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杨柳田头菇引种驯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汪欣  刘平 《中国食用菌》2004,23(2):16-18
采自云南巍山的柱状田头菇近缘种杨柳田头菇经组织分离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测 ,瓶栽、袋栽及覆土栽培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该菌栽培方法简单 ,适应范围广、出菇快 ,生物学效率达 80 %以上 ,可在较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2.
以8个羊肚菌菌株为材料,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开展稻田栽培试验,通过观测不同羊肚菌菌株在整个生长周期的菌丝、无性孢子、菌核、原基、子实体等生长特点,比较分析了8个羊肚菌菌株出菇特点、产量和性状等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于苏南地区种植的羊肚菌菌株,为苏南地区羊肚菌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8个羊肚菌菌株中,以Y4菌株出菇时间最早,出菇整齐率高,抗逆性好,菌盖长度最长,产量最高,适合在苏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利用紫茎泽兰栽培田头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紫茎泽兰作为原料栽培田头菇 ,同时利用稻草和棉籽壳为原料栽培田头菇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代料熟料栽培田头菇的培养基配方中 ,以紫茎泽兰为主要原料的配方A效果最好 ,生物学效率比对照的稻草培养基平均增产 80 %以上。利用紫茎泽兰鲜草和干草作培养基的单产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从福建、山东等地引进草菇菌株6个,设计以6种以海鲜菇菌渣为主料的栽培配方,研究不同菌株和栽培配方对草菇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菇菌株V1172、V1296及V5是利用海鲜菇菌渣栽培的适宜菌株;配方3(海鲜菇菌渣55%、玉米芯15%、花生壳15%、鸡粪5%、牛粪5%、石灰5%.)为最佳配方,与CK相比,栽培料的...  相似文献   

5.
对从韩国引进平菇菌株ZP1、ZP2、ZP3、ZP4、ZP5比较试验,结果表明ZP2和ZP5产量高,适合当地栽培;其中ZP2生物学效率最高,菌丝长势好,污染率低,出菇整齐,菇形紧凑,耐高温;ZP5污染率较低,出菇整齐,菇形紧凑,耐高温,但菌盖易碎,商品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
柱状田头菇的栽培生理及生活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柱状田头菇既有很高的商品价值,又有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本文综述了柱状田头菇栽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柱状田头菇生活史和单核体结实方面的研究结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7.
优质柳松菇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松菇(Agrocybe cylindracea)隶属于粪伞科、田头菇属,又称柳环菌、杨树菇、柱状田头菇。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纤维素含量高,风味和咀嚼感好,深受欧洲和东南亚等消费者的喜爱。人工栽培始于50年代,法国用白杨树段木栽培,其后Varia(1974)和 Zadrazil(1979,1987)等进行了代料栽培研究。Caleux和Diop(1974)报道了影响子实体形成的环境因子。80年代日本学者开始了柳松菇栽培的基础研究,善如寺厚(1986),近滕(1980),木内(1985)相继进行了生理生态及栽培技术研究。我国于1982年开始驯化栽培,目前贵州、山西、广东、昆明、江苏均有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8.
筛选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滑菇(Pholiota microspora)菌株,并研究培养温度、栽培料配方、搔菌处理和开袋时间对滑菇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最佳菌株为ph0012;最佳栽培料配方为51%木屑、30%银耳菌糠、18%麦皮,1%石灰;适宜的菌丝培养温度为22~25℃,出菇温度为15~17℃;搔菌和不搔菌处理,对滑菇产量无显著影响;适宜的开袋时间为接种后第90天;生产性栽培的第一潮菇平均产量为每袋186.38 g。  相似文献   

