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冬季修剪在葡萄的生产管理中是一项重要环节。该试验以陕西关中地区主要酿酒葡萄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冬季修剪方式下各品种各芽位的萌芽特征、新梢成花结果和果实品质状况。结果表明:短梢修剪情况下各品种的萌芽率、结果枝率、结果系数均较高。同时,短梢修剪也提高了"蛇龙珠"、"佳丽酿"、"烟73"、"小芒森"、"小白玫瑰"、"贵人香"等6个品种的含糖量和"赤霞珠"、"蛇龙珠"、"佳丽酿"、"马瑟兰"、"小芒森"、"小白玫瑰"、"贵人香"等7个品种的含酸量。此外,短梢修剪还提高了除"赤霞珠"外所有红色品种的总酚含量。因此,短梢修剪适合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大多数酿酒葡萄品种,可以显著提高该地区酿酒葡萄品种的结实率和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2.
龚倩  王华 《北方园艺》2012,(15):21-25
在陕西关中地区,于2009~2010年,先后引入6个鲜食品种试栽,采用露地、行走棚和温室栽培模式。观测各品种的物候期、结果性状、果实品质、耐贮性、抗病性等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适宜陕西关中地区露地栽培的鲜食葡萄品种为:"黄玫瑰"、"户太8号";适合行走棚避雨栽培的鲜食品种为:"矢富罗莎"、"圣诞玫瑰";适合温室促早栽培的品种为:"户太8号"。  相似文献   

3.
在陕西杨凌,以关中地区主栽鲜食葡萄品种“户太八号”为试材,研究比较了温室栽培和露地栽培2种模式下葡萄果实外观品质、理化性状及感官特性的差异;同时,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葡萄果实结构与耐贮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关中地区,温室栽培模式下“户太八号”果实品质优于露地栽培模式;从果实结构角度进行分析,“户太八号”的果实耐拉力大小与果柄粗细、果蒂大小以及果刷面积呈正相关;与露地栽培模式相比,温室栽培模式下的“户太八号”耐贮性更强.  相似文献   

4.
蓬莱地区是我国海岸葡萄酒的典型代表产区,在其3个产区内选树龄、架式、管理水平一致的霞多丽、贵人香、小芒森3个白色酿酒葡萄品种,比较其在不同地区的栽培特性及果实品质。认为蓬莱得天独厚的气候自然资源可满足不同生产方向酒种的要求,以南部最适合3种葡萄的生长,北部表现最差。同时发现,蓬莱气候主要受海洋和地势共同作用的影响,从而成就了其典型优良的海岸葡萄酒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果实品质评价是果树品种优选的基础和前提,比较杨凌地区不同红色鲜食葡萄品种的果实品质差异,可为筛选适合该地区栽培的红色鲜食葡萄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法对该地区12种红色鲜食葡萄果实的22个主要品质性状(单粒质量、果形指数、L~*、a~*、b~*、硬度、脆性、黏着性、弹性、凝聚性、胶黏性、耐咀性、回复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可食率、含水率、出汁率、蛋白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进行分析,并对各品种果实进行感官品评。【结果】12种红色鲜食葡萄果实各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品质性状间存在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8.55%,能够反映果实的基本品质性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12种红色鲜食葡萄分为4大类;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无籽红提‘’美人指‘’夏黑’和‘蜜光’果实肉质细脆、汁液丰富、香味浓郁,品质性状较佳‘,京亚‘’摩尔多瓦’和‘早巨选’果实肉质粗糙、口感酸涩,品质相对较差,其他品种居中。【结论】研究结果初步判定了杨凌地区不同品种红色鲜食葡萄果实品质差异,可为进一步选育或生产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2013年新疆地区8个主要酿酒葡萄产地的葡萄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美乐"(‘Merlot’)和"霞多丽"(‘Chardonnay’)等果实品质进行了分析测定,比较不同地域生态条件下葡萄品质的差异以及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果实还原糖含量一般为200~250g/L,总酸含量一般都在5g/L以下,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品质指标表现出显著差异,各地区都有表现出相对适宜特性的酿酒葡萄品种;如北疆地区(玛纳斯、五家渠、石河子、伊宁)试验地栽培的2个红色品种"赤霞珠"和"美乐"的总酚和单宁含量皆高于南疆地区,白色品种"霞多丽"总酚含量也表现出"北高南低"趋势,但其单宁含量的"南北差异"与红色品种结论相反。  相似文献   

