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马铃薯品种中薯3号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了中薯3号种植密度试验以对该品种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在80 010穴/hm2种植密度下,植株茎叶生长较快;而在88005穴/hm2的种植密度下,鲜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和选择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在福建省宁德市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主要研究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福宁紫3号鲜薯产量最高、达29 180.70 kg/hm2,薯干产量居第2位,食味品质最优,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徐22-1薯干产量最高、达9 126.15 kg/hm2,鲜薯产量居第2位,食味品质较优,综合性状表现好。这两个品种适合在闽东地区及生态类似地区作为鲜食和薯干加工型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3.
1989~1996年在广西典型红壤上进行了肥料定位试验,试验有2个木薯品种(SC201和SC205)、15个施肥处理(包括有机肥,氮磷钾化肥)。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品种的木薯鲜薯产量差异显著,茎叶重亦如此;SC201施用有机肥后3/8年有显著增产,而SC205有5/8年显著增产。NPK的施用显著增加鲜薯产量,SC201的概率6/8,SC205 7/8。且NPK施肥量能与SC201的产量在3/8年显著拟合,SC205则为6/8年。茎叶重随NPK的施用量增加呈抛物线上升趋势,淀粉含量随着NPK施用量增加而降低。施用氮肥在部分年份(SC201,5/8年;SC205 8/8年)显著提高产量,且产量与施氮量能在部分年份用抛物线显著拟合(SC201,5/8年;SC205 3/8年)。茎叶重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施用磷肥对SC201在3/8年有增产效果,对SC205在5/8年有显著增产。钾肥对2个品种的鲜薯产量仅2/8年有显著增产;但分别在3/4年显著提高了茎叶重。说明氮在大部分年份能显著增加鲜薯产量和茎叶重,氮是典型红壤木薯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钾肥能提高茎叶重,施磷比施钾对SC205在更多年份能显著增产;SC201茎叶重、鲜薯产量、淀粉产量比SC205高;SC205比SC201需要更多的肥料,但是获得更小的产量。因此,木薯施肥应考虑品种差异,推荐的施肥量为50%(50∶25∶50 kg/hm2N∶P2O5∶K2O)的推荐施肥量+5 t/hm2的有机肥(猪粪);纯施化肥时,推荐SC201和SC205的施肥量分别为124∶62∶124,161.6∶50∶100 kg/hm2N∶P2O5∶K2O。  相似文献   

4.
牧草引种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丹麦引进的19个牧草品种,经3年引种筛选试验,通过牧草生长发育及适应性观测及再生长速度、鲜干草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豆科牧草红三叶品种中Rajah的鲜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154.54t/hm2、27.56t/hm2,紫花苜蓿中Bc-2alfafa鲜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87.69 t/hm2,19.97 t/hm2;禾本科牧草中,供试的各品种鲜草产量均在68~79 t/hm2,干草产量在13~20 t/hm2,其中forage2-cina鲜草产量最高为 78.46 t/hm2,Lph1407干草产量最高为19.39 t/hm2;再生速度上看,禾本科牧草高于豆科牧草,且禾本科牧草中鸭茅Amba、Sparta品种平均生长速度最快,豆科牧草中红三叶品种较紫花苜蓿品种快.初步认为,供试的19个牧草品种均可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及其类似地区用于人工草场建立、草地改良及退耕还草.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指天椒品种。[方法]以从国外引进的4个指天椒品种为供试品种,对这些品种的物候期、植物学性状、商品性、抗逆性及丰产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个指天椒品种均表现商品性好、植株长势旺、抗逆性较好。4个品种中,艳红、GL-5和红香为相对早熟品种,红利为较迟熟品种;艳红的抗倒能力最强,其余3个品种的抗倒能力无明显差异;4个品种均不发生青枯病;鲜椒产量以艳红最高,达到22 725.0 kg/hm2,与其他品种差异极显著,GL-5次之,为19 380.0 kg/hm2;干椒产量以红利最高,达5 827.5 kg/hm2,艳红和红香次之,分别为5 344.5和5 454.0 kg/hm2。[结论]可根据指天椒的不同用途加以推广,艳红比较适合作为鲜椒品种加以推广,红利比较适合作为干椒品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高淀粉甘薯[Ipomoea batatas (Linn.) Lamarck]品种的高产栽培模式,选取肥料种类、甘薯品种、种植密度、覆膜类型4个因素,采用随机区组正交试验设计,比较不同因素对茎叶产量、鲜薯产量、干物质率、T/R(蔓、薯鲜重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A_3B_1C_3D_2,即施用复合肥、甘薯品种选用商薯19、覆盖黑膜、种植密度为59 895株/hm~2时的鲜薯产量最高。肥料种类以复合肥的茎叶产量、干物率及鲜薯产量最高;甘薯品种对茎叶产量及T/R影响效应最显著;覆膜能提高茎叶产量、干物率和鲜薯产量;种植密度对干物率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咪唑乙烟酸谷子品种除草剂安全使用剂量及除草效果.