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确定黄金梨果肉硬化症发生的关键时期。[方法]以黄金梨为材料,研究了黄金梨果实果肩部和果顶部细胞壁组分及其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随着黄金梨果实的生长发育,果实纵、横径逐渐增大,果实生长曲线呈单"S"型;果肩和果顶部细胞壁组分及其降解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纤维素和原果胶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果胶含量逐渐上升;纤维素酶(Cx)活性逐渐增高,果胶甲酯酶(PME)活性逐渐下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先上升后下降;果肩和果顶的可溶性果胶含量CX、PME和PG活性在果实膨大期发生转折,果实膨大期是黄金梨果肉硬化症发生的关键时期;纤维素和Cx可能在果肉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结论]该研究为果肉硬化症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加工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果胶物质的积累特性,对3个加工番茄品种及不同果实生育期和不同坐果节位的果实果胶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果实的果胶物质均是由水溶性果胶(WSP)、草酸溶性果胶(OSP)和碱溶性果胶(ASP)构成。在绿熟期果实内以OSP和ASP为主,红熟期果实内以WSP和OSP为主;随着果实的成熟,果实内的WSP含量均呈上升趋势,AS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OSP含量表现上升至粉红期后又逐渐降低的趋势;3个不同品种中,Q020 品种的总果胶(TP)含量最高,里格尔87 5品种的TP含量最少,Q020果实内的WSP、OSP和ASP在成熟过程中总体均高于里格尔87 5和屯河8号。  相似文献   

3.
以易裂品种壶瓶枣为材料,研究了GA3对壶瓶枣发育过程中果皮细胞壁成分、相关酶活性及其全红期裂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GA(320 mg/L)可以降低壶瓶枣裂果率;果实从膨大期开始,果胶甲酯酶(PME)及纤维素酶(CX)活性开始上升,至白熟期活性达到顶峰,随后活性降低,而果胶酶(PG)活性高峰则出现在半红期,随后酶活降低,且GA3表现出对PME,PG及CX酶的抑制作用;果皮中原果胶含量,纤维素含量逐渐降低,水溶性果胶含量逐渐增多;全红期处理组果皮中原果胶含量、纤维素含量分别高于对照1.48,240 mg/g,而水溶性果胶含量低于对照1.53 mg/g。  相似文献   

4.
张桂霞  王英超  付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80-9181,9184
[目的]探索草莓果实成熟软化机理。[方法]以盆栽草莓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草莓成熟过程中淀粉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草莓果实的成熟,果肉硬度逐渐下降,淀粉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纤维素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蛋白质含量也呈先降后升趋势。[结论]草莓果实的成熟软化是多种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京白梨果实后熟软化过程中细胞壁代谢及其调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细胞壁代谢与‘京白梨’果实软化的关系及其调控,为解决果实品质下降及迅速软化问题提供依据。【方法】用0℃、1-甲基环丙烯(1-MCP)和乙烯利处理‘京白梨’果实,测定细胞壁组分及其降解酶活性变化及调控效应。【结果】随着‘京白梨’果实后熟软化,果实细胞壁物质(CWM)、共价结合果胶(CSP)、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减少,离子结合果胶(ISP)和水溶性果胶(WSP)含量增加;果胶甲酯酶(PM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在采后3 d 后开始升高,分别在第9天和第12天出现活性高峰,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α-L-Af)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在采收时就开始升高,并持续到贮藏末期,但纤维素酶活性呈降低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果实硬度与半纤维素、ISP和CSP呈极显著相关,与WSP和纤维素呈显著相关;而β-Gal和α-L-Af不仅与硬度呈极显著相关,且与细胞壁组分的相关度均大于其它细胞壁降解酶,但纤维素酶未表现出相关性。0℃和1-MCP处理显著抑制了‘京白梨’果实纤维素、半纤维素与CSP含量的下降和ISP与WSP含量的增加,降低了α-L-Af、β-Gal、PME和PG活性,推迟果实软化;乙烯利的作用不大。【结论】采后‘京白梨’果实软化与细胞壁组分变化密切相关,细胞壁降解酶中,β-Gal和α-L-Af可能是果实早期软化的主要因子,PME和PG促进了果实后期软化,但纤维素酶作用不大。0℃和1-MCP能显著抑制‘京白梨’果实细胞壁代谢,延缓果实软化;乙烯利未显著促进果实软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采前乙酰水杨酸处理对厚皮甜瓜果实后熟及软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耀娜  王毅  毕阳  李生娥  姜红  朱艳  王斌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0):1862-1872
