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筛选出高效的解磷微生物,提高磷的有效利用,采集向日葵、小麦、豆科等不同种植区单株的根际土壤,采用平板溶菌圈法从土壤中进行分离筛选,初步筛选出3株解磷菌JLX-1、JLX-2、JLX-3,研究不同条件对其解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JLX-3的解磷能力较高,溶磷圈直径和菌落直径比值D/d为2.09。菌株JLX-3在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时,溶磷量分别为5.572、5.520mg·g~(-1),在氯化钠浓度为0.3g·L~(-1)、pH 7时解磷效果较好。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将菌株JLX-3鉴定为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解无机磷细菌B51-7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以发酵液初始pH、碳源、氮源和培养温度为研究对象,以钼蓝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可溶性磷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确定其发酵条件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初始pH 4.5、30℃、10 g·L~(-1)葡萄糖、0.1 g·L~(-1)蛋白胨培养条件下,菌株B51-7发酵液中可溶性磷含量最高;菌株B51-7解磷能力的最优发酵条件组合为初始pH 4.0,葡萄糖12 g·L~(-1),蛋白胨0.05 g·L~(-1),温度30℃。该研究为菌株B51-7解磷能力的掌握以及其在微生物磷肥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解磷菌溶解中低品位磷矿粉的最佳溶解工艺条件,可以改善磷元素缺乏地区作物生长情况,提高作物产量。以果园土壤中的解磷菌作为菌种,接入磷矿粉培养基中培养,在初始pH为6.5、培养温度为28℃、接种量为7%、振荡速率为180 r/min、磷矿粉浓度为5.0 g/L、碳氮比为20:1的条件下,培养5 d,解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解磷圈法和可溶性磷含量测定法分离筛选出牛蒡根际土壤中解磷能力较强的菌株PSM-5,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解磷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初步鉴定菌株PSM-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优化后最优解磷条件为初始pH值3.79、发酵温度28.46℃、盐浓度10.46 g·L-1.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研制牛...  相似文献   

5.
以青海野生中国沙棘根际土为试材,从中筛选出具有一定促生能力的菌株,利用传统培养法对野生中国沙棘根际促生菌进行分离,利用平板划线法对菌株进行分纯。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运用溶磷法对菌株的解磷能力进行测定,用原子吸收仪进行解钾能力的测定,以期为挖掘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高效根际促生菌株创造条件。结果表明:根据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鉴定获得4株分离菌株,4株菌归属于假单胞菌属,能力测定结果显示K7溶解有机磷半径为13.71 mm, K28溶解无机磷半径为7.62 mm, K39解钾率为14.33μg·mL-1。所得菌株中的3株分别是高效的解有机磷、解无机磷和解钾菌株,表明3株菌株制成混合菌剂可作为开发高效菌肥的潜在材料。  相似文献   

6.
使用解磷细菌对小油菜产量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油菜为试材,用自行分离出的5株解磷细菌制成液体菌剂,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施磷肥与否,使用解磷细菌可以提高小油菜的产量,其中溶磷菌w12-7和解磷菌y9-4处理的小油菜的产量提高的最多,其次为溶磷菌w5-2处理的小油菜;作物收获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较大,不施磷肥时,使用溶磷菌w12-7和解磷菌y9-4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较少,分别比对照变化值少23.4%和34.8%;施磷肥后,所有处理的速效磷含量均有所增加,且溶磷菌w5-2和解磷菌y9-4处理增加较多。解磷细菌对土壤pH和全磷含量影响不明显;溶磷菌w12-7、w5-2和解磷菌y9-4较适用于青海省石灰性土壤中。  相似文献   

7.
不同碳氮钾源对香椿根际解磷菌溶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香椿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香椿根际土样的解磷菌进行了分离,对选取的溶磷圈直径/菌落直径比值最大为2.73的解磷菌XCP9进行了16SrDNA分子鉴定,采用钼锑抗比色法,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钾源对XCP9溶解磷酸三钙效果的影响,以期为香椿微生物磷肥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XCP9菌株与伯克氏菌(Burkholderiasp.)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不同碳氮钾源对XCP9的溶磷效果有极显著影响,且菌株XCP9的溶磷量与pH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当以甘露醇为碳源、硫酸铵为无机氮源、氯化钾为钾源时,菌株XCP9的溶磷能力达到最高为122.31μg·mL~(-1)。  相似文献   