7.
以5个酿酒葡萄品种为试材,调查研究了其在榆林沙区引进栽培后的植物学性状、果实品质和抗寒及抗霜霉病能力和光合作用特性,总结它们之间的生长和适应新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生育期、品质、适应性和产量等方面表现优良的酿酒葡萄品种是"赤霞珠""梅鹿辄""霞多丽",试验可为这些品种在榆林沙区的栽培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陕西产区主栽葡萄品种户太8号、夏黑、火焰无核为试材,设置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两种模式,选择白色纸袋、红色无纺布袋、绿色无纺布袋3种果袋,统计并分析果实灰霉病发病情况,同时测定不同处理下3种鲜食葡萄的果实品质,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避雨栽培下鲜食葡萄病果率和病情指数为13.26%和4.54,露地栽培为47.1%和16.88。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明显提高了鲜食葡萄果穗质量、单果质量和果粒大小,且在夏黑上尤为显著。避雨栽培明显降低了鲜食葡萄光泽饱和度,除夏黑外,对色度角影响不显著;红色葡萄颜色指数避雨栽培大于露地栽培,在火焰无核中表现显著。此外,避雨栽培和套袋也提高了鲜食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对鲜食葡萄总酸含量影响不大;对鲜食葡萄有机酸含量存在不同程度影响。综合分析,在避雨栽培条件下使用红色无纺布袋对提高鲜食葡萄果实品质效果最佳,同时露地栽培下使用白色纸袋也可以提高鲜食葡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9.
以槟榔芋杂交一代1-6、14-2、12-4、13-5和桂芋2号以及对照荔浦芋共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观察记录各品种的植物学性状、生育期情况、疫病和软腐病发病情况、测定产量指标及品质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桂芋2号产量、品质及抗软腐病均优于对照荔浦芋,可为推广品种;1-6、14-2、12-4、13-5四个品种则表现出较强的抗疫病能力,但抗软腐病、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显著或极显著劣于对照,不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以晚熟鲜食葡萄品种"红地球"为试材,研究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对"红地球"霜霉病、炭疽病、白腐病、灰霉病的发病率以及烂果率、果实品质、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测定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下的光照强度,并进行不同棚架材料成本和寿命分析。结果表明:避雨栽培大幅减少了施药次数和用药量,降低农药残留,提高了果实品质,减少了烂果率,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避雨栽培比露地栽培平均每667m~2收益高出55.8%;避雨栽培显著降低葡萄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灰霉病发生率,尤其是对霜霉病的预防效果特别显著,葡萄避雨栽培比露地栽培的霜霉病发病率降低91.4%;但避雨栽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光照强度;通过4种不同避雨棚搭建材料成本对比分析,全钢丝型材料避雨棚符合低成本、长寿命的生产要求,是陕西关中平原地区葡萄避雨栽培的理想搭建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基于果实品质筛选酿酒葡萄杂交F_1代优系的方法。【方法】以‘2-1-3’ב阿列尼’、‘2-1-3’ב宝石解百纳’2个酿酒葡萄杂交组合F_1代和亲本、对照品种共74份成熟期果实为材料,连续4 a(年)对22个果实主要品质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从中筛选出优系。【结果】69份杂交F_1代与亲本、对照品种成熟期果实22个品质性状指标有差异,除果皮总酚含量无F_1代介于对照品种‘赤霞珠685’与‘美乐181’之间外,其余21个指标有1~36份F_1代介于对照品种之间,果皮单宁含量仅31-5-2-2介于对照品种之间。对74份材料的22个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前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2.26%、26.25%、15.20%、11.58%,累计贡献率达85.28%。根据22个品质指标和4个主成分值,对69份F_1代和亲本、对照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田间观察评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单系2份,为31-5-2-1、44-6-7-1。【结论】对葡萄杂交F_1代果实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简化酿酒葡萄杂交后代果实品质的评价指标,对酿酒葡萄杂交后代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出杂交优系,为今后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提高山葡萄浆果产量和品质途径,在参考食用葡萄套袋技术的基础上,尝试对山葡萄实施套袋栽培。具体做法是,在山葡萄伤流结束时,将白色透明塑料薄膜袋套在冬剪后留有2个芽眼尚未萌芽的结果枝上,至开花前去袋。统计分析试验与对照在物候期、萌芽率、结果枝率、果穗重、粒重、果实含糖量(可溶性固形物)、小青粒、青红粒占穗重比例和果实出汁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经套袋处理后,山葡萄主栽品种双优、双红处理和品质均优于对照。该项技术在鲜食葡萄生产中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白色纸袋为对照,研究黄色、蓝色、红色、紫色和黑色5种颜色纸袋对‘白罗莎里奥’葡萄果实成熟期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色、蓝色纸袋对果实成熟期影响较小,而黑色纸袋可显著延迟葡萄果实成熟期,推迟果实上市16 d左右;红色纸袋有利于果粒增大,提高产量;紫色纸袋对果粒大小和风味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正陕西是我国鲜食葡萄重要产区之一,近年来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有很大幅度提升。主栽品种户太8号、红地球和巨峰占全省葡萄栽培面积的90%,品种结构单一,成熟期和上市期较为集中,市场竞争力弱,阻碍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此,我们对新引进的11个葡萄品种的经济学性状进行了调查统计,观察和测定其在生育期的生长情况和果实品质,旨在找到适合陕西发展的优良品种,为优化陕西葡萄品种结构、促进陕西葡萄产业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有机肥和生物制剂在葡萄生产上的联合应用效果,试验以氨基酸、EM菌和免疫诱抗蛋白(阿泰灵)为材料,以5年生巨玫瑰葡萄为试验品种,通过分析葡萄病害发生率、果实品质等指标,研究三种试材联合应用的效果。结果表明,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葡萄霜霉病和白腐病的发生率,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地上部喷施"免疫诱抗蛋白1000倍+EM菌200倍",结合地面冲施"30%氨基酸溶液100倍液"处理的果实品质较好,与对照相比,平均单穗质量、单粒质量分别提高20.7%和9.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10.9%,可滴定酸含量降低11.5%,可溶性糖含量提高6.9%。  相似文献   