【目的】研究果实发育期间乙酰水杨酸(ASA)4次喷施处理对厚皮甜瓜果实采收及贮藏期间后熟和软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采后调控提供参考。【方法】以‘玛瑙’厚皮甜瓜为试材,采用1 mmol·L-1 ASA分别在甜瓜幼果期(花后2周)、膨大期(花后3周)、网纹形成期(花后4周)及采前48 h四个时期连续喷施处理,测定果实采收及冷藏期间(7℃,RH 55%—60%)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硬度、细胞壁组分以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采前乙酰水杨酸处理可有效降低甜瓜果实采收时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使果实贮藏期间呼吸和乙烯跃变峰的出现时间推迟1周。ASA处理提高了果实采收时的硬度及原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s)含量,延缓了原果胶向可溶性果胶的转化,维持了较高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HRGPs水平,有效保持了贮藏期间的果实硬度。采前ASA处理显著降低了采收时和贮藏期间甜瓜果实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主要抑制了果实果胶甲酯酶(PM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和β-葡萄糖苷酶(β-Glu)的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处理果实的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β-葡萄糖苷酶(β-Glu)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处理果实的硬度与果胶甲酯酶(PME)活性、原果胶和半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纤维素酶(Cx)活性和可溶性果胶(WS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采前ASA处理可促进甜瓜果实发育期间细胞壁物质的合成,有效抑制甜瓜果实采收及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降低胶甲酯酶(PM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和β-葡萄糖苷酶(β-Glu)等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阻止细胞壁物质的释放,有效维持了冷藏期间的甜瓜果实硬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制干枣品种骏枣果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壁物质和相关酶类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为枣果实发育与成熟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制干枣骏枣白熟期至完熟期7个时期的果实样品,测定硬度、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色差、果胶和纤维素含量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酯酶(PE)、纤维素酶(Cx)活性;根据枣果实转录组测序的基因注释选择15个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在各个时期的表达量,并分析骏枣生理指标与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骏枣果实的成熟,其硬度在完熟后期显著降低,果实含水量呈下降趋势,TSS含量线性上升,色差指标在完熟期趋于稳定。(2)果胶和纤维素含量前期无显著变化,但完熟期有所增加,PG活性呈波动状态,PE和Cx活性有所增加。(3)3个PG相关基因表达量在完熟期降至较低水平,3个PE相关基因表达量在脆熟期达到峰值,纤维素及其酶类7个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在各个时期表现不同,其中β-Glu40在完熟期表达量比其他基因高。【结论】PG及其相关基因与骏枣果实成熟和软化的相关性小,PE相关基因对果实软化具有先导作用,Cx及其相关基因对果实成熟具有联合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热处理对冷藏茄子果实细胞壁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热处理对冷藏茄子果实细胞壁物质含量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热处理可有效抑制冷藏茄子果实冷害指数(CI)的上升,保持较高的硬度,延缓果胶甲酯酶(PM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的上升,抑制离子结合型果胶(ISP)、共价结合型果胶(CSP)、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的下降。结果说明热处理减轻冷藏茄子果实冷害与抑制细胞壁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采后后熟软化过程中菠萝贮藏品质及果胶酶活性的变化,探讨菠萝果实成熟软化的原因.[方法]试验以菠萝为原料,测定常温贮藏过程中菠萝果实的色差、硬度、呼吸强度、可滴定酸(TA)、抗坏血酸(VC)、可溶性固形物(TSS)等品质指标,同时分析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β-半乳糖苷酶(β-Gal)3种果胶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试验表明,菠萝果实的后熟软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果实成熟度的提高,其果肉硬度逐渐降低,呼吸强度、TSS及TA含量逐渐增强,VC含量先上升后下降.PG等果胶酶的活性先升后降,且与菠萝果肉硬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3种酶参与了菠萝果实的后熟软化.[结论]研究可为菠萝果实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睿  鲜小林  黄晋谷 《南方农业学报》2018,49(12):2463-2468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杜鹃花朵花冠离区相关脱落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杜鹃花期调控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测春潮、红精灵、春之舞和神州奇等4个品种杜鹃花朵的自动脱落率,分析其与杜鹃开花过程中花冠离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关系.[结果]红精灵和春潮的花朵自动脱落率较高,分别为92.280%和88.030%.