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鸡蛋酸奶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展禽蛋的应用范围,以鸡蛋稀释液为主要原料,选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组成混合发酵剂进行乳酸发酵,研制鸡蛋酸奶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稳定剂的最佳配方为:琼脂0.1%、CMC 0.2%、明胶0.7%。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得出鸡蛋酸乳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蛋液代替度40%(v/v),蛋稀释倍数为5,复合增稠剂(0.1%琼脂+0.7%明胶+0.2%耐酸CMC)添加量0.3%,加糖量6%,接种量3%。  相似文献   

2.
凝固型紫薯酸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祎  林智毳  包怡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937-5941,5949
[目的]优化得出凝固型紫薯酸奶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以紫薯,纯牛乳为主要原料,采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菌种进行发酵,制备凝固型紫薯酸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紫薯添加量、蔗糖添加量、接种量和发酵温度4个因素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以感官评价为指标,紫薯经蒸制,干燥后粉碎并过100目筛以粉状添加时,产品品质较好。紫薯酸奶的最优发酵工艺为:在紫薯添加量为2.2%,蔗糖添加量为6.7%,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为41℃时,发酵8h时所得产品色泽均匀,组织细腻,味道酸甜可口,风味纯正,具有浓郁的紫薯香味和酸乳风味。[结论]研究可为市场开发凝固型紫薯酸乳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增加功能性酸奶种类,丰富酸奶市场。  相似文献   

3.
<正> 香菇酸乳符合一般酸乳的生产条件,工艺流程简单、可行,对设备没有特殊要求,且成本较低,乳制品质地均匀,凝块结实,表面光滑平整,组织细腻,色泽乳白,酸中带甜,甜中有香,香气宜人。比纯牛乳酸奶更具香菇所特有的香味,为大多数人所喜欢。香菇酸乳为我国香菇的开发和开拓乳制品新产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马铃薯酸奶的加工工艺,研究了加糖量、马铃薯滤液与鲜牛奶体积比、发酵剂添加量、发酵时间等加工工艺参数对发酵结果的影响,并优化了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马铃薯酸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加糖量5%、马铃薯滤液与鲜牛奶体积比70:20、发酵剂添加量8%、发酵时间5 h,该工艺条件下加工的马铃薯酸奶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5.
介绍酸奶冰淇淋的制作工艺及配方。提出制作酸奶冰淇淋的质量控制要点是:发酵菌种酸奶添加量、糖类的组成、酸奶冰淇淋的膨胀率、乳酸菌活菌数等。  相似文献   

6.
陈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685-2686
[目的]开发一种新型凝固型复合酸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凝固型蟠桃西瓜菠萝复合酸奶的最佳制作工艺。[结果]凝固型蟠桃西瓜菠萝复合酸奶的最佳制作工艺条件为:混合果汁加入量4%、白砂糖加入量4%、接种量3%、发酵时间3 h。[结论]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复合酸奶口感独特、营养丰富,同时具有了水果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薏米发酵酸奶是以优质薏米为主要原料,经酶解取汁,再接种乳酸菌发酵而成,采用正交试验对其生产工艺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8.
将乳酸菌、牛奶和植物性原料结合起来,制作富含植物蛋白、动物蛋白和微生物蛋白的酸奶饮品,是目前功能性饮料发展的趋势之一.该文对中国目前植物性原料酸奶发酵工艺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新型酸奶制品-凝胶型酸奶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条件,并就发酵终点酸度和氯化钙添加量对产品凝胶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分析,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0.
速溶绿豆酸奶制作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速溶绿豆酸奶生产工艺和产品特性。[方法]以优质绿豆为主要原料,经浸泡、去皮磨浆、糖化、过滤、乳酸菌发酵、调配均质和真空冷冻干燥等生产工艺制成速溶绿豆酸奶粉。[结果]速溶绿豆酸奶乳酸菌含量≥108cfu/g,酸度80°T,蛋白质含量25%~30%,水分≤5.0%,脂肪0.3%~1.0%。复溶后产品稳定,不分层,无沉淀。品尝评定认为,该产品具有绿豆乳香味和乳酸发酵风味,口感细腻,无异味,香气浓郁、酸甜爽口。[结论]速溶绿豆酸奶复溶性好,含有一定量的乳酸菌活菌,具有绿豆和乳酸菌的双重保健作用;冷冻干燥工艺提高了该产品的保质期,且食用方便。  相似文献   

