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肥料养分控释的技术、机理和质量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从肥料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的"供—求"平衡关系出发,阐述了养分控释的重要意义;列举了养分控释的主要技术途径及其作用机理,并从控释材料来源、设备选型、控释效果等方面对各种技术途径进行了评述;在控释肥质量评价方面,说明了引入土壤因子的重要性,认为把"肥—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有利于更客观、更合理地评价控释肥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以脱钩理论为基础,将改进后的脱钩模型运用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对2004—2010年甘肃省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2005—2010年的6年间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两个"绝对脱钩—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负向耦合"关系;2005—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之间为3个完整的"绝对脱钩—扩张耦合"周期。研究甘肃省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脱钩关系,对于更好地认识全省地质环境、改造和利用地质资源以及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促进作用和现实价值,为今后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稻—鸭—虾"生态种养模式水体中氮磷浓度及藻类生物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为控制稻田排水中氮磷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比"稻—鸭—虾"生态种养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差异及优越性,重点研究"稻—鸭—虾"的内在协同作用对水体中氮磷及藻类的变化影响。[结果]①相比于常规种植,"稻—鸭—虾"生态种养稻田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别减少32.43%和19.35%,且对初始灌溉水中TN,TP的去除率可达到38.7%和26.9%。②"稻—鸭—虾"生态种养可改变稻田水体中氮磷的形态,在水稻全生育期内,可溶性磷(DTP)和颗粒态磷(PP)比例更加稳定,而在水稻后期,稻田水体中有机氮(ON)比例显著提高。③"稻—鸭—虾"生态种养改善了水体中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稻田排水中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到2.34。④相比于常规种植,"稻—鸭—虾"生态种养中水稻的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分别提高了4.83%,5.28%和2.84%,稻米中蛋白质含量增加了8.15%,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结论]相比于常规种植,"稻—鸭—虾"生态种养既能有效减少稻田水体中N,P含量,增加水体稳定性,又能提高水稻的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了经济效益,且并未带来重金属污染风险,是值得推广的大田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4.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借助GIS技术,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关理论,对江西省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格局、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值计算,研究期内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差异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且有进一步集聚的趋势;各县域Local Moran′s I反映了耕地变化在局域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均质性,"北部平原—周边山区—内部岗丘"的区域化分异特征;局域空间自相关(LISA)的4种集聚类型中,正相关的"高—高"和"低—低"类型占主体部分,约占60%。其中,"高—高"关联的主要有北部平原区、周边部分山区县,而赣东南西三面群山向内部平原过渡的岗地、丘陵地区等则表现出一定的"低—低"关联特征。不同类型区,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当前三峡库区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下,采取何种适合的生态治理技术以解决库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生态治理模型整体框架结构,提高中、陡土坡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稳定性;通过等高种植平面绿化技术、土工格室垂直绿化技术,提高消落区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通过不同高层区段消落区适宜植物"乔—灌—草—藤(177~170 m)、"灌—草—藤"(170~160m)、"草—藤"配置(160~145m),对消落区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及景观层次起提高作用。[结果]通过模型设计,将传统混凝土护坡技术与现代生态护坡技术相结合、等高种植平面绿化技术与土工格室垂直绿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高度统一、系统稳定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植被覆盖率与景观层次的高度统一。[结论]该土工结构模型的应用对三峡水库中陡土坡消落区生态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运用"3S"技术,选取四川省达县为研究区,以2000、2004、2008年T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3个时相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信息,对2000—2008年间的退耕还林(草)成果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方农业》2012,(7):59
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鼓励种养殖企业与重庆市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市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科研—生产—推广"合作机制。二是实施税收优惠鼓励。对农业、畜牧类大专院校和农业专业机构在园区创办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培训基地,前5年免征所得税;对因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  相似文献   

8.
对2种松属植物群落在荒山荒坡风景林地和采矿风景林地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自然群落模式拟定园林植物群落。发现群落造景模式平面构成方式皆为多层垂直郁闭型;垂直结构为"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和"乔木—灌木—地被"2种形式;季相景观为观果和观叶2种形式。在风景林地中的植物造景多以成块成片栽植,从而形成疏林和密林2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广西陆地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GIS技术,以广西陆地边境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区域2003—2013年土地利用"格局图谱"、"分类图谱"、"转移图谱"、"变化模式图谱"和"涨落势图谱",揭示了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表明该区域以农林生产为主;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而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和耕地的相互转化是边境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转移轨迹;(2)稳定型图谱占总面积的比重最大,空间上散布于整个边境地区,"林地—林地—林地"是其最大图谱演变类型,"耕地—耕地—耕地"次之;持续变化型所占比重最小,其最大图谱演变类型是"草地—林地—耕地";(3)涨落势图谱中,新增图谱单元最多的是林地,主要来源于对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草地和未利用地萎缩明显,两者主要转换为耕地和林地。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流域水少、水脏、生态环境脆弱等水生态环境问题,在"官厅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复合生态系统高度,系统阐述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流域山顶水源涵养区生态恢复技术,流域山地缓坡区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流域水系、湖库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和流域平原区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等,并介绍了官厅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1.
