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以庆阳市北部丘陵沟壑区和东部子午岭林缘区内造林地为对象,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造林地土壤水分和枯落物差异及其变化,探索造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北部丘陵沟壑区造林地土壤含水量、枯落物厚度、枯落物自然含水率、枯落物蓄积量均低于东部子午岭林缘区;造林样地和未造林地0~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且造林样地>未造林地,差异明显;枯落物厚度在样地植物种类与数量越多、长势越好时,其厚度相对越厚,反之其厚度相对越小;枯落物自然含水率和蓄积量变化趋势一致,在枯落物厚度增厚时,其自然含水率越高,蓄积量也越大,反之其自然含水率越小,蓄积量也越小;枯落物层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高低,有显著的保水能力。因此,造林可显著改善土壤水分含量,而庆阳市东部子午岭林缘区造林对土壤水分影响更明显,保水效果相对更好,有利于发挥林分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长白山地区选取典型植物红松、蒙古栎等枯落物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对比各种枯落物冻融处理CO2排放速率和对照处理CO2排放速率,并对培养结束后残留枯落物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冻融处理下CO2排放速率低于对照处理下CO2排放速率,不同枯落物的冻融处理和对照处理CO2排放速率整体都显示出随着培养时间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而且冻融处理下不同枯落物种类在培养期间CO2排放速率波动趋势表现出较大差异。冻融处理下的残留枯落物有机碳含量大于对照处理下的残留枯落物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接坝地区3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其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并运用熵权法对各林分类型水文效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规律一致,其大小排序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显著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排序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26.04 t/hm2)>油松林(16.46 t/hm2)>华北落叶松林(11.36 t/hm2);土壤容重均值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1.29 g/cm3)>油松林(1.24 g/cm3)>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1.05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大小依次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1 441.4 t/hm2)>油松林(963.5 t/hm2)>华北落叶松林(829.9 t/hm2);对入渗时间和入渗速率进行拟合,呈较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对3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最强的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平菇培养料发酵度快速测定指标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平菇培养料发酵度的判定指标,选用以粉碎玉米芯小粒、中粒和大粒为主要原料配制的平菇培养料,分析了发酵过程中含水量、pH值和总碳、总氮、水溶性有机碳(DOC)、氨含量以及杂菌抑制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栽培平菇的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3种培养料的pH值先降后升,含水量、总碳含量、C/N和DOC含量降低,氨含量先升后降,总氮升高。发酵结束,小粒DOC含量低于大粒,而氨含量和杂菌抑制物质含量高于大粒。培养料粒径越小,栽培平菇发菌期料温越低、染菌率越低、生物学效率越高。因此,发酵料栽培平菇宜采用小粒的粉碎玉米芯,发酵结束发酵料含水量为60%~67%、pH值为8.0~8.6、DOC(w)以低于12 g·kg-1和氨含量(ρ)为发酵料渗出液中以氨检测试纸条测定值低于1350 mg·L-1为宜。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黄土梁子林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经营措施(抚育间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林冠下造林、更新采伐)人工林样地,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浸泡法,对样地内枯落物的现存量、持水量以及土壤物理性质等进行测定,并对其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研究,以期为冀北山地油松林分的森林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枯落物现存量变动范围在8.02~15.90 t/hm2,由大到小依次为:更新采伐>抚育间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林冠下造林;更新采伐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高,为47.72 t/hm2,最大持水率最高,为219.10%;土壤容重均值变化范围在1.00~1.39 g/cm3,其中抚育+林冠下造林土壤容重最大为1.39 g/cm3,抚育间伐土壤容重最小为1.00 g/cm3;土壤总孔隙度变动范围在25.72%~61.41%,由大到小依次为:更新采伐>抚育间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林冠下造林;最大持水量变动范围在273.56~896.21 t/hm  相似文献   

6.