除神州奇花冠离区的PG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外,其余3个品种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除春之舞花冠离区的PME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外,其余3个品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盛花期时,红精灵的PG和PME活性较高,分别为0.993 mg/(g·h)和0.069 U/gFW.春潮和红精灵开花过程中,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春之舞和神州奇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在开花过程的各时期,红精灵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下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G与PME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二者均与自动脱落率呈显著正相关;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自动脱落率及PG和PME活性相关不显著(P>0.05).[结论]PG和PME是促使杜鹃花朵脱落的关键酶,β-葡萄糖苷酶在杜鹃花朵脱落过程中也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桃成熟期间果实软化与果胶及有关酶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相似文献   

12.
研究纯CO2气体包装、纯O2包装和排气处理包装对初红冬枣果实“酒软”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乙醇积累与软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包装处理的初红冬枣采后低温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丙酮酸含量前期上升后期下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淀粉酶活性呈前期上升而后期下降的趋势;果胶甲酯酶活性下降;果实硬度与贮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包装处理乙醇含量与果实硬度呈负相关,与冬枣PG活性变化呈正相关。与空气包装对照相比,纯CO2包装严重地影响冬枣果实正常的生理代谢,促进“酒软”;纯氧气处理、排气处理也不同程度促进冬枣“酒软”,不利于冬枣的保鲜。  相似文献   

13.
石鹏  王永  张大鹏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4):1050-1057
【目的】研究油棕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内含物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油棕果实的生长发育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不同发育时期(雌蕊及授粉1~5个月,记为0M,1M~5M)油棕雌蕊或果实,分别测定果重、果长、果宽,中果皮含油量、总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苹果酸脱氢酶(MDH)、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内含物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果实在授粉后2个月快速生长,至第5个月停止。木质素从授粉后1个月开始沉积,到果实成熟停止。中果皮含油量在果实发育前期缓慢上升,后期快速升高,含油量最后达46.02%;总糖含量在授粉后前期较高(92.69 mg/g),之后快速下降并维持不变;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至雌花未授粉时的水平(0.18 g/L);H2O2含量急剧下降后维持较低水平,0M的H2O2含量最多(1582.44 mmol/g prot)。S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0M的总SOD活性最强(589.43 U/mg prot);MDH活性前期不变后期迅速增强,4M的MDH活性最高(4.71 U/mg prot);GR活性先升高后降低,1M时GR活性达最高值(0.0051 U/g prot);CAT活性呈波段变化,在4M时达最高值(59.72 U/mg prot);P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5M时POD活性达最高值(287.94 U/mg prot)。油棕中果皮总糖含量与H2O2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总SOD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重量与果实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油棕果实发育过程中,早期高含量的糖和蛋白质为后期油脂和木质素积累打下基础,其中MDH和GR活性可作为判断果实生长发育状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品种西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番茄红素、瓜氨酸和VC等功能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以探讨西瓜功能物质的变化规律,旨在为西瓜品质改良、功能西瓜育种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不同西瓜品种为对象,对不同发育阶段果实中番茄红素、瓜氨酸和VC等功能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红瓤西瓜果实番茄红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积累呈“S”型曲线变化;幼果番茄红素含量较低,着色期急剧增加,完熟期达到峰值。(2)西瓜幼果瓜氨酸含量较低,随果实发育瓜氨酸缓慢积累,果实膨大期含量有所减少,随后大幅度增高,接近完熟达到峰值,过熟期含量缓慢减少。(3)幼果期总VC含量较高,随着果实发育有所积累并达到第1个峰值,果实膨大期迅速下降到最低值,随后迅速积累,完熟期达到第2个峰值,过熟期缓慢下降;还原型VC和氧化型VC也符合同样规律,即西瓜果实发育过程总VC、还原型VC(AA)和氧化型VC(DHAA)的含量均呈“M”曲线变化,第2峰值大于第1峰值;达到峰值时,不同品种西瓜果实还原型VC﹕氧化型VC≈1—2﹕1。【结论】西瓜果实中番茄红素和VC含量在完熟期达到峰值,瓜氨酸含量在接近完熟期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5.