11.
南瓜无蔗糖酸奶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鲜牛乳、南瓜浆为主要原料,采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进行多菌株混合发酵,探索研究生产无蔗糖凝固型南瓜酸奶新工艺。结果表明,由阿斯巴甜与安赛蜜1∶1配合而成的复合甜味剂替代蔗糖时效果最佳,适宜添加量为0.025%;南瓜浆适宜添加量为20%;食用明胶、PGA、变性淀粉等稳定剂的使用均可提高酸奶的品质,复合稳定剂的最佳配比为:PGA0.2%,变性淀粉0.2%,明胶0.25%。  相似文献   

12.
范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433-10434,10518
[目的]优化凝固型荔枝酸奶的加工工艺.[方法]以新鲜荔枝、全脂奶粉为主要原料研究凝固型荔枝酸奶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荔枝酸奶的发酵条件.[结果]试验表明,凝固型荔枝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荔枝汁添加量8%,奶粉添加量8%,蔗糖用量7%,发酵剂接种量3.0%,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4.0h.[结论]该加工工艺简单,操作灵活,制备的荔枝酸奶产品具有荔枝和乳品特有的滋味和香气,香甜适口,组织均匀,口感稠厚.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甘油、谷氨酸、葡萄糖等化合物的包埋作用,加入到发酵酸乳中,再进行一次杀菌,以提高货架期较长的发酵酸乳的活力。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保护剂的不同使用量对乳酸菌种中球、杆菌比例的影响不同,复配保护剂比单一保护剂作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以长鞭红景天为材料,以抑菌圈直径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浸提时间、浸提温度、超声时间和微波时间等4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得到抑菌物质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抑制大肠杆菌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时间50min、浸提温度60℃、超声时间10min、微波时间2min;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时间60min、浸提温度60℃、超声时间6min、微波时间2min.  相似文献   

15.
陈彦芹  姚霞珍  邢震  刘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009-12010
[目的]研究西藏长鞭红景天的炼苗及移栽技术。[方法]在长鞭红景天组培苗的炼苗及移栽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使用高浓度青霉素钠处理组培苗,抑菌能力强,无严重污染现象,未污染苗株数最多;在4种对比基质中,腐殖土-珍珠岩(5∶5,W/W)的栽培基质最有利于长鞭红景天的生长,成活率可达65%;移栽预处理过程中对组培苗洗根后的成活率高于未洗根的;对栽培基质消毒后,移栽苗的成活率高于未消毒的。[结论]长鞭红景天组培苗需要2个月左右才生根,且苗长势较弱,部分苗为徒长苗。  相似文献   

16.
金针菇多糖研制功能性酸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生产新型金针菇多糖功能性酸奶的方法。[方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所提取的水溶性金针菇粗多糖为功能性辅料,以鲜奶为主要原料,研制金针菇多糖酸乳,通过各项试验,确定复合稳定剂的最优配方以及酸奶最优生产工艺参数。[结果]结果表明,复合稳定剂的最优配方为0.03%黄原胶、0.01%明胶和0.01%羧甲基纤维素钠。酸奶最优生产工艺参数为金针菇粗多糖加入量0.8%、白砂糖加入量5.0%、发酵时间为6h,获得酸奶感官评分为95分。[结论]该研究为金针菇的深加工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鲜牛奶、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和蜂蜜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黄花菜蜂蜜酸奶的生产工艺及配方。结果表明,在鲜牛奶中添加0.3%的CMC-Na、8%的蜂蜜、8%的黄花菜汁、接种3%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42℃下发酵至滴定酸度为70°T后,于1~5℃冷藏12h,可以制得口感细腻、营养丰富的酸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黄精酸奶对摄食高脂饲料大鼠的降脂作用。方法 SD大鼠64只,雌雄各半,随机为正常组,高脂血症模型组,黄精组,普通酸奶组,阿托伐他汀组,黄精酸奶高、中、低剂量组。正常组喂基础饲料,其余各组喂养高脂饲料并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每天1次,连续8周。分别在实验4周、8周后,眼眶釆血,检测血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结果 4周、8周后测试结果都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黄精酸奶可降低TC、TG、LDL-C,升高HDL-C(P<0.05或P<0.01),黄精酸奶组的降脂作用优于黄精组、普通酸奶组(P<0.05或P<0.01)。结论 黄精酸奶具有降脂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纯食用黄精或酸奶。  相似文献   

19.
20.
凝固型双歧杆菌酸奶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找出了双歧杆菌发酵剂制备的最佳条件,确定了凝固型双歧杆菌酸奶的生产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工艺1制作简便,产品在保存期内双歧杆菌数为3.9×10^9 ̄9.1×10^7cfu/mL,风味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