8.
采用磷酸盐生长培养基(NBRIP)从长势良好的海南香蕉根围土中分离到解磷细菌23株,经过反复筛选纯化获得一株解磷能力优异的菌株1-7。通过液体摇瓶复筛,培养7d后发现,1-7菌株培养液中可溶性磷为638.26mg/L,约有12.8%的磷酸三钙被溶解出来,是对照的13.9倍;经16SrDNA序列和生理生化分析,初步鉴定此菌株为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盆栽结果表明,两季试验中接种解磷菌1-7处理的香蕉株高、茎粗、鲜重、生物量分别比对照(不施磷肥)增加了17.4%、10.4%、27.3%、21.1%和13.0%、8.2%、25.2%、13.2%,但与施化学磷肥处理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凤丹"牡丹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根际环境中的解钾菌,并进行活性评估及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了4株解钾菌(LJP3、LJP7、LJP21、LJP23),在28℃、180r·min~(-1)条件下发酵培养7d后,LJP21菌株的发酵液中水溶性速效钾含量最高,达到2.6μg·mL~(-1),将其作为鉴定菌株。通过表型特征观察、生化特性测定与16SrDNA测序的多相分析,初步将菌株LJP21归为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暂命名为Exiguobacteriumsp.LJP21。菌株LJP21可作为菌肥或生物钾肥开发的备用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解磷菌剂对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苗的促生效应,以及对光合特性和磷素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分别测定了灭菌和未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后植株停止生长时的株高、生物量、净光合速率、全磷含量等。结果表明,无论土壤灭菌与否,与对照相比,接种3种解磷菌剂均可显著促进美国山核桃苗的生长发育,提高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及全磷吸收量(P0.05);2种土壤处理方式下都以接种绿针假单胞菌的效果最佳,且除灭菌土壤的植株全磷含量外,荧光假单胞菌菌剂的接种效应较蜡样芽孢杆菌菌剂好;从土壤处理方式来看,未灭菌土壤接种3种解磷菌剂后其接种效应都相应优于灭菌土壤。  相似文献   

11.
以柑橘砧木枳(Poncirus trifoliata)为研究植株,以华南红壤柑橘园分离出的1株解磷细菌(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PSB)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Y8为研究菌株,通过盆栽试验探究PSB Y8对枳生长以及土壤磷素、磷循环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及其潜在的解磷机制。结果表明:接种PSB Y8极显著增加了枳的生物量以及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了土壤中与磷活化相关的碱性磷酸酶编码基因pho D的丰度,极显著增加了葡萄糖酸编码基因gcd的丰度;显著降低了土壤中无机磷中Al-P的含量,显著增加了有机磷总含量和MLPo含量,影响了土壤中不同磷素的转化。综上,PSB Y8的解磷机制可以归纳为其通过上调磷酸酶相关功能基因pho D的丰度,增加土壤磷酸酶活性,从而影响土壤磷素组分的转化,增加土壤有机磷和MLPo的含量,可能促进枳对磷素的吸收,进而增加枳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苹果园磷素投入调查及磷环境负荷风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山东省苹果园土壤基础地力调查、农户肥料投入量调查和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磷盈余法从区域角度分析了山东省胶东、鲁中南和鲁西南苹果产区果园生产体系中土壤磷素输入输出特点、磷养分盈余和土壤磷环境负荷风险。结果表明,山东省苹果园磷肥平均投入量(P_2O_5,下同)为676.17kg·hm~(-2),其中无机化肥投入的磷为477.36 kg·hm~(-2),占总投入的比例高达70.60%。不同产区间磷素投入存在显著差异,磷投入量以胶东苹果产区最高,为776.52 kg·hm~(-2),其中无机化肥带入的磷占总投入的69.14%,为3个产区最低;鲁西南苹果产区磷投入量最低,为348.90 kg·hm~(-2),但无机化肥带入的磷占总投入的比例最高(82.95%)。山东省97.82%的苹果园磷素处于盈余状态,平均盈余量为407.45 kg·hm~(-2),其中胶东苹果产区最高(615.62 kg·hm~(-2))、鲁中南苹果产区次之(342.81 kg·hm~(-2)),鲁西南苹果产区最低(263.92 kg·hm~(-2))。胶东、鲁中南和鲁西南苹果产区苹果园土壤Olsen-P含量高于风险阈值(50mg·kg~(-1))的样本比例分别为67.34%、40.51%和19.13%。整体来看,山东苹果园土壤Olsen-P含量超过风险阈值的样本比例高达56.69%,高于临界值的样本土壤Olsen-P平均含量为108.34 mg·kg~(-1),是土壤磷淋失环境风险临界值的2.17倍。  相似文献   

