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工程措施。合理评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是现阶段的一项迫切任务,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以农用地分等为基础,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各工程对耕地质量影响的方式和程度。选取易受土地整治工程影响的农用地易变因素进行重新打分,在土地利用水平上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的特点增加土地利用修正因素,构建相应的分等计算体系,并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实证研究耕地质量评定方法体系。研究结果显示:整治后研究区的综合自然质量等别由10.8等提升至10.4等,综合利用等别从10.6等提升至9.6等,综合经济等别从11.0等提升至10.5等。说明土地整治项目对提升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利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可真实准确反映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充分彰显土地整治工作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法]选取元氏县苏阳乡为研究区,从农用地分等角度,重新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以更新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并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指标与耕地质量等别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土地整治项目可以显著提高耕地质量,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从整治前的国家自然等12等、利用等13等提升至整治后的国家自然等8等、利用等12等。土地整治项目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正向影响耕地质量,对研究区耕地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在新增耕地、旱田改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减挂钩、土地复垦、土地整治项目中广泛涉及,如何整理出一套能够真实的反应耕地质量等别的评定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使用的是农用地质量分等法,随着土地整治工程措施的实施,产生了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指标与土地整治工程措施不对应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以期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效果多是通过耕地质量等别来反映,然而目前现有的分等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无法体现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生产能力的成效。选取重庆市6个区县17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以耕地分等、耕地定级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探讨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耕地质量级别空间分布规律明显。耕地质量级别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渝西粮食主产区,级别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渝东南、渝东北多山区。②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有提升。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后,项目区耕地质量均有所提升,提升幅度在原有质量基础上提升1级左右,反映出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提升效应,成果可用于未来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土地整理项目中,通过开发和复垦等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对新增耕地进行评定质量等别,为该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保证耕地质量不降低提供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治沟造地工程对耕地质量等别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对耕地质量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然而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变化评估却相对缺乏。本研究通过采用耕地质量等别计算方法,对土地整治前后的土地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耕地利用等别有所提升,国家自然等、国家经济等的等别有所提高,46.1%项目的国家自然等提升了1等;30.6%项目的国家经济等提升了1等。农作物预期产量得到了提升,整治前、后每667m~2标准量产量提升了98.70kg。治沟造地工程总体上能够提升耕地质量等别,对于保证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提升沟道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适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选取评价指标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衡量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耕地的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之后的耕地,基础设施建设较土地整治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耕地利用等别和自然等别都有所提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便农户生活,为提高耕地产出率奠定了基础。说明构建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耕地质量等别在土地整治前后的变化程度,有利于今后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为国土部门的常规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2003年至2011年迁西县耕地质量等别情况,分析了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特征,并选取11个影响耕地质量等别的驱动因素,运用SPSS软件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对迁西县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非农化率、城市化率、土地综合整治、种植制度变化是影响迁西县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可以更好的为土地整理工作服务,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以具体项目为例,根据农用地分等的方法、因素以及权重,确定整理前后耕地的自然等和利用等的变化,从而充实了土地整理的可行性研究,同时在成果的应用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崔娟敏  季文光  许皞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895-6898
[目的]为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针对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耕地情况,通过对影响其耕地质量因素的筛选分析,剖析其耕地的质量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该区农用地合理利用建议。[结果]通过对影响其土地质量自然性状表土质地、土体构型、有效土层厚度、灌溉状况等5个分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程序,得到各单元的自然质量分,通过对自然质量分的分段,将广阳区划分为3个区域,获得细化到村级土地质量状况的分析。[结论]广阳区北临北京市,东连廊坊市,具有极高的区位优势,应着眼于满足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通过合理作物布局,积极发展在城市有广阔市场的作物品种。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用地分等更新的基本农田规划问题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A市B区为例,在农用地分等更新的基础上,评价规划划定基本农田的质量。分析表明,不考虑农用地分等更新本轮规划划定基本农田利用等为16.82等,考虑农用地分等更新后基本农田利用等提高了0.08等,但仍比上轮规划降低了0.11等。最后,分析了本轮规划划定基本农田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城市发展定位对基本农田保护考虑不足;二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忽视对基本农田质量的检查;三是土地整理后优质耕地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四是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不及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加强对基本农田质量的考虑;将土地整理后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及时进行农用地分等更新,将农用地分等成果纳入"一张图"工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保护形势显得十分严峻,耕地数量的逐年锐减,粮食安全问题也切切实实摆在了国人面前。因此,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严格地保护耕地,科学、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已成为我国建立社会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对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限制因素,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促进耕地保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探讨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测算重庆市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研究重庆市耕地生产潜能。依据耕地生产能力测算方法,测算重庆市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能力,通过研究自然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能力的差异,确定重庆市耕地生产潜能。该研究可为土壤培肥、土地开发整理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中间成果,以农用地分等定级划分的单元为基础,对影响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其他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然后对每个单元的耕地质量进行量化,提出了一套从质量上定量的划定基本农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农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据法律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对农地享有使用权,但不得抵押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农地的财产性,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修改与农地抵押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农地抵押登记、价值评估及农地抵押风险控制等制度,允许农民对农地享有抵押的权利,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发挥农地作为用益物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怀文  武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49-16851,16926
阐述了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工作程序,以长沙县为例,分析了其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状况,并提出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农地整理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的调查分析,阐述了实施农地整理的原则、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以及实施农地整理规划的途径与建议等问题,这对新疆类似地区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常伟  徐新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960-16962
耕地流转对于我国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以及提高农民的福利都有着积极意义,基于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与鼓励耕地流转,以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但在耕地的流转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此主要探讨流转期间的耕地保护问题。如果不加规制,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承包农户将会选择不适当的耕作方式,这对我国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十分不利的。以动态规划模型为工具,探讨了承包农户耕作方式选择的决策机理,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以约束其在承包期间的行为,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