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平菇又名侧耳,菌盖呈贝壳形或扇形,直径3—10cm,幼时为青灰色,后逐渐变成浅灰色或淡黄色,其柄侧生或偏生,长约3cm,菌面平而薄,边缘伸展,不卷曲,菌褶粗而稀少。平菇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并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改善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调节植物神经,还有降血压、减肥及抗癌等功效,因此倍受人们青睐。市场前景好,栽培潜力大。平茹栽培按配料分为生料栽培和熟料栽培两种;按栽培方式分为袋栽、箱栽、床架栽、阳畦栽、地栽、大棚栽、大豆地栽培和玉米地栽培等。其中生料袋栽法适用广泛。具体栽培如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定植密度对洋香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大棚爬地栽培,单蔓留1果、株距30cm的栽培方式,果实商品性好,单果重较大为1.65kg,产量较高为44.35t/hm2;而采用双蔓留2果方式,在坐果率、单果重、商品性等方面与单蔓方式相比,效果相对差一些。  相似文献   

3.
为薏苡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兴仁白壳薏苡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种植方式和栽培密度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处理薏苡的生长、干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结果表明:1)种植方式对薏苡生长和产量影响不明显,栽培密度显著影响薏苡产量;2)相同种植方式下,随栽培密度增加,薏苡成熟期籽粒分配比例提高,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穗粒重和穗粒数下降,植株增高而主茎粗减小;3)3种种植方式下(等行距60cm、宽窄行70cm+50cm、宽窄行80cm+40cm),薏苡的适宜栽培密度为12万~15万株/hm~2,该密度范围内,薏苡产量可达3 375.0~3 491.67kg/hm~2。  相似文献   

4.
茂名地区甜椒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在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林道村进行了不同甜椒品种、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栽培方式的多因子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甜椒产量影响力大小顺序为:品种>栽培方式>密度,其中产量较高的品种是中椒5号和福康圆椒: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地膜+稻草覆盖栽培3种栽培方式的甜椒产量差异不大;在行距为75 cm条件下.采用株距21、24、27cm种植的甜椒产量差异也不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垄嵌和沟嵌基质栽培以及覆膜方式对日光温室番茄根区温度和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梯形土垄栽培处理(SR),下底宽40 cm、高10 cm;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处理(SSC),下底宽40 cm、高10 cm,内嵌槽深20 cm(嵌入水平地面以下10 cm);内嵌槽全嵌入(20 cm)水平地面的土壤沟嵌栽培处理(S...  相似文献   

6.
以脱毒仙居红芋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覆膜方式及栽培密度对其生长和产量影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薄膜覆盖均能不同程度地提早芋头的出苗期与始收期;结合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采用双膜覆盖,栽培密度以株行距35 cm×90 cm为好,与裸地栽培比较,可提早上市36 d,667 m2产量达2 31015 kg,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开或者减轻芋头常见病害的为害。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深度对张良姜出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中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露地条件下进行,通过深度试验(5 cm、10 cm、20 cm、高垄)研究了张良姜在不同栽培深度、不同时期在株高、茎粗、叶片数、子姜级数、单株重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栽培深度10 cm最利于张良姜的出苗;栽培深度20 cm利于张良姜前期地上部生长;面对降水较多的异常天气,高垄栽培张良姜品质最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超级稻中浙优1号密度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中浙优1号在荔波县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下的丰产和稳产性,开展了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对中浙优1号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密度为22.58万丛/hm2、栽植方式为宽窄行、规格为17 cm×(33 cm+2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说明中浙优1号适应性较强,只要栽培措施得当,就能发挥中浙优1号的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以6个微型白菜品种为试材,在温室中进行秋冬季节水简约化栽培,探明该栽培方式对微型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相比,6个微型白菜品种苗期的平均株高为18.46 cm,较传统栽培(15.50 cm)高2.96 cm,株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球期平均单球质量为0.648 kg,比对照高0.101 kg,差异达显著水平。节水简约化栽培对微型白菜生长和提高生物产量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苦荞西农992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以及不同种植方式对荞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荞麦植株干物质积累与生育进程的关系呈“S”型生长曲线;从干物质积累量和土壤含水量上看,垄作种植方式有明显的集流节水保墒作用,能够显著提高荞麦产量;且垄宽×垄间距为30cm×30cm的种植方式较40cm×40cm、50cm×50cm的种植方式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上海闵行区菜农种菜施肥混乱、灌溉方式落后等问题,对闵行区菜田的土壤养分、青菜栽培模式、灌溉方式及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闵行区菜田土壤中磷、钾含量达国家I级标准,有机质和氮含量各不相同;青菜栽培模式较为统一,株行距为15cm×18cm;闵行区各园艺场均配备了设施化栽培的条件,喷灌、滴灌及渗灌等灌溉设备配备齐全,但喷灌是最适宜青菜栽培的灌溉方式;青菜施肥模式为底肥加追肥,氮肥施用量过高,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也高于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并建立超级杂交稻集大穗与多穗于一体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SRI)为基本模式,研究了多种栽培方式对超级杂交稻两优0293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主要经济性状与实际产量、不同栽培方式与理想方式分别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关联最密切的性状为有效穗数,其次为千粒重、结实率;产量最高的栽培方式为密度18×104穴/hm2,规格33.3 cm×(10 23.3)cm的宽窄行密株错位形式,该方式的综合表现与目标栽培方式关联最紧密.  相似文献   

