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降水观测主要是为了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信息,目前常用的观测手段分为降水现象仪及人工观测。近几年随着降水现象仪与人工数据观测的综合应用,人们在降水观测中的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但是为了使其数据信息的精确度更准确。本次对降水现象仪与人工数据观测的精度差别进行分析,人工观测过程中使用雨量筒来实现,通过对雨量筒的定期观察进行记录;自动观测使用的是DSG4降水现象仪,该设备能够对多种降雨类型进行区分。为了增加数据对比的明显性,选择了本地汛期6月、7月、8月进行观察。通过长达3个月的时间进行数据搜集,统计相关数据的精确度,进而使降水观测工作更加顺利的得以开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用吴忠国家基本气象站DSG5型降水现象仪观测资料,重点针对自动与人工观测降水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其它气象观测站降水现象观测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洪雄  陈渭民  杜波 《农技服务》2010,27(11):1489-1492
对几种天气现象仪自动探测到的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与人工记录和自动站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几种仪器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能见度<10.0 km时,各仪器所测能见度数值变化均较平稳,能见度>10.0 km时,各仪器所测数值波动性较大。能见度越大,仪器测量数值与人工观测能见度误差越大。②PWS100实际判断出的天气现象种类最多,对降水天气现象的把握能力较强,小时累计降雨量与人工记录和自动站数据最为接近。凯迈天气现象仪对视程障碍现象把握能力较强,与人工记录一致性较好,并且对视程障碍强度的区分能力也较强。OWI-430仅能判断降水现象,且小时累计降雨量数值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4.
许孟会 《北京农业》2013,(18):141-142
自从我国实行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观测与人工气象站的降水观测同时运行以来,由于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所使用的降水观测仪器设备、观测降水量的方法和测量降水量的原理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自动气象站的降水量观测值与人工气象站的降水量观测值之间经常产生差异自动气象站的雨量传感设备出现问题也会造成降水量的数据之间产生误差。  相似文献   

5.
王荣  吕军  周子强  逯莹 《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29-30,32
通过对双鸭山国家气象站2018年01月—2019年12月自动降水天气现象观测资料与人工降水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对比,发现二者存在差异,并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说明.对DSG5自动降水天气现象仪的观测数据进行评估分析,为双鸭山国家站DSG5自动降水天气现象仪正式业务化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朝阳市国家基准气候站2007年~2011年五年间的地面自动站与人工平行观测的数据,按月对气温、相对湿度、降水进行差异分析,统计了两种观测数据之间的对比差值、降水百分误差,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各气象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个别月份差异较大。产生差异的原因:观测时间不统一、观测仪器结构与观测原理存在差异、观测方式差异等。因此在将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站观测数据连续使用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订正。  相似文献   

7.
王宏明  王星鹏 《北京农业》2013,(18):151-152
近几年来,通过对自动气象站和人工气象站所收集的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自动气象站收集的降水量数据与人工测得的降水量数据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为此,工作人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经分析发现,自动监测与人工监测之间的测量原理与观察方法的不同,以及观测收集数据时间的不一致是造成自动气象站测得的降水量和人工气象站的测得的降水量之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此外,自动气象站的雨量传感设备出现问题也会造成降水量的数据之间产生误差。基于此,针对CAWS600型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差值产生的原因来具体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了能见度仪的性能与工作原理,分析了在人工与自动2种不同观测方式下所得到的能见度观测数据的差异及原因,以期为合理引用自动能见度仪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豆青芳 《北京农业》2013,(30):158-159
自动站是一种无人操作,能自动定时观测、发报或记录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气象观测站取得的数据中会有一些异常的数据,要确定正确的气象数据需要通过自动气象站站的观测数据与人工气象站观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气象局就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气象局多年来自动站与人工站降水的差异,对这些差异的产生和原因做探讨。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不仅是他们艰苦作用总结的结晶,也对人们分析自动站与人工站降水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DSG1型降水现象仪的安装实现了天气现象要素观测、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进一步提高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本文主要介绍DSG1型降水现象仪的工作原理、安装要求、日常维护及故障的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11.
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8:00、14:00、20:00临潼气象观测站能见度仪观测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VV<1.0 km时,差值最小为1.7 km,相关系数为0.53;在1.0 km5.0 km时,随着能见度的增大相关系数又逐渐变大,特别是在VV>10.0 km时,差值分析与相关系数分析表明,自动观测能见度和人工观测能见度吻合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目标物的限制,人工观测能见度在能见度较好判别时,扩大倍数有些保守,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通过比较2种数据的各项统计指标发现,能见度仪数据序列离散度较低,精密度及精确度都要高于人工观测值,通过订正后有望取代人工观测。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业科技》2015,(15):249-250
利用长沙国家基本气象站人工与自动能见度观测资料,采用差值平均、差值率平均、差值标准差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2种不同观测数据对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院人工能见度观测值普遍大于自动观测值,其差值、差值率、差值标准差随能见度的增加而增大;人工与自动观测数据的相关性吁区间(VV≥10 000 m)最好,达到0.834,域区间(1 000 m≤VV<3 000 m)次之,达到0.776,其他区间相关性较差;自动能见度观测结果配合其他气象要素记录相关视程天气现象(轻雾、霾、雾)有多记现象,分析并给出了出现多记差异的原因,总结给出了前向散射式自动能见度仪在业务应用中的改进建议,为自动能见度资料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服务应用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介绍了DSC3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日常维护和常见故障诊断,以及异常数据的处理,并对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误差原因,以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数据可用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2015年新宾国家基本气象站能见度自动观测数据和人工观测数据,比对数据差异性,结合降水和环境要素,分析能见度数据误差规律,找出影响能见度数据的因素,并分析各项因子对数据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站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每日逐时的人工目测能见度观测资料与同时期CJY-1G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自动测得的能见度资料的对比分析,揭示当能见度小于5km时,能见度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较小,相关系数达到0.631,并认为在此能见度范围内,能见度自动观测数据可代替人工观测数据;当能见度大于5km时,两者差异开始逐渐增大,且能见度超过10km后,两者数据差异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6.
自动站记录与人工观测雨量测量误差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乌兰浩特市气象局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自动站观测雨量与人工观测雨量存在一些偏差。经分析,仪器测量原理与观测方法不同、观测时间不一致、自动站雨量传感器自身原因、承接降水物形态、因定期维护而造成的测量误差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等方面是导致自动站和人工站降水观测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降水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项目之一,我国气象部门对于固态降水的传统观测方式为人工观测,但是在时效性、时空密度不足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DSC3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可以达到当前先进的固态降水自动化观测水平,并且具有较高的运行可靠性。本文主要对DSC3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台站一次DSC3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数据缺测的分析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能见度人工目测和自动观测方法、观测数据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自动能见度仪观测到的数据更为客观,更具科学性,避免了人为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获得准确的观测数据,应对自动观测仪器按照规范及时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2014—2015年新宾国家基本气象站大型蒸发自动观测数据和人工观测数据,比对数据差异性,结合风速、降水和日照等要素,分析大型蒸发的日数据规律,找出大型蒸发数据的系统误差因子,并分析各项因子对数据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0.
地面气象观测是综合气象观测工作的核心内容,包含气象要素有常见的气温、湿度、气压、降水、日照、地温等。近年来,地面观测自动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是人工观测项目和对比观测项目仍然存在。本文主要分析了自动观测设备和人工观测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可用性以及气象工作人工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