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抗旱造林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在榆林市的毛乌素沙地大面积栽植樟子松抗旱林区,以改善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该文从种植环境的选择与土地准备、樟子松苗木的选择、幼林栽植、林后管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抗旱造林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介绍。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环境和樟子松生物特性,并从乔灌混交、苗木选择与规格要求、混交密度确定、造林整地与换土、栽植、复水压膜和套笼、林间管理等方面对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护林建设提供技术与经验。  相似文献   

3.
毛乌素沙地沙冬青育苗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毛乌素沙地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风沙危害,植树造林是常用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结合宁夏地区毛乌素沙地的实际情况,综合沙冬青生长特性,从沙冬青造林地选择、苗木选择、造林时间、栽植方法以及后期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沙冬青造林的关键技术,以期为防护林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抗旱造林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榆林沙区为试验研究区, 应用抗旱造林配套技术,在不同立地类型上营造樟子松示范林,对其成效进行分析.研究了深栽、容器大苗、GGR粉灌根、覆膜抗旱措施对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的影响,提出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的关键技术,解决了沙区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是榆林市横山区防风固沙的主要绿化树种,本文从造林地选择、整地,苗木的选择,造林密度、造林季节、造林方法,造林地管护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适宜毛乌素沙区的樟子松造林技术要点,以期为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造林地选择与准备、苗木选择、造林、造林地管护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适宜毛乌素沙区的樟子松造林技术,以期为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樟子松纯林地力衰退及虫害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根据毛乌素沙地特点开展樟子松、紫穗槐混交造林技术研究,通过混交林与纯林的比较,分析樟子松与紫穗槐混交的造林效果。结果表明:与正常生长的樟子松相比,受害植株的生长量和生长势均极显著下降;与纯林相比,混交可以显著地提高樟子松的生长量和造林存活率;樟子松与紫穗槐混交具有明显的杀虫和驱虫效果,从而降低了虫害带来的不良后果;混交促进了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表现是群落郁闭度、物种丰富度以及枯落物和沙结皮积累明显高于樟子松纯林。  相似文献   

8.
榆林沙区原有防风固沙林主要以落叶乔木、灌木、半灌木等植物类型为主,防风固沙效益低下。引进常绿针叶树种樟子松,进行低效防风固沙林更新改造,提高防护效益。通过造林试验认为,樟子松造林成效的高低,核心是造林地土壤有效水分含量的多少,水分条件好,造林成效就好,反之则差;不同植被类型造林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不同,按植被类型排列高低次序为无植被覆盖裸沙地>沙柳林地>紫穗槐林地>杨树林地>柠条林地>花棒与踏郎林地>沙蒿林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率随着造林地植被覆盖率的增大而降低;对于造林地植被生长发育期而言,幼林和过熟林地的樟子松造林成活率比成熟林地的高。  相似文献   

9.
该文主要介绍了榆林沙区毛乌素沙地甘草飞播造林技术,主要包括地类选择、播前种子处理、选择最佳播期和播种量等,并分析了飞播甘草的产量及效益。  相似文献   

10.
该文主要介绍了榆林沙区毛乌素沙地甘草飞播造林技术,主要包括地类选择、播前种子处理、选择最佳播期和播种量等,并分析了飞播甘草的产量及效益。  相似文献   

11.
沙地樟子松引种栽培及造林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沙地樟子松的引种栽培及造林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樟子松在我国天然分布于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沙地草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引种栽培,现已在"三北"地区被广泛地推广应用,成为造林的主要乔木树种,并对防治沙漠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者认为苗木质量、苗龄、造林季节、造林密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等几个方面是影响沙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的重要因素,根据造林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造林季节和造林密度,选择品质优良、植株保护完好、苗龄适合的造林苗,应用ABT生根粉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采取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等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因此,把握好这几个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沙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为今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营造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效果对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响应规律和机制,分析其造林效果指标、生理特征、生物量分配格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全盐、Na+、Cl-含量升高而含水率下降;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与全盐、Na+、Cl-含量呈负相关,与造林保存率、林木生长量呈正相关。同时,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种群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根系的生长发育。由此可见: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土壤含水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地上生物量分配比例下降,从而导致樟子松存活与生长能力削弱。因此,提高盐渍化地段造林效果必须从降低土壤盐含量、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入手。  相似文献   

13.
<正>土壤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及社会问题,对人类的危害十分惊人。人类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只有大力实施生态造林,才能有效遏制土地沙漠化,而实施生态造林,适地适树是关键。在河北坝上沙地造林的先锋树种是樟子松。探讨坝上沙地樟子松造林技术对推进防沙治沙工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以樟子松为对象探讨搭设沙障控制风蚀沙埋危害的效果。结果表明:搭设与未搭设沙障的造林保存率存在显著差异,搭设沙障可使造林保存率高达100%;搭设与未搭设沙障的生长量也存在显著差异,搭设沙障可使树高、地径、树冠生长量分别提高55.4%、66.6%和60.7%;搭设沙障为樟子松的形态建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树干弯曲、风倒及枯黄现象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樟子松的物理特性,论述了干旱沙漠地区樟子松繁育技术研究的意义。通过对提高沙旱区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关键技术措施的研究,提出了沙旱区樟子松标准化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16.
榆林沙地樟子松的引种和荒沙造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开发利用毛乌素沙区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文总结研究了在榆林沙地引种育苗和栽培樟子松的造林方法及技术.  相似文献   

17.
基于竞争态势矩阵的毛乌素沙地西南缘植被恢复树种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典型退化区域生态恢复树种选择困难的问题,选择本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常见的18种植物种为研究对象,基于造林试验及生长状况调查,采用竞争态势矩阵分析方法,探讨确定了区域生态恢复的适宜树种,并对其适宜优先性进行定量排序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确定乔、灌、草共12种植物为区域生态恢复的优先选择物种,通过适宜性排序,得出测试树种中灌木物种适宜性普遍优于乔木,在区域生态恢复时,应首先选择灌木树种。区域生态恢复树种选择顺序为:柠条、踏郎、花棒、沙蒿、沙地柏、紫穗槐、新疆杨、沙枣、金叶莸、樟子松、侧柏。本区域沙化及退化土地恢复实践中应依据以上顺序进行树种选择,并适当考虑景观效果,兼顾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地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利用毛乌素沙地广泛分布的砒砂岩与沙两种物质,开展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资源化利用系列研究,并在毛乌素沙地进行示范和推广,对于补充耕地后备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科学理论研究基础上,在陕北毛乌素沙地选取在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榆阳区小纪汗乡大纪汗村作为工程示范点,进行造复配成土田工程示范研究。研究证明,在毛乌素沙地开展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工程,有效开发利用了沙地,改善了沙地理化性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区是荒漠类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结合该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以及樟子松的生物特性,从造林地选择、苗木选择、栽植方法、造林密度、后期管理等方面探讨樟子松抗旱造林的关键技术,旨在为防护林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大力发展樟子松育苗及造林计划,不仅利于加快造林绿化速度,更有利于调整树林结构,增强其防风挡沙的防护作用,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建设。本文对东北寒区樟子松育苗及造林技术进行分析,旨为绿化造林、改善环境提供技术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