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圣源生态示范园基于立体循环农业思想,以生态建设理念为核心,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现有自然资源,在强化核桃产业的同时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建设成为多产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山地立体观光农业园。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期,我国的三农工作重点也将逐渐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白狼镇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运用SWOT模型分析法探讨白狼镇相关产业现状,总结出白狼镇休闲观光农业具有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深厚、区域经济水平较高等特点和机遇,基础设施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专业化人才、数字化深耕程度低等问题和威胁,并提出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文创”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吸引人才等对策建议,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推动乡村发展和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双轮驱动。  相似文献   

3.
休闲观光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基础上,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产品,具有以休闲观光功能为主,生产、生活与生态相结合,集体闲观光、购物、娱乐、健身、饮食、住宿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遭受城市环境恶化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下"返璞归真"的必然结果.我国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方面有很好的条件,而城市连接地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优势更为明显.文章以湖南西部塘湾镇为例,对城市连接地带乡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功能,以及健康发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较为迅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人民生活需求,设施园艺应运而生,环保绿色的新鲜蔬菜、水果的市场需要逐年增加,更促使了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设中国特色的设施园艺产业更成为了近年来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简单阐述,并对我国设施园艺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地域特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光农业具有"农游合一"的性质,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我国的观光农业从兴起至今已有近30年的时间,全国各地也建设了为数众多的观光农业园区。但是各地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缺乏地域特色,形成"千园一面"的格局。为尝试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具有指导意义的开发建设模式,通过2个农业园区设计案例进行探索,得出以"特色自然因子+特色人文符号+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体验"的地域特色观光农业与园区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休闲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农业与旅游业交织下产生的新式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的涌现体现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生活水准的进步。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是将农业生产联合旅游业的一种改进,同时是由现代园林衍生的一种特别途径。通过分析新乡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解决新乡市休闲观光农业问题的方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书写新乡市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诉求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催生了各种新型产业链,现代观光农业领域得到空前发展,并且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现代观光农业逐渐演变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不仅能让人们洗礼灵魂、放松身心,还能开阔视野,享受田园风光。但由于现代观光农业出现的时间较短,还未形成规范、系统的产业模式,并且深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国内在构建休闲观光农业模式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鉴于此,需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模式的有效对策。结合调查研究结果,简要阐述我国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剖析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分析国内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性,提出创新发展对策,以期为国内现代观光农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分析该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从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休闲景点规范化管理、加强休闲品牌建设引领产业升级等方面,提出六合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观光农业园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采取有效方法与措施,切实优化设施园艺的整体应用成效,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基于此,在探讨设施园艺在农业观光园规划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提出了设施园艺在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对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作为高效的主要产业的设施园艺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对江苏省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从总体情况、结构类型、区域布局和生产规模及效益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要求,提出了今后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以对江苏省设施园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曾莉 《中国食用菌》2020,(3):204-206
在以食用菌资源为特色的基础上,对食用菌产业的生态观光、旅游休闲等功能进行深度剖析,利用食用菌产业与地方旅游进行紧密融合,实现食用菌产业链条的延伸。通过旅游开发方案的推广让更多人认识食用菌,创新旅游产业发展,使食用菌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当地经济水平增长,打造绿色、和谐的产业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2.
我国食用菌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国际食用菌市场的主要供应国,并且在食用菌的医药、保健和商业价值方面研究成果突出。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食用菌示范生态观光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有关食用菌文化和培育过程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促进食用菌产业的绿色生态发展,以四川省眉山市食用菌示范生态观光园建设为例,通过分析论证的方式研究食用菌生态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为眉山市打造一个集餐饮、采摘和观光为一体的食用菌示范生态观光园的建设提出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建议,以促进眉山市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福州榕商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乘打造"福州大都市区"之东风,在深刻领会都市农业科技园区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园区规划建设的功能定位、基本原则和分区布局,规划建设综合管理服务区、设施农业观光区、农业科教文化区、森林养生保健区、立体农业种养区、观光果(竹)园,并建立"公司加农户,企业带新村"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发挥园区优势带动新农村建设。文章还就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都市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森林是地球之肺,良好的森林覆盖能有效地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符合社会发展、绿色健康理念的森林康养产业越来越被现代人接受。森林康养是以森林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提升人们的健康为主题,以养生休闲、医疗、康体服务为依托的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模式。本文通过对森林康养的发展历史的研究,从森林康养的兴起、发展进程、创新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旨在为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宇佳  刘笑冰 《北方园艺》2019,(14):160-167
以北京农业嘉年华为例,基于游憩者调研数据,构建了都市现代农业园游憩者忠诚度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都市现代创意农业园的发展升级提供相关战略思想。结果表明:园区产品、园区管理服务以及园区可达程度对游憩者满意度以及忠诚度具有较大的正向影响,而园区的可达性对游憩者满意度及忠诚度的影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园区价格对游憩者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这与游憩者较高的收入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为了高质量的农产品愿意付出更高的货币代价的事实相符合。研究游憩者的感知价值与其满意度、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对更好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重庆黄桷门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栎  秦华 《中国园艺文摘》2013,(5):120-121,127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农游交叉型产业。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都有建立观光农业园,但对于建设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文章通过重庆市铜梁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对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苏戈  矫江  王冠  董天宇  彭程 《北方园艺》2021,(1):164-167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设势在必行。该研究在已有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基础上,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综述分析,并将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对社会生产、社会发展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作用进行梳理。与此同时,针对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出了详细的发展建议,以期实现稳步、快速、有效地推动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高学博 《中国食用菌》2021,(1):162-164,168
作为食用重要产地之一的平泉市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旅游项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参与到当地民俗文化旅游活动中,增加当地旅游活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利用民俗文化打造食用菌文化旅游产业园,将平泉食用菌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有效融合。建立综合性食用菌文化旅游产业园,构建民俗文化与食用菌产业旅游的创新融合方式,不断深入挖掘产业旅游新的内涵与形式,实现平泉市食用产业旅游的发展与当地民俗之间的有效融合。有效利用民俗增加食用菌产业旅游价值,同时建立对当地民俗文化新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在平泉市能够达到良好的社会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Development in biodiversity rich areas is of global concern. While development may lead to socioeconomic benefits, this often comes concomitant with biodiversity loss and deforestation. Biodiversity rich areas present the opportunity for both improvements in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onservation; however numerous challenges exist. Costa Rica’s Manuel Antonio National Park presents an ideal cas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balance between alternative forms of development which have contras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Manuel Antonio region is a highly dynamic landscape experiencing deforestation, from agriculture, cattle ranching and oil palm plantations; and also reforestation from abandonment of land holdings and nature oriented tourism. Landscape dynamics are closely intertwined with the livelihoods and perspectives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determining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We use an analysis combining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of land cover dynamics from 1985 to 2008 with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local families on their socioeconomic status, perspectives on conservation, and perceived changes in local wildlife populatio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regeneration occurred and forest fragmentation in the area decreased from 1985 to 2008, Manuel Antonio National Park is rapidly becoming isolated. Decreasing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is related to the rapid expansion of oil palm plantations adjacent to the park and throughout the lowland areas. Perceived decreases in wildlife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al change are evident throughout the area, with local communities attributing this primarily to illegal hunting activities. Nature based tourism in the area present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conservation, including reductions in hunting, through increased valu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protected areas, and socioeconomic advantages. However, without urgent efforts to limit deforestation and preserve the remaining forested corridor connecting the park to core primary forest,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biodiversity in the park will be redu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