精河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3S技术对土地利用/覆被和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以精河县为研究区,选择2005年、2011年和2014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对精河县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了定量的提取,结合近10年社会经济数据,构建精河县"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评价指标体系,对精河县土地利用/覆被与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4年,精河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先恶化后改善,总体向好的方面转变,但其分布格局极不平衡;(2)水体、耕地和林草地是精河县土地生态安全指数较高的地类;(3)精河县大部分地区处于临界安全水平,精河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渝北区通过对鲜食糯玉米5种栽培模式("春糯玉米—夏糯玉米—秋糯玉米—莴笋"、"番茄—秋糯玉米—莴笋"、"豇豆—秋糯玉米—莴笋"、"中稻—秋糯玉米—莴笋"、"春糯玉米—秋豇豆—莴笋")的试验、示范,总结出鲜食糯玉米5种栽培模式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江苏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江苏省农业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变历程,为该省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EA-BCC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区2001—2015年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分析。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技术进步变动指数、综合技术变动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和全要素规模效率指数的变动状况。[结果]江苏省各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差异显著,年均生态效率呈"先下降,后稳定"两阶段趋势。[结论]进一步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和技术进步的协调程度,强化技术进步创新是提升江苏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渝北区通过对鲜食糯玉米5种栽培模式("春糯玉米—夏糯玉米—秋糯玉米—莴笋"、"番茄—秋糯玉米—莴笋"、"豇豆—秋糯玉米—莴笋"、"中稻—秋糯玉米—莴笋"、"春糯玉米—秋豇豆—莴笋")的试验、示范,总结出鲜食糯玉米5种栽培模式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项目(2017YFC0504400)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贯彻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煤炭清洁高效工程等关于矿区生态修复的各项国家相关政策,加强项目实施与创新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密切结合。项目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程示范等多个层面出发,明确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退化机制,研发水土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沙尘防控、植被恢复关键技术,并进行煤炭基地生态恢复工程示范,旨在为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恢复与生态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经过调研、资料收集和综合分析,总结了江西省河流水生态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了"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的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并且在上述技术路线的指导下,探讨了适合江西省主要污染河流治理的水污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以期为进一步指导河流水污染生态修复的试验与推广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和推广科学合理的锥栗林下中药材复合经营模式与技术,在锥栗林下开展整地强度、覆盖物、套种药材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9个试验区(径流场),观测径流量和分析泥沙流失量,并以年泥沙流失量最少为依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筛选出9个处理中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1)覆盖物对减少年径流量达到极显著水平,套种药材对减少年径流量达到显著水平,整地强度对年径流量的影响不显著,其中覆盖物以竹屑的减流效果最好,套种药材以多花黄精的减流效果最好,其年径流量分别比不套种减少24.60%和20.34%;(2)覆盖物对减少林地的年泥沙流失量达到极显著水平,套种药材对减少林地的年泥沙流失量达到显著水平,整地强度对增强林地的年泥沙流失量达到显著水平,其中覆盖物以竹屑的减沙效果最好,套种药材以"多花黄精+三叶崖爬藤"的减沙效果最好,其年泥沙流失量分别比不覆盖减少了57.47%和19.28%;(3)"不整地—覆盖竹屑—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不整地—覆盖稻草—套种多花黄精"、"整地40%—覆盖稻草—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整地60%—覆盖竹屑—套种多花黄精"4种模式,为筛选出的理想复合经营模式,与不整地、不覆盖、不套种相比,其年径流量和年泥沙量分别下降了38.74%和68.51%,37.64%和62.96%,36.55%和59.57%,31.81%和54.90%。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利用重庆市秋冬闲稻田资源和有效积温,提高马铃薯种植机械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开展了重庆市"稻—薯"连作机械化轻简生产技术研究。稻—薯机械化轻简生产技术中,机械化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使用新型马铃薯播种机在厢面上摆播种薯;使用轻型开沟机开厢沟并将旋起的碎土均匀抛撒于厢面稻草上,以花泥镇压;马铃薯收获后,采用田园搬运机转运新薯,使用秸秆粉碎灭茬机将马铃薯秸秆及未完全腐烂的稻草秸秆粉碎还田。轻简生产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摆一摆、盖一盖、拣一拣"。稻—薯机械化轻简生产技术的优点是操作轻松简便、省工节本、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9.
周世璇  李鹏  张祎  马田田 《水土保持学报》2021,35(3):119-126,134
全氮(TN)作为土壤团聚体形成的胶结物质之一,能加速不同粒级团聚体之间的转化.以黄土高原王茂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S"法及挖剖面法对坡耕地、草地、灌木地、林地及梯田0—60 cm土壤进行分层取样,以坡耕地为对照,探究4种生态建设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TN含量,分析不同深度(0—20,20—40,40—60 cm)、...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永川区2000年以前栽植的龙眼苗木良种率低,为此,于2008—2011年实施了高接换种工作。本文从"高换对象,高接品种,接穗采集与处理,嫁接时期,嫁接部位,嫁接方法,接后管理"等方面对该项技术作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