[方法]以抗咪唑乙烟酸材料M1508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进行不同喷药时期、不同喷施剂量两因素除草试验。主区为喷施时期(A),设置6个处理:A1(播种后出苗前封地处理)、A2(出苗后3d茎叶处理)、A3(出苗后6d茎叶处理)、A4(出苗后9d茎叶处理)、A5(出苗后12d茎叶处理)、A6(出苗后15d茎叶处理);副区为喷施剂量(B),设置9个处理:B1(0ml/hm2,清水对照)、B2(750ml/hm2)、B3(1125ml/hm2)、B4(1500ml/hm2)、B5(2250ml/hm2)、B6(3000ml/hm2)、B7(4500ml/hm2)、B8(6000ml/hm2)、B9(7500ml/hm2),对水675kg/hm2。[结果]咪唑乙烟酸具有较好的除草效果,抗咪唑乙烟酸谷子新品种M1508也具有良好的耐药性;750~7500ml/hm2剂量范围对抗咪唑乙烟酸谷子品种M1508安全;综合考虑杂草防效、产量、除草成本,建议最佳处理方式是,出苗后6d茎叶处理,剂量为1500~2250ml/hm2。[结论]该研究初步明确了与抗咪唑乙烟酸品种配套的化学除草技术,探讨了其对谷田杂草的除草效果及对谷子安全性的影响,以期为抗咪唑乙烟酸谷子品种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金荞麦在毕节地区适宜的播期及繁殖方式,建立金荞麦的优化栽培模式,以栽培密度、氮肥、钾肥、磷肥施用量为对象,运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播期和繁殖方式对金荞麦鲜茎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荞麦适宜播期为1月下旬至2月上旬,以芽苞繁殖的产量最高;通过模拟寻优,建立了金荞麦茎叶鲜产量与栽培密度、氮肥、钾肥、磷肥施用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提出金荞麦茎叶鲜产量≥36 000kg/hm2的综合农艺栽培措施为:栽培密度12.29万~12.95万株/hm2,氮肥施用量81.63~98.37kg/hm2,钾肥施用量73.6~86.4kg/hm2,磷肥施用量109.14~130.86kg/hm2。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施肥量及种植密度对浙鲜豆8号鲜荚产量的影响试验,初步明确浙鲜豆8号在低肥低密条件下产量最高,达5 937.45 kg/hm2,其次是高肥低密。其适宜种植密度为9万穴/hm2,纯氮用量为56.25kg/hm2,P2O5、K2O均为78.76 kg/hm2。在高肥条件下虽也能取得较高产量,但经济效益欠佳。  相似文献   

10.
富钾土壤中氮、磷肥不同水平对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试验研究了氮肥、磷肥不同水平对甘薯生长发育动态、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试验中,氮水平为75 kg/hm2处理的薯块鲜质量和茎叶鲜质量都达到最大,鲜薯产量达51 519.25 kg/hm2,单株结薯数达5.0个,商品薯率为89.43%,平均单株薯质量为1084.71g;氮水平小于等于75 kg/hm2处理的薯块鲜质量和茎叶鲜质量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氮水平大于等于75 kg/hm2处理薯块鲜质量和茎叶鲜质量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急剧下降。在磷肥试验中,磷用量为135 kg/hm2时,鲜薯产量最大,为46 802.35 kg/hm2,单株结薯数为4.65个,商品薯率为91.0%,平均单株薯质量为978.0 g;磷水平低于135 kg/hm2时,随着磷用量的提高产量逐渐增大,磷水平高于135 kg/hm2时,随着磷用量的提高产量降低。合理施肥是甘薯增产增收栽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比较苹果园林套种条件下新甜饲1号和FF10000饲用甜菜的产量和品质,在苹果园林套种条件下对两种饲用甜菜的农艺性状、产量以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FF10000饲用甜菜单位面积块根和叶片产量分别为144581.85 kg/hm2、37453.35 kg/hm2,比新甜饲1号增加了59.37%和-3.55% (P<0.05)。FF10000饲用甜菜48 h消化率为86.77%,比新甜饲1号增加了10.11%(P<0.05)。FF10000饲用甜菜中位叶长、块根最大周长、可溶性糖、有机质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显著高于新甜饲1号 (P<0.05);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块根含水率和中位叶宽显著低于新甜饲1号 (P<0.05)。叶丛高度在两种饲用甜菜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证明,FF10000饲用甜菜块根产量高、消化率高、饲用品质好,是适合在果园套种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茎尖菜用甘薯品种产量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翠绿、Y2、京薯2号等3个菜用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甘薯茎尖鲜产、品质进行筛选评价。结果表明:Y2在不同采摘期的鲜产都是最高的,总鲜产为97 409 kg/hm^2,其次是京薯2号为82 135kg/hm^2,翠绿鲜产最低为81 437 kg/h m^2。翠绿茎尖水分含量较高,京薯2号干物质量较高,维生素C含量最高;Y2产量、总糖含量最高。甘薯茎尖的适宜采摘期从7月14日至9月4日,共计50 d。