以早、中、晚熟6个新疆杏品种为材料,测定果实坐果至成熟过程中细胞壁含量、细胞壁组成物质含量、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口一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深入探究杏果实发育成熟生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杏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壁含量下降;水溶性和离子型果胶含量上升,早熟品种巴都玉吕克水溶性果胶含量最高,成熟时为13.26mg/g,中熟品种轮台小白杏最低,为10.60mg/g,离子型果胶含量与其相似,两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共价结合果胶含量呈先上升,至成熟期下降的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至成熟期,纤维素下降至原含量的1/3左右;不同品种杏果胶酶活性大小依次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纤维素酶活性整体由0.47U/g左右上升至1.42U/g左右,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规律性不强,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早、中及中晚熟果实果胶酶活性依次递减,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以红桔砧 10年生罗伯逊脐橙为试材 ,研究了脐橙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代谢有关酶的活性变化及其与有机酸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从 6~ 8月柠檬酸合成酶 (CS)活性迅速增加 ,8月中旬达到高峰 ,随后迅速下降 ,在 10月中旬其活性出现回升后又再次下降 ;② 6~ 8月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C)活性迅速上升 ,8月中旬达到高峰 ,进入果实膨大期后 ,PEPC活性迅速下降 ,在果实膨大末期和成熟期其活性基本不变 ;③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 ,CS、PEPC活性的变化趋势与有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并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 (r)分别为 0 916 0和0 8779。这不仅证明脐橙果实中存在通过CO2 固定合成有机酸的途径 ,还说明CS、PEPC是有机酸合成的关键酶 ,有效地抑制CS的活性能降低果实中有机酸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17.
以野生欧李为试材,研究欧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中不同形态钙和不同溶解性果胶的含量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欧李果实钙素吸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欧李果肉中果胶酸钙、磷酸钙、草酸钙和剩余钙形态含量变化均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且均以花后45 d含量最高,水溶性钙形态含量呈先下降后增长趋势,花后90 d含量迅速增长,花后...  相似文献   

18.
梨采后果实质地与Ca2+、果胶、丙二醛、乙烯动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果实质地和贮藏性存在明显差异的黄花、湘南梨为试材,对贮藏期果实硬度、Ca^2 、果胶、丙二醛、乙烯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花在贮藏前期Ca^2 含量高且呈迅速下降的趋势,湘南在贮藏初期Ca^2 含量低但相对稳定,在贮藏末期有一个迅速上升的过程;两品种果实硬度、原果胶含量逐渐降低,水溶性果胶、丙二醛(MDA)含量逐渐上升,但黄花在果实贮藏初期的变化幅度大,而湘南在贮藏后期变化幅度大;两品种在贮藏的第10天左右出现乙烯峰值,黄花的峰值为湘南的3.04倍。还对造成两品种质地及贮藏性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Borkh.cv.‘Red Fuji’)为试材,研究了发育过程中以及成熟后期套袋果实Ca2+-ATPase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发育初期,苹果果实的Ca2+-ATPase活性较高,随着果实生长发育,Ca2+-ATPase活性逐渐下降,在发育后期Ca2+-ATPase活性有所提高。与对照相比,套袋红富士苹果果实Ca2+-AT-Pase的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的变化趋势。发育后期,摘除果袋后苹果果实的Ca2+-ATPase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套袋降低苹果果实的Ca2+浓度。由此表明,套袋可能通过影响钙素的吸收运转和Ca2+-ATPase活性而调控苹果果实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