以宁夏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弃耕地、草地和柠条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析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以期探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范围在1.78~6.17 g·kg^-1,具体表现为弃耕地>柠条地>草地>耕地。表层(0~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深层(10~60 cm),说明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主要富集在表层;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为0.57~1.38 mg·g^-1,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柠条地>草地>耕地>弃耕地,且柠条地在每个土层都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范围为6.8~11.1 mg·kg^-1,变化趋势表现为草地>耕地>柠条地>弃耕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的比例范围为13.7%~43.1%,大小排序为柠条地>耕地>草地>弃耕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的比例范围为0.11%~0.48%,比例大小为耕地>草地>柠条地>弃耕地,耕地和草地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比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与有机碳在耕地和草地中变化趋势一致。土地利用变化可以显著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能够敏感的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宁夏荒漠草原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花卉》2015,(17)
森林生态系统里面的碳储量大概占陆地地上部分的82~86%,而森林土壤里面的碳占土壤里面总有机碳含量的70~73%,所以,森林土壤里面发生的很小有机碳改变,都会使森林生态系统里面的碳平衡出现变化,而土壤有机碳关键来源是枯落物输入和根系周转形成的碎屑,森林树种重要利用控制有机质输入质量以及数量的手段和分解机制来对土壤有机碳库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阔叶以及杉木人工林给森林土壤碳氮库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提出笔者的思考和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猪粪与茶树修剪物对土壤Pb和Cd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粪便是我国无公害茶园、有机茶生产所推荐的有机肥。为了解施用含有大量可溶性有机物质的畜禽粪对茶园土壤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模拟施入不同量的猪粪和茶树修剪物,研究土壤肥力和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施入猪粪可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增幅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入茶树修剪物后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大;(2)施入猪粪和茶树修剪物均能降低土壤有效态Pb和Cd含量,降幅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猪粪效果更显著;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效态Pb含量不断减少,有效态Cd含量先下降后逐渐增加,但仍低于空白处理。  相似文献   

9.
以三江平原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小叶章湿地(undisturbed Deyeuxia purpurea wetland, UDAW)、受干扰的小叶章湿地(disturbed Deyeuxia purpurea wetland, DDAW)以及小叶章湿地开垦的水稻田(rice paddy, RP)表层0~10 cm土壤为试材,采用野外原位监测方法,研究了季节性冻融作用对不同干扰强度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科学评估三江平原土壤的固碳潜力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秋季冻融期,UDAW、DDAW和RP 3种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分别增加了6.2%~30.3%、3.9%~33.2%和18.4%~40.1%,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降低了2.9%~28.1%、6.6%~26.1%和1.4%~20.2%;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蔗糖酶分别降低了10.7%~35.7%、11.2%~42.3%和9.8%~32.2%。在冻融阶段,冻融作用增加了DOC、MBC含量和3种酶活性。3种湿地土壤DOC、MBC和酶活性的变化量均为UDAW>DDAW>RP,且秋季冻融作用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10.
