型、红莲(CMS-HL)型恢保关系不同的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称为新质源(CMS-FA)。选育鉴定了系列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育成首个新质源杂交稻金农2优3号参加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2007-2008两年平均比对照增产9.07%,稻米品质符合三等食用籼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新质源杂交稻丰富了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提高杂交稻稻米品质和产量潜力,实现杂交稻高产和优质统一,为继续推进杂交稻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籼粳杂交稻具有优质高产等品种特性,为在武陵山区推广种植籼粳杂交稻提供科学依据,在龙山县洗车镇进行了籼粳杂交稻高产栽培示范,其结果表现品质好、抗性好、产量高等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13.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高产栽培与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在生产上屡创造高产纪录,表现出较好的生产前景。与常规高产品种相比,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每穗粒数多、库容大;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强且同化物输出能力强;根系生物量大、根系活力强且后期不早衰;上部3叶大且直挺、植株较高大且茎秆抗倒性强。根据品种特性提出的配套关键栽培技术是稀植化栽插、氮肥合理施用、增施钾肥以及稻曲病防治等。并进一步就开展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高产栽培及生态生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亲本杂交选育获得恢复系R229,利用恢复系R229与不育系进行杂交选配出的杂交稻组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229恢复力强,具有广谱恢复性,可选配出不同生态类型、不同熟期的杂交稻组合;R229系列组合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应选择生育期较长、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植株较高和千粒重大的不育系与R229配组获得高产或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以R229作为核心恢复系选育杂交稻的研究方法,可减少育种投入和简化育种程序,快速选育新组合,加快杂交稻的育种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5.
拟从机插秧苗育种准备、机插秧苗、田间管理等方面对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介绍,以期促进杂交稻高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4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油后直播栽培杂交稻的穗粒结构。结果表明,杂交稻油后直播栽培的产量潜力主要集中在一次分蘖穗上,穗着粒数、穗实粒数影响不同是有效穗产量贡献的重要因素,结实率、千粒质量是影响二次分蘖穗不同穗位粒质量的主要因素。不同水稻品种有效穗、不同穗位经济性状也存在一定差异。选用适宜的品种和争取较多的一次分蘖、提高二次分蘖穗的成穗质量是油后直播杂交稻高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超级杂交稻在广东兴宁地区晚造种植中的表现,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为该地区杂交稻晚造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游天智  陈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42-4542
介绍了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宜香2292”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干湿交替灌溉对籼粳杂交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方法】试验于2017—2018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基地皇天畈试验农场进行。以2个新选育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和春优927以及2个当地高产粳型杂交稻品种常优5号和嘉优5号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自移栽后7 d至成熟期设置2种灌溉模式,分别为常规灌溉(CI)和干湿交替灌溉(AWD)。研究AWD对籼粳杂交稻品种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与CI模式相比,AWD模式显著降低了2个当地高产粳型杂交稻品种的产量,降幅为12.3%—12.8%,但2个籼粳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在2种灌溉模式间没有显著差异;AWD模式显著提高了4个供试水稻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当地高产粳型杂交稻品种的增幅为5.9%—8.3%,籼粳杂交稻品种的增幅为13.7%—16.8%。与当地高产粳型杂交稻相比,籼粳杂交稻品种在AWD模式下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分蘖发生能力、较高的群体颖花量和结实率、齐穗至成熟期较高的光合势与作物生长速率、齐穗后2次土壤落干期与复水期较高的根系氧化力、剑叶净光合速率以及籽粒中较高的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结论】与当地高产粳型杂交稻品种相比,籼粳杂交稻品种在AWD模式下可获得更高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较好的根系性能(齐穗后2次土壤落干期与复水期较高的根系氧化力)和地上部植株较强的生理活性(齐穗至成熟期较高的光合势、作物生长速率、齐穗后2次土壤落干期与复水期较高的剑叶净光合速率以及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是其在AWD模式下获得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杂交稻特优多系1号和特优63为供试材料,汕优63为对照,研究高产杂交稻特优组合的库、源、流特性。结果表明:特优多系1号和特优63源、库、流特性相似,差异不大;高产杂交稻特优组合库容量大,主要体现在大穗优势上;冠层叶挺直,比叶重高,叶面积指数大,光合产物积累量大,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生产优势明显,粒叶比高;花后光合产物对籽粒充实的贡献大,源库流间流的通畅性好,库、源、流能在较高水平上协调是特优组合高产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