13.
张亮  盛浩  谭丽  袁红  易建平  邓立平 《蔬菜》2020,(6):15-19
为了筛选获得复合型功能微生物(PGPR)菌株材料,进而从功能微生物的角度理解稻—油轮作制度的优势,以稻—稻、稻—油轮作制度下耕层水稻土壤作为筛选源,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传统培养法对可培养细菌、固氮菌、解磷菌以及产IAA菌株进行分离和筛选,并利用人工气候箱培育试验验证了对部分筛选获得的复合型促生菌株对油菜、黄瓜幼苗早期生物促生效果。结果表明:稻—稻轮作耕层土壤可分离固氮菌35株、解磷菌3株;稻—油轮作耕层土壤可分离固氮菌38株、解磷菌35株;具有固氮、解磷以及较强生长素分泌能力的复合型促生菌株6株,其普遍对油菜和黄瓜早期幼苗株高生长具有一定的促生效果,可分别提高25.45%~111.96%和4.45%~18.22%;此外,DD-69和DY-111菌株对黄瓜根长、DY-6和DD-79菌株对黄瓜鲜质量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物肥料是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并以这些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来改善作物营养和生长条件为主要功效的肥料。有益微生物主要有根瘤菌(生物固氮)、解磷菌(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磷)、解钾菌(又名硅酸盐细菌,分解、释放土壤中的矿物钾)、抗生菌,如5406(能抑制或杀灭有害真菌和细菌、刺激作物生长和活化土壤难溶磷)和酵素菌(促进有机物转化)等。菌肥的实际肥效往往  相似文献   