9.
田头菇属的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田头菇属(Agrocybe)除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外,仅少数种被成功驯化并人工栽培。系统分类学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为加强对田头菇属种质资源的开发,通过对国内外田头菇属的分类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我国田头菇属的系统分类研究、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其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廖秀娥  张儒发 《食用菌》2001,23(5):29-29
柱状田头菇不脱袋墙栽,菌柄弯曲,商品性差;不脱袋竖栽,虽克服菌柄弯曲,但占地面积较大。这两种栽培方法均需经常补水,又易受霉菌、菌蚊的困扰,7、8月高温、低湿只有少牧菌袋出菇;脱袋全埋土栽培,从5月上旬开始,11月上旬尚可出菇,但菌柄长 4~5cm时,菌盖即开伞,菌柄未能增粗、伸长,生物转化率较埋土露头栽培低15%左右,现将柱状田头菇埋土露头裁培要领介绍如下。1 栽培时间 栽培柱状田头茹地点海拔为254m,1996~2000年,气温最高 35~39C,最低-0.2~-3 C(1997年最低温度-10.…  相似文献   

11.
王德芝  周颖 《北方园艺》2011,(12):152-153
利用板栗苞为培养料栽培茶薪菇,采取生物发酵、石灰水浸泡、直接拌料装袋3种原料处理方式,经熟料栽培管理,测定各培养料菌袋菌丝生长速度和子实体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生物发酵与石灰水浸泡、直接拌料装袋的培养料相比较,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板粟苞生物发酵栽培的茶薪菇菌丝生长旺盛、生物转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区分和筛选性状优良的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菌株,对12个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了拮抗检测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个菌株被归为5组,1号、4号、6号、8号和9号菌株的菌丝长势强,生长速度快,生物学效率均在86%以上,综合性状优良。其中1号和8号菌株的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相对较高,可选择在夏秋季栽培,4号菌株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相对较低,可选择在春季栽培。  相似文献   

13.
对5个不同来源的秀珍菇菌株进行了春季栽培试验,比较了其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及子实体形态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农秀1号菌株在母种和原种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1.01 cm/d和0.61 cm/d;中农秀珍菇生物学转化率最高达50.88%,该菌株具有出菇时间早,产量高,菇形好,潮次明显等优点,适宜在春季栽培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对我省主要几个茶树菇菌株在高效栽培过程中的菌丝生长状况、营养生长期、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性状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茶树菇5号是适合在我市进行高效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5.
田头菇属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头菇属(Agrocybe)是一种近年新开发的珍稀食用菌,它既有很高的商品价值,又有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并以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及特殊的药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田头菇属真菌的生物学、遗传学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为对其做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棉籽壳为主料,通过添加不同用量的麸皮及玉米面进行不同配方基质栽培茶薪菇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加辅助原料的配方,茶薪菇产量低、成本高;加入辅助原料的配方,茶薪菇产量高、成本低;配方中加入10%的麸皮和10%的玉米面为栽培茶薪菇的较佳配方。  相似文献   

17.
以采自云南的2株田头菇属野生菌株JZ061和JZ527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菌株分离,按照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2株菌株的分类学地位,并对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野生田头菇属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菌株JZ061为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最适碳源为麦芽糖、乳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和黄豆粉,最适pH为6.0,适宜温度为25~30℃;菌株JZ527为杨柳田头菇(Agrocybe salicacola),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和黄豆粉,最适pH为8.0~9.0,适宜温度为20~25℃。  相似文献   

18.
2013-2014年在设施大棚条件下,以玉云苦瓜为对照,对新翠、翠玉、雅秀、春晓1号、翡玉5个苦瓜品种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翠苦瓜早熟、商品性优、生长势强,产量达5 394.3 kg/667 m2,综合性状优于其他5个品种,是平和地区早春设施大棚大面积种植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19.
利用N+注入杏鲍菇菌块,筛选高产新菌株。对N+注入后的杏鲍菇菌块进行培养,测量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通过出菇试验进行产量比较。结果表明N+注入时间的长短对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子实体产量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筛选出1株高产菌株,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7.43%。获得的诱变高产菌株,可为杏鲍菇的工厂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