13.
2019年在贵州省松桃县普觉镇,探索稻虾共作生态系统中水稻采用宽窄行,行株距为(30cm+20cm)×16cm;与常规行(行株距为25cm×16cm) 2种栽培方式,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对行间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稻田水体溶解氧的影响,比较2种栽培方式的不同。结果表明,宽窄行能有效改善水稻田间小气候,对水稻生长、稻米品质、水稻病虫害防控均可起到积极作用。养虾稻田采用宽窄行的栽培方式还能够增加水体溶氧,更有利于缓解稻田水体小龙虾缺氧问题,保证小龙虾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早大白为试验材料,进行冬马铃薯5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其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方式的出苗率最高;不同处理中以少耕覆盖稻草8cm的总产量和单株产量最高,商品薯率以免耕覆盖稻草8cm的最高。此外,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总糖、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大,而对还原糖、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其中以传统栽培和免耕覆盖稻草(8cm)后盖普通地膜的总糖、蛋白质含量较高。因此,生产上采用少耕或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方式,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15.
免耕与耕作栽培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生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10-6411
[目的]研究免耕与传统耕作方式种植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方法]以云南陆良蚕豆为试材,在免耕和耕作栽培下分别设置株距为253、03、5 cm 3个密度处理,以耕作栽培下种植密度为36.30万株/hm2为对照。在蚕豆成熟期,测定土壤水分和养分指标。[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水分和土壤全氮的影响很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免耕大于耕作;免耕30 cm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为224.90 mg/kg,耕作30 cm的处理最低,为182.67 mg/kg;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表现为免耕25 cm>免耕35 cm>耕作35 cm>耕作30 cm>耕作25 cm>免耕30 cm;有效钾的变化是免耕25 cm>耕作25 cm>免耕35 cm>免耕30 cm>耕作30 cm>耕作35cm。[结论]免耕栽培,能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以蓖麻栽培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种类覆盖作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不同耕作方式看,0~30 cm土壤深度内免耕地的土壤硬度值相对最高,犁耕地相对最低;从覆盖作物种类看,裸地土壤硬度值相对最高,其次是毛野豌豆,黑麦地的土壤硬度相对最低。  相似文献   

17.
在宽叶羌活大田种植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栽培密度对宽叶羌活药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年生移栽栽培方式宽叶羌活产量最高,三年后根部产量可达49.7kg/100m~2,高于种子撒播方式22.5%,高于种子条播方式14.9%。同时,密度试验表明20cm×20cm栽培密度产量最高,三年后根部产量可达54.8kg/100m~2。因此,宽叶羌活大田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条件为育苗一年后移栽,20cm×20cm密度栽培。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探讨了早春避温栽培马铃薯的不同种植带距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带距140 cm、小行距50 cm、株距20 cm的1带2行种植方式的鲜薯及商品薯产量最高,分别为48 541.67、44 077.38 kg/hm~2;较传统的等行距单行种植,带距110、120、130、150 cm的小行距50 cm的1带2行种植方式显著或极显著增产。因此,在承德中南部地区早春避温栽培马铃薯以采用带距140 cm、小行距50 cm、株距20 cm的1带2行的种植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19.
研究通稻3号精量栽培产量性状,结果表明:通稻3号精量栽培模式下,穗数最多的是旱育苗插秧密度30.0 cm×20.0 cm处理(399.7穗/m2),最低的是抛秧盘育苗插秧密度30.0 cm×20.0 cm处理(311.7穗/m2),达到显著性差异;2种育苗方式插秧密度30.0 cm×20.0 cm处理的千粒重最高,达到23.0 g以上;2种育苗方式的实际产量都是插秧密度30.0 cm×20.0 cm处理最高,密度30.0 cm×26.7 cm处理最低;各处理间株高和穗长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寻适合于大豆丰收24的最佳栽培方式,连续2 a以不同垄距、不同密度为试材,进行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丰收24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22.5 cm平作37万株/hm2和45 cm垄距40万株/hm2两个处理组合为本试验中丰收24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