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黄壤土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等量养分施肥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不同比例对黄壤土活性有机碳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贵州省典型的黄壤土为对象,研究不施肥(CK),单施化肥(T1),70%化肥+30%有机肥(T2),50%化肥+50%有机肥(T3),30%化肥+70%有机肥(T4)和单施有机肥(T5)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溶解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性有机碳(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和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及辣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组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TOC、DOC、ROC和MBC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15.45%~55.82%、20.29%~91.30%、34.85%~51.21%和37.78%~71.11%;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指数(CMI)较单施化肥处理提高36.95%~53.78%;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增加,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肥明显提高了辣椒产量,50%化肥+50%有机肥处理的辣椒产量达到25 765.63 kg·hm~(-2),较其他施肥处理显著提高13.90%~49.36%。整体来看,有机肥替代化肥有助于提升黄壤土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指数、微生物活性及辣椒产量。从提高土壤固碳角度和增产效应出发,50%化肥+50%有机肥施用比例为推荐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龙  周飞  田杰  王晓军 《北方园艺》2019,(16):104-109
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研究区海拔、坡度和坡向因素,根据全旗182个土壤采样剖面数据,分析0~100cm深度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地形因素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海拔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0~60cm土壤深度有机碳含量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级上升的趋势;而60cm土壤深度以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的变化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随着坡度的增加各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特征。不同坡向上各层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其中阴坡与半阴坡上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阳坡与半阳坡。当土壤深度达到40cm以下时,坡度和坡向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养殖废弃物生物有机肥料和化肥配施与单施化肥对云南藜蒿产量、相对干物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藜蒿产量(21 273~29 110 kg/hm~2)均显著高于对照(17 765 kg/hm~2),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藜蒿产量(20 334~29 110 kg/hm~2)比单施化肥处理(21 273 kg/hm~2)增加19.8%~36.8%;同时,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藜蒿相对干物质含量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了1.14%~5.48%;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改善了土壤供肥特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藜蒿地上部的养分积累量、肥料回收率和肥料农学利用效率及生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白刺沙堆周围土壤理化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沙堆灌丛植被"肥岛"效应影响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宁夏东部荒漠灌丛白刺为研究对象,对沙堆不同生境,不同土层的pH、全盐和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刺沙堆土壤pH和全盐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升高,相对于pH,全盐的升高更为显著(P0.05),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土壤表层(0~40cm),3种生境下土壤养分含量为冠下冠缘灌丛间地,TP相对于SOC和TN在不同生境、不同土层间变化不显著(P0.05);在表层土壤(0~20cm)处,沙堆冠下土壤的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离植株不同距离的3种生境下,白刺沙堆土壤的C/N、C/P和N/P几乎无明显的规律性,经方差分析可知,土层对SOC和TN影响显著(P0.05),对TP无影响(P0.05),距离仅对SOC有显著影响,而距离与土层的交互作用对三者均有显著影响(P0.05)。白刺沙堆土壤pH和全盐对C/N、C/P、N/P的贡献为正,SOC、TN和TP对C/N的贡献均为负。  相似文献   

14.
以18年生早酥梨园为试材,连续3年开展了玉米秸秆覆盖、黑色地膜覆盖、玉米秸秆+地膜覆盖、玉米秸秆+生物菌肥覆盖和清耕试验,研究5种树盘覆盖方式对丘陵山地早酥梨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TOC含量增幅最大的是0~30cm土层,效果最明显是玉米秸秆+菌肥覆盖处理,TOC含量比清耕(对照)增加了64.7%。年生长周期内,土壤TOC含量呈现先稳定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添加秸秆有机物的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TOC含量,玉米秸秆+菌肥覆盖TOC含量增幅最大,比清耕增加了11.0%。随着覆盖年限的增长,添加秸秆有机物覆盖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秸秆+生物菌肥覆盖增幅最大,其次为玉米秸秆覆盖和玉米秸秆+黑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所占TOC比例。在实际应用中,玉米秸秆+生物菌肥覆盖可用于以培肥为主要目的的覆盖栽培,玉米秸秆+黑色地膜覆盖可用于以增温效应为主要目的的覆盖栽培,覆盖材料应本着就地取材原则,以实现农业废弃物利用和果树提质增效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5.