16.
对延怀河谷葡萄产区22个鲜食葡萄品种的物候期、生长情况、抗病性(抗霜霉病)和果实经济性状等进行了观察和调查,并对各品种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适宜发展观光采摘的葡萄品种有"高妻"、"峰后"、"香妃"、"紫珍香"、"87-1"、"蜜汁"、"夕阳红"、"醉金香"、"美人指"、"里扎马特",适宜长期贮存和长距离运输的葡萄品种有"红地球"、"秋天王子"、"克瑞森无核"。  相似文献   

17.
蓬莱是我国典型的海岸葡萄酒产区,气候受海洋的影响较大。以"赤霞珠"、"品丽珠"、"西拉"、"小味儿多"4种红色酿酒葡萄为试材,对比研究了其在蓬莱北部、中部、南部3个不同地区的栽培生物学特性及果实品质。结果表明:蓬莱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区域位置非常适合大部分酿酒葡萄的生长,均表现出良好的栽培特性和酿酒潜质;且距离海洋一定距离,具有适宜海拔的中部地区,成为各种综合气候因素最好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日光温室早春茬番茄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硬果肉番茄新品种"冀东5号"为试材,以"金棚一号"和"合作918"为对照品种,对番茄果实的商品品质、营养品质、贮藏品质、商品率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冀东5号"比对照品种"金棚一号"和"合作918"早熟,果实成熟时无青肩,果色为红色,果实形状为扁圆形,平均单果重70 g左右,果形比较整齐、一致,营养品质优良;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对照品种"金棚一号"和"合作918",且维生素C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金棚一号"和"合作918",商品果率高于对照品种;果实硬度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耐贮运。在该试验中硬果肉番茄新品种"冀东5号"长势好,坐果率高,果实可以作为鲜食水果,大小适中,果肉细腻,适合大众的口味,突出特点是果肉较硬,不易变形,可延长货架期,适合保护地春季栽培的番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叶果比对“北红”葡萄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果实品质,以"北红"酿酒葡萄为试材,试验设置T1(6片叶,100粒浆果)、T2(3片叶,100粒浆果)、T3(12片叶,50粒浆果)、T4(12片叶,25粒浆果)处理,对照(12片叶,100粒浆果)。在葡萄果实转色前进行叶果比处理,研究了不同的处理对葡萄果实中花色苷积累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提高叶果比,明显提高了葡萄果实中可溶性总糖、花色苷、单宁和总酚的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T3(12叶/50粒果)和T4(12叶/12粒果)果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的活性在花后60~75d显著高于对照。因此,在转色前提高叶果比,可调节果实中糖分含量及花色苷合成相关酶活性,从而影响"北红"葡萄果实中花色苷含量,最终提高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以"无核白鸡心"葡萄和"红旗特早玫瑰"葡萄为试材,设置5叶1果,10叶1果,15叶1果,20叶1果4个处理,以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CK),保证每个果枝为1个独立的处理,对结果母枝进行环割处理,通过调整叶果比例,定期观测并比较了不同叶果比处理对葡萄果实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各处理的不同时期观测,"无核白鸡心"20叶1果效果较好,"红旗特早玫瑰",10叶1果、15叶1果效果较好。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叶果比处理对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葡萄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