15.
以平陆县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0~30 cm土层和30~60 cm土层土壤pH、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丰缺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确定果园土壤主要的肥力贡献因子,并探讨海拔、坡向、坡度、土壤亚类和树龄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探究中条山南麓县域尺度果园的土壤肥力现状.结果 表明:1)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平均值为14.84 g·kg-1、96.81mg·kg-1、22.90mg·kg-1和271.62mg· kg-1,分别处于高、高、中等、较高水平;3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平均值为8.85 g· kg-1、67.30 mg·kg-1、8.66 mg·kg-1和179.56 mg·kg-1,分别处于低、低、低、高水平.2)整个县域土壤有机质表现为北高南低,北部多集中高、较高水平,南部相对较低,处于中等水平;碱解氮在中北部高,东西部低,均属于中等水平以上;有效磷在中部低,东西部高,均属于中等及以下水平;有效钾分布较均匀,集中在较高水平.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指标权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P>AK>SOM>AN>pH.4)果园0~30 cm土层土壤综合肥力在县域尺度分布不均,4%高肥力果园呈斑块状分布,70%的果园为中肥力,30~60 cm土层95%的果园土壤为低肥力,空间上无显著变化.树龄和坡度是影响该县果园土壤综合肥力的主要因素.综上,研究区内果园土壤肥力有待提升,尤其是30~6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的提升是果园肥力提升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G15-7、NSY50和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mraphis)HG28-5在设施栽培黄瓜上的应用效果,以‘博杰605’黄瓜为试验材料,采用菌液灌根方法,研究其对黄瓜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和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以期改善黄瓜土壤环境促进其生长。结果表明:3种菌株能够促进黄瓜植株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改善果实营养品质;同时提高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以及根际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含量,有利于改善黄瓜根际土壤环境。3种菌株中,G15-7处理效果最佳,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以伊犁地区7个主要产区苹果园的土壤为试材,采用土壤分析法测定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等指标,研究伊犁苹果园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与分布特征,以期为果农提供更好的施肥建议。结果表明:与全国第2次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相比,霍城县、伊宁县苹果园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7.80、17.40 g·kg~(-1),处于适宜状态;察布查尔县、伊宁县苹果园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分别为54.40、46.41 mg·kg~(-1),处于缺乏状态;伊宁县苹果园土壤速效磷含量为7.90 mg·kg~(-1),处于适宜状态,巩留县、新源县、伊宁市地区果园土壤养分处于适宜且丰富的状态。从土壤养分分布状况来看,伊犁地区16.6%的果园土壤处于有机质含量缺乏状态,其中巩留县地区和察县地区分别占所调查伊犁地区的5.6%和2.8%,有机质含量较缺乏;碱解氮含量缺乏的地区占2.8%,主要分布在新源县;速效磷在各果园中含量较丰富,未出现缺乏状况;速效钾缺乏区域占伊犁地区的33.3%,主要分布在伊宁县和察布查尔县。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新疆石榴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采用室内分析测定,对石榴果园不同树龄的0~20cm、20~40cm范围内石榴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石榴园不同树龄、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分别为0.576 0~0.659 5g·kg~(-1)、0.402 5~0.504 0g·kg~(-1),平均值分别为0.617 8、0.453 3g·kg~(-1);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69 5~0.072 5mg·kg~(-1)、0.058 5~0.060 5mg·kg~(-1),平均值分别为0.071 0、0.059 5mg·kg~(-1);土壤速效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4.079 0~63.106 0mg·kg~(~(-1))、52.091 0~57.153 5mg·kg~(-1),平均值分别为58.592 5、54.622 3m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范围为32.362 5~36.704 0mg·kg~(-1)、19.683 5~22.042 5mg·kg~(-1),平均值分别为34.533 3、20.863 0mg·kg~(-1);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范围为309.088 0~395.853 2mg·kg~(-1)、301.294 2~365.353 0mg·kg~(-1),平均值分别为352.470 6、333.323 6mg·kg~(-1)。分析发现,石榴果园土壤中除速效钾含量偏高外,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偏低,速效磷含量中等,石榴园土壤养分不平衡。该试验为今后石榴园土壤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解磷菌可以将土壤中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磷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磷,是制造生物肥料的理想微生物原料。以辣椒为试材,检测了解磷菌菌株3P29对辣椒幼苗生长指标以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究3P29促进植株生长的生理机制,以期为3P29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P29可以显著提高辣椒幼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质量、鲜质量以及茎粗等生长指标,促进其生长。3P29显著提高辣椒叶片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等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同时,接种3P29的辣椒幼苗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Pn,Ci,Gs和E)、荧光参数(ΦPSⅡ、qP、ETR、RC/CS_0)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接种植株,NPQ则低于未接种植株,表明3P29能促进植株对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促进氮代谢,提高PSⅠ和PSⅡ活性,改善植株的光合性能,进而促进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20.
以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为指示菌,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TB-12菌株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番茄灰霉病拮抗菌Bacillus velezensis TB-12菌株的抑菌效果,并通过盆栽试验考察了TB-12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今后该菌剂生产工艺条件的进一步确定及其防治应用的开展奠定相应的基础。结果表明:TB-12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合为乳糖2%,酪蛋白胨4%,MgSO_4·7H_2O 0.1%,KCl 0.05%;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装瓶量50 mL,初始pH 8,发酵时间60h,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80r·min~(-1)。与采用基础发酵培养基相比,优化后TB-12菌株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效果增加了69.4%。盆栽试验表明,优化后TB-12菌株发酵上清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预防效果达到69.2%,治疗效果达到58.2%,分别提高了32.6%和19.5%。TB-12菌株对番茄灰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