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甘蔗单作、大豆单作及甘蔗/大豆间作3 种种植模式下杂草数量、土壤养分情 况、作物的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结果表明院(1)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中,田间杂草数为16.5~25.0 株/m2,而单作甘蔗 田间杂草数为40.0~45.0 株/m2,对比单作甘蔗,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田间杂草数量显著减少;(2)在甘蔗/大豆隔行 间作模式中,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分别提高0.03 g/kg、0.058 g/kg、0.1344 mg/kg 和5.34 mg/kg,表明间作模 式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下,甘蔗出苗率及甘蔗产量表现同甘蔗单作相比没有 明显差异,合理间作大豆对甘蔗生长没有负面影响;土地当量比为1.39~1.63,具有较强的间作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水平对饲料甜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对饲料甜菜产量有一定影响.饲料甜菜块根产量及根茎叶总产量均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施肥量达到480 kg/hm2,饲料甜菜块根产量可达到146.1 t/hm2,根茎叶总产量可达到172.4 t/hm2,但其投入产出比较高,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适合饲料甜菜的施肥量应控制在410 kg/hm2左右,在此施肥水平条件,饲料甜菜块根产量可达到145 t/hm2,根茎叶总产量可达到170.6 t/hm2,经济效益最高达19 472.5元/hm2(只除去化肥投入).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三个菜用型甘薯新品系C5、C7、C9为研究对象,在湖南地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三个新品系主要基本性状、鲜薯产量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对相关农艺性状及鲜薯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自选的3个菜用甘薯新品系茎尖全绿无毛,腋芽多,萌发快,均符合菜用甘薯的外观标准;C5、C7、C9的鲜薯产量分别为5436.15kg/hm2、21781.8kg/hm2、20792.25kg/hm2;相关性分析发现,茎节间长度与嫩茎粗度、叶片长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宽呈显著正相关;鲜薯产量与叶片宽呈显著正相关,与叶柄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品质分析发现C7和C9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0.26mg/g和0.21mg/g,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0.98%和1.17%,结果表明,C7、C9综合性状优良,可扩大种植,可用于后续新品种登记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福建省在9~11月不同的播种时间对多花黑麦草株高、分蘖密度、叶片密度和枯黄叶比、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茎叶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克斯和海克里斯在9~10月中旬播种较适宜,全生育期均能刈割5次,茎叶比小于0.42,分蘖密度大于430个/0.3 m2,鲜草产量大于94 t/hm2,干草产量小于24.91 t/h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14个作为禽用着色剂的黄秋葵品系比较试验,分析其种子发芽率、产量(叶片、茎杆、种子)、营养成分(叶片、茎杆)。结果表明:14个品系的种子发芽率差异极显著,其中021和007-1发芽率最高,达到92.5%;叶片和茎杆平均干物质产量差异均亦极显著,004-2叶片干物质产量最高,达到4948kg/hm2,018茎秆干物质产量最高,达到7103.4kg/hm2;008的营养价值最高;种子产量007-1最高,公顷产量大于3000kg。综合评价,018品系作为禽用着色剂较适合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获取华南地区黄秋葵高产的最佳刈割高度。[方法]设置刈割高度100、80、60、45、30cm几个处理,以摘叶处理为对照,测定不同刈割高度对黄秋葵茎、叶产量及茎叶比的影响。[结果]黄秋葵叶产量以刈割高度30cm的处理最高,为15622.20kg/hm^2,最低的是刈割高度100cm的处理;茎产量以刈割高度45cm的处理最高,为95550.60kg/hm^2,最低的是摘叶处理;茎叶比以刈割高度100cm的处理最高,为1.49,最低的是刈割高度45cm的处理;总物质产量以刈割高度45cm的处理最高,为79155.60kg/hm^2,摘叶处理的最低。如果种植用于取叶片青饲动物则应取30cm的刈割高度;以黄秋葵的茎叶为材料的饲料加工种植应取45cm的刈割高度。[结论]为黄秋葵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方式对套种野菊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套种野菊花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等行距栽培和宽窄行栽培方式下套种野菊 花的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等行距栽培相比,宽窄行栽培的鲜花平均产量为4 365.4 kg/hm2、增产 98.6%,干花平均产量为1 570.9 kg/hm2、增产96.1%,但在折干率上两种栽培方式差异不显著;其产量优势主要体现 在单株产量高,干物质积累量大,营养生长期SPAD 值上升较快,盛花期叶面积指数较高;同时促进生长,株高和分枝 数分别显著增加了11.4%和49.3%,利于有效花蕾数增加。两种栽培方式下,均以株距15 cm 群体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