湘西椪柑园土壤pH值和树龄与土壤养分及果实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60个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果园为对象,分析土壤和叶片矿质营养情况,并研究土壤pH值、树龄分别与果园营养状况和果实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椪柑产区70%以上果园土壤表现为酸化;总体上,土壤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钼含量适宜,碱解氮、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硼含量缺乏,有效铁、有效锰高量或过量;叶片中磷和锰含量适宜,氮、钾、钙、镁、锌含量缺乏,铁和铜含量过量。随土壤pH值的上升,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铜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则呈降低趋势,其余土壤养分则无显著变化;叶片氮、铁含量在土壤酸性至弱酸性(4.5pH值6.5)果园中较高,而在土壤pH值4.5和pH值6.5的果园中含量较低;土壤pH值5.5~7.5的果园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更高,品质更好。成年园(10~22年生)土壤有效钾、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交换性钙含量显著高于幼龄园(4~8年生),而土壤有效硼和有效钼含量则总体上是以幼龄园更高;叶片钾、铁和锌含量均是成年园(10~22年生)显著高于幼龄园(4~8年生),叶片铜含量则相反;叶片锰含量以10~15年生果园较高;随树龄增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呈升高趋势,单果质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河北省栾城长期耕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翻耕秸秆不还田(F1)、翻耕秸秆还田(F2)、旋耕(X)和免耕(M)4种耕作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秸秆分解速率及CO2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季节呈动态变化,6~7月份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4~5月和8~9月,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在不同耕作措施情况下表现为:X>M>F2>F1,旋耕处理的活性有机碳含量高于其它处理11.27%~91.46%.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别与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温度和CO2排放通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秸秆分解速率呈显著正相关.4种耕作处理中旋耕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而免耕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低于旋耕是由秸秆还田深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贵州不同地区辣椒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贵州地区辣椒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各地土壤除非毛管孔隙度、全N、水解N、全P、速效K、有机质含量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水平外,容重、比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水含量、缓效K、pH值均无显著差异。花溪茅草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37.37%,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但土壤有效P含量最低,为6.5mg/kg。都匀土壤全N、水解N、有效P、有机质含量最高,分别为0.22%、1 78.12mg/kg、30.0mg/kg、5.80%。花溪果落土壤全P、速效K含量最高,分别为0.1 9%和950mg/kg。毕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全N、全P、含量最低,分别为8.5%、0.13%、0.05%。遵义土壤水解N、有机质含量最低,分别为53.81mg/kg、1.61%。天柱土壤速效K含量最低,为1 60mg/kg。花溪茅草和花溪果落由于同属党武乡,性质相近。  相似文献   

18.
溶解有机碳(DOC)是土壤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研究人工林生长中有机质层释放DOC的动态,对阐述北方森林碳循环具有基础意义。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管辖范围内选取不同林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测定了有机质层渗透水中DOC浓度,并分析了坡位和不同月份对于有机质层释放DO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阶段人工林,有机质层释放DOC浓度呈增加的趋势,且每个样地仅与5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阶段DOC有显著差异(P<0.05);在6-9月,有机质层渗透水中DOC浓度随月份变化,整体呈降低趋势,并随着人工林生长,有机质层渗透水中DOC浓度最大值转向7月;在不同坡位中,中、下坡位DOC浓度高于上坡位。随着不同阶段的人工林及坡位和季节的变化,有机质层下DOC浓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绿肥间作模式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犁地区特克斯县苹果园间作的4种绿肥红豆草、紫花苜蓿、黄豆和小麦为研究对象,以清耕园为对照,通过对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测定,比较分析了果园间作不同绿肥对土壤矿质营养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对4种绿肥的培肥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苹果园间作不同绿肥后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清耕园,土壤养分垂直梯度(0~20、20~40、40~60、60~80、80~100cm)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通过进一步土壤养分综合评价,认为该地苹果园最适宜的间作物为紫花苜蓿;4种间作绿肥的培肥效果依次是紫花苜蓿红豆草黄豆小麦清耕。  相似文献   

20.
以“寒富”/“GM256”/“山定子”一年生嫁接苗为试材,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铜(Cu)处理对植株根际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土壤质量评价以及采用生物学指标预警土壤Cu污染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Cu处理浓度的增加,根际土壤有效Cu含量随之增加,土壤pH呈现降低趋势。低浓度(30~200 mg·kg-1)的外源Cu处理对土壤有机质(SOM)及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影响不大,但高浓度(350、500 mg·kg-1)的Cu处理使SOM及DOC含量显著降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呈现与二者类似的变化趋势。土壤脲酶、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外源Cu处理浓度的增加明显降低。土壤有效Cu含量与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高浓度的Cu胁迫降低了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抑制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均一性,使微